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烟柳草色青,好雨润新芽:雨水

雨水,属于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中的第五个节气。

*科学依据*

雨水,古六历(黄帝、颛顼、夏、殷、周和鲁历)之一的夏历,规定在正月中。在太阳历即公历每年2月19日或 20日,太阳到达黄经 330°时开始。

《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音比夷则。”这里说,立春增加十五日,北斗斗柄指向寅位,便是雨水,它与十二律中的夷则相对应。

《汉书·律历志下》:“降娄,初奎五度,雨水。今曰惊蛰。”

《后汉书·律历下》中记载:“正月,雨水。雨水,室八度,二十八分进三。”

这两条文献,指出了“雨水”节气,处在十二次、二十八宿中的度数和位置。

《周髀算经·二十四节气》中记载太阳日影的长度是:“雨水,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新唐书·历志四上》中记载:“定气,雨水。阳城日晷,八尺二寸一分,六。漏刻,二十四刻,四百七十分。”

《周礼注疏》中说:“一年之内有二十四节气。正月,立春节,雨水中。”就是说,立春、雨水两个节气,规定在夏历正月。

元代吴澄撰写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这里用五行相生理论,解释了“立春”→ “雨水”的生成原因。

《清史稿》第四十八卷《时宪志四》:“求节气时刻。二宫,亥,陬(zōu)訾(zī),初度为雨水。”清代康熙初年,雨水在十二次“陬訾”之内。

*雨水三候*

雨水第一候(1—5日)。 《淮南子·时则训》:“獭祭鱼。”高诱注:“獭,(滨)[猵]也。是月之时,獭祭鲤鱼于水边,四面陈之,谓之祭鱼。”

猵(biān),獭之别名,也指大獭。《说文》:“獭,如小狗也。水居,食鱼。”《说文》:“猵,獭属。”獭,有水獭、旱獭、海獭之分。这里的“獭(tǎ)”,指水獭,栖息水边,善于游泳,喜欢捕食鱼类、青蛙等动物,皮毛呈棕色,特别珍贵。

关于“祭鱼”。《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獭祭鱼。獭,一名水狗,贼鱼者也。祭鱼,取鱼以祭天也。所谓豺獭知报本,岁始而鱼上游,则獭初取以祭。”《御定月令辑要》中说,原《礼》“獭祭鱼”注:“此时鱼肥美,獭将食之,先以祭也。”

这里的记载,赋予了“獭”讲究儒家“仁”“礼”的理念。实际情况是,雨水时节,鱼儿肥美,水獭捕到的食物太多,根本吃不了,吃了几口,便扔到了岸边,好像要举行祭祀一样。

雨水第二候(6—10日)。 《淮南子·时则训》:“候雁北。”高诱注:“是月之时,应候雁从彭蠡来,北过周、雒,至汉中孕卵鷇(kòu)也。”高诱注中的“汉中”,恐地名不确。本句说,大雁开始从南方向北方迁徙。

北方,是大雁居住、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大戴礼记·夏小正》中说:“正月,雁北乡。”“乡者,何也?乡其居也。雁以北方为居。何以谓之居?生且长焉尔。”

这条记载有分歧。

其一,《礼记·月令》中记载“鸿雁来”。东汉郑玄注:“雁自南方来,将北反其居。”《旧唐书·历志二》《逸周书·时训解》作“鸿雁来”相同。

其二,《吕氏春秋·孟春纪》和《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候雁北”。《孟春纪》高诱注:“候时之雁,从彭蠡(lì)来,北过北极之沙漠也。方春非雁来之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候雁北。雁知时之鸟,热归塞北,寒来江南,沙漠乃其居也。孟春阳气既达,候雁自彭蠡而北矣。”彭蠡,就是当今的洞庭湖。

两家的记载,可能所处位置的观察点不同。从北方的角度说,是从“南方来”。从南方的角度说,是向“北”方。所以,两家所说都是正确的。

鸿雁飞向遥远的北方,越过大漠,有的飞到中国青海湖鸟岛,有的飞到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繁殖育雏。

雨水第三候(11—15日)。 《吕氏春秋·孟春纪》:“草木繁动。”高诱注:“是月也,泰卦用事,乾下坤上,天地和同,繁众动挺而生也。”本句指众多草木开始发芽。

《礼记·月令》作“草木萌动”。《逸周书·时训解》陈逢衡云:“萌动,谓草木之根渐有生意,《大戴礼》所谓‘百草权舆’是也。”意思是,天地间阴阳交泰,草木趁此生机,开始萌动。

花信风。 清代康熙朝编订的《御定月令辑要》“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又,《七十二番花信风》:“一候:杏花。二候:李花。三候:桃花。”

菜花,即油菜。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菜部》卷二十六中记载:“芸苔,《唐本》即油菜。”[释名]:“寒菜、胡菜、苔菜、苔芥、油菜。[时珍曰]:此菜易起苔,须采其苔食,则分枝必多,故名芸苔,而淮人谓之苔芥,即今油菜,为其子可榨油也。羌、陇、氐、胡,其地苦寒,冬月多种此菜,能历霜雪,种自胡来,故服虔《通俗文》谓之胡菜。……九月、十月下种。开小黄花,四瓣,如芥花。结荚收子,亦如芥子,灰赤色。炒过榨油黄色,燃灯甚明,食之不及麻油。”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种植范围广泛。仅仅是长江流域,2023年种植面积,就达到 500 万公顷。

*雨水民俗*

生地:回娘屋。 雨水时节的民俗,女子有“回娘家”的传统,也叫“回娘屋”,即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到了雨水节气,出嫁在外的女儿,带上一些有意义的礼物,回到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女子,一般要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这在四川西部等地区,十分流行。奉养父母,子女有责。

敬老:接寿。 雨水节气到来,女婿还有“接寿”的民俗。女婿要给岳父岳母送上礼品。礼品通常要带上传统食品“罐罐肉”,它是用猪蹄、猪腿,加上黄豆、白豆,调料生姜、大蒜、食盐等,精心熬煮而成。还要送上两把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的红带,寓意是祝福岳父岳母健康长寿,这就叫“接寿”。这件事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

*雨水农事*

雨水农谚。 雨水节气的农谚有:“春雨贵如油。”这里说,开春以后,麦苗、油菜、果蔬等,都需要雨水浇灌。“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七九”正逢“雨水”节气。“麦田返浆,抓紧松耪(pǎng)。麦子洗洗脸,一垄添一碗”。这里说,越冬小麦正处在生长期,需要松土、浇返青水,确保农业丰收。“蓄水如囤粮,水足粮满仓”。要趁着雨水的节气,把水库、池塘等蓄满水,以保障充足的农业用水。

海南农谚:“雨水有雨禾苗好,大春、小春一片宝。”大春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大豆、高粱等农作物,小春主要种植小麦、油菜、蔬菜、药材等作物。宁夏农谚:“雨水有雨水,农家不缺米。”雨水时节下雨,是个好兆头。黑龙江农谚:“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这两个节气,正是植树的最佳时机。

雨水农事。 《礼记·月令》注疏中说:“此阳气蒸达,可耕之候也。”就是说,这个节气里,最适宜耕种田地。

《淮南子·时则训》中说,其一,主要政事有:命令刑狱之官,赦免罪行较轻的罪犯,脱去束缚犯人的刑具。目的是让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其二,对于老幼:要抚育幼小,存恤孤独。就是要帮助年幼和矜寡孤独的人。其三,要应对雨水万物滋长的节气:能够使仲春的生长阳气,充分通到达草木和一切生物。

*雨水养生*

雨水美食:春饼。 雨水时节的饮食,古代传统是吃春饼。春饼类似春卷。用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通常在里面卷上各种菜肴,味道更好。唐代诗人杜甫在《立春》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春盘”,其中一种是把葱、蒜、韭、蓼、芥等时新菜蔬,配上其他食材,合为一盘,与“春饼”一起食用,味道更佳。可以知道,唐代京城长安、洛阳,在立春、雨水时节,流行“春饼”美食。元代孙国敉(mǐ)撰写的《燕都游览志》中说:“凡立春日,于午门外赐百官春饼。”清代富察敦崇编写的《燕京岁时记》也记载:“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南方也喜食春饼,并馈赠亲友。清代顾禄撰写的《清嘉录》卷一中写道:“春前一月,市上已插标供卖春饼。居人相馈贶(kuànɡ),卖者自署其标曰:‘应时春饼。’”

《遵生八笺》。 明代高濂撰写的《遵生八笺》中说:“孟春之月,天地俱生,谓之发阳。天地资始,万物化生,生而勿杀,与而无夺。君子固密,毋泄真气。”

这里说,君子要牢固、周密地保护“真气”,不要轻易泄漏出去。“真气”是什么?指的是人体生命之气。《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陈抟二十四节气坐功:雨水。 清代康熙四十年今福建闽侯人陈梦雷奉敕编辑的最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人事典·养生部汇考二》,收录了明代高濂撰写的《遵生八笺·四季摄生全录》,其中保留了珍贵的陈抟二十四节气坐功图,内容包括经脉、运气、功法、治病等。《陈希夷雨水正月中坐功》中记载:

运主厥阴初炁(qì),时配三焦、手少阳相火。

宜每日子、丑时,叠手按 (bì),拗颈转身,左右偏引各三五度,叩齿、吐纳、漱咽。

治病:三焦经络留滞,邪毒,嗌(ài)干及肿哕(yuè)、喉痹、耳聋、汗出、目锐、眥(zì)痛、颊痛,诸候皆治。

*雨水文化*

贺知章《咏柳》。 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一作《柳枝词》)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把“春风”比作“剪刀”,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其一,虽然是“春风”,但是仍然充满着寒凉,吹在身上,就像“刀”“剪”一样。其二,自然万物,枝叶开始萌生,就像用“刀”“剪”裁一样,“裁”出“细叶”“丝绦”。

杜甫《春夜喜雨》。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春天,颠沛流离的诗人杜甫,已经 50 岁。他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自己耕作,种菜、种树、养花,交农民朋友,深知春雨的宝贵,一首饱含深情和哲理的诗作《春夜喜雨》,就创作出来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中说,正当春天需要雨水的时候,及时雨就马上降落。在夜晚悄悄地随着风声落下,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田野小径的天空黑云笼罩,江中的渔火独放光明。天亮看到浸湿的花朵,锦官城的鲜花更加沉重。

“润物细无声”,自然造化就是这样,给予大地,给予万物,给予人类,却毫无声息,不向天地索取,不让百姓知道,不要求回报,这就是大德,这就是最高的精神境界。

韩愈《初春小雨》。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他笔下的春雨,又与众不同。他在《初春小雨》中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写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的春天,当时韩愈 56 岁,担任吏部侍郎。韩愈的任职时间并不长,但是能够在治政上发挥作用,很是高兴。他所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

长安街上的小雨润滑如酥,远望草色连成一片,近看还没有长成。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早春的景色,远远胜过烟柳满城的晚春。

韩愈所赞美的,是经过寒冬的洗礼,春草露出嫩芽,首先报告春天信息的到来,它代表着希望、美好和未来。

辛弃疾《浣溪沙》。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浣溪沙》中写道:

父老争言雨水匀。

眉头不似去年颦。

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

梨花也作白头新。

词中展现这样欣喜的场景:父老们争着说,今年雨水均匀。他们的眉头,不像去年紧锁了。急切地除去甑中的尘土。

啼鸣的鸟儿,有时也能劝客饮酒;桃树的小枝已经能够逗人。梨花也新添了一头白发。全词清新质朴,春风扑面;体察民情,跃然纸上。 TMlItLpVuku3VAxBGNbCe8y8Qy7ULz0uLJPw3njOZe8gKw9nIlzgjo7wiNsgkPn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