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属于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中的第二个节气。
小寒,古六历(黄帝、颛顼、夏、殷、周和鲁历)之一的夏历,规定在十二月节。太阳历即公历每年1月5日或 6日,太阳到达黄经 285°的时候开始。小寒之所以称“小”,就是说寒气还没有达到最冷的时候。“小寒”正值“三九”前后。
《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说:“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意思是说,在冬至之后增加十五日,北斗的斗柄指向十二地支中的癸位,那么就是小寒,相对应的是十二律中的应钟。
《汉书·律历志下》中说:“玄枵(xiāo),初婺(wù)女八度,小寒。”古代沿着黄赤道带从西向东,把周天分为十二个等分(也叫“次”),依照顺序是“星纪(大雪、冬至,位于二十八宿斗、牛)、玄枵(小寒、大寒,位于二十八宿婺女、虚、危)……”
明末黄道周撰写的《月令明义》中说:“小寒之日,日在斗十度。”
《后汉书·律历下》记载:“小寒,女二度,七分进一。”
这三家记载,指明“小寒”节气处在十二次、二十八宿中的位置和度数。
元代吴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清代李光地等撰《御定月令辑要》中说:“《三礼义宗》:小寒为节者,亦形于大寒,故谓之‘小’。言时寒气犹未及也。”
吴澄、李光地解释了“小寒”命名的依据。
《周髀算经·二十四节气》记载日影的长度是:“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旧唐书·历志二》:“中气,小寒。日中影,一丈二尺二寸八分。”
《周礼注疏》中说:“十二月,小寒节,大寒中。”就是说,小寒、大寒两个节气,规定在夏历(也称农历)十二月。
《清史稿》第四十八卷《时宪志四》:“求节气时刻。日躔(chán)初宫,丑,星纪,十五度为小寒。”清代康熙初年,冬至、小寒,在十二次“星纪”之内。
小寒第一候(1—5日)。 《淮南子·时则训》中记载:“季冬之月,雁北乡。”高诱注:“雁在彭蠡(lǐ)之水,皆北乡,将至北漠中也。”
乡(xiànɡ),通“向”。介词,表示动作的趋向。译为“朝向”“对着”等。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向,以‘乡’为之。”意思是,大雁向北方飞去。
《夏小正》郝懿行注:“雁以北方为居,生且长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雁北向,乡,向导之义。二阳之候,雁将避热而回。今则乡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
冬候鸟中的大雁,顺着阴阳二气的变化而迁徙。这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从南方的洞庭湖一带向北方迁移,有的飞到北方的沙漠,有的飞到青海湖鸟岛,有的飞到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繁育幼雏。
“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一年一度的长途迁徙,自古至今,寄托了许多游子对故国家园、远方亲友的深深思念。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一剪梅·别愁》中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鸿雁传书,寄托着美好的心愿。
小寒第二候(6—10日)。 《淮南子·时则训》中记载:“鹊加巢。”
《吕氏春秋·季冬纪》作“鹊始巢。”高诱注:“鹊,阳鸟,顺阳而动,是月始为巢也。”
鹊,指喜鹊。《逸周书·时训解》潘振云:“鹊,大如鸦而长尾,尖嘴,黑爪,绿背,白腹,阳鸟,随阳而动。”
加,即“架”的本字,有构架义。《说文》段玉裁注:“古无‘架’字,以‘加’为之。”王念孙撰《读书杂志·淮南内篇第五》中说:“加,读为‘架’,谓搆架之也。”《诗·召(shào)南·雀巢》郑玄注:“鹊之作巢,冬至架之,至春乃成。”
《时则训》中说,这时喜鹊开始筑巢。这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喜鹊已经感受到了阳气的来临,冒着严寒,筑起爱巢,做好孕育后代的准备。
民间传说喜鹊报喜,因此便产生了美丽的神话。《淮南子》的佚文中说:“乌鹊填河,而渡织女。”这便是最早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小寒第三候(11—15日)。 《淮南子·时则训》:“雉(zhì)雊(ɡòu)。”意思是说,雉鸟开始鸣叫。
《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作“雉雊”。《逸周书·时训解》:“又五日,雉始雊。”加“始”字。
雉,指野鸡,山鸡。《玉篇》:“雉,野鸡也。”《说文》中记载“雉”有十四种。雄雉尾巴很长,羽毛特别美丽;而雌雉尾巴较短。
雊,《说文》:“雌雄鸣也。雷始动,雉鸣而雊其颈。”指雌、雄性野鸡鸣叫。《诗·小雅·小弁(biàn)》中写道:“雉之朝雊,尚求其雌。”雉鸟在接近“四九”时,就会因感受到阳气的增长而鸣叫,便开始求合雌鸟。
北宋药物学家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说:“汉吕太后名‘雉’,高祖改‘雉’为‘野鸡’。”汉高祖刘邦的太后叫“吕雉”。
花信风。 清代康熙朝编订的《御定月令辑要》“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七十二番花信风》:“一候:蜡梅。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梅花,种类繁多,清香扑鼻。常见的有黄梅、青梅、红梅、白梅等数种。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木部》卷三十六中记载:“蜡梅,《释名》‘黄梅花’。时珍说:‘蜡梅小树,丛枝尖叶。种凡三种:以子种出不经接者,腊月开小花而香淡,名狗蝇梅;经接而花疏,开时含口者,名磬口梅;花密而香浓,色深黄如紫檀者,名檀香梅,最佳。结实如垂铃,尖长寸余,子在其中。其树皮浸水磨墨,有光彩。’[主治]:解暑生津。”
小寒时节,临近春节,民间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民俗活动有贴春联、年画,玩冰嬉,放爆竹等。
贴春联。 中国的语言文字,独特而优美。春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采用对仗、平仄等创作方法,使用简明、精巧的文字语言,抒发美好、吉祥的愿望。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必定贴上春联。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刘丘子所作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四字对联,见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 0610)。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在 964年除夕,在卧室题上对联:“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这副五字联,比刘丘子的四字联,晚了241年。宋代吴自牧撰写的《梦粱录·除夜》中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春联”一词,较早见于明代董斯张撰写的《吴兴备志》中引用的《濯缨亭笔记》卷六:“元世祖命为殿上春联,子昂题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又命书应门春联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可以知道,第一次被称作“春联”的,是元朝书法家赵孟頫为元世祖忽必烈所书写的春联。据清初陈尚古《簪云楼杂说》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除夕微服私访,偶然看到一个屠夫家,缺少一副对联,便提笔书写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遂传扬天下。
挂年画。 “年画”的名称,起源较晚。清代李光庭在道光末年撰写的《乡言解颐》卷四《物部》中记载:“年昼。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圆》《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他的意思是说,有趣的、健康的年画内容,给小儿看了,对于“养正”,也是有帮助的。
中国早期的工艺品年画,题材和驱凶避邪、祈福迎祥密切相关。东汉蔡邕撰写的《独断》卷上中说:“神荼、郁垒二神居其门,主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这画的是两个神灵,来保佑全家平安,这就是最早的门神。民间年画的主角,从最早的桃符、苇索、金鸡、神虎,到神荼、郁垒,再到关羽、赵云、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以及钟馗、天师、东方朔等神仙,寄托了民间百姓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当今盛行的桃花坞木板画、杨柳青年画、潍坊年画、绵竹年画、朱仙镇木板年画、佛山年画等,画风古朴,各呈异彩,深受民间的喜爱。
玩冰嬉。 古代对各种冰上活动,都称作“冰嬉”。宋代就有记载。《宋史·礼志》第五十二中说:真宗皇帝“请冬至行郊庙之礼……幸后苑观花,作水(冰)嬉”。唐代也有冰嬉活动。宋代王应麟所撰《玉海》“唐鱼藻池”中说:“顺宗纪:侍宴鱼藻宫,张冰嬉彩舰,宫人为棹歌。”在唐顺宗时代,长安城禁苑大型湖泊鱼藻池,为皇室大型养鱼、划船、赏景、赛舟之地,曾经举办过冰嬉活动。明、清时代,冰嬉成为皇家冬季的体育、军事训练项目。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代乾隆时期画家金廷标所绘的《冰戏图》,描绘的就是清朝宫廷冰嬉的盛大场面。当今各种冰嬉活动,大多集中在春节期间进行表演,如冰上舞龙、舞狮、跑旱船、滑冰、冰雕、冬泳等活动,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2022年2月4日至 20日,第 24 届冬奥会在北京、张家口联合举办,其中就有冰上和雪上运动项目 15 项。这就是当今世界级的“冰嬉”吧!
放爆竹。 在夏历正月初一至十五的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会燃放爆竹。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sāo)恶鬼。”西汉东方朔撰写的《神异经》中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长丈馀,人脸猴身,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畏爆竹。”山臊,也叫山魈(xiāo),跟狒(fèi)狒类动物差不多,古人以为山神。可以知道,燃放爆竹,最早是为了吓跑山神,保佑家庭平安和不受病魔侵害。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tónɡ)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是古代民间艺人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挂在门上,镇压邪恶,保佑平安。爆竹声声,辞旧迎新,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当今有些城市采取禁放爆竹等管理措施,避免爆竹燃放过多,造成空气污染,体现了社会对环保的重视。
小寒农谚。 黄淮流域的小寒农谚有:“小寒不寒,清明泥潭。”这里说的是,小寒与清明的气象变化,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就是说,小寒若是变成大寒的反常天气,冻得让人受不了。“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三九”,在 2024年1月9—17日。“中伏”,在 2024年7月25日—2024年8月13日。“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四九”,在 2024年1月18—26日。“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被子嫌不够”。“腊月”,指夏历(也称农历)十二月。“牛喂三九,马喂三伏”。大寒、酷热时节,牛、马体力损伤太大,要特别注意加强营养。“腊月三场雾,河底踏成路”。这里说,天寒地冻的十二月,如果没有雨雪,只是下雾,就会是大旱之年。“腊里暖,六月旱;腊里寒,六月水”。这里讲到夏历十二月、六月的气候相互关系,暖、旱和寒、水相对应。
海南农谚:“小寒大寒出日头,冻死老黄牛。”这两个节气出太阳,将会奇冷。黑龙江农谚:“只有冻死人的小寒,没有冻死人的大寒。”说明小寒最冷。宁夏农谚:“雪笼大小寒,来年是丰年。”大寒、小寒下大雪,来年大丰收。
小寒农事。 《淮南子·时则训》中记载:其一,出“土牛”。在季冬时节,要请出“土牛”,劝民耕作。其二,“射鱼”。命令渔官开始捕鱼,天子亲自去进行“射鱼”活动。其三,出“五谷”。命令百姓取出黍、稷、稻、麦、菽五种谷物,指导农民从事耕作;修理好耒耜等农具,准备好种田器具。其四,静休。命令农民安静下来,不要从事劳作之事。其五,修法。天子和公卿大夫一起修治国家法令制度,研讨时令变化,以便制定来年更加适应的政令。
小寒美食:腊八粥。 小寒节气中饮食习惯是吃“腊八粥”。腊八,就是夏历十二月初八。“腊月”,开始见于《新唐书·本纪》卷四中说:“腊月(690年,夏历十二月)十七日,开始用周历腊祭为腊月。”又有“腊日”,宗懔编写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清代顾禄编写的《清嘉录》中说:“腊八粥,八日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清代富察敦崇撰写的《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中写道:“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zhēn)穰(ránɡ)、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可以知道,清代京城制作的腊八粥,光是用料就有 17 种。
腊八粥的来源,传说之一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时逢灾荒、战乱、瘟疫,朱家极为贫困,死去多人,朱元璋曾经以乞讨为生。小时候在老鼠洞里扒出了一些粮食,煮熟充饥。朱元璋浴血奋战 17年,1368年建立了明朝。即位以后,他让家乡厨师煮粥,时间正在腊月初八,便称为“腊八粥”。明朝吕毖(bì)所撰《明宫史》卷四中记载:“十二月初八日,吃腊八粥。”
也有人说最早始于宋代寺院,民间加以仿制。近代徐珂的《清稗类钞》云:“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人家亦仿行之。”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遵生八笺》。 明代高濂撰写的《遵生八笺》中说:“季冬之月,天地闭塞,阳潜阴施,万物伏藏,去冻就温,勿泄皮肤大汗,以助胃气。众阳俱息,勿犯风邪,无伤筋骨。”意思是说,夏历十二月,阴气极盛,要注意养胃;注意风邪,伤及筋骨。
陈抟二十四节气坐功:小寒。 清代康熙四十年今福建闽侯人陈梦雷奉敕编辑的古代最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人事典·养生部汇考二》,收录了明代高濂撰写的《遵生八笺·四季摄生全录》,其中保留了珍贵的陈抟二十四节气坐功图。内容包括经脉、运气、功法、治病等。《陈希夷小寒十二月节坐功》中记载:
运主太阳终气,时配太阴脾湿土。
每日子、丑时,正坐,一手按足,一手上托,挽手互换,极力三、五度。吐纳,叩齿,漱咽。
治病:荣、卫气蕴食即呕,胃脘痛,腹胀,哕(yuě)疟,饮发中满,食减,善噫,身体皆重,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五泄注下五色,大小便不通,面黄,口干,怠惰,嗜卧,抢心,心下痞,苦善饥善味、不嗜食。
张侃《九九诗》。 《九九歌》在宋代已经流行。南宋诗人张侃所作《代吴儿作小至后九九诗八解·其二》中写道:“三九寒威渐渐强,颠风刮面怎禁当?篱头觱栗从头响,添得人愁线样长。”“三九”在“冬至”后的第 19 天至第 27 天,“颠风”凛冽,寒气逼人。“觱(bì)栗(lì)”,古代管乐器,出自西域羌胡、龟兹。用竹作管,用芦苇作嘴,大的九孔,小的六孔,类似胡笳。隋、唐时已经普遍使用。
《红楼梦》:小寒。 《红楼梦》第十九卷中说:“宝玉见问,便忍着笑,顺口诌道:‘扬州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林子洞里原来有一群耗子精。那一年腊月初七,老耗子升座议事,说明儿是腊八了,世上的人都熬腊八粥,如今我们洞里果品短少,须得趁此打劫个来才好。’”这是贾宝玉利用小寒节气民间熬八宝粥,打趣林黛玉的故事。
元稹《小寒》。 唐代诗人元稹在《小寒》诗中写道:“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诗中所写的“小寒”连接“大吕”,相对应的应当是“应钟”,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大吕”错了,与“应钟”相隔 11 个音律。“垒新巢”,采用第二候“鹊始巢”。“拾食”“衔紫”,拾来食物,衔来紫荆,准备搭巢过冬。“霜鹰”句,和第一候“雁北乡”意思相近。“雊雉”句,和第三候“雉雊”内容相同。“严凝”,指天气严寒,河流凝结。不要责怪严冬逼近,冬天、春天即将在正月交会。
元稹作诗,构思奇妙,把二十四节气、十二音律、七十二候、十二月令与“小寒”节气,密切相连,有机结合。
黄庭坚《驻舆遣人寻访后山陈德方家》。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驻舆遣人寻访后山陈德方家》,比喻奇特:“江雨蒙蒙作小寒,雪飘五老发毛斑。城中咫尺云横栈,独立前山望后山。”
这首七绝,描写小寒时节长江、九江、庐山的美景,诗句优美,景色迷人:小寒时节,浩瀚的大江,冷雨蒙蒙。雪花飘扬的庐山五老峰,就像毛发斑白的五个老人。云层横压在九江城中,近在咫尺。我独自站在前山,远望着后山的友人到来。可以知道,黄庭坚思念友人的心情十分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