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金城:“保尔精神”指引一生

(口播) 提起长虹电子,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也许您现在看的电视就是长虹牌的,但是您一定不知道,长虹彩电乃至长虹家电的奠基人就是我们宁津人。

(片花) 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背负着报效祖国、强我军工的人生理想,用执着、创新和责任谱写着人生的华彩乐章。王金城,他是长虹彩电的奠基人,他是绵阳城市规划的创始人,他是CECT手机之父。这一个个耀眼荣誉的光环背后,有着一个怎样的传奇人生?本期人物——王金城。

(同期声) 王金城:保尔的那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没有悔恨感,也没有羞耻感,应该说,我还是兢兢业业为我们国家、为党做了一些工作,没给咱们家乡丢人。

(画外) 这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叫王金城,是当年长虹厂的老厂长,四川省绵阳市第一任市长,曾历任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电子工业部党组成员军工总监、中国联通董事长、中国电子科学院院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采访) 王金城:从自己这辈子走过的整个历程来看呢,什么都干过了,技术也搞过了,企业也搞过了,政府、地方政府、中央的全干过了,军队的也干过了,所以应该说自己还是比较充实的。

(画外) 王金城是宁津县时集镇后仓村人,1936年出生。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生长在红旗下的孩子。宁津县是革命老区,王金城的父亲和叔伯又都有过军工厂工作的经历,当年八路军的枪支制作、维修中心和金库就设在他们家。

(采访) 王金城: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晚上民兵组织扒铁道,扒来铁轨之后,就在我们家里头做成枪,把这铁轨做成枪,就是凭借农村的这种非常简陋的环境,就靠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咱们土造各种枪支。在农村待了十二年,这十二年对我教育应该说(很重要)。我们在大柳上学上了一年多,那时候我们就学毛主席的《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我们在农村看的都是《渤海日报》。

(画外) 从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王金城对共产党、八路军有着深厚的感情。1945年抗战胜利后,王金城的父亲和大伯去了北京。1949年北京解放以后,一直在家上小学的王金城也准备去北京父亲那里继续学业。

(采访) 王金城:记得在大柳上学的时候,我说到北京去上学,校长很耻笑我们:你们土包子到北京看看金銮殿就回来吧。我就是不服这个气,但是教我们的那个张老师非常好,一直鼓励我,北京的上学条件肯定要好,你一定能考得上的。

(画外) 带着老师的期盼和希望,十三岁的王金城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路。

(采访) 王金城:就是从村里头一直走到沧县,将近一百里地,爬了一个拉煤的到北京的车,一下车(浑身)各处都是黑的。

(画外) 半年后,王金城考入了北京重点中学——北京四中。也许是当年的嘲讽依然在耳,也许是家庭的贫困让他倍感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在学校里王金城非常刻苦,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195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八中最好的班级“奥斯特洛夫斯基班”,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保尔班”。

(采访) 王金城:谁说农村人考不进城里最好的学校?我从初中、高中到大学学校都是最好的,也给咱家里头争口气,不忘家乡的养育之恩。

(画外) 1955年,王金城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当时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留苏预备班,然而学习了两年俄语之后,他等到的却是一个出乎意料的消息。

(采访) 王金城:我在留苏预备部的时候是最高班,外语比较好的才在最高班。但是出国之前,皮箱呀服装什么的都发给个人了,到那天集中说要上火车走的时候,突然又宣布中苏关系紧张,停止了,不派遣了。

(画外) 因为留苏预备班的学生都是当时学习成绩等各方面最好的学生,所以留学苏联彻底无望之后,国家给了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

(采访) 王金城:当时的国内大学任我们挑,就随便挑。我们基本上去四个地方,一个是清华,一个是北大,还有就是北工和北航。北工、北航这都是(学习)军工的,清华、北大那是名校了。我就选择了去军工,去了北京工业学院,就是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当时就选择了雷达专业。当时为什么选军工?就认为我们的国家不断地受欺负,军事力量弱;第二,任何国家的高科技、高技术,首先用于军工,因此这里是科技最先进、最尖端的地方,所以我们没选择名校。

(画外) 在北京八中“保尔班”和大学的教育中,王金城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青少年时代参加开国大典游行和天安门广场的修建,到青年时代跟毛主席一起修十三陵水库,这些经历都强烈地激发着王金城的爱国热情。

(采访) 王金城:我在高中入了党,在俄语学院的时候,当了两年的团支部书记,所以到了北京理工大学,就还是当团支部书记,社会的活动面较广。在上大学的七年期间,在留苏预备部期间,经常参加国家的五一、十一等庆祝活动,包括在人民大会堂听报告,像周总理、毛主席的一些国际活动。因为我们这种学军工的政治素质比较好,所以经常见到毛主席、周总理。我一直生活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对社会主义充满自豪感。眼看着我们国家年年都是这么快地进步,感到自己也要赶快地学本领,给国家做点事情。

(画外) 1962年,王金城大学毕业了,在很多城市的科研院所纷纷向他敞开大门的时候,他在工作分配的志愿书上毅然写下了这样的誓言。

(采访) 王金城:我们就填了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第一志愿,服从组织分配。第二句话,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

(画外) 就这样,王金城满怀着报效祖国的青春热情,来到了位于四川省的一个军工雷达厂,在十二车间做了一名普通的调试员,负责雷达整机的总装和总调。

(采访) 王金城:到四川的一个雷达厂,三线军工厂,就是现在的长虹厂。我是下了火车到绵阳,坐着马车进了长虹厂。长虹厂就一栋楼,是新建的一个厂,1958年破土。我1962年去的时候,一边建设一边搞研制,在车间当过技术员、技术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什么都当过。在这个时候也调试雷达,自己也研究设计雷达。我们有一种改进雷达,是我负责领导的。在车间我觉得那些雷达太落后,就搞改造。原来那个雷达在飞机上打炮,最远打十二公里,一般的命中距离在六公里以内。我说这种落后的雷达应该改,后来我给它改成打导弹,一直到1975年研制成功。在1978年的时候,我这个雷达得了全国科技进步奖。

(画外) 在长虹王金城一干就是二十三年。70年代中期,长虹开始慢慢扩展产品的领域,走军民结合的发展之路。当时任长虹厂副厂长的王金城主要制作中国人自己的彩电。1974年跟他同来长虹厂的爱人也是大学的同班同学俞薇薇作为总设计师,开始筹建彩电试验室,一边摸索一边实践。同年年底,他们研制出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采访) 王金城:原来当副厂长的时候,我就主张上,后来他们玩儿不转了,交给我的时候,彩电积压,自制的东西卖不出去,就交给我,之后我一下上量,搞现代化建设。

(画外) 1982年王金城接任长虹厂厂长,当时国内彩电的制作厂家林立、竞争激烈。不在竞争中崛起,就在竞争中消亡。为了使长虹具备大规模生产优质彩电的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占领市场制高点,王金城自己筹钱兴建了彩电大楼,引进了当时世界一流、国内最好的彩电生产线。

(采访) 王金城:我上任之后,抓整顿、抓改革、抓竞争上岗。80年代初,我那个时候是二十二级干部,中层干部都是部队转业的,十五级、十六级、十七级都有。我说利润你给我翻一番。他说我吹牛,开皇腔,另请高明。啪,我就另请高明了:招聘,谁能实现谁上。代替他的是一个二十一岁的年轻人,一年给我翻了两番,长虹飞快地发展。1982年到1983年、1984年,我上任之后一年翻一番,连翻三年。

(画外) 打破大锅饭,实行绩效挂钩,起用基层年轻的技术骨干。这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没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不敢推行落实的。王金城在工作上大胆改革创新,在人才的任用上特立独行,任人唯贤,为长虹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和“彩电大王”的王者征途铺垫了基石。

(采访) 王金城: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也抓住了这个机遇,既搞军工又搞民用。应该说在军民结合上我们是走在前头的,也给全国积累了经验。那时提出了那么个目标,“长虹跺跺脚,全国也动动”,长虹成为中央厂矿比较冒尖的一个企业,后来绵阳成立市的时候,点名让我去当市长。

(画外) 1985年5月18日,王金城出任绵阳市第一任市长。

(采访) 王金城:当时环境不行,就是一个农村,只有一条马路,一个警察,很土。我立志把它(绵阳)翻个个儿,给老百姓干点事,给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我就抱着这么个决心。

(画外) 面对当地落后的面貌,王金城采取了一系列突破常规的大胆举措。

(采访) 王金城:连火车站我都新修,重新搬迁。不让我修,国家不让修,说铁路运输你那个站不行,主要是运输力量不够。我们要修路,不许修站,最后我给修了一个送给他们。这在全国的铁道系统也是特殊的。那个时候就是资产置换,当时一公布之后,我向农民买三千亩地,农民一听说,干啥?修火车站!马上乡里头连夜开会,说送给你几百亩,你只要让我们来包建这个就行。一分钱没花,全是这么变换中搞起来的。国家把你放到这么一个岗位上,就是交给你一个平台,尤其是领导岗位,就是让你带领大家去奋斗的,本身就是这个,就是要干一些前人没干过、我们国家和党需要你去干的这样的一些事情。创新是有风险的,任何创新都有风险,但是为了摆脱贫困、落后、闭塞和有积极性不能发挥这种局面,你必须创新,必须去解放生产力,必须让人们蕴藏的那种建设热情和智慧充分发挥出来。另外,我也觉得是一个共产党员党性的要求。

(画外) 根据绵阳市军工企业多的实际情况,王金城提出要把绵阳建设成为一座“电子科技城”。但是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绵阳市的基础设施和经济指标都还非常落后,对建立“电子科技城”的目标定位并不理解。

(采访) 王金城:(我)一说搞电子城,人家都耻笑,根本不知道电子,绵阳还有电子,全国都不知道“绵阳”俩字怎么写。到处找,找副市长,找底下成立的电子局,谁都不来,中央企业和国家成立的研究院、研究部门,谁都不愿意来。没办法最后(我)让我爱人来。我爱人是长虹彩电的总设计师,我说你来,放弃咱们个人的名誉、地位,和我一起搞社会工程,咱们就把绵阳建成个科学电子城。市里讨论的时候,(市委)书记就有点看法,组织原则你明白不,我说我明白,要有回避政策,我说我实在找不到人,常委会一讨论,我把意见一说,我说让我爱人过来,五年之内我要让它(绵阳)变成全国的前十名。如果实现不了她回厂,一切不要任何照顾。就这么一条,举贤不避亲。我说我爱人在那边(厂里),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在搞彩电,(我爱人)出了名的。长虹彩电那时候(在全国)已经很出名了。后来一说,那请她来吧,一下全票通过。五年之内绵阳全国第四,很快就把西安、成都这些(城市)都超过了。我上任之后,修了二十几条路,大概规划了十个公园、体育场、体育馆、图书馆、飞机场,几乎都是我那时候规划的。应该说那六年我也很充实。走的时候,就是偷着走。我说了15号走,我买了12号的一张票,偷着走。一到车站,成都的、绵阳的,几千人来送我。干六年,大家还是感情很深。

(画外)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的一些部委开始实行改革。王金城从四川省绵阳市被调到了北京。

(采访) 王金城:电子部和机械部合并,成立机械部,电子这一块成立了一个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我调到北京,任副总经理,二把手。到1993年撤销,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又恢复电子工业部。我到电子工业部当军工总监,负责所有的军事电子。

(画外) 后来,王金城历任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电子工业部党组成员军工总监、中国联通董事长、中国电子科学院院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等职。

(采访) 王金城:1999年我就到信息产业集团,已经六十三(岁)了。我说,要我回来,我必须一肩挑,董事长、党组书记、总经理一肩挑。因为这个地方我必须大胆地重组、改造、调整产业结构。我说我已经这个年龄了,我没有时间再等这个、等那个,拖拉不行。后来中央同意让我一肩挑,我一肩挑干了三年不到,两年半多,给他们留下了一百多亿元的利润。原来我接的时候亏损,让我半年内给扭亏。当时亏几个亿,我半年内给扭(亏)了,另外两年我给赚了几百个亿。我下来这几年,实际上我是中国雷达协会的会长,中国雷达工业协会的理事长,所以到现在我也没办退(休),还在部里头挂着,算一点五线的干部、领导,还没到二线。实际上电子的尖端科技这一块,我一直到现在还在研究。

(画外) 回首一生走过的路,王金城不免感慨万千。作为一个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一个党的干部,王金城说是保尔的那句名言指引了他的一生。

(画外) 字幕:“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片花) (同期声) 王金城:我生在宁津县,长在宁津县,宁津县抚育了我。我时时刻刻没有忘记我的家乡,有一种亲切感,同时自己也觉得有种责任感。虽然我也没干过什么,但是对家乡的建设的每一步,我还是很关心的。我看前几年每年传来的消息都是很好的。多少年没见了,以后回去看看,也借这个机会向家乡人民问好。 7qtOUnKPmPL9xbKv+kiuEQnH3gLpBxWKwe9Mbti6P9HcTEyu6NU1gU10/QutAuM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