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酒香越千年

国人与酒,可谓渊源深矣。

自从中间一个酒瓶、旁边三点水的“酒”字出现在甲骨文中,这种用粮食、水果等物质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就伴随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了。那悠悠的酒香,那醇厚的味道,穿越千山万水,绵延了数千年。

从古至今,酒与人类就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开心时要举杯畅饮,痛苦时要借酒浇愁,临别时要“劝君更尽一杯酒”,思念时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得意时“莫使金樽空对月”,沮丧时“且当痛饮读离骚”,天晴时“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下雪时“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婚丧嫁娶,岁令节庆,哪一种场合能离开酒的助兴与陪伴呢?

最早看到喝酒的场面,是在自家简陋的平房里。

我的父亲也钟情于酒。平日里,但凡看见餐桌上有两个好菜,他就会乐颠颠地拿出酒盅,独自小酌几杯。他自斟自饮的样子,我至今仍记得。入座后,他不是先夹一口菜来尝尝,而是先倒上一杯酒,端起来轻轻呷一口,待那透明的液体滑入喉咙后,嘴里还会发出一串很响的咂摸声,听那“啧啧”的声音,好似在品味酒的浓烈,又好像在回味酒的甘醇。那神情,让一旁的我觉得喝酒是一件很美妙、很享受的事情。但父亲却告诫我,小娃娃不能喝酒,女孩家更不能。

逢年过节,面对一桌子的美味佳肴,父亲更是欢喜。他不仅自己喝,还给母亲也倒上一杯,劝母亲也喝点儿。他说:“酒是个好东西,能解乏,能祛除寒气,还能润泽肌肤。”在他们对饮的过程中,我听到了酒杯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看到了父亲满是笑容的面庞,也看到了母亲脸上的喜悦和红润的光泽。

那个时候,我尚处在懵懂的年岁,还不知晓酒的魅力,但那别有情趣的画面,那温馨的时刻,却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回想起来,父亲喝的只不过是最普通的散装白酒,但他神情里流露出的愉悦与兴奋,让我很早就知道了——酒是个好东西!

后来,在《水浒传》里读到武松打虎那段文字时,我对酒又多了一分认知。晶莹剔透、如水一般绵柔稀薄的酒,能给人带来无尽的快乐,还能给人增添无穷的勇气。不是吗?在明知猛虎已连续伤及数人的情况下,倘若没有那十八碗酒壮胆的话,武松还有勇气独自前往景阳冈吗?他还能凭一己之力,赤手空拳就将那吊睛白额大虫打得七窍流血,一命呜呼吗?我想应该不能。是酒给了他勇气和力量,是酒为世人成就了一段美谈佳话。

琼浆一样的酒,能给武士以勇气,也能给文人以诗思。

我国古代文人大多能喝善饮,且以诗人为甚。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更是被众人奉为“酒仙”,他自己也以酒仙自居。出自杜甫之手的《饮中八仙歌》就是一个明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一生痴迷于酒,酒至酣处,文思泉涌。《蜀道难》《将进酒》《客中行》《把酒问月》,一篇篇名诗佳作便是趁着酒兴喷薄而出的。综观李白留存于世的一千多首诗篇,字里行间,酒香四溢,豪气磅礴。

最喜欢李白的《月下独酌》:在一个明亮的夜晚,谪仙人准备了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因为身边没有一个亲朋好友,他只能独自啜饮。按说,当时的气氛应该是十分孤独、寂寞且冷清的。然而,诗仙就是诗仙,他的思维岂是常人所能想象和比拟的?他起身仰头,举杯邀月,对影共酌。喝着喝着,渐渐有了醉意。醉眼迷离的他,边歌边舞。歌时,感觉月亮在俯视徘徊;舞时,又仿佛影子在与自己一起共舞。皎洁的月光下,银盘、影子和他“三人”好不热闹,好不开怀。他用传神的笔墨,把本来落寞寂寥的场景渲染得极富诗情,极富画意,浪漫且有趣。不仅如此,他还要与它们“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时刻,哪里还能看得见丁点儿的烦恼、愁闷与悲苦呢?

邀月对饮,千古绝唱。多么美好的意境,多么旷达的胸怀!

豪放不羁的李白,一生嗜酒如命,为我们留下不朽诗篇。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天下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也同样热衷于饮酒赋诗。读她的诗词,能嗅到浓郁的酒香,能感受到绵绵的柔情和深重的忧患意识。

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一次驾舟游赏,玩得开心,喝得尽兴,她说“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夫妻一同到郊外赏梅品酒,共享幸福时刻,她道“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丈夫“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又逢重阳佳节,她云“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金兵南下,举家逃离,心情怅惘,她言“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难捺忧国情怀,感慨人生悲凉,她谓“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从年少到终老,这位才情满腹的杰出女词人,与酒相伴了一生,缠绵了一生。从“浓睡不消残酒”,到“酒醒时往事愁肠”,再到“酒阑歌罢玉樽空,青缸暗明灭”,这顿酒,让她直喝到油尽灯枯,地老天荒。

还有陶渊明、杜甫、白居易,还有鲁迅、老舍、巴金……从古至今,这些诗人文豪,个个都爱酒,个个都文辞出众。

看来,酒确实是个好东西。不仅能愉悦人的身心,还能激发人的创作灵感。

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以后,我与酒慢慢地有了交集。

然而,当澄澈、透亮的液体进入腹中之后,我却没有感受到父亲饮酒时那般美妙,更体会不到诗仙和女词人的陶醉心境。只觉得,看起来清纯绵柔的酒,却有着火烈的性子,不仅辣嗓子,还沿着食道一路烧到了胃里。初尝,就让我对它望而却步、敬而远之了。

刚开始,我只喜欢香槟酒,喜欢它带有果香的酸甜味儿和清爽的口感,跟饮料一样好喝。后来,又品尝到了葡萄酒,感觉那红色的液体也没有白酒冲,要温顺柔和得多。

可是,父亲每次喝酒,眼神里流露出的愉悦与兴奋,的确是我亲眼见过的啊。是我不会品吗?还是我没有遇到真正的好酒?我这样浅尝辄止,一概而论,是否失之偏颇,有失公允呢?

后来的一次聚会,让我对酒又有了新的审视和体验。

那天,一个同事举办生日宴会。他邀请了我们一帮人到一家酒楼为他庆生。待大家都入座后,他拿出随身带来的两瓶酒,得意地晃了晃,然后高声宣布:“今天我们喝习酒。”随着他的话音,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到了那两个绿色的酒瓶上。说实话,当时我的眼睛就猛地一亮,心里好像被什么东西触碰了一下。这种代表春天、象征生命的颜色,是我平素最青睐、最喜爱的颜色。我端起酒杯,一股好闻的香气直冲鼻腔,抿上一口,竟然不觉得冲,也不觉得辣喉咙,不仅如此,我还品味到了绵柔和丝滑的质地。看来,今天是遇到好酒了。

也许我与习酒有缘。后来,我又有幸见识、品尝到了“习酒·窖藏1988”的独特外观与甘美醇厚。

比起那个绿色的圆酒瓶,黑色的“窖藏1988”显得更加高端大气。扁圆形的瓶身,古朴、庄重而典雅。我想,这样精美的包装,它的内里一定也是上档次的。果不其然,用舌尖稍稍沾一点酒液,便能感觉到它的细腻、纯正和圆润。品尝过后,咂咂嘴唇,口腔中还留有一股酱香味,让人回味悠长。

喜欢上一个东西,就会去关注,去探寻。随着对习酒的进一步了解,我终于知道了这款高品质白酒的根源所在。

原来,生产习酒的镇子位于贵州省北部边缘的赤水河一带,那里山清水秀,气候温润,空气流动缓慢,为酿酒微生物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赤水河又是一条未被污染的河流,水质透明、无异味、微甜爽口,是天赐的酿酒资源。此外,习酒以本地优质糯高粱、小麦、水为原料,严格采用传统工艺进行酿造。正是有了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再经过一次次投料、蒸煮、发酵等环节的提炼,才有了习酒独特的品质和风格。

赤水河流域的酿酒历史由来已久。早在秦汉时期,当地的汉、彝、苗等民族就有家酿坛坛酒、呷酒、醪糟酒的风俗。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35年,汉使唐蒙出使南越,特绕道古鳛部品尝蒟酱酒,并携归长安献与汉武帝,汉武帝饮后盛赞其“甘美之”。这里的蒟酱酒,就是赤水河一带用水果加入粮食经发酵酿制的酒。《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曰:“东谢蛮婚姻之礼,以牛、酒为聘……宴聚则击铜鼓。”宋代张能臣所撰的《名酒记》中亦有“风曲法酒”的记载。元、明时期,具有一定规模的酿酒作坊就已经在此地形成。从秦汉至今,几千年盛行的酿酒之风,让这里的空气中都溢满了浓郁的酒香。赤水河更是被人们称为“美酒河”。

自从品尝过习酒,了解了习酒的制作工艺和品性后,我对这琼浆仙露便有了别样的情感。至此,我也完全理解了父亲所说的“酒是个好东西”的深刻含义,理解了从古至今众多的诗酒人生、惬意人生。

只是,父亲却没有品尝到这甘美芬芳、香飘千年的美酒。这也成了我多年的遗憾。

去年清明节,我专门提了一瓶习酒,去祭拜已别离20多年的父亲。面对青色的墓碑,我郑重地点燃三炷香,并倒满一杯酒。我说:“父亲,您一生爱酒,却从未品尝过真正的好酒。今天,我给您带来了习酒,您喝喝看,是不是不一样?”看着晶莹的液体在阳光下慢慢升腾,我想,父亲一定喝到了,也感受到了这款白酒的甘醇与芳香。

一滴泪,从我的眼角轻轻滑落。

2023 年2月12日完稿 aBn5qgg4fqWerPa3tNPQvcKOFf71OyzSZ3N7YNsOZqrDfHTxMw0jN99f51SP5xS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