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韬庵(1902—1955),原名蔡煌猷,又名蔡守则,河南省信阳市当谷山村人。1917年秋,到信阳县城上学,考入河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21年考入河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发动游击战争,曾任信南抗日游击总队队长、豫鄂挺进支队二团团长、豫南专署专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北省财经委秘书、湖北省政府统计局办公室副主任,1955年5月20日逝世。1956年9月,湖北省人民委员会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他本是一介书生,向以教书为业,然而,日寇入侵,家园沦陷,生灵涂炭,抗日烽火燃起,由此唤醒了他救国救民于水火的夙愿。为保家乡、卫人民,他毅然投笔从戎,在当地建立起了一支抗日武装,主动打击侵略者。跌跌撞撞之中,他逐渐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走上一条光明道路。因而,他把那支抗日武装亲手交给了新四军,自己也加入新四军,三次被鄂豫边区信阳县民主政府推举为县长,他就是被李先念常常念及的蔡韬庵。
1902年9月21日,蔡韬庵出生于河南信阳县一个名叫当谷山村的农家,10岁入学,1917年进入河南省第三师范学校(校址设在信阳县城)附小,后又考入河南省第三师范学校读书。1926年从该校毕业后,当上了小学教员。1934年,他创办信阳豫南中学并任校长。
早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信阳地区就有党组织的活动,蔡韬庵的叔父和胞兄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他们的影响,蔡韬庵年轻时就参加过学生运动,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参加工作后,他一度想通过文化教育来培养青年,挽救中国,改造中国,但在和国民党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后,他逐渐认识到,在腐朽的国民党的统治下,“教育救国”无法实现,没有前途;要改变贫穷落后的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马克思主义才是引导中国走向光明的正确道路。
在豫南中学办学期间,蔡韬庵利用校长身份,暗中帮助在信阳南部山区开展革命活动的共产党员,资助他们书籍和钱物,掩护他们的行动。这个时期,蔡韬庵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和我党在信阳地区党组织的领导人结下了友谊。可以说,没有蔡韬庵这样的民主进步人士的帮助,河南信阳地区党组织的活动是难以展开的。
1938年10月,日军进攻信阳,国民党正规军败退逃走,信阳城一片混乱。见此情形,很多爱国人士挺身而出,收集国民党军队溃败时遗弃的枪支弹药,登高呼众,树竿拉旗,成立了多支地方武装,这给蔡韬庵以极大震动。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凭着他在信阳县的影响力,眼见家乡沦于日军铁蹄之下,他不能置之不理。他决定也要组建武装,保卫家乡。一个好汉三个帮,老家是他最大的依靠。为此,他返回当谷山村,同挚友鲁彦卿、周性初等秘密聚会商议,得到了他们的一致支持。
同年11月,他们在当谷山组织了一支以白布蓝条为徽,木炭布为服装的抗日武装。同年12月,为形成抗日合力,几支具有代表性的信阳抗日武装领导共同决定,成立豫南地区抗日游击总队,打击敌人,卓有声望的蔡韬庵被推举为总队队长。
总队成立后,他们即向日寇发起进攻。1939年1月上旬,在蔡韬庵的率领下,豫南抗日游击总队利用夜色掩护,袭击了李家寨日军据点。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激战,他们攻克据点,缴获了一批武器。附近其他抗日武装见状纷纷参加蔡部,豫南抗日游击总队很快壮大到300多人枪。
豫南抗日游击总队虽然有一些实力,但在日寇面前,在兵匪林立的各派势力面前,极易被消灭或被吞并,怎么办?和国民党合作吗?蔡韬庵早已看透了那些人,他不会与之同流合污,他决定把队伍交给共产党、新四军。因而在担任总队长期间,他一面对豫南抗日游击总队进行整编,加紧训练队伍,一面派人到鄂东、桐柏山等地寻找共产党和新四军,同时还深入乡村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广泛动员民众支持抗日武装。1939年1月底,蔡韬庵和刚刚从竹沟南下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对外称支队)负责人李先念、周志坚取得联系,表示愿意将所部交给新四军。
这对于力量尚弱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来说,十分重要。因此,根据蔡韬庵的要求,豫南抗日游击总队全体加入新四军,被改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特务大队”,蔡韬庵任大队长。至此,新四军在河南信阳地区力量大增,并得以开辟出一块新的抗日根据地。
时任豫鄂边区负责人合影(右一李先念)
在信阳地区立定脚跟后,为进一步发展抗日力量,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主力决定继续南下,并向鄂中、鄂东进军。1939年4月,蔡韬庵被任命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留守处游击队大队长,继续留在信阳、罗山一带组织发展群众,动员民众支持抗日斗争。同年6月,留守处和游击大队撤退到四望山,编入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第二团队,蔡韬庵任二大队队长。在四望山期间,他先后带领部队参加了罗山朱堂店和安陆新街战斗,沉重地打击了当地日伪顽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斗志。
长期的艰苦斗争,使蔡韬庵身患胃肠等多种疾病。1940年年初,组织批准他去延安治病。前行途中,因敌情复杂,他滞留信阳南部地区难以成行。这时,为了巩固当地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边区政府决定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联合政府。同年12月,中共信南县委和有关民主进步人士召开军政代表大会,成立了信南县行政委员会,蔡韬庵被推举为行政委员会主席。1941年9月,依据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选举条例,蔡韬庵当选为信阳县县长,并在之后的1942年8月和1944年9月又两次当选为信阳县县长。
在县长任上,他建立完善区、乡政权,开展抗日宣传,先后组织农民、妇女、青年救国会和抗日儿童团,建立了半脱产的农民自卫队,吸收聂绍玉、郭淑亮等开明士绅到抗日民主政府工作,并和汪伪暂12师副师长饶杰夫建立起了统一战线,同时严厉打击了王占魁、包刚、崔仁甫等地方土顽武装,促进了信南县抗日工作的开展。
为保障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粮食和生活日用品的基本需要,他动员、组织群众努力恢复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工商业和城乡贸易。同时,还向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运送急需物资,支持其他地区的抗日斗争。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抗日战争期间,信阳地区的民众动员、文化、教育等方面得到了较大发展,信南地区也成为鄂豫边区最为巩固的根据地,成为取得成绩最多的地区之一。
鉴于蔡韬庵对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941年9月,经信阳、应山地委书记王光力的介绍,蔡韬庵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在抗日炮火声中成长起来的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
加入党组织后,蔡韬庵全身心地投入地方工作,常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差,疾病如毒蛇缠身一般,始终困扰着他。
中原突围时期,组织考虑他生病情况,让他脱离党籍,隐蔽安置。
新中国成立后,蔡韬庵回到老家信阳养病。他后来将自己解放战争期间的这段经历,专门向信阳市委作了汇报,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坦荡与忠诚。
湖北全境解放后,1949年9月,老首长、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李先念邀请蔡韬庵到湖北工作,任湖北省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秘书。这期间,他一边养病,一边工作,仍然为党和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直到1955年5月逝世于武汉。同年,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作出决定,恢复蔡韬庵的党籍,9月,蔡韬庵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参考文献
1.齐光:《风雨沧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屈德骞主编:《中原雄师——新四军第五师战斗故事集》,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3.沈春山、陈益编著:《涨渡湖抗日根据地史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马焰主编:《英魂永存》,海洋出版社1996年版。
5.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编:《新四军第五师抗战历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李克申主编:《江汉军区——1945年10月至1949年6月》,内部刊印。
7.李少瑜、雷河清、张广立主编:《湖北抗战》,军事谊文出版社1995年版。
8.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编:《战斗在鄂豫边区——回忆录之一》,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9.《王翰传》编写组:《王翰传》,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