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吃亏是福。多年以前,我不理解,甚至怀疑。吃亏,意味着损失,受到伤害,怎么能是福呢?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厚,我慢慢理解了其中蕴含的意味,并认同了这个观点。
老子曾说过:“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古人早已明白并告诫后人,凡事都有其正反、好坏两个方面的属性。只是,当事人在特定的环境下是感悟不到的。
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后,我和几个同学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回家吃午饭。路过生产队的菜地,见一片香菜鲜嫩水灵,长势正旺。夏日正午的阳光艳艳地照着,每一根叶片都蓬蓬勃勃,透着清新、晶亮的光泽,生动极了。一时间,所有的目光都被这片绿色吸引过去。正当我们呆愣愣地看得过瘾时,黄小二率先跑了过去,弯下腰,三下两下揪了一把香菜扬在手中,那得意的神情,那喜滋滋的模样,分明是在向我们炫耀。接着,我们几个也按捺不住跟了过去……
回到家,见母亲腰上系着围裙,袖子高高地挽着,正在灶前忙碌。大铁锅里煮着手擀面条,不见一丝青菜,清汤寡水在锅里翻腾着,激起一圈圈白色的浪花。我急忙把手里的一小把香菜递过去,以为能得到母亲的几句夸奖。
“香菜?哪里来的?”母亲有点惊讶。
“我和黄小二他们,在地里拔的。”
“什么?在地里拔的?你开始学着偷菜了?!”只顾忙着做饭的母亲,一下子变了脸,声音也提高了八度。
从未见母亲这般严厉过。一向温文尔雅,说话轻言细语的母亲,此刻,那张清秀的脸被气得变了形。我吓得低下头,不敢看她冒火的眼睛,两条腿像筛糠似的打起哆嗦,人不知不觉退到了墙角,眼泪也跟着流了出来。
“去!赶紧把它扔到屋后的河里去,洗干净你的手再回来。”母亲板着脸对我说。
晚上,我像做错了事的猫一样,早早缩进被窝,不敢言语。不知过了多久,母亲撂下手里的针线活走了过来,坐在炕头,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玲儿,人要活得有骨气,再穷,也不能去偷东西啊。不要以为,别人拿了你没拿就是吃亏,要记住,吃亏是福。”小小的我,眼里含着泪,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伸手拿过任何不义之财,哪怕它近在咫尺,哪怕它非常诱人。我在心里默默记住了母亲告诫的“吃亏是福”这句话,尽管很长时间我都没明白它的真实含义。
30 年前的冬天,人们取暖大多都是用铁皮制作的火炉。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心气儿挺高的我,事事处处都表现得积极又热情。我每天第一个赶到办公室,劈柴火,生炉子,添煤块,把火烧得旺旺的。然后,擦桌子,抹椅子,拖地,烧开水……等同事们一个个冻得鼻子、脸蛋通红,跺着脚、搓着手进来时,办公室里已经温暖如春,洁净一新。
工作中,我虚心好学,苦活累活抢着干,加班加点从无怨言,很快就独当一面了。生活中,不论谁请我帮忙,也不论是公事还是私事,只要言语一声,我都乐意去帮。时间长了,领导向我投来了赞赏的目光,同事们也时不时夸我几句。我感到美滋滋的,心里像吃了糖一样甜蜜,眼里到处是明媚的阳光,工作起来更卖劲儿了。
然而,年底评先评优却没有我。那个平日里蔫不拉叽、工作平平、表现一般还有点结巴的小伙子,竟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大红奖状。我愤愤不平,郁闷极了。母亲知道后,笑了,并安慰我说:“这么点小事儿就耿耿于怀?你刚参加工作,多干点儿是应该的。不要以为自己付出了就应该得到,得不到就像吃了多大亏、受了多大委屈似的。你想想,那些比你年长的老同志,哪个不比你干的时间长,付出的比你多?他们亏不亏呢?记住吧,吃亏是福。”母亲又一次告诫我,吃亏是福,但我依然不理解。虽然不理解,但遇到的多了,我慢慢学着接受,学着释然,学着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诸多不公。
几年前,我去了一趟小时候住过的那个村子,与几个儿时的伙伴聚了聚。聊天中得知,黄小二因为偷窃,初中没毕业就被学校开除了。他这里打打零工,那里摆摆地摊,生活穷困潦倒,终因改不了恶习,进了铁网围筑的高墙,成了一名失去自由的囚犯……我禁不住唏嘘,为黄小二惋惜。要知道,那个时候,他可是我们全班脑子最灵光、读书最好的一个。我想,黄小二如果也像我一样有一个明智明理的妈妈,他的前途可能会是另一番境况。反之,如果当时母亲没有及时遏止我,教育我,将我贪婪的欲望消灭在萌芽之初,我的人生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我感到不寒而栗。
生活,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善良的人。前一阵子,单位搞竞聘,有人私底下拉票、请客送礼。也有好心人提醒我,要“活动活动”。不谙此道甚至对此一向排斥的我,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顺其自然吧。没想到,结果竟天遂人愿。是多年的努力和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呢,还是生活本身就是公平的,我不得而知。
几十年的生涯里,我遵从母亲的教诲,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生活虽磕磕绊绊,倒也安然无恙。我不敢妄断,吃亏一定是福,但我却要感谢母亲,是母亲教育我迷途知返,淡泊名利,勇敢面对生活。这期间,我虽然没有遇到多少福运恩泽,但至少远离了一些不可预估的祸事的纠缠与困扰,这也许就是“吃亏是福”的另一种表现与诠释吧。
本文原载于2017年2月24日《乌鲁木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