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外) 她是李桂云的第一个亲传弟子,她曾经三赴中南海为国家领导演出,她是宁津县走出来的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几十年的舞台演艺生涯,她有着怎样的非凡经历和戏曲人生?本期人物——李秀芬。
(同期声) 李秀芬:三次到中南海演出,那时候周总理、朱委员长经常看我们演出。
(画外) 她叫李秀芬,是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已故艺术家李桂云的亲传弟子,北京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她曾多次为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演出。
(采访) 李秀芬:经常回宁津,变化挺大的,尤其是县城。现在都修到南三环了,咱们这儿村村都修公路了,回来都不认识了。咱们宁津的变化真挺大的。
(画外) 李秀芬是宁津县柴胡店镇二马苏村人,1937年出生。她的祖父是一位戏曲艺人,早年为生计所迫在胶东莱州闯荡,李秀芬就出生在那里。1945年抗战胜利后,宁津实行了土地改革,他们一家也终于结束了在外漂泊的生活。和戏曲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祖父,在农闲的时候还总是念念不忘他的老本行。
(采访) 李秀芬:我爷爷原来唱京剧,后来就唱梆子。老头儿什么都会,我们都叫他戏篓子。他就在我们村里组织一些人,一些小孩儿,唱着玩儿。唱着唱着,他觉得我这个孙女声音还挺好,后来就请了个老师。
(画外) 唱的日子久了,学的戏也渐渐成型了,他们这些小学员就跟着一些业余的戏班儿到处演出。
(采访) 李秀芬:唱着唱着就成了业余剧团了。那时候是小张六、小缸子这些老艺人,他们演出我们就跟着他们,一到逢年过节就到处唱去,等着地里忙了就种地去了。
(画外) 就这样,李秀芬在农村的土戏台上播撒着自己的快乐。然而她却没有想到,在一次次的演出过程中,一个能改变她一生的机会正在向她走来。
(采访) 李秀芬:前水庄有一个老革命叫张福晨。他是戏曲研究院的一个工作人员,回家探家,看了一下这个业余剧团,他说我,这小孩儿唱得好,你怎么不上北京、天津报考去?
(画外) 这个建议让李秀芬豁然开朗。1954年,他们听说北京市新中华河北梆子剧团招收学员,李秀芬的父亲就带着她和三个小伙伴一起去了北京。
(采访) 李秀芬:考试的时候主考官是梆子大师李桂云。她主考,我唱了一段《三娘教子》。后来她说,这孩子嗓子怎么这么好啊,说你们山东出大白菜,你是不是在家卖大白菜喊出来的?逗得大家都笑了。当时不知道考上没考上,住了三天,第三天一看榜,第一名就是李秀芬,我们三个人全考上了。
(画外) 从此李秀芬开始了在新中华河北梆子剧团的学员生活,她的戏曲人生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采访) 李秀芬:那时候四点半准起床,不管春夏秋冬。在陶然亭那儿有个城墙,唱京剧的都上那儿去喊嗓子。我的启蒙老师就是韩金福,这个老师课徒甚严,那是相当严格。我们就是口传心授,老师唱一句,我们就唱一句,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第一个戏,难度很大的戏,我学了八个月。
(画外) 就这样,在老师的精雕细琢下,李秀芬的艺术表现力逐渐成熟。1955年,北京市新中华河北梆子剧团在大众剧场进行了汇报演出。
(采访) 李秀芬:我刚一出场,三个字还没唱完呢,“出门来”三个字要唱三分钟,底下,“哗”就(响起了)掌声。这三个字当中鼓了三次掌,因为唱得起伏特别大。演出完了之后,这些领导、首长,戏剧研究院的张庚、马少波、薛恩厚都说这个小孩(真好),这样梆子就不愁后继无人了,这样是真有人了。
(画外) 从此新中华河北梆子剧团的学员们开始了四处奔波各地演出的生涯。1958年,李秀芬正式拜京梆子的代表人物李桂云为师,成为李桂云的第一个亲传弟子。
(采访) 李秀芬:她讲究字正腔圆。我老带点山东的方言,跟着她学习可费了劲了,错一点也不行。比如说今天跟她说话,说完就走了。回来!刚才你怎么说的?那就是带点山东方言了。重说!那就得重说。她在字正腔圆方面要求特别严格,要求我平时说话当中,经常地重说。
(画外) 在李桂云老师的悉心教授下,李秀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特点。她把韩金福、李桂云两位老师各具特色的演唱风格融为一体,形成了既高亢激越,又委婉细腻、刚柔相济的艺术风貌。为了不断提高李秀芬的表演水平,李桂云老师还带她向梅兰芳大师、马少波等艺术家求教。后来她又参加了由梅兰芳大师等艺术名家亲自授课的中国戏曲研究院表演讲习班,这些经历让她的表演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采访) 李秀芬:张君秋看了戏以后,他说这个孩子唱得挺好的,化妆不行,不会化妆。那时候是我们自己化妆。后来张君秋几次到后台指导我化妆。还有一个他给我化妆的照片呢。通过人家指点,再化出来就不一样了,大家也说,老师也说,李秀芬的扮相算是找到了,(多亏了)高人指点。
(画外) 在各地舞台上的不断演出中,在观众热情的掌声中,李秀芬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她的表演也得到了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派创始人程砚秋和戏剧家张庚等人的积极评价。
(采访) 李秀芬:程砚秋看了我的《秦香莲》以后,也特别喜欢,说这个孩子稳稳当当的大青衣,声音真好,她要唱程派也错不了。他说他要收我做徒弟。那时候我们就巡回演出去了。1958年的时候,我们正在邯郸演出呢,程砚秋就去世了,挺年轻的,我还没拜师呢他就去世了。
(画外) 1959年的元宵节,李秀芬度过了一个不平凡的夜晚,因为那一天的经历足以让她难忘终生。
(采访) 李秀芬:我正演《蝴蝶杯》呢,演完了之后,说李秀芬快点快点。我说怎么了,他说有事,有任务。也没卸妆,穿着彩鞋,穿着大棉袄。说车在门口等着呢,哪坐过小卧车啊,大车还没有的坐呢。上去了,我说这是干什么去啊,不说,别说话,不让说话,结果这时候就一道岗一道岗,特别严格。
(画外) 后来李秀芬才知道他们去的地方竟然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南海。
(采访) 李秀芬:我说这是什么地方啊,后来那个局长说,你认识那个人吗,那是毛主席呀。那个呢?我说不认识。我当时就傻了,也不敢说话,后来说那是刘少奇。
(画外)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充满激情的火红岁月里,能见到毛主席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幸福和自豪。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场面,李秀芬已是紧张得不知所措。
(采访) 李秀芬:唱一段《大登殿》,化好妆站在那儿唱。唱完了我还在那儿站着呢,后来说你唱完了没有,我说唱完了。唱完了鞠躬啊,我就鞠了一大躬。然后还在那儿站着,没人叫我走。这时候毛主席就摆手,摆手叫我过去。我就坐在他身边。毛主席问,你们剧团有多少人,老师的身体怎么样啊,生活水平怎么样啊?我说都挺好的。这时候说着说着话(台上)就开始跳舞了,毛主席一边看跳舞一边嘱托说你好好地继承河北梆子,好好学习,好好地照顾你的老师,要做一个有出息的接班人,一定要把这个剧种演好。就在同年,我三次到中南海演出。每次中央领导、中央首长一有大的活动,准点我们这帮小孩。
(画外) 也是在1959年这一年,李秀芬演出的剧目还参加了国庆大典。她们的《蝴蝶杯》剧目彩车在天安门前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的检阅。就在李秀芬处在自己艺术人生巅峰的时候,“文革”开始了,所有的传统戏全都停演,李秀芬也由青衣改唱老旦。
(采访) 李秀芬:那时候就根据你这个人的形象,能不能唱阿庆嫂。我就适合这个老太太,我长得就像老太太,就这样改了个行演老太太了。
(画外) “文革”结束后,随着河北梆子传统剧目的恢复,李秀芬又迎来了她艺术上的春天。然而由于常年奔波,随着李秀芬年龄的增长,她的身体也大不如前。
(采访) 李秀芬:年龄大一点了,腿压了,压完了没踢开,所以现在有病了,一边治着一边还是在演出排戏。后来又排了个《秦香莲》。秦香莲杀庙的时候,一出场,我个儿矮,穿那种高跟(鞋),穿上这就排戏,一跑圆场就摔在那里了,把大家也吓坏了,这腿就肿着排不了戏了。
(画外) 1993年,李秀芬离开了她一生为之奋斗的舞台。近几年她一直在集中精力总结自己的表演艺术。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名家名段》节目中录制了她的河北梆子《捡柴》《大登殿》等精彩唱段。谈起家乡,李秀芬非常激动。退休后她曾几次回到故乡。对于她来说,宁津始终是一份依依的牵挂和难舍的眷恋。
(采访) 李秀芬:提起家里来心情就特别激动,特别愿意每年回去看一看。虽然家里没人,但还是觉得在那块故土上长大的,还是挺想念的。用这个机会露个面,能够跟父老乡亲们说几句话,我是特别高兴的。祝愿你们都保重身体,延年益寿,健康地生活,长命百岁。我有机会一定去看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