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寒冬冰雪至,除夕团圆时:大寒

大寒,属于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中的第三个节气。

*科学依据*

大寒,古六历(黄帝、颛顼、夏、殷、周和鲁历)之一的夏历,规定在十二月中。在太阳历即公历每年1月20日或 21日,太阳到达黄经 300°时开始。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音比无射。”这里是说,小寒增加十五日指向丑位,那么便是大寒,相对应的是十二律中的无射(yì)。

《汉书·律历志下》中说:“玄枵(xiāo),中危初,大寒。 于夏十二月,商为正月,周为二月。”

《后汉书·律历下》中记载:“十二月,大寒。大寒,虚五度,十四分进二。”

这里的史料指出,大寒在十二次中的位置,就是处于二十八宿中的“危”宿、“虚五度”,并规定在夏历的十二月,指出殷历、周历的不同月份。

清代李光地等撰写的《御定月令辑要》中说:“《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十一月,一阳爻初起,至此始彻。阴气出地方尽,寒气并在上,寒气之逆极,故谓之大寒。”

这里解释了《淮南子》中取名“大寒”的原因。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最寒冷的时期,但是阳气已经兴起。

《周髀算经·二十四节气》中记载日影的长度:“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旧唐书·历志二》:“中气,大寒。律名,大吕。日中影,一丈一尺一寸五分。”

《周礼注疏》中说:“十二月,小寒节,大寒中。”就是说,小寒、大寒,夏历都是规定在十二月。

《清史稿》第四十八卷《时宪志四》:“求节气时刻。一宫,子,玄枵(xiāo),初度为大寒。”清代康熙初年,大寒在十二次“玄枵”之内。

*大寒物候*

大寒第一候(1—5日)。 《淮南子·时则训》:“季冬之月,鸡呼卵。”高诱注:“鸡呼鸣求卵也。”这里说,季冬之月(夏历十二月),鸡鸣叫下蛋。

又,《吕氏春秋·季冬纪》作“鸡乳”。高诱注:“乳,卵也。”即鸡孵卵。《逸周书·时训解》:“鸡始乳。”

三国魏国张揖撰《广雅·释诂》中说:“乳,生也。”就是下蛋的意思。《说文》:“乳,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意思是,人类和鸟类生育后代叫作“乳”,兽类生育后代叫作“产”。即生育、生产义。

大寒第二候(6—10日)。 《吕氏春秋·季冬纪》:“征鸟厉疾。”

《逸周书·时训解》:“又五日,鸷鸟厉。”“征鸟”,《旧唐书·历志二》也作“鸷鸟”。《说文》:“鸷,击杀鸟也。”又,《玉篇》:“鸷,猛禽。”指的是凶猛的鸟类。

古今学者对于这一“候”的解释,有所不同。

关于“征”。《吕氏春秋·季冬纪》高诱注:“征,犹飞也。厉,高也。言是月群鸟飞行,高且疾也。”指的是群鸟高飞。又,陈奇猷《吕氏春秋集释》中说:“征,当读‘出征’之‘征’,‘征鸟’即指‘雁’言。”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征,伐也。杀伐之鸟,乃鹰隼之属。”又,《礼记·月令》东汉郑玄注:“征鸟,题肩也。齐人谓之击征,或名鹰。”

由此可知,对“征”的解说,就有四说:①飞翔。指群鸟。②出征。指鸿雁。③杀伐。指鹰隼。④题肩。指鹰。

按:《说文》:“征,正行也。”有远行义。段玉裁注:“征,引申为征伐。”那么,解作“杀伐”,比较接近引申义。

关于“厉”。①严猛。《礼记·月令》唐代孔颖达疏:“厉,严猛。疾,捷速也。”有猛烈而迅速的意思。②砥砺。陈奇猷《吕氏春秋集释》中说:“厉,同‘砺’,犹砥砺也。疾,犹‘速’也。‘厉疾’,犹言砥砺其飞,使能速疾耳,亦即练习飞翔之意。”

由此可知,“征鸟”,即击杀之鸟,指鹰隼(sǔn)之类。“厉疾”,有迅猛快捷的意思。意思是说,鹰隼(sǔn)之属,迅疾飞行,捕杀动物,补充能量,抵御严寒。

大寒第三候(11—15日)。 《吕氏春秋·季冬纪》:“水泽复。”高诱注:“复,亦盛也。”这里说,水泽封冻,冰层又厚又硬。

《礼记·月令》作“水泽腹坚”。《逸周书·时训解》:“又五日,水泽腹坚。”

按:复,《后汉书·梁统传》李贤注引毛苌云:“复,厚也。”《说文》:“腹,厚也。”知“复”“腹”训义同。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腹,犹内也。”

冰天雪地撑“冰床”,充满乐趣。清代富察敦崇撰写的《燕京岁时记·拖床》中记载:“冬至以后,水泽腹坚,则什(shí)刹(chà)海、护城河、二闸等处,皆有冰床。一人拖之,其行甚速。长约五尺,宽约三尺,以木为之,脚有铁条,可坐三四人。雪晴日暖之际,如行玉壶中,亦快事也。”

古代有凿冰、储冰习俗。《诗·国风·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里说,周历(豳历)二月(夏历十二月)凿冰嗵嗵响,周历(豳历)三月(夏历正月)里食物冰窖藏。可以知道,在2500 多年前,古人就在冬季开始凿冰,并保藏在冰窖中,用于冷冻食物,夏季用来防暑降温。1977年在湖北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中,有“青铜冰鉴”,就可以盛冰。北京故宫有“冰窖”、西安有冰窖巷、济宁有冰窖街等,证实古代官方、民间,都有藏冰设施,充分显示了古人的智慧。

花信风。 清代康熙朝编订的《御定月令辑要》“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礬。”《七十二番花信风》:“一候:梅花。二候:海桐。三候:含笑。”

山礬(fán),乔木名,繁花如雪。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中说:“时珍曰:‘山礬,生江、淮、湖、蜀野中。树之大者,株高丈许。其叶似卮子,叶生不对节,光泽坚强,略有齿,凌冬不凋。三月开花繁白,如雪六出,黄蕊甚芬香。结子大如椒,青黑色,熟则黄色,可食。其叶味涩,人取以染黄及收豆腐,或杂入茗中。’”

*大寒民俗*

灶神:神农。 大寒时节,天寒地冻。古今民间有祭祀灶神的习俗。“灶神”是谁?其中一种说法,灶神就是炎帝,也就是神农,主管天下老百姓的饮食。《淮南子·原道训》中说:“神农之播谷也,因苗以为教。”高诱注:“神农,少典之子炎帝也。农植嘉谷,神而化之,故号曰‘神农’也。播,布也。布种百谷,因苗之生而长育之,以为后世之常教也。”神农是古代伟大的农业发明家,为华夏民族的生存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民为了感戴他的恩德,便树立他为灶神。《氾论训》中说:“炎帝作火,死而为灶。”高诱注:“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为灶神。”可以知道,祭祀灶神的历史非常悠久。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西晋周处所撰的《风土记》记载了这个民间趣事:“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yì)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唐代杭州诗人罗隐所作的《送灶》中说:“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这首诗带有文人戏谑的味道。宋代范成大的《石湖诗集·祭灶词》中写道:“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范成大的趣诗,把民间祭祀灶神的欢乐、喜庆、虔诚而隆重的气氛,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小年。 民间的“小年”和祭灶,都在同一天。“小年”,在北方地区是夏历腊月(十二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称为“小年”,标志旧、新一年的交替开始。宋代爱国政治家文天祥所撰的《文山集》卷二十《二十四日》中写道:“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他虽然被囚禁在元朝大都兵马司土牢(今北京文天祥祠)中,仍然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小年祀“灶”。 清代潘荣陛编写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说:“二十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古代祭祀五位神灵,灶神就是其中之一。班固撰《白虎通义·五祀》记载:“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霤也。”

大年:除夕。 中国民间最重要的节日,就是除夕,俗称“过大年”,就是在夏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初学记·卷三》中说:“十二月,季冬,亦曰除月。”“除”是何意?“除”有“去、离开”的意思,引申为“更新”。《广韵》“鱼”韵:“除,去也。”《说文》:“夕,莫也。从月,半见。”“夕”是象形字,月亮将出、未出之时,就是傍晚时分的“莫(暮)”。除夕,即离开最后一个傍晚。含义是除旧更新,旧岁离去,迎来新年。

“除夕”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岳阳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宋代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卷十“除夕”中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座,达旦不寐,谓之守岁。”也叫“除夜”。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六中说:“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除夕之夜,全家吃团圆饭、守岁、娱乐等民间习俗,流传至今。

除夕,从 2008年1月1日起,成为中国的法定节日。

*大寒农事*

大寒农谚。 大寒的农谚有:“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这里说,两“寒”节气不下雪,两“暑”时节旱情重。“小寒大寒,冷成冰团”。这里说,两“寒”节气,特别寒冷。“大寒小寒,无风自寒”。两“寒”节气,就是不刮风、不下雪,天气也特别寒冷。“三九四九,冻破缸臼”。大寒时节,大水缸都会冻裂。“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大寒不寒,人马不安”。这里说,“大寒”时节温度过高,“春分”的时候就很寒冷;因为节令失调,人类、动物都会不得安宁。“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过了大寒,又是一年”。正常年份,冬至在夏历十一月中,大寒在夏历十二月中。如果有闰年,大寒可能在夏历二月。按照正常顺序,过了大寒,就到了夏历正月的“立春”节气,进入新的一年。

海南农谚:“南风送大寒,车水灌田秧。”大寒之时,海南秧苗已经生长。内蒙古农谚:“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内蒙古冬季最低温度可以达到零下四十多度。四川农谚:“冬田犁两道,明年收成好。”劝谕冬季多耕田,来年庄稼才能大丰收。

大寒农事。 大寒时节,极为特殊。《淮南子·时则训》中说,其一,日月运行,周而复始。在这个月里,太阳十二次的运行结束,月亮也在故道运行终结,经行二十八宿一个周期,第二年将要重新开始。其二,备耕。要准备第二年的各种农事、种子、农具等工作。自然界的各种植物、动物,大多处于相对静止和休眠状态,以便孕育新的生机。其三,祭祀。这时要举行社稷、寝庙、山林、名川等各种祭祀,感戴上天、大地和祖先的恩德。这也成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美德之一。

*大寒养生*

大寒美食:八宝饭。 大寒时节,民间的饮食习惯中,特别爱吃的是八宝饭。传统的八宝饭,多指用香米、糯米、红枣、绿豆、红豆、莲子、枸杞和花生等食材制成,味道甜美,营养丰富,成为节日佳肴。上海“八宝饭”,主料是糯米,配以红豆沙、红枣、莲子、葡萄干、核桃仁、瓜子仁和枸杞等,又香又甜。北方八宝饭,把糯米蒸熟,用开水把白糖、猪油搅匀,蜜枣排成图案,放上豆沙、桂花,铺上糯米饭,塌平,上笼蒸一小时,就制作完成了。经济实用,老少咸宜。

孙思邈《修养法》: 唐代药王孙思邈《孙真人修养法》中说:“是月土旺,水气不行,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勿冒霜雪,勿泄津液及汗。”这里说,这个月里,食物要减少甘味,增加苦味。滋补心脏,助养肺脏,调理好肾脏,不要宣泄津液和汗水。

陈抟二十四节气坐功:大寒。 清代康熙四十年今福建闽侯人陈梦雷奉敕编辑的古代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人事典·养生部汇考二》,收录了明代高濂撰写的《遵生八笺·四季摄生全录》,其中保留了珍贵的陈抟二十四节气坐功图。内容包括经脉、运气、功法、治病等。《陈希夷大寒十二月中坐功》中记载:

运主厥阴初气,时配足太阴脾湿土。

每日子、丑时,两手向后,踞状,跪坐,一足直伸,一足用力,左右各三、五度。叩齿,漱咽,吐纳。

治病:经络蕴积诸气,舌根彊痛,体不能动摇,或不能卧,彊立。股膝内肿,尻阴臑胻,足背痛,腹胀,肠鸣,食泄不化,足不收行,九窍不通,足胻肿,若水胀。

*大寒文化*

毛泽东《沁园春·雪》。 1936年2月5日至 20日,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清涧县高杰村袁家沟一带,毛泽东视察地形,登上白雪皑皑的高原,感慨万千,欣然命笔,写下大气磅礴、气势雄伟的《沁园春·雪》。这首诗最早发表于 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又在 1957年1月号《诗刊》重新发表。

清代康熙五十四年颁定的《御定词谱》中记载:“沁园春,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这首长调《沁园春·雪》,完全符合词律的要求。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首词的上阕写北国风光,长城、大河、高原,冰封千里,雪飘万里,大“山”像在“舞”蹈,高“原”像在奔“驰”,想和老天比个高下,这是何等的英雄气魄。而在“晴”天,“红装素裹”,更加“妖娆”,充满了对大好河山的深情挚爱。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下阕评价历史人物:可惜的是,秦始皇、汉武帝,“文采”要差一些;唐太宗、宋太祖,“风骚”也不够;成吉思汗,只会骑马射“大雕”。这些一代帝王,全部消逝了。而真正文韬武略齐备的“风流人物”,还在今天。“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这就是开国伟人毛泽东。

当代诗人柳亚子《沁园春·雪》的“跋”文中说:“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夏虫语冰。 比喻人囿于偏见,视野狭窄,目光短浅。《庄子·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夏虫”,朝生暮死,夏生冬死,生命短暂,语以“至道”,则茫然无知。

也作“夏虫语寒”。《淮南子·原道训》继承《庄子》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夫井鱼不可与语大,拘于隘也;夏虫不可与语寒,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与语至道,拘于俗、束于教也。”高诱注:“言蜩蝉不知寒雪也。”

邵雍《大寒吟》。 大寒时节,北方寒潮频繁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的寒冷时期,宋代理学家邵雍的《大寒吟》,说出了大寒时节的壮美自然景观:“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诗中写道,旧时的落雪,没有来得及消融,新的大雪又堵住门户;台阶前成了冰冻的银床,屋檐上悬挂着冰雕的钟乳;清冷的太阳失去了光辉,暴烈的寒风正在呼号怒吼;人们口中的舌头,冻得不能够说话。 TMlItLpVuku3VAxBGNbCe8y8Qy7ULz0uLJPw3njOZe8gKw9nIlzgjo7wiNsgkPn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