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四季春为首,夏历春节到:立春

立春,属于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中的第四个节气。

*科学依据*

立春,古六历(黄帝、颛顼、夏、殷、周和鲁历)之一的夏历,规定在正月节。太阳历即公历每年在 2月4日或 5日,太阳到达黄经 315°时开始。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春”字

立春,是春季 6 个节气的起点。《宋本广韵》“谆”韵中说:“春,四时之首。”《汉书·天文志》:“立春,四时之始也。”也就是夏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头。

我们知道,夏历、周历、殷历、颛顼历等的“岁首”是不同的。比如,《春秋·桓公四年》“四年春正月”,杜预注:“周之春,夏之冬也。”《史记·孝武本纪》:“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指汉武帝实行太初历,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晋书·律历志下》:“暨于秦、汉,乃复以孟冬为岁首。”即秦、西汉以秦历(颛顼历)十月(指夏历)为岁首。三代历法之三“正”。《史记·历书》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政若循环,穷则反本。”三代历法与四季、十二月。班固《白虎通德论·三正》引《尚书大传》说:“夏以孟春月为正,殷以季冬月为正,周以仲冬月为正。”

四种历法岁首比较:

夏历,正月。岁首。

商历,十二月(夏历)。岁首。

周历,十一月(夏历)。岁首。

秦朝、西汉前期(颛顼历,秦历),十月(夏历)。岁首。

就是说,夏历把正月作为岁首,“立春”排在正月;而比照商历、周历、秦历,可就不是这样啦!

“立春”不是第一节气,它的主要原因是:

其一,“立春”不具备太阳、月亮合朔即“朔旦”的条件,也就不能成为二十四节气纪年法计算时间的开始,所以只能是春季 6 个节气的起点。

其二,“立春”还有寡年、双春年等规定,也就是说,“立春”的确切时间,是不能固定的。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作为阴阳合历,要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用闰年来进行调节。阳历,太阳周年视运动一回归年是 365.2422日。阴历,月亮十二个朔望月的长度是 354.3672日。这样一年就相差 10.88日,所以就有“十九年七闰”的规定。一般来说,闰四、五、六月最多,闰九、十月最少,闰十一、十二、一月不会出现。根据设置闰年的时间安排,在 19 个年头里,7年没有立春(寡年),7年是双立春(双春年),5年是单立春。既然这样,立春肯定不能作为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起始。

比如,夏历二〇二四年是寡春年。夏历二〇二五年是双春年。夏历正月初六(2025年2月3日)是立春。夏历十二月十七日(2026年2月4日)也是立春。

关于“立春”及四“立”的记载,《淮南子·天文训》中说:

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东北为报德之维也,西南为背阳之维,东南为常羊之维,西北为蹄通之维。

《天文训》中的“维”“四维”;“绳”“二绳”;“钩”“四钩”等,是什么意思呢?

“维”,高诱注:“四角为维也。”一周天 度,分为“四维”。“四维”,就是划分四“立”的根据。四维为处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节起点。“立”,是开始的意思。《书·周官》蔡沈集传:“立,始辞也。”四“立”,就是四季的开始。

“绳”“钩”,高诱注:“绳,直。”《说文》:“钩,曲也。”本义指弯曲的钩子,引申有勾连义。可以知道,“二绳”,子午,连接冬至、夏至;卯酉,连接春分、秋分。这样便可以分出两“分”、两“至”。

“四钩”,丑寅,报德之维,连接冬、春;辰巳,常羊之维,连接春、夏;未申,背阳之维,连接夏、秋;戌亥,蹄通之维,连接秋、冬。可以知道,“四钩”,还可以分出四“立”。

由此可知,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全年规定为 度(日),两维之间为 度(日),具体分配的时间,整数如下(365日/366日):冬至—大寒 46日,立春—惊蛰 45日,春分—谷雨 46日,立夏—芒种 46日,夏至—大暑 46日,立秋—白露 46日,秋分—霜降 46日,立冬—大雪45日。

《淮南子·天文训》中关于“立春”的记载:“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这里说,惊蛰后增加十五日,北斗斗柄指向报德之维,阴气在大地上泄散,所以说距离冬至 46 天便是立春。阳气升起,冰冻消释,它与十二律中的南吕相对应。

《汉书·律历志下》中说:“诹(zōu)訾(zǐ),初危十六度,立春。”

《后汉书·律历下》记载:“立春,危十度,二十一分进二。”

这里的记载,测定了“立春”在十二次、二十八宿中的“危”宿位置和度数。

元朝吴澄撰写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为之‘立’也。立夏、秋、冬同。”这里解释了《淮南子》中“立春”命名的依据。

《周髀算经·二十四节气》中记载日影的长度是:“立春,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旧唐书·历志二》:“中气,立春。日中影,九尺六寸二分。”

《吕氏春秋·孟春纪》高诱注:“冬至后四十六日而立春。立春之节,多在是月也。”

《周礼注疏》中说:“正月立春节,雨水中。”

这里的记载说明,立春、雨水两个节气,规定在夏历正月,在冬至后的 46 天。

《清史稿》第四十八卷《时宪志四》:“求节气时刻。一宫,子,玄枵(xiāo),十五度为立春。”清代康熙初年,立春在十二次“玄枵”之内。

*立春三候*

立春第一候(1—5日)。 《淮南子·时则训》:“孟春之月,东风解冻。”高诱注:“东方木,火母也,气温,故东风解冻也。”意思是,孟春正月,东风送暖,大地解冻。

《淮南子·地形训》中叫“炎风”:“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高诱注:“艮气所生。一曰融风。”亦见于《吕氏春秋·有始》。东风,就是立春时从东北方向吹来的风,也叫“春风”“融风”“炎风”。立春时节,东风吹拂;万物复苏,草长莺飞。

《逸周书·时训解》陈逢衡云:“‘东风解冻’者,立春距冬至四十六日,阳气畅达,向之‘水泽腹坚’,今则无不融释也。”

唐代白居易的七绝《春风》诗中写道:“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春风吹拂,梅花、樱花、杏花、桃花、梨花、荠菜花、榆树花,先后开放,生机盎然,百花争艳。

立春第二候(6—10日)。 《淮南子·时则训》:“蛰虫始振苏。”高诱注:“振,动。苏,生也。”这里说,蛰伏动物开始振动、苏醒。

《吕氏春秋·孟春纪》:“蛰虫始振。”高诱注:“蛰伏之虫乘阳,始振动苏生也。”《大戴礼记·夏小正》:“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又,《广雅·释诂三》云:“启,开也。”

蛰(zhé),《说文》:“藏也。”就是隐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鲍曰:‘动而未出,至二月乃大惊而走也’。”动物冬眠,躲藏起来,睡足了觉,立春到来,阳气升起,蛰居的虫类,开始苏醒、活跃起来了。到了惊蛰,才能走出洞穴,重见阳光。

立春第三候(11—15日)。 《淮南子·时则训》:“鱼上负冰。”高诱注:“是月之时,鲤鱼应阳而动,上负冰也。”意思是,鱼儿向上游动,背负着冰冻。

《吕氏春秋·孟春纪》:“鱼上冰。”高诱注:“鱼,鲤、鲋(fù)之属也。应阳而动,上负冰。”《大戴礼记·夏小正》作:“鱼陟负冰。陟,升也。‘负冰’云者,言解蛰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

在冬天寒冷的季节里,鱼儿潜伏在水下,这时水底比较温暖。正月阳气上升,鱼就游到水面,背靠着冰层,所以叫“鱼上负冰”。

花信风。 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御定月令辑要》中记载“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又,《七十二候番花信风》:“一候:迎春。二候:望春。三候:番花。”

望春花,也叫辛夷、木笔,紫玉兰,花似焰火。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木部》卷三十四中记载:“时珍曰:‘辛夷花初出枝头,苞长半寸,尖锐如笔头,有重重青黄茸毛顺铺,长半分许。开时似莲花而小,如灯盏,紫苞红焰,似莲和兰花的香味。也有白色者,人称玉兰。’”

*立春民俗*

祭礼:迎春。 立春时节,官方的习俗是“迎春”。迎春,也叫迎岁,是古代的祭礼之一。《淮南子·时则训》中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岁于东郊。”高诱注:“迎岁,迎春也。东郊,郭外八里也。”在立春的前一天,古代天子在都城东郊八里的祭坛,举行盛大的迎春祭祀活动,并且颁布春天的政策法令。古代官方,因袭传承。

可以知道,举行“迎春”仪式和系列活动,是“天子”重要的大事。敬畏大自然,感念天地的赐予,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物质资源,这是持续发展的国策之一。

出“土牛”。 季冬时节要举行出“土牛”活动,劝勉农耕。《淮南子·时则训》:“季冬之月,出土牛。”高诱注:“出土牛,今乡、县出劝农耕之土牛于外是也。”立春时节还要举行。《吕氏春秋·季冬纪》:“出土牛。”高诱注:“出土牛,令之乡、县,得立春节,出劝耕土牛于东门外是也。”立春之时,民间仍然要大规模举行迎土牛、鞭土牛、迎农祥、浴蚕种等活动,来促进农业生产。宋代高承《事物纪原》中说:“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之早晚。”耕牛,是农民的宝贝。传说周初执政者周公旦,就已经制作出“土牛”,鼓励农民耕作。

春节期间,放鞭炮、舞龙、舞狮、杂耍诸戏等活动,至今盛行不衰。

春节。 立春期间的主要节庆活动是春节,其次是元宵节。春节的时间,定在夏历的正月初一,并延续到正月十五。这是中国民间传统最盛大的节日。

定名“春节”,时间只有 100 多年。1913年(民国二年)中华民国政府批准以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1914年起开始实行。1949年12月23日中国政务院规定“春节”为法定节日。

“春节”的特点,主要有:其一,它是夏历一年正月的开始。其二,它与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中的立春节气时间(不包括闰年),理论上比较接近。这便是“春节”命名的特殊意义。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 104年)把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编入官方的历法系统,并采用夏历纪月、纪年。所以,东汉崔寔(shí)在《四民月令》中写道:“正月之旦,是为正日。躬率妻孥(nú),絜(jié)祀祖祢(mí)。”由此可知,春节规定在夏历正月初一,已经有 2129年的历史了。

元宵节。 元宵节,指的是夏历正月十五日夜晚举行的节庆活动。“元”,《说文》:“始也。”“宵”,《说文》:“夜也。”就是正月(元月)月圆之夜。元宵节的历史悠久。汉代是一天,唐代是三天,宋代有五天,明代是十天。北宋词人苏轼所作《蝶恋花·密州上元》词中写道:“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苏轼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市)过了三个元宵节,钱塘城中,灯火辉煌。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描写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元宵节的景况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满城烟火,游人如织,火树银花,通宵歌舞。宋代女词人朱淑真《元夜》诗中写道:“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把元宵节的热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燃灯。 夏历正月十五有燃灯的习俗。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中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太一,就是天神。甘泉宫,秦代、汉代大型宫殿名称,也是天子、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地方。从黄昏开始,皇宫中点燃灯烛,通宵达旦。汉武帝时代最为盛行。唐代韦述所撰的《两京新记》中说:“正月十五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看灯。”这里记载了盛唐时代正月十五日夜都城长安张灯的盛况。明代郎瑛所编的《七修类稿·辩证类》“元宵灯”中说:“上元张灯,诸书皆以为沿汉祀太一,自昏到明,今遗其事。”也认为起源于西汉。元宵燃灯的习俗,被历代所延续。

*立春农事*

立春农谚。 立春是个农耕时节,要“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立春是四季的开始,往往影响一年的作物收成。耕田种地,作物管理,施肥浇水,机不可失。“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这里说,立春下雨,会连续不断到清明。“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过了立春,寒意消失,天气渐暖。

黑龙江农谚:“立春的萝卜,立秋的瓜。”这时的萝卜,口味最佳。新疆农谚:“春打六九头,河边看杨柳。”“六九”,指冬至后的第“六”个“九”天,就是 45.6 天,便是立春。海南气象农谚:“立春雨,清明晴。”立春、清明时节的雨天、晴天,有对应关系。

立春农事。 《淮南子·时则训》中说:在立春的节气里,禁止砍伐正在生长的树木,不能捣毁鸟巢,不能杀死怀胎的麋子,不要捕捉幼鹿和产卵的动物,不要聚集大众修筑城郭,要掩埋裸露在外的尸骨。

在这些“禁止”的举措中,保护生长树木、植物,保护怀孕和幼小的动物,表明了严厉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国家政策;不要大修城郭,要保护劳动力,全力投入春耕生产;而采取很人性化的举措是,掩埋无人认领的野外尸骨。

*立春养生*

立春美食:元宵。 元宵佳节,传统美食是元宵。中国南方叫汤圆。有的包有各种馅料,有的没有馅料。一般用糯米粉、糖、芝麻、猪油等做成。南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正月十五作豆糜加油膏。”这种食品大约与汤圆相似。清代作家吴趼人所著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二回中说:“旁边是一个卖汤圆的担子,那火便是煮汤圆的火。”清代钱塘符曾创作的《上元竹枝词》中有《元宵》一首:“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马家的滴粉汤圆,远近闻名。珍珠江米,井水淘洗。桂花馅、胡桃仁,香甜异常。光亮的灯光,卖着美味元宵。汤圆的“圆”,有“团团圆圆”之意。大年初一早晨,一般家庭都要吃汤圆。

孙思邈《摄生论》。 唐朝“药王”孙思邈的《摄生论》中说:“正月肾气受病,肺脏炁(qì)微,宜减咸酸,增辛辣味,助肾补肺,安养胃炁。勿冒冰冻,勿太温暖。早起夜卧,以缓形神。”这里指出,正月应该安神补肺,保养胃气。不要受冻,也不要太暖。

陈抟二十四节气坐功:立春。 清代康熙四十年今福建闽侯人陈梦雷奉敕编辑的最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人事典·养生部汇考二》,收录了明代高濂撰写的《遵生八笺·四季摄生全录》,其中保留了珍贵的北宋高道陈抟二十四节气坐功图,内容包括运行经脉、功法、治病等。《陈希夷立春正月节坐功》中记载:

运主厥阴初气,时配手太阳、三焦。

宜每日子、丑时,叠手按髀,转身拗颈,左右耸引,各三五度,叩齿、吐纳、漱咽三次。

治病:风疾积滞,顶痛,耳后痛,肩臑(nào)痛,背痛,肘臂痛,诸痛悉治。

*立春文化*

一年之计在于春。 (宋)谢维新撰的《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卷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寅,指早晨 3—5 点。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考虑安排。意思是,凡事要抓紧时间,尽早作出安排。明代《白兔记·牧牛》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一日之计在于寅。春若不耕,秋无所望;寅若不起,日无所办;少若不勤,老无所依。”(清)康熙朝编撰的《御定佩文韵府》记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唐末五代诗人王贞白在庐山白鹿洞书院刻苦攻读。他的《白鹿洞二首·其一》中写道:“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人生如白驹过隙,要珍惜光阴,刻苦钻研,这些已经成了周公、孔子等先贤倡扬教育的悠久传统。

贯云石《清江引·立春》。 元代词人贯云石在《清江引·立春》中写道:

金钗影摇春燕斜,

木杪生春叶。

水塘春始波,

火候春初热。

土牛儿载将春到也。

贯云石在《立春》小令中写道,妇人出游,金钗摇动,“春燕”斜插。树木梢头,长出翠芽。池塘的水流,春天来到,泛起波浪。春风吹来,温度转热。“土牛”耕田,春天到了。

一幅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美景。藏头“金、木、水、火、土”五字,每句又各有一个“春”字。

杜甫《立春》。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55 岁的诗人杜甫,贫病交加,来到夔州,写下了《立春》诗,前面四句是:“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诗中说,春天“春盘”中放着细细的生菜,纤纤的细手依次传递着。忽然回忆在“两京”梅花开放之时,出自高门白玉般的春盘。诗人由眼前的“春盘”,想起太平盛世时长安、洛阳的繁华,与当前自己贫病无依、到处漂泊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对安史之乱给国家、百姓造成的伤害,形成强烈的对比。 TMlItLpVuku3VAxBGNbCe8y8Qy7ULz0uLJPw3njOZe8gKw9nIlzgjo7wiNsgkPn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