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次,伴随着夜晚闪烁的星光,我提起笔,想写写我的父亲,将这些年堆积在心底的思念诉诸笔端。然而,每每尚未落笔,泪已先行,摩挲着湿漉漉的稿纸,只能作罢。
时间,真是一列飞驰的火车。一晃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8个年头了。在这一年又一年春去秋来的日子里,父亲无数次与我在梦里不期而遇。那慈祥的面容,那亲切的叮咛,依然清晰,依然温暖。我想,父亲一定是放心不下他的儿女们,才时不时回来看一看、问一问吧。
今年的父亲节一天天临近。在这个每每提及便令我心痛的节日前夕,我再一次提起笔,沾着泪水,回忆与父亲一起度过的那些既辛酸又甜蜜的日子。
20 世纪60年代初,头顶大学生光环的父亲支边来到新疆,先是分配在自治区某厅级单位工作,没过几年,因地主成分被下放到南疆的一个农场。尽管事业上遭遇挫折,但对于一贯乐天派的父亲来说,似乎影响并不大。他依旧笑呵呵地面对每一天,依旧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充满了希望。
家里的墙上,挂着一把破旧的二胡,看上去有些年头了,那是父亲的宝贝,支边的时候从湖南老家带过来的。在那个除了几台样板戏、几部黑白电影再就没有什么娱乐可言的年代,父亲的二胡给我的童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记得有一年春节,我和弟妹去给乡邻们拜完年,兴冲冲地回到家时,父亲正坐在家里拉二胡。二胡支在他的左腿上,他左手握弦,右手操弓,优美深情的音乐,从他上下滑动的手指间,从那根来回推拉的弓弦上缓缓流出。听上去,宛若幽谷中汩汩流淌的山泉,又好似森林里婉转悠扬的鸟鸣,好听极了。我们几个像被磁铁吸住了一样,全都围在父亲身边,竖起耳朵聆听那蜿蜒曲折、跌宕起伏、潮起潮落的醉人胡音。父亲说,那就是著名的“二泉映月”,它讲述了一个凄美动人、催人奋进的励志故事。现在想来,那混合着低吟浅唱、高山流水、忧伤悲悯、慷慨激昂的乐曲,又何尝不是父亲内心的情感流露呢?
父亲不仅二胡拉得好,还喜欢作词谱曲。可惜那些手稿,在动荡的岁月里,在一次次的搬迁中,全都遗失了。他还喜欢唱歌,唱得最多的是《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的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迎来春色换人间》,还听他唱过蒋大为的《敢问路在何方》,唱得也是有板有眼,声情并茂。听母亲说,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还是场部宣传队的骨干。宣传队排节目,父亲不仅要担任策划导演,还要登台表演。谁都不愿意扮演反面角色,父亲就自己顶上去。有一年夏天,宣传队在农场内部巡回演出样板戏《红灯记》片段,父亲饰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由于表演入木三分,引得台下的观众群情激奋,真把他当鸠山了,纷纷往台上扔西瓜皮,扔鞋子。说到这里,母亲哈哈大笑,神情里满是自豪和喜悦。
在我的人生曲库里,会唱的第一支歌,是父亲教的《小鸭子》,虽然已遥远得恍若隔世,但仍记忆犹新。那是一个寒冬的夜晚,窗外飘着雪花,我们一家人,偎在炕上的棉被里。父亲拿出一本集子,随手翻到一页,说要教我们唱歌。他先是打着拍子哼了几遍谱子,然后就开始唱,他唱一句,我们跟着学一句:“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我天天早晨赶着它们到池塘里去,小鸭子见了我嘎嘎嘎地叫,再见吧小鸭子,我要去上学。”简单优美的旋律让几颗童心感到无比快乐,以至于每天早晨去上学,我和弟妹都要哼着这首歌,一路蹦蹦跳跳地去学校。
父亲一生酷爱读书,他说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和享受,还说书里不仅有黄金,更有人生。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我们家最富有的就是两个占据了一面墙的大书柜,里面挤满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图书。科普的、童话的、文学的,应有尽有。有一次,母亲让父亲和我去县城卖甘草,然后再买一些粮油带回家。出了收购站,父亲捏着那几张破旧的票子,拉上我就去了新华书店。一进书店,父亲的眼睛就放光,这本书翻翻,那本书看看,全都舍不得放下,结果,《十月》《当代》《花城》等杂志挑了几十本,《鸡毛信》《红楼梦》《西游记》等小人书也买了一大摞。当我们父女俩兴致勃勃满载精神食粮而归时,早把母亲千叮咛万嘱咐的事情抛到了九霄云外……
除了读书,父亲还喜欢舞文弄墨。读他的旧作,不仅能感悟到字里行间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素养,还能享受到犀利文字带来的痛快。只是迫于生计,迫于一家老小的温饱,他不得不将心爱的笔墨束之高阁。我时常想,如果父亲不用为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而四处奔波,如果他能多活20年的话,他一定会给我们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无纸化办公使得许多人忘记了方块字的魅力。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父亲那一手漂亮洒脱、飘逸俊秀的毛笔字。每当春节临近,左邻右舍都会向父亲讨要对联。而此时的父亲,就像英雄有了用武之地,雅兴大发。他摊开桌子,拿出笔墨,裁剪红纸,稍作沉吟,便笔走龙蛇。片刻工夫,那一个个龙飞凤舞的大字,那一副副对仗工稳、吉祥喜庆的对联,就从他的心里,从他的笔端,飞泻到了各家各户的大门上。而此时,意犹未尽的父亲就会得意地对我们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谁说知识无用?这简直是谬论!
父亲肚子里的那点墨水,虽然没有为他带来锦绣前程,却在民间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记得与父亲一起来支边的魏叔叔,多年前他的儿子被人诬陷盗窃了单位的公款,在面临开除公职准备坐牢的情况下,一筹莫展、愁眉苦脸的魏叔叔,带着他那被吓得语无伦次的儿子,登门请求父亲帮忙写状子,打官司。在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和真相后,父亲二话没说,连夜伏在煤油灯下撰写申诉材料,并陪着他们一道去法院申辩。最终,为他们鸣了冤,雪了耻。父亲的一生,像这样义务为民伸张正义的事情,不胜枚举。多年以后,那些老人,见了我还会竖起大拇指,说父亲是一个热心肠的好人,不管谁找到他,也不论是替人写家书,还是写诉状,都尽心尽力无偿帮助……
父亲是一个读书人。他对读书之人,尤其是离家在外的读书人,更加看重,更加呵护。记得初中三年,我寄宿在离家十几公里外的公社学校。为了让我能吃饱肚子安心学习,每个周末,父亲都要给我烙十几张白面饼子。他先把发好的面兑上少许苏打水揉匀,再放到案板上,擀成巴掌大的面饼。然后,架起铁锅,灶里添柴,文火慢慢地烙,直到把一个个饼子烙得两面金黄。每当此时,弟妹们都会眼巴巴地围在锅灶边。父亲便会说,这是给你们大姐带去学校的干粮,她读书辛苦,不能饿着肚子……
回忆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虽然艰辛,虽然困苦,但我却感到无比温馨和快乐。正是因为父亲的言传身教,我和弟妹全都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过上了令儿时伙伴羡慕的好日子。然而,受尽磨难,没有享过一天清福的父亲却早早离开了我们。每每想起,我的心便如刀绞般疼痛。
又一个父亲节即将来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父亲,女儿更加想念您。真的好想好想再回到从前,回到一家人聚守在一起的岁月,听您拉《二泉映月》,听您唱《迎来春色换人间》,看您写对联,烙饼子……
本文原载于2022年4月2日《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