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阴气极盛时,斗柄正北指:冬至

“冬至”,这是《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计时起点。2000 多年的传世和出土文献,提供了详细的科学依据。

*科学依据*

冬至: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第一节气。 “冬至”,古六历(《汉书·律历志上》:“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之一的夏历(也称农历),规定在十一月中。根据太阳历(阳历)即公历的规定,在每年12月21日或 22日,太阳到达黄经 270°,冬至点开始。

从《淮南子·天文训》到《史记·历书》《汉书·律历志》《后汉书·律历志》《旧唐书·历志》……《清史稿·时宪志》,历代正史、天文、历法、数学等著作,都沿袭着这个科学的规定,把“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第一节气。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是阴阳合历。确定第一节气“冬至”的核心,就是准确测定太阳和月亮的“朔旦冬至”。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刻,太阳和月亮的黄经正好相等。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

太初元年(前 104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于明堂,诸神受纪。

这里说,汉武帝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太阳和月亮合朔,节令就是冬至,汉朝改创历法,实行太初历,在明堂里宣布,并且遍告诸神,尊用夏正(夏历以一月为正月)。这就说明,其他的 23 个节气,没有一个具备“朔旦”即合朔计时的条件,所以第一的位子,必须让“冬至”来担任。

东汉班固的《汉书·律历志上》中,也有“朔旦冬至”的记载:

元封七年(前 104年),复得阏逢摄提格之岁,中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太岁在子,已得太初本星度新正。

这里是说,汉武帝元封七年的国家大事,就是改历,把年号改名叫“太初”。改历要符合九个条件:元封七年(即太初元年)、仲冬、夏历十一月、甲子、冬至、日月合朔、建星、太岁、子位。

《汉书·律历志上》又说:

“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孟康曰:“谓太初上元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时,七曜皆汇聚斗、牵牛分度,夜尽如合璧连珠也。”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冬至”计时之始(《中国古代历法》:“前 105年12月23日下午 8 时。”),天呈吉兆,日、月合璧(《中国古代历法》:“前105年12月24日9 时 8 分。”),五星连珠,交汇于斗宿、牵牛宿之间。

从《史记》《汉书》中的记载可以知道,汉武帝之时,太史令司马迁、大中大夫公孙卿、历法家壶遂;星历专家大典星射姓、“治历”专家邓平、“方士”唐都、民间历法学者落下闳等 20 多人,经过 6年多的研究,放弃了秦、汉以来沿袭 117年的颛顼历(即秦历,以夏历“十月为正”),实行更加精准的“太初历”(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并且首次把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纳入西汉官方历法之中,而且确立“冬至”为第一节气。这个规定,传承至今,已经 2128年。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是《淮南子·天文训》首先创立的,其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纪年( 天)、纪月(十二音律主十二月)、纪日(五音十二律六十甲子)、计时(16 时)、纪四季(春、夏、秋、冬之孟、仲、季)十二月(采用夏历)、纪节气(15 天/15.2 天,365日/366日)、一纪(1520年)、三纪(4560年)等的时间制度。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北斗斗柄运行纪年。 《淮南子·天文训》中采用北斗斗柄围绕北极星旋转(也就是围绕地轴中心在旋转)一周 度,来划分出四维、二十四节气、一节15日(实际是15.2天,即 天)、全年时间(365日/366日,实际是 天):

两维之间,九十一度(也)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斗]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

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

“时”的含义有哪些?

①指四季。许慎《说文》中说:“时,四时也。”《玉篇》:“时,春、夏、秋、冬四时也。”“时”的本义,指季节、季度,一年有“四时”,“四时”就是四季。《汉书·艺文志·数术略》:“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是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②指十五天(平均是15.2天)。如:“十五日为一节。”“二十四时”,则是一年的时间长度( 天)。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时间定义。也称“二十四节”。《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集解]张晏曰:“二十四节,就中气也。”《汉书·律历志上》:“启、闭者,节也。分、至者,中也。”全年分为“冬至”等 12 个中气、“大雪”等 12 个气节。

③时辰。指十二辰的时间。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辰,每个时辰合今天的 2 小时。《广韵》“之”韵:“时,辰也。”《正字通》:“时,十二时。”

④小时。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即每个时辰的一半,所以叫“小时”。(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四时》:“一日分十二时,每时又分为二,曰初,曰正,是为二十四小时。”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分为二十四小时。

所以,《说文》段玉裁注中说:“时,本春、秋、冬、夏之称,引申之谓凡岁、月、日、刻之用。”清代赵翼《陔馀丛考》卷三十四“二十四节气名”:“二十四节气名,其全见于《淮南子·天文篇》及《汉书·历志》。”也就是说,“时”是一个天文、历法、时间的概念,而不是文学、气象、农学、民俗等的术语。

《天文训》中说:

紫宫执斗而左旋,日行一度,以周于天,日冬至峻狼之山。日移一度,凡行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而夏至牛首之山。反复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成一岁。

天一元始,正月建寅,日、月俱入营室五度。天一以始建,七十六岁,日、月复以正月入营室五度,无馀分,名曰一纪。

凡二十纪,一千五百二十岁,大终。

[三终],日、月、星、辰复始甲寅元。

日行一度,而岁有奇四分度之一,故四岁而积千四百六十一日,而复合故舍,八十岁而复故曰。

如上《天文训》中的两则内容,极为复杂。主要有:

①斗柄“左旋”。北斗斗柄的运行方向,是向左边围绕北天极旋转,与地轴中心相对应。《史记·天官书》中也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② “一岁”。北斗斗柄每天左旋一度,冬至指向峻狼之山(南极之山);夏至指向牛首之山(北极之山),全年共分为四维:4(维)× (度,“日”)≈ (度,“日”)。或 度×2(分)= (度,“日”)。

“反复”,即从冬至→夏至→冬至。

③ “建寅”:纪年开始,夏历(一说岁星纪年,一说颛顼历,一说殷历)正月(寅月)为岁首,称为“建寅”。即北斗斗柄指向十二辰中的“寅”位。

日、月交会:“营室五度”。夏历正月夜半子时(朔旦),太阳、月亮在二十八宿的营室(北方玄武七宿第六宿)五度交会。

④ “一纪”。历法纪年单位。19年× 4(章)= 76年(27759日)。28闰。指夏历正月初一,太阳、月亮同日,夜半、子时进入营室五度,没有剩余的小分,叫作“一纪”。

“无馀分”。“馀分”,即小分。(小分) 日× 76(年)= 399日。

76年,又叫“蔀”(bù)。《周髀算经》卷下:“四章为一蔀,七十六岁。”

“十九年七闰”,也叫“一章”。《周髀算经》卷下:“十九岁为一章。”《左传·僖公五年》孔颖达疏:“计十九年而有七闰,古历十九年为一章,以其闰馀尽故也。”即从历元开始,经过 19年后,夏历十一月冬至,日月合朔在同一时刻,但不是在夜半。

《说文》:“章,乐竟为一章。”即乐章,音乐一曲为一章。引申为乐曲终尽之义。

⑤ “二十纪”,即“一终”。“大终”(亦即“三终”)。76 岁× 20(纪)= 1520 岁。560 闰。指回复到夏历正月、日月合朔、甲子日、夜半子时。又,《周髀算经》卷下记载:“二十蔀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岁。”赵爽注:“遂者,竟也。言五行之德一终,竟极日、月、辰终也。”《读书杂志》王引之云:“盖一终而建甲戌,积千五百二十岁。”

⑥ “二终”。《读书杂志》王引之说:“二终而建甲午,积三千四十岁。”1520 岁× 2(终)= 3040 岁。1120 闰。指夏历岁名、月名、日名,皆得复原。

⑦ “三终”。《读书杂志》王引之说:“三终而复得甲寅之元,积四千五百六十岁。”“三终”,1520 岁× 3(终)= 4560 岁。1680 闰。意思是说,到三终时,日、月、星、辰又开始回复到夏历甲寅年、正月、甲子日、夜半朔旦的时刻。又,《周髀算经》卷下记载:“三遂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岁。”赵爽注:“首,始也。言日、月、五星,终而复始也。”

⑧“四岁”。365 41日× 4(岁)= 1461日。

“八十岁”。 日× 80(年)= 29220日。黄桢说,“八十岁”= 60日(甲子)× 487(个)= 29220日。

意思是说,北斗斗柄日行一度,而每年有零数 度(“日”),因此4年便是整数1461天,可以回到原来的宿位(子位),80年后又可以回到“冬至”原来的日子(甲子日)。

《淮南子·天文训》的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一说古四分历)体系,被《后汉书·律历志下》所继承,“志”中对“岁”“至”“朔”“章”“蔀”“纪”“元”等历法术语的表述是:“日周于天,一寒一暑,四时备成,万物毕改,摄提迁次,青龙移辰,谓之‘岁’。岁首‘至’也,月首‘朔’也。至、朔同日谓之‘章’,同在日首谓之‘蔀’,蔀终六旬谓之‘纪’,岁朔又复谓之‘元’。是故日以实之,月以闰之,时以分之,岁以周之,章以明之,蔀以部之,纪以记之,元以原之。然后虽有变化万殊,赢朒(nǜ)无方,莫不结系于此而禀正焉。”

《后汉书·律历志下》纪年法使用的词语,虽然和《淮南子》有所不同,但是其纪年法体系,则是基本一致的。由此可见,《淮南子·天文训》的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首创之功,影响极为深远。

与“冬至”相对应的则是十二音律中的黄钟。《隋书·律历志上》:“黄钟者,首于冬至,阳之始也。”黄钟是古代十二律的第一律,声调宏大响亮。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同十二音律相结合,也是《淮南子》的继承和创新。

《淮南子·天文训》一年的天数为 日,整数则是365日/366日。比如,

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

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

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音比南吕。……

按照整数时间计算,冬至→大寒,46日。立春→惊蛰,45日。春分→谷雨,46日。立夏→芒种,46日。夏至→大暑,46日。立秋→白露,46日。秋分→霜降,46日。立冬→大雪,45日,一共 366日。

《汉书·律历志上》记载:

十一月,“乾”之初九也。阳气伏于地下,始著为一,万物萌动,钟于太阴,故黄钟为天统,律长九寸。

刘歆“三统历”,继承《淮南子·天文训》的研究成果,把“冬至”与“黄钟”相对应,列于“天统”之位。

《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纪年法表

续表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圭表纪年。 古代利用圭表,连续两年测量太阳的回归年长度,确定冬至和夏至,从而可以确定一年的准确时间。现在测定太阳一回归年约是 365日5 小时 48 分 46 秒,这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

日冬至,八尺之脩,日中而景丈三尺。

日夏至,八尺之景,脩径尺五寸。

“表”的高度是八尺。冬至午时,测得太阳影长是一丈三尺。夏至午时,测得日影长度是一尺五寸。一个太阳年,就是 日。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测星台,曾经制造 40 尺高的“表”。而《清史稿·天文二》中也记载,明、清时代北京城建造用来观测天象的圭表:“明于北京齐华门内,倚城筑观象台。”“台下有晷影堂、圭表、漏壶,清初因之。”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纪月。 《淮南子·天文训》中保留了完整的夏历十二朔望月的数据,就是每月、每年的运行时间。而“冬至”则是日、月合朔计时的起点,作为阴阳合历,必须用十九年七闰来进行调节:

月,日行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六,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为月,而以十二月为岁。岁有馀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故十九岁而七闰。

这里说,月亮每天进行 度, 日而为一月,而把十二个月作为一岁(今测定是354.367日)。每年尚差 日,不够 日。因而十九年有七次闰年。

关于闰月,《尚书·尧典》中说:“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宋)胡士行撰《尚书详解》卷一:“故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七闰为一章,二十七章为会,三会为统,三统为元,而后春夏秋冬不差,而后岁功成。”意思是说,一周年是 366 天,要用加闰月的办法,确定春夏秋冬四季,而成一岁。比如,2014年闰九月,2017年闰六月。

汉武帝时把秦朝、西汉前期使用的颛顼历(夏历十月为岁首),改为“太初历”(夏历正月为岁首),十二朔望月每月时间为 日,太阳一回归年长度为 日。但是使用188年后,误差半日,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李梵、编訢等又对太初历进行了改进,称之为“四分历”。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四季、十二月(夏历)。

《淮南子》中专门有两处论及十二月(夏历)及四季、十二月(夏历)。

其一,十二音律主十二月(夏历)。《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

故黄钟位子,其数八十一,主十一月,下生林钟。林钟之数五十四,主六月,上生太蔟。太蔟之数七十二,主正月,下生南吕。南吕之数四十八,主八月,上生姑洗。姑洗之数六十四,主三月,下生应钟。应钟之数四十二,主十月,上生蕤宾,蕤宾之数五十七,主五月,上生大吕。大吕之数七十六,主十二月,下生夷则。夷则之数五十一,主七月,上生夹钟。夹钟之数六十八,主二月,下生无射。无射之数四十五,主九月,上生仲吕。仲吕之数六十,主四月,极不生。

十二音律主十二月(夏历)表

其二,《淮南子·时则训》中春、夏、秋、冬四季的“孟”“仲”“季”,采用夏历十二月,来对应二十四节气纪年:

孟春之月,招摇指寅,昏参中,旦尾中。其位东方。立春之日……

孟夏之月,招摇指巳,昏翼中,旦婺女中。其位南方。立夏之日……

孟秋之月,招摇指申,昏斗中,旦毕中。其位西方。立秋之日……

孟冬之月,招摇指亥,昏危中,旦七星中。其位北方。立冬之日……

孟春:斗柄招摇,寅。立春,夏历正月节。二十八宿:参/尾。方位:东方。

孟夏:斗柄招摇,巳。立夏,夏历四月节。二十八宿:翼/婺女。方位:南方。

孟秋:斗柄招摇,申。立秋,夏历七月节。二十八宿:斗/毕。方位:西方。

孟冬:斗柄招摇,亥。立冬,夏历十月节。二十八宿:危/七星。方位:北方。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四季、十二月(夏历)表

应当指出的是,《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和《淮南子·时则训》,使用的夏历,都是相同的,这和当时秦代、西汉前期官方使用的颛顼历是不同的,其中纠正了颛顼历的失误,计时更加精准,这也显示了《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五音 十二律纪日。 日,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昼夜。孔颖达在《尚书正义·洪范》中说:“从夜半以至明日夜半,周十二辰为一日。”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

以十二律应二十四时之变。甲子,仲吕之徵也;丙子,夹钟之羽也;戊子,黄钟之宫也;庚子,无射之商也;壬子,夷则之角也。

这段极其复杂的内容,说的是《淮南子·天文训》用五音、十二律相对应,来表示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中“纪日”的时间变化。也就是采用五音、十二律“旋宫”的方法,来排列六十甲子的变化。它与干支纪年法(十天干、十二地支)、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10 岁阳、12 岁阴)相近。甲子,处于仲吕之徵时,是“冬至”的开始;丙子,处于夹钟之羽时,是冬至后 13日;戊子,处于黄钟之宫时,是冬至后 25日;庚子,处于无射之商时,是冬至后 37日;壬子,处于夷则之角时,是冬至后 49日。其余,以此类推。

五音十二律旋宫以当六十甲子表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十六时。 古代每天的计时方法,有十时辰、十二时辰、百刻制、十六时辰等多种方法。《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

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禹(王念孙《读书杂志》云:当为“离”,“离”者“分”也。)以为朝、昏、昼、夜。

高诱注:“自旸谷至虞渊,凡十六所,为九州七舍也。”

一昼夜的时间,是根据太阳从东方旸谷升起,经过十六个地方,一直进入虞渊的水边。太阳的东升西落,便是十六时的依据。具体时间安排是:

十六时表

这里的“正中”,可以认定是正当午时,即今天的 12 点。其他的时间,都不能用埃及人发明的 24 小时制来套用。十六时制,分为“朝、昏、昼、夜”四个时段,每个时段,相当于今天的 6 个小时。

这样,以“冬至”为起点的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各项时间要素,即四季、纪年(即 度,“日”)、纪月(采用夏历十二月)、纪日(六十甲子)、十六时制、节气(15 天/15.2 天)、二十四节气(365日/366日)、闰年(十九年七闰)、一章(19年)、一纪(76年)、一终(1520 岁)、二终(3040年)、三终(4560年)等的全部时间的规定,都有了定位,显示了淮南王刘安和其门客的科研团队,具有高超的天文、历法、数学、音律等方面的科研水平。

有关 冬至 的文献。 2018年11月至 2019年3月,湖北荆州博物馆在胡家草场墓地发掘大量竹简。在《日至》简的正面,写有“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等 8 个节气。根据研究者判断,竹简时代应在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前 164年)前后。这时距离《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定型,还有 25年。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律书》中记载:

《历术甲子篇》:“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这里说,汉武帝太初元年(前 104年),岁名叫“焉逢摄提格”,月名叫“毕聚”,日逢甲子,夜半太阳、月亮合朔的时刻,就是冬至。这时,冬至点处在“正北”方,就是《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地支“子”位,“太初历”正式开始运行。

班固的《汉书·律历志下》中,记载的“朔旦”,在二十八宿的“斗、牛之间”: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

○宋祁曰:“建星在斗后十三度,在牵牛前十一度,当云在斗、牛之间。中牵牛初,冬至。于夏为十一月,商为十二月,周为正月。”

这里又特别指出,“冬至”之时,夏、商、周三代历法的时间是不同的。“冬至”夏历定在十一月,而商历在夏历十二月,周历在夏历正月,秦历在夏历十月。

清代学者朱右曾撰《逸周书集训校释》中说:“造历必始于‘冬至’,以正气朔,故曰‘日月权舆’。”

中国天文、数学名著《周髀算经》,在“二十四节气”一节中,按照“冬至”往下依次排列的顺序,其中“冬至”日影的长度是:“冬至晷(ɡuǐ)长丈三尺五寸。”这应该是当时的测定,“冬至”日影最长,竟有1.35 丈。

后晋刘昫等撰写的《旧唐书·历志二》中记载:“中气,冬至。律名,黄钟。日中影,一丈二尺七寸五分。”

南朝宋代范晔编撰的《后汉书·律历下》中,记载的“二十四节气”,从“冬至”开始,按照夏历月份、二十八宿度数排列:“天正十一月,冬至。”“冬至,日所在,斗二十一度,八分退二。晷景,丈三尺。昼漏刻,四十五。夜漏刻,五十五。”

《周礼注疏》中说:“十一月,大雪节,冬至中。”“冬至昼则日见之漏四十刻,夜则六十刻。”也就是说,夏历把大雪、冬至安排在十一月。白天、黑夜的时间长度,分别是四十刻、六十刻。每“刻”相当于今天的15 分钟。

《清史稿》第四十八卷《时宪志四》:“求节气时刻。日躔(chán)初宫,丑,星纪,初度为冬至。”《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清史馆馆长赵尔巽主编的清朝 296年的历史典籍,其天象是当时的实测记录。意思是,太阳运行的轨迹,在黄道十二宫的“初宫”位置,十二辰的“丑”位,十二次的“星纪”,“初度”就是“冬至”之时。

“冬至”在《吕氏春秋·音律》中又叫“日短至”。东汉学者高诱注中说:“冬至日,日极短,故曰日短至。”而《淮南子·天文训》中则是第一次命名为“冬至”。《史记·律书》中采用了《淮南子》的观点:“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气”,指阴气、阳气。“阳气”,始于“冬至”,盛于夏至。“阴气”,始于夏至,盛于冬至。

《尚书·尧典》中记载:“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日短”,指冬至之日,白天最短,日影最长。“昴”,是西方白虎七星的第四宿。“仲冬”,即冬季的第二个月,就是夏历的十一月,包括大雪(十一月节)、冬至(十一月中)两个节气。《尧典》的意思是说,冬至白天时间最短,西方白虎七宿的昴星日落时出现在正南方,根据这些天象,来确定仲冬的时节。

“冬至”“至”,《淮南子》中为什么这样命名?元代吴澄编撰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尸子》卷下中说:“北方为冬。冬,终也。”这里说,“冬”的方位指向北方,阳气终结。冬、终,古人用声训的办法,解释为什么取名叫作“冬”。

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卷六引《孝经纬》中也说:“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阴极而阳始至。”

清代李光地等编撰的《御定月令辑要》详细进行了解读:“《孝经说》:斗指子为冬至。‘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是日行南至。”

古代诸多文献,对“至”和“冬至”的解释,准确而完整。

由此可知,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科学规定,是从“冬至”开始的。它是按照北斗斗柄的运行、十二音律的规定、太阳和月亮运行“朔旦”在“冬至”交会、二十八宿的位置和度数、圭表的测量、天文仪器的观测等,全部的“推步”的数据计算,都是以“冬至”为起点。

现代天文学认为,冬至的时候,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之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白昼时间逐渐变长。宋代张君房编写的《云笈七签》卷一百中说:“十一月律为黄钟,谓冬至一阳生,万物之始也。”也就是说,冬至虽然阴气最盛,但是阳气已经产生了。

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冷高压空气控制,北方寒潮南下,秦岭—淮河一线的北方地区,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冬至是数“九”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七十二候。

五日为“候”。 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夫七十二候,吕不韦载于《吕氏春秋》,汉儒入于《礼记·月令》,与六经同传不朽。后魏载之于历,欲民皆知,以验气序。”这里指出,在《吕氏春秋·十二纪》之中,开始出现有关记载。而在《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中,并没有七十二候。但是,七十二候的内容,记载在《淮南子·时则训》之中,应当采自《吕氏春秋·十二纪》。也就是说,“七十二候”的名称,是较晚才出现的。

作为计时单位的“候”,较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大论》中说:“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解释说:“候,谓日行五度之候也。”就是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 度,也就是一年 天,每五天叫一“候”,每个节气又分成三“候”,六个节气合成一季,四季合成为一年(365日/366日)。这样的划分,为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提供了“五”天之内具体的标志性物象。

北魏“正光历”。 第一次把“七十二候”编入历法系统的,是北魏张龙祥、李业兴等“为主”编撰的国家历法“正光历”(522年),其中就有七十二候的详细内容。而第一次把七十二候列入正史的,是南北朝北齐史学家魏收所著的《魏书》。“正光历”距《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已经 661年。《魏书·律历志》中记载说:

推七十二候术曰:

冬至,虎始交,芸始生,荔挺出。

小寒,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大寒,雁北向,雀始巢,雉始雊。

立春,鸡始乳,东风解冻,蛰虫始振。

雨水,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

惊蛰,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

春分,鹰化鸠,玄鸟至,雷始发声。

清明,电始见,蛰虫咸动,蛰虫启户。

谷雨,桐始花,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立夏,萍始生,戴胜降于桑,蝼蝈鸣。

小满,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芒种,靡草死,小暑至,螳蜋生。

夏至,鴂始鸣,反舌无声,鹿角解。

小暑,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大暑,温风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

立秋,腐化为螢,土润溽暑,凉风至。

处暑,白露降,寒蝉鸣,鹰祭鸟。

白露,天地始肃,暴风至,鸿雁来。

秋分,玄鸟归,群鸟养羞,雷始收声。

寒露,蛰虫附户,杀气浸盛,阳气始衰。

霜降,水始涸,鸿雁来宾,雀入大水化为蛤。

立冬,菊有黄花,豺祭兽,水始冰。

小雪,地始冻,雉入大水化为蜃,虹藏不见。

大雪,冰益壮,地始坼,鹖旦不鸣。

术曰:因“冬至,虎始交”后,五日一候。

“正光历”和《魏书》的“七十二候”,历代备受重视,古代农书、历书、史书、道书、《易》书、占卜书等,大都依循这个传统,成为按照二十四节气纪年法,顺应天道自然规律,安排农业生产,实施政策法令的国家规定。但是也保留了五种对物候的错误记载,需要加以纠正。

古代记载、研究、涉及七十二候的著作、图表有数十种,比如:元朝吴澄撰写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这本书的特色是,把七十二候分别归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下,然后加以解释。比如“夏至”是:“五月中。夏,假也,至也,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而“春分”是:“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明末学者黄道周所编写的《月令明义》,设计了《月令气候生和总图》,排列二“至”、二“分”、四“立”,并且对应七十二候。

《逸周书·时训解》。 按照夏历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第一次完整归纳“七十二候”的,是《逸周书·时训解》。比如:“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

对于《逸周书·时训解》,南宋学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卷五《礼仪》中,做了详细的考证,他认为《时训解》作于西汉晚期刘歆之后,属于伪托之作。虽然是“伪托”,但是也有参考价值。

第一,归纳出了七十二候,按照“五日”一“候”的顺序排列,使二十四节气与物候之间的联系,更加规范和细致。

第二,按照夏历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编排二十四节气,对于农耕社会的百姓,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时训解》的“夏历”四季编排法,它与根据天文、历法、音律等制定的以“冬至”为起点的科学的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容易使人产生“立春”是“第一节气”的误解。

*冬至三候*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与自然界的物候现象密切相关。物候是大自然的语言,动物、植物长期以来适应气候、温度条件,而产生周期性变化,形成相应的生长规律。

对于物候现象,记载较早的是《大戴礼记·夏小正》,比如“正月”就有“启蛰”“雁北乡”“雉”等,总共记载了 80 多种物候现象。

冬至第一候(1—5日)。 《淮南子·时则训》:“丘螾结。”东汉高诱注:“丘螾,虫名也。结,屈结也。”这里说,蚯蚓弯曲缠绕在一起。

《吕氏春秋·仲冬纪》高诱注:“蚯蚓,虫也。结,纡(yū)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蚯蚓结,六阴寒极之时,蚯蚓交相结而如绳也。”蚯蚓是冬眠动物,卷曲在土里,度过漫长的冬天。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二卷记载了蚯蚓的一种药用价值:“(陶)弘景曰:‘干蚓熬作屑,去蛔虫甚有效。’”

冬至第二候(6—10日)。 《淮南子·时则训》:“麋(mí)角解。”高诱注:“麋角解堕,皆应微阳气也。”

麋,指麋鹿。角像鹿,头像马,体像驴,蹄像牛,俗称“四不像”,这是我国特有的野生动物。目前,麋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出于八国联军侵华等原因,我国最后一群麋鹿在北京南海子消失。1985年至 1987年,我国政府先后从英国引入 38 只和 39 只麋鹿。现在,全国建立了 45 处麋鹿迁地保护种群。其中有湖北石首、湖南洞庭湖、江苏盐城湿地珍禽保护区,在江西鄱阳湖、内蒙古大青山保护区建立了麋鹿野生种群。我国现有麋鹿种群已经超过 12000 只,野化驯养的超过 5000 只。

出土文献中也发现“麋鹿”的记载。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其中有《三十时》,记载“日冬至,麋解,巢生”。研究者考定简文写于公元前 140年至前 118年。

古人认为,麋和鹿相似而不同种,鹿是山居之兽,属阳;麋是水泽之兽,属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麋,鹿属。冬至解其角。”这种动物很奇特,每年夏历十月,雄性麋鹿就要脱角一次。《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日至而麋角解。”高诱注:“日冬至,麋角解。日夏至,鹿角解。”《地形训》中说:“麋鹿故六月而生。”就是说,麋鹿孕育六个月才能出生。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一卷记载:“麋,茸。[主治]:阴虚劳损,一切血病,筋骨腰膝酸痛,滋阴益肾。”麋茸,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冬至第三候(11—15日)。 《淮南子·时则训》:“水泉动。”这里说的是,深埋于地底的水泉,由于阳气引发,开始流动。

《逸周书·时训解》陈逢衡云:“‘水泉动’者,泉浚于地,阳气聚于内,故禀微阳而动。动,谓气始达也。”

花信风。 南宋末年陈元靓撰写的《岁时广记》有“花信风”条目:“(宋代孙宗鉴撰写)《东皋杂录》:‘江南自初春至初夏,五日一番风候,谓之花信风。’(宋代)徐师川诗云:‘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番,即次数。《广韵》“元”韵:“番,数也。”花信,即花期。花信风,就是对应花期而吹来的风。

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御定月令辑要》,记载从小寒到谷雨,共 4 个月8 个节气,每 5 天为一候,共有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的信风,详细列举了二十四候的花名。

当代学者王辰、林雨菲编写的《七十二番花信风》,也列出了七十二“候”的代表性花名:“冬至第一候:瑞香。第二候:粉蝶。第三候:猩猩花。”

瑞香,美丽花木,玲珑可爱。原产于长江流域。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四列有“瑞香”:“(李)时珍曰:南方州郡山中有之。枝干婆娑,柔条厚叶,四时青茂。冬春之交,开花成簇,长三四分,如丁香状,有黄、白、紫三色。”而同样的“瑞香”,清代康熙朝编订的《御定月令辑要》“二十四番花信风”,列在“大寒”“一候”内。

*冬至民俗*

冬至大如年。 清代顾禄撰写的《清嘉录》“十一月”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郡人最重冬至节”,“吴门风俗多重至节”。“吴门”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冬至”也是民间重要的民俗、节庆活动。民俗活动主要是祭祀,包括祭天、祭祖、祭神等。

冬至:祭“天”。 《论语·泰伯》中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只有“天”是伟大而崇高的,只有尧才效法“天”。天子祭“天”,对于占据统治地位的人来说,这才算正宗。《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天子的祭“祀”,居于首位。冬至祭“天”的文献记载,较早的见于春秋时期的公元前 629年。《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天子祭天,诸侯祭土。”《周礼·春官·大宗伯》东汉学者郑玄的注释中说:“‘昊(hào)天上帝’,冬至于圜丘所祀天皇大帝。”《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记载:“冬至日,于地上之圜丘奏之。”天子祭天,要演奏盛大的礼神音乐。祭“天”的“圜丘”,象征“天圆”。圜,模拟上天的圆形;丘,自然形成的高丘。汉武帝元鼎五年(前 112年),开始了汉朝皇帝的冬至祭天仪式。唐代祭天大典也在冬至日举行。明、清时期,皇帝在北京天坛举行祭天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表达对上天和自然的尊崇之情。根据统计,从明朝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1403—1424),到 1912年民国政府废除祭天仪式,在漫长的 490 多年的时间内,在天坛祭天的就有 22 位皇帝,举行祭天仪式有 654 次。

冬至:祭“祖”。 《说文》:“祖,始庙也。”“祖”的本义,指的是祖先的宗庙。《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舜帝祭祖之事:“十一月,北巡狩。归,至于祖祢(mí)庙,用特牛礼。”可以知道,在遥远的舜帝时代,就有了祭祖的仪式。《周礼·春官·神仕》中说:“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冬至”这一天,家庭、家族要在祖庙、家庙里祭祀祖宗先人。明代嘉靖江西《南康县志》记载:“冬至祀先于祠,醮(jiào)墓如清明。”古代祭祖习俗,世代相传。缅怀祖先,激励后人,成为华夏的礼仪传统之一。中国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传到东亚、南亚之后,这些国家的民俗也深受影响。据陈雪莲、周晓飞的《中日冬至习俗对比研究》介绍,2013年日本104 所神社,在冬至日举行“冬至祭”。

民间贺“冬至”。 古代民间非常重视“冬至”节。虽然冬至阴气最盛,但是阳气接着兴起,预示着希望的到来。《淮南子·时则训》说:“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意思是,这个月里,白天长,夜里短,阴气、阳气互相交锋。“冬至”作为节日,源于汉朝,官方庆贺冬至。宋代杨侃《两汉博闻》中记载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官员还要放假休息。宋代沿袭冬至节习俗,要更换新衣,摆酒设宴,祭祀先祖,即使贫困的家庭,也很重视冬至节的习俗。宋代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中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人徐士鋐《吴中竹枝词》写尽民间“冬至”节的欢悦:“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清代潘荣陛编写的《帝京岁时纪胜》写道:“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预日”,指前一天。“角儿”,即饺子、角子、水角儿,古代京味方言。

*冬至养生*

冬至美食:饺子。 班固撰《汉书》卷四十三中说:“民以食为天。”冬至节的饮食,是老百姓特别关注的事情。冬至北方盛行吃饺子。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已经失传,现在只保存了《伤寒论》十卷、《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张仲景曾经担任长沙太守,并在大堂上行医看病。传说张仲景辞官回乡,看到家乡南阳疾病流行,天寒地冻,很多百姓冻伤了耳朵,于是在南阳东关搭上医棚,熬煮成了“驱寒娇耳汤”的药膳;再用羊肉和胡椒等中药,做成饺子的形状,每人分得两个,再加上喝羊肉汤,很快就治好了冻伤。南阳民谣唱道:“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篇》。 数九寒天,阴气极盛,人体的阴气也极为充实,因此要特别注意蓄藏阴精。《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篇》中说:“冬三月,此为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意思是说,冬季三月,这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应该早卧晚起,一定等待日光出来。避开寒冷,靠近温暖的地方,这是适应冬季蓄养藏伏的办法。

有关冬至养生,《淮南子·时则训》中说:在这个月里,君子要整洁身心,居处必须掩藏身形,以求得安静。抛开音乐、美色,禁止贪欲奢求,宁静自己的身体,安定自己的心性。

孙思邈《修养法》。 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孙真人修养法》中说:“是月肾脏正旺,心肺衰微,宜增苦味,绝咸,补理肺胃,闭关静摄,以迎初阳,使其长养,以全吾生。”意思是说,仲冬十一月修养法中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月肾脏旺盛,心肺衰弱,要特别注意保养“心肺”。

陈抟二十四节气坐功:冬至。 清代康熙四十年今福建闽侯人陈梦雷奉敕编辑的古代最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人事典·养生部汇考二》,收录了明代高濂撰写的《遵生八笺·四季摄生全录》,其中保留了珍贵的北宋高道陈抟二十四节气坐功图。内容包括经脉、运气、功法、治病等。《陈希夷冬至十一月中坐功》中记载:

运主太阳终气,时配足少阴肾君火。

每日子、丑时,平坐,伸两足,拳两手,按两膝,左右极力二、五度。叩齿,咽液,吐纳。

治病:手足经络寒湿,脊股内后廉痛,足痿厥,嗜卧,足下痛,脐痛,左胁下背痛,髀间痛,胸中满,大小腹痛,大便难,腹大,颈肿,咳嗽,腰冷如冰(反)[及]肿,脐下气逆,小腹急痛,泄泻,肿足,胻寒而逆,冻疮,下痢,四肢不收。

*冬至农事*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对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太阳东升西落,月亮的盈亏圆缺,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寒来暑往,四时更替;春种秋收,五谷繁殖,莫不同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紧密相连。

北魏贾思勰撰《齐民要术·序》中说:“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意思是说,尧命令羲叔、羲仲、和叔、和仲,敬记天时,授民历法。舜命令后稷,粮食是治政头等大事。这也就是《淮南子·天文训》制定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理论基础。

冬至农谚。 黄淮流域有关农谚有:“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这里说,冬至耕田,特别重要。“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冬至的阴晴,影响着各种果树的收成。“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冬至寒冷,再刮强北风,往往发生大面积霜冻。“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痛”。这里说,冬至时节进食萝卜,有一定的滋补作用。“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冬至若是晴天,春节就要下雨雪。“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以后,阴气逐渐消退,阳气慢慢增长。

吉林农谚:“冬至雪茫茫,来年满仓粮。”冬至下大雪,来年粮食大丰收。广东农谚:“冬至出日头,过年冷死牛。”广东的气象是,冬至暖,春节寒。新疆农谚:“冬至无云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冬至与三伏,有对应关系。

《九九歌》。 全国各地的纬度不同,气候差别很大,古今都有《九九歌》。黄淮流域流传的民谣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把节气、天象、物候、植物、动物、阴阳变化等,巧妙地编制在一起。“冬至连‘九’数”,九九八十一天,寒气才能够消退。

冬至农事。 《淮南子·时则训》中记载:“冬至”时节,农事活动非常重要。第一,在这个月里,农民有不去收藏采集的,让牛马等家畜乱跑的,取来不加责难。第二,山林湖泽,有能够采集果实、捕猎禽兽的,主管山林之官可以指教他们。第三,他们中有互相侵夺的,处罚不加赦免。

可以知道,冬至是收获、储藏、捕猎的季节,告诫百姓要准备充足的食物,以便度过严寒的冬天。主管官员,要指导农民收获、采集。对于乱采滥伐的,要严加处罚。

*冬至文化*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自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 104年)颁行全国以后,2000 多年来,已经融入中国人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之中。在诗词曲、戏剧、小说、雕塑、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都受到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直接影响。

《七月》:周历。中国春秋时代的诗歌总集《诗·豳风·七月》中写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bì)发,二之日栗烈。”

这里的“一之日”,指的是周历、豳历的正月,就是夏历的十一月,正是“冬至”之时。“二之日”,指周历、豳历的二月,则是夏历十二月,正值小寒、大寒。这里说,七月火星流向西方,九月分派制作衣裳。正月(夏历十一月)里寒风劲吹,二月(夏历十二月)里朔风凛冽。

《红楼梦》:冬至。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一回写道秦可卿病重,贾母等日日差人看视:“且说贾瑞到荣府来了几次,偏都遇见凤姐儿往宁府那边去了。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个“冬至”,可不寻常,有人考证,就是明末崇祯五年(1632年)冬至,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秦可卿之死,隐喻皇帝归天。

《红楼梦》第五十回写道“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其中有“葭动灰飞管,阳回斗转杓”。两句中包含了三个内容:其一,《淮南子·天文训》“斗指子则冬至”,北斗斗柄三颗星,称为“杓”,围绕北天极旋转 度(日),就是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中的一年。其二,《淮南子·天文训》十二音律与二十节气纪年法。这里关于“候气法”的记载,可能官府仍在使用。十二支律“管”,放上“葭灰”,节气到来的时刻,“葭灰”便冲到管外。其三,“冬至”阴气最盛,但是“冬至一阳生”,这就是“阳回”。可知曹雪芹具有高深的天文、历法、音律等知识,对于《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纪年法非常熟悉。

杜甫《小至》。 唐代诗人杜甫特别重视冬至,先后写了《小至》《冬至》《至后》等诗作。其中《小至》中写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弦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

诗中说,天时、人事的变化,每天都在相互催促着。过了冬至,阳气逐渐产生,春天就要来到了。阳气就像宫女们刺绣添加的细线,一天天在增加。三重密室里用来测定二十四节气的十二律的律管,里面蒹葭的灰尘,随着节气的变化而浮动。

杜甫用诗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即将冬去春来的喜悦,并且记载了唐代使用十二律,来测定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准确时间。“六管”,指十二律管,分成六阳律(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和六阴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葭”“灰”,根据“候气法”的记载,在竹管中放入蒹葭的“灰”,节气到来时,“灰”便冲出;再用漏壶,测定时刻。

朱淑真《冬至》。 宋朝女诗人朱淑真,在《冬至》诗中写道:“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这里的十二律“黄钟”,同二十四节气“冬至”相对应,时间在夏历(也称农历)十一月,也是用十二律中的“六管”“飞葭”来确定节气时间。虽然寒风凛冽,挺立寒冬的植物冬“葵”“梅花”“腊柳”,必将迎着“好风”,美好的春天就要来到了。

杜甫和朱淑真的诗作充分说明,唐、宋时代,测定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与十二音律关系的“候气法”,仍然在使用着,两位诗人就是见证者。 TMlItLpVuku3VAxBGNbCe8y8Qy7ULz0uLJPw3njOZe8gKw9nIlzgjo7wiNsgkPn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