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邢纯洁:自信抉择铺就人生之路

(画外) 背负着红色工程师的理想,在科技、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他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核工程研究人员,他是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开办筹建者。人生的一个个抉择让他感悟良多,回首往事,这个曾经的红色工程师有着怎样的人生历练?本期人物——邢纯洁。

(画外) 中国教育电视台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尤其对于教育战线上的观众朋友来说就显得更加亲切,因为中国教育电视台隶属于国家教育部。但是你也许不知道,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开办筹建者就是我们宁津人——邢纯洁。

(采访) 邢纯洁:我生在宁津,宁津的政府和老百姓,帮我实现了义务教育。初中毕业以前我一直在宁津,所以这一段(经历)对我以后的历程,包括我的思想,包括我的学习基础,对以后的工作,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画外) 他就是邢纯洁,原国家教育部电教司司长,宁津县相衙镇道口村人,1937年出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邢纯洁的父亲很早就参加了革命。生活在宁津县这个革命老区、成长在这种革命家庭中的邢纯洁,有着一段非常特殊、更是刻骨难忘的教育经历。

(采访) 邢纯洁:我们念书的时候正是日本侵略和占领中国的时候。咱们宁津当时叫“两面政权”:一个是鬼子的伪政权,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政权。当然老百姓是拥护抗日政府的,那时候就叫抗日政府。小的时候印象就是,看到日本鬼子侵略中国,骑着大马拿着洋刀在欺负中国人,这是很深刻的印象。那时候小学读的书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说,“人,我是中国人,我的爸爸妈妈都是中国人”,这是当时小学的课本的内容。那时候鬼子发了一套课本,这套课本放在那儿平时都不念的,只有鬼子来的时候拿出来给他看一眼。我们读的课本是抗日政府的课本,鬼子来呢,就把书放在农村的地里的垄沟上,用土一埋。从小第一个很强烈的印象,就是要做一个中国人,中国人不强大不行,不强大人家就欺负我们。我们国家太弱了,一定要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去。

(画外) 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邢纯洁,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上小学时他就开始接触领袖著作,关心国家大事。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951年7月10号,联合国军方面和中国以及朝鲜方面在朝鲜开城首次举行谈判,此后朝鲜战场上出现了谈谈打打的复杂局面。就在这一年邢纯洁准备考初中。

(采访) 邢纯洁:1951年的10月份考初中,其中有一个政治题我印象特别深刻,就叫作“你对朝鲜停战谈判的认识”。这是小学考初中插班的题目,正好还算是(了解一些)。当时接受革命教育,不仅是课堂上,还有教师等多方面的。正好我读过(毛泽东)在延安的一些著作,是刻的蜡版的那种本,那时候受点影响。我父亲已经参加革命了,当时也是革命事迹浓厚的地方,所以我读过,毛主席说过对付反革命的两手,争取谈、立足打,主题思想我记得是这样。

(画外) 这次考试中,邢纯洁表现出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敏锐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顺利地考上了当时只招收初中生的宁津一中,成为宁津一中的第一届学生。

(采访) 邢纯洁:我是宁津一中一年级一班的学生,可以说是宁津一中的第一批学生,当时只有两个班,两间教室。

(画外) 1954年,邢纯洁初中毕业了。当时宁津县没有高中,这对于还想继续学业的邢纯洁来说,到哪里去上高中成了他面临的第一个人生选择。

(采访) 邢纯洁:当时家长的意思是你还是去德州或沧州吧,去德州或沧州可以回家看看你奶奶。因为我父亲在部队,奶奶也不在家,我当时想回来看(奶奶)也只能暑假、寒假来。那时候我父亲到北京开会,回到宁津就问我考学去哪里。我说到底哪里学习条件好。他说北京好,你考得上吗?他倒不是带有讽刺意味,是很平常地问我。哎呀,这就没底了,考上考不上这个谁知道啊。思想斗争了很久,想了很久,想明白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去考就是两种可能,考上或者考不上;我不去考就是一种可能,肯定考不上。当时年纪也不大,还有些好面子思想,跑到北京去了没有考上,回来多丢人,但是后来仔细想一想,自己问自己,你连考都不敢去,岂不更丢人。

(画外) 就这样邢纯洁坐着从来没见过的火车来到了北京。

(采访) 邢纯洁:来北京以后就考试,我记得很清楚,数学题错了一个题,这个题十六分。考了两天考完我就去拿行李回家。当时确实不知道考上考不上,反正我明明确确错了一个题。回到家,通知书来了,让我到北京上学去。

(画外) 这次考北京汇文中学的经历让他多了一份坚定和自信。这种在他生命中逐渐形成的品格,让他在三年后的高考时做出了一个这样的抉择。

(采访) 邢纯洁:到1957年考大学,思想又斗争了一下。1957年全国招生招十万零七千,录取十万零七千。报不报清华,当时想了想,狠心报。我的志愿里清华、北大都报了,考不上就不念了。反正还是那个老道理,我报是两种可能,我不报就是肯定考不上,后来也考上了。那年也怪,汇文(中学)就考上我一个。

(画外) 这两次人生的抉择和思之再三得出来的结论,对于邢纯洁此后的人生路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采访) 邢纯洁:我觉得我们农村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要自信。谁不相信你都行,唯独你自己不能不相信自己。自己不要丧失信心,别人可以不理解你,但是你自己(不能不相信自己)。第二条我觉得要有一颗平常心,很平和的心态。

(画外) 1957年,邢纯洁考入了被誉为中国“红色工程师摇篮”的清华大学。

(采访) 邢纯洁:1956年提出向科学进军,那时候的理想是做红色工程师,学好本事建设祖国。我考的是清华的工程物理系,实际上就是核物理系和核工程系,原子核工程系。

(画外) 在读高中时邢纯洁就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是学校的团总支副书记,并且在高中他就入了党。来到清华大学后不久,邢纯洁又参与到了学校的党团工作中来,是工程物理系的团总支书记。

(采访) 邢纯洁:我们系里的团组织没有专职干部,要么是教师兼着,要么是学生兼着。那时候我们叫半脱产的政治辅导员。半脱产就是把你有一些课给减了,一年的课分成两年来学。我待的那个班大概是一百九十三个人。这个对自己也有个约束,你学好了就有说服力,你学不好就是说教,就是没人听的说教。因为在学校的任务就是为革命而学,社会活动也很多,所以我念书没有负担,就是总开会开会。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同学还问我,你小子什么时候念的书,我就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念的书,就是我们玩儿的时候你在开会,我们念书的时候你在开会,我们回家了你还在开会,你什么时候念的书?我说晚上有晚自习啊,上课的时候就注意听,听完了就消化,然后晚上自习就完了。该开会开会,该锻炼锻炼,该念书念书。社会活动没有影响学业,相反,还能促进一点。

(画外) 1964年10月16号,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有核国家。也就是这一年,经过七年苦读的邢纯洁大学毕业了,做一名红色工程师的人生理想终于就要实现了。

(采访) 邢纯洁:因为到二机部工作,大家都有很明确的保密制度,不该去的地方你不去,不该说的话就不说,不该问的事不问。笔记本每一页都是给你打好了的,你老老实实交到那个地方,领来了本要原封交回,那是不能乱带的。

(画外) 然而邢纯洁红色工程师的人生之路刚刚起步,1966年那场席卷全国的浩劫开始了。

(采访) 邢纯洁:去了之后,紧接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来了。我们是技术干部,也受到冲击,不是一般的冲击。从主观上还是拥护革命的,但是实际中的某些做法是不赞成的。这个时候大家大辩论,你讲你的道理,我讲我的道理。最后给我定的结论叫“散布了错误言论”,“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我想这话麻烦了,敌我矛盾是按人民矛盾处理,我跟我那个军代表辩论了一晚上。我说就两条,把“散布”改成“传播”,把“按”字改成“属”,后头两字没用了,一共就(改)五个字,就是改三个勾两个,“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处理”就没用了,“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就完了嘛,到此断住。最后这些算是结束了。

(画外) “文革”结束后,邢纯洁被调到甘肃省科技局任副局长,对于这个任命,邢纯洁并不情愿。

(采访) 邢纯洁:“文革”以后,把我调到科委去。开始是真不愿意去,一些老同志说你去吧,我们慢慢认识到我们老了,你们去我们还放心一点,你就去吧。我后来也慢慢地转变,到(甘肃)省科技局做副局长。去了以后有一个体会,我慢慢挑人,也是这样挑管理干部,宁要相信自己搞专业还能搞出成绩的人来去搞管理做领导,也不要选那个对自己、对业务没有信心的人去做领导。为什么呢?自己有信心的人,他会尊重科技人员的创造,就是那些积极创造的欲望,去支持他,去给他创造条件,去鼓励他,也能够理解、谅解他的某些特殊的怪癖。

(画外) 1978年3月18号,全国科技大会隆重召开。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做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的春天到来了。邢纯洁也迎来了自己事业上的春天。

(采访) 邢纯洁:甘肃的科技力量很强,但是跟地方结合的科技力量很弱。当时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组建了甘肃省科学院,要补这块缺的。组建了环保所、自动化所、生物所,搞草原所,还搞了太阳能所。太阳能,环保,苦咸水,就是苦咸水淡化这些活动,当时的苦咸水很厉害,含氟很高,把这些做了,组建了这些机构。那些规划后来看还是合适的。

(画外) 1985年,邢纯洁回到了北京,先后任教育部高教三司副司长、电教司司长。对我国早期的民办学校、电大、函授大学等高等教育形式的规范和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师资匮乏等问题,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教育电视台正式建立。作为利用现代化手段发展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国教育电视台承担了中央电大等机构的远程教育功能,为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采访) 邢纯洁:当时教育百废待兴。全国的中小学教师,有一百万人学历不合格,要不要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去武装教育(队伍),我们没有办法,决定开通卫星,筹建教育电视台,开通了教育频道。后来在机构精简的过程中把电教司撤掉了。电教司不存在了,电教司就转化成电大和电教馆,这一摊就搞成一个办公室到事业单位去了。我呢,领导就说还是干你的本行去吧,找了找档案,说你搞地方科技时间最长,你就把科技怎么样变成生产力去。这一段(时间)呢,我们自己搞了几十个上市公司,清华同方、清华紫光、北大方正、北大青鸟、北大资源,就是在高校搞了一批企业。(记者:这些公司就是你在做科技中心领导人的时候,支持创办起来的?)前后我都参与了吧,起码我那段(时间)还是集中推动了一下。

(画外) 虽然已十多年没回宁津老家,但花甲之年的邢纯洁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对宁津的情愫是一种绿叶对根的情意。

(采访) 邢纯洁:家乡人民养育了我,当地为我完成了义务教育,对我的人生很有帮助的,所以我要感谢家乡父老和当地政府。虽然有很长时间没有回老家了,但是对家乡的变化我还时时惦记着,听到家乡的进步和变化,我还是很高兴的。相信我们勤劳勇敢的宁津人,在现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会变得更好。 AiT/rTKR3gmfmrsugxlYkv/48e0ijZRfwe+Lob7Fb3j5Mc96KcQ7oVd56KflCH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