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凉粉滋味长

夏天,女人们大多喜食凉皮凉面,我却更青睐凉粉。那羊脂玉般洁白细腻又滑溜的凉粉,别说吃,看一眼就令人垂涎,让人心醉。尤其是热浪滚滚、暑气蒸腾的三伏天,来一碗酸酸辣辣的凉粉,既开胃又解馋,那感觉真是爽到了极点。

说曹操,曹操就到。星期天一大早,妹妹就拎着保温桶来敲门,一进门就说:“知道你爱吃凉粉,这是我昨天特意打的,给你送一些。”说着,她走进厨房,又切又拌,片刻工夫,一碗点缀着香菜末、蒜末、油泼辣子、黄瓜丝和花生碎,加了盐和醋,又点了几滴花椒油的凉粉就端上了桌。

这些天,连续的高温折腾得我烦躁不安。食不香,夜不寐,人像晒蔫了的花草一样无精打采。此时,看见那一碗晶莹剔透、白嫩爽滑、红红绿绿的凉粉,立马感觉口舌生津,食欲大增。挖一勺送进嘴里,又酸又辣又香。真开胃!“嗯,好手艺,堪比酒店的大厨了。”我忍不住夸奖起来。妹妹笑笑说:“哪里呀,是你馋这一口了。”说得不错,我还真是馋这口凉粉了。顾不得矜持,端起碗,呼哧呼哧一阵下肚,抹抹嘴角,竟舒坦得如同喝饱了水的花草树木,一下子支棱精神起来。

虽然我爱吃凉粉,但最早接触的却是漏鱼儿。头一回从母亲嘴里听到这三个字时,以为能吃到荤腥,没承想原来是一种用苞谷面做成的食物。

过去几十年,物资奇缺,人们生活普遍贫困。那时候我还小,不知道有没有做凉粉用的粉面。记得一个炎热的中午,我放学回到家,放下书包便去帮母亲烧火。母亲正在给盆里的苞谷面加水,一会儿,干面就被调成了稀糊状。这时,锅里的水也沸腾了。掀开锅盖,母亲将苞谷糊徐徐倒进锅里,一边倒一边用筷子搅拌。待锅里咕嘟咕嘟冒起大小不一的气泡时,玉米粥就做好了。

我以为中午又是这让人生厌的饭。不料,母亲却变戏法似的,将煮熟的玉米粥用漏勺挤压进另一个盆里。只见两头尖细,中间圆鼓,宛若一个个小蝌蚪样的东西从小孔漏进了凉水盆里。真是太神奇、太有趣了。母亲扫一眼我惊异的目光,得意地说:“这就是漏鱼儿,咱们换个吃法。”

当母亲将调制好的漏鱼儿端上桌,我和弟妹呼啦一下子全都围了上去。那浸泡在醋、辣椒与香菜的汁液里,浑身金黄的食物,再也不是让人见了就头痛皱眉的苞谷糊糊,它摇身一变成了无数个会游动的小蝌蚪,游进嘴里,留在心里……

后来,条件好一些了。想吃漏鱼儿时,母亲就改用白面做。尽管味道还是一样,但口感要细腻、滑润得多。再后来,随着生产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有了豌豆粉、绿豆粉、红薯粉、山芋粉等。不仅做漏鱼儿的料有了质的飞跃,凉粉在我们家也越来越走俏。

在南疆工作的时候,每到古尔邦节,单位里的同事或朋友会请大家去家里吃粉汤。那一锅热气腾腾混合着羊肉、胡萝卜、凉粉、木耳、青菜、西红柿的粉汤,我们吃得津津有味,酣畅淋漓。

今年的古尔邦节,我的初中同学、旧时好友梅,邀请我去她家吃粉汤,因当时有事脱不开身就没去。谁想,第二天一早,她竟提着做粉汤的所有原料来到我家,说是只要她在,年年的粉汤都有我一份,我去不了,她就送上门。那天,她亲自下厨,为我现场做了一回粉汤。说实话,那碗粉汤,让我吃得滋味横生,心存感念。

世上的事情,可谓千奇百怪。只有你不敢想,没有人做不到。一次朋友聚会,竟然在席间吃到了炒凉粉。在我有限的人生阅历和见识里,以为凉粉除了切成条拌着吃,最多也只能切成块做汤吃了。正疑惑时,有学识渊博之人笑着解释道:“炒凉粉不是今人所创,早在宋朝时期就有了。彼时,它还是首都开封一道很有名的特色小吃呢。因其色泽洁白,晶莹剔透,嫩滑爽口,有诗赞曰:冰镇刮条漏鱼穿,晶莹沁齿有余寒。味调浓淡随君意,只管凉来不管酸。”看大家听得认真,他又讲了一则故事:相传北宋时期,苏东坡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签书判官时,于某日至凤翔东湖避暑。天气炎热,又无清凉爽口之物下肚。对有名的美食家苏轼来说,这怎么可以?于是他命人取小扁豆研磨成粉,熬制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待其冷却后,切成条状,配以盐、醋、辣椒等拌匀,食后甚感爽滑与美味,后流传于凤翔民间。人们为纪念这位大文豪,称其为“东坡凉粉”。末了,停顿一会儿,又加一句:“夏季吃凉粉消暑解渴,冬季吃热凉粉多调辣椒还可祛寒。”听完,倍感受益。想不到小小凉粉,竟蕴藏着如此渊源和知识。

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凉粉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物。论营养,它比不过海参、鲍鱼;论实惠,它顶不上一盘拌面。我之所以青睐它,之所以念念不忘,不仅因为它爽口爽心,更因为它蕴含了母亲的味道、手足的情分和同学的友谊在其中。

于我而言,凉粉是一份实实在在的牵挂,是此生永远的怀想。

本文原载于2018年7月19日《乌鲁木齐晚报》 BiXtwJDyt3qeU5K/dHYCaUGa+mArgv0AwpZWW/b1KtPYBxuMc2eunbmi59SQkba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