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母亲的涵养

母亲说话一向轻言细语,涵养极好。与她一起生活的几十年里,我几乎没见她对谁吼叫过,记忆中也搜寻不到她对我们大声呵斥或发脾气的情景。

小时候,我特别贪玩儿,跳皮筋,踢毽子,丢沙包,一个不落且样样拔尖。为了做一个漂亮的毽子,我还养过鸡——一只芦花鸡,那是隔壁张阿姨送给我的。张阿姨从她家刚孵化的一窝小鸡里,左挑右选了两只个头最大、跳得最欢、花色最漂亮的送给了我。摸着鸡仔们毛茸茸的小身体,看着那两双圆溜溜的小眼睛,我乐得合不拢嘴。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要早起半个小时。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养在纸箱里的两只小鸡,给它们端水送米,换干净的稻草。可惜的是,没出半个月,就死了一只。我用手捧着死去的鸡仔,哭得惊天动地。剩下的那只,我更加精心呵护。几个月后,它终于没有辜负我的期望,长成了一只半大公鸡。屁股上那几根色彩斑斓的羽毛,一闪一闪,亮晶晶的,尤其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黑的高贵,红的艳丽,黄的柔和。五颜六色的羽毛,高高翘起,走起路来一摇一摆,骄傲得简直像个绅士。好几次,我都动了用它做只毽子的念头,却又舍不得拔那几根羽毛。我实在是下不了手。要知道,那可是我亲手养大的第一只鸡呀。为了它,我付出了多少童真的爱,少做了多少美梦,耽误了多少和小伙伴一起捉迷藏、丢手绢的游戏。尽管它也回报给我许多欢乐,但我还是不忍心让鸡毛离别鸡身。

然而有一天,那几根高高翘起的漂亮羽毛不见了。我急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怦怦”乱跳的心,仿佛三伏天火焰山上的石头顷刻间掉进了冰窟窿,“唰”地一下凉透了。等搞清楚事情的原委后,憋足了劲儿的我,向那个偷拔鸡毛的二妮挥出了重重的拳头,并将她摁倒在地,一顿猛揍……

当我仍愤愤不平,难掩心中燃烧的怒火时,双手捂着鼻血的二妮和她妈找上门来兴师问罪了。霸道惯了的二妮妈,活脱脱一个蛮妇、悍妇,人还未进门,骂骂咧咧的声音已穿过院子飘进屋里。不明就里的母亲连忙迎上去,一看情形,便大致猜出了几分。她一边赔礼道歉,端茶让座,一边给二妮清洗鼻血和那张脏兮兮的脸蛋。二妮妈则是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架势,当着母亲的面,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不说,还在屋里转着圈地大呼小叫、吐沫星子乱飞……在她出言不逊、咄咄逼人的指责声中,母亲始终赔着笑脸,说着软话,安抚着她们母女……

事后,我感到憋屈,对着母亲大声嚷嚷:是二妮偷拔了我的鸡毛,她不对在先,你为什么不说?她妈打了我,你还对人家笑!那一刻,我有点儿瞧不起母亲,也有点怨恨母亲,在是非曲直面前,她竟然如此懦弱,如此没有骨气。母亲却微笑着,没有责怪我一句。她搂着我,一边摩挲着我的头发,一边柔声说道:“二妮是有错,她妈也不冷静,但你打人也不对啊。你为解一时之气就大打出手,万一把人家打坏了、打残了,怎么办?再说了,人总比鸡毛重要吧。记住了玲儿,有话要好好说,拳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糕,有理不在声高。”虽然我仍不能原谅和理解母亲,但那句“有理不在声高”的话语,却像一粒初春的种子,从此埋进了我幼小的心田。

一日,我们姐弟几个相聚在一起,说起母亲。弟弟感慨道:“我这辈子见过的女人,没有哪一个能比得上我们妈妈的耐心和涵养。”随后,他讲述了一件至今令他记忆犹新的事情。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天,弟弟当时也就三四岁吧。有一天,他正在家门口捉蚂蚁玩,邻居家的小男孩,手里捏着几个花花绿绿的水果糖走过来,在他眼前晃来晃去,小男孩剥开一颗糖送进嘴里,由于人小糖块大,一边的腮帮子被那颗糖鼓得高高的。“真甜,真好吃。”小男孩一边含混不清地说着,一边流着口水。弟弟伸出手想要一颗,他却一转身跑掉了。此时,妈妈拿着一个白瓷盆从房间里走出来,她要去东头的人家借面粉。她在前面走,弟弟就在后面跟着,边走边嘟囔:“我要吃糖,我要吃糖。”刚开始,妈妈不吭声,也不说话。娘俩儿就这样一前一后地走着。太阳好毒,晒得弟弟头上、脸上火辣辣的。妈妈走一路,弟弟跟一路,喊一路。后来,妈妈只好蹲下来将弟弟揽入怀中,并轻轻拭去他眼角的泪水,耐心地哄着他说:“等过年的时候,就给你买糖吃。”现在想想,妈妈当时正为一家人的温饱发愁,心里不知有多烦呢。面对弟弟的纠缠不休,她又该有多无奈、多难过啊。但即使是这样,妈妈也没有对弟弟吼半句……

听着弟弟的讲述,看着他潮湿的一双眼睛,我在心里想,弟弟是这样,我又何尝不是呢?

曾经,在岁月的长河里,我挖空心思打捞过无数遍,想找到被母亲打骂的经历,却全都化作枉然。不仅我如此,弟妹们均如此。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常常回忆过去,回忆那段远去的、不堪回首的日子。我想不明白,一个洞庭湖水养育的南方小女人,曾经的大家闺秀,千里迢迢来到新疆,在艰苦的年代里,不仅每天要下地劳动,要参加大会战,要跟男人一样出苦力,还要操持家务,忙活一日三餐,做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更难的是,在时不时就会断粮的情况下,还要绞尽脑汁填饱我们的肚子……那样的日子,那样的境况,面对尚不懂事的一群孩子,面对外人的责难,母亲怎么还能有那么好的涵养和耐心?她的腹中究竟藏着怎样一副柔软的心肠呢?

或许你会说,那是性格使然,是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是耳濡目染大家庭的熏陶。不过我想,最主要的可能还是源于她的仁厚与善良,爱心与宽容。

由于一辈子好性情、好涵养的浸润、滋养,晚年的母亲,脸上愈加是一副慈眉善目的表情。说起话来,不急不躁,不紧不慢,让人更觉出她的亲切与和蔼,温良与谦恭。

本文原载于2022年5月14日《粮油市场报》 6n9n4not3tXPvqzmeei22JeFBHEnmlykHUKiujb6855aThfByuQa1SOnug23IsK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