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杂剧作家和作品存在一系列尚未澄清的问题。如:哪些人属元末明初杂剧家?哪些作品属元末明初杂剧?这些作家作品的相关情况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很多,有的现在还没有被梳理清楚,基本处于一团乱麻的状态;有的因没有被认识到位而困扰着学者,以致造成学界认识上的诸多差异。因此,澄清这些问题,考述这个时期的杂剧作家与作品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且重要的工作。
在开始这个工作前,有必要对元末明初杂剧发展中两种创作类型(有名氏杂剧创作、无名氏杂剧创作)的相关情况作简单介绍。
元末明初杂剧是杂剧史上一个完整的并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发展阶段,它上承元杂剧的中期,下接明宣德以后的杂剧。就作品而言,分为有名姓作家作品和无名氏作品两种类型;就创作主体而言,亦分两种类型:一种为有名氏的作家创作,一种为无名氏创作。
纵观中国戏曲史我们发现,杂剧的发展有其显著的演化轨迹。一般认为:杂剧从元初发展到元代中期,在元贞(1295—1296年)、大德(1297—1307年)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此后杂剧开始“衰微”或“衰退”。这种看法是符合杂剧发展史实际的。作为整个杂剧发展链中的一段,元末明初杂剧相比元贞、大德这个杂剧发展高峰来说,其创作成就整体亦呈现下降趋势。
但是,任何事物都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元末明初杂剧的“衰退”,并不是简单地表现出全面“衰退”,而是“衰退”中有发展,发展中有“衰退”。
这个时期,有名姓的作家作品,尽管在数量和质量上,无法与杂剧发展盛期相比,但还是出现了像秦简夫、罗贯中、贾仲明、杨景贤、朱权、朱有燉等一大批有影响的杂剧作家,他们的杂剧作品在内容、形式风格上经常表现出与以往作品诸多不同,尤其在形式和艺术风格上有新的突破,体现了“新”特色,开明代、清代杂剧创作之先风。
此期的无名氏作品,可谓中国杂剧史上一个闪光点。它们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以前的无名氏杂剧
,而且出现了许多有较高质量的作品,比如《冻苏秦衣锦还乡》《神奴儿大闹开封府》《随何赚风魔蒯通》《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两军师隔江斗智》等诸多作品,流传至今
。因此在元末明初杂剧的研究上,我们有必要将有名氏的作家作品与无名氏的作家作品进行区别考察。需要说明的是:为论述方便起见,本章主要梳理并论述有名有姓的元末明初杂剧创作情况,而该期的无名氏创作在另外章节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