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外) 自幼爱好艺术,梦圆曲艺学校。他是李金斗的入室弟子,他是首届优秀相声人才研修班的学员。他是文职大校、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曲艺队队长。“寒流”袭来欢乐到,从宁津县走出来的笑星,笑谈人生。本期人物——刘畅。
(同期声) 相声: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首先做一个自我介绍。对,咱们啊认识认识。咱们两个人啊是一对青年相声演员,来自空政文工团。我叫韩冰。我叫刘畅。我姓韩。我姓刘。我们俩加在一起那就是“寒流”。
(画外) “寒流”,这对搭档,姓氏的谐音,让观众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两个相声界的后起之秀。他俩诙谐幽默的表演让观众捧腹的同时,也让大家开始关注这股相声界的“寒流”。但是你也许不知道,这位捧哏的演员刘畅就是我们宁津人。
(采访) 刘畅: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老乡,相声演员刘畅。在这里向你们致以亲切的问候!感谢这片土壤培养了我。向电视机前我的亲戚、朋友、老师、同学们,还有一起长大的伙伴们,致以亲切的问候。时常想起你们,也希望你们经常给我提出批评和帮助,使我的艺术水平有更大的提高,谢谢。
(画外) 每到周末,刘畅的几个学生就要到他家里来学习相声。刘畅说从90年代初开始,他教的学生前后得有几十个了,其中还有几个是外国人。
(采访) 刘畅:有三个韩国学生,当时是在山东大学留学,有两个女孩一个男孩。他们也想通过学习相声,把他们的中文学得更好。现在他们都挺厉害,在国外。有一个专门翻译,还有一个现在是做中韩贸易的,也很厉害。
(画外) 看着这几个孩子,刘畅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刘畅的童年是在老家刘营伍乡度过的。从小就爱好艺术的他,对戏曲和文艺的喜爱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采访) 刘畅:咱们老家那边喜欢听河北梆子。那时候演出市场也算挺好,人们的娱乐生活比较单一,评剧、河北梆子、京剧经常在人民剧场演出。我记得当时的河北梆子名家裴艳玲、评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老师,几个老艺术家都演过。我都去现场看过。那时候特喜欢,看完了以后就回来模仿。印象最深的,宁津电影院刚建成的时候,演上海京剧院李炳淑老师的《白蛇传》,当时特别难买票,是循环放映的,从上午开始一直演到晚上。我在电影院待过一天。当时宁津正好赶上物资交流大会。回来好多唱段都会了,包括青衣的唱段,还有小生的唱段。小时候的模仿能力很强,不是我夸自己,比现在强。
(画外) 1983年,宁津县文化馆举办了一个曲艺培训班。刘畅就是这个培训班的学员。
(采访) 刘畅:当时搞得不错,后来中国曲协听说了,还给拨了十万块钱。我在那儿学了一年多。陶盾、刘兰芳他们都去过,还有省里的曲协主席,当时影响很大,是全国的比较模范的一个曲艺班,一共二十多个人。
(画外) 1986年,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综合性曲艺艺术中专——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在天津成立了。当时正在我县文化馆曲艺队的刘畅,无意中看到了学校招收第一届学员的广告。
(采访) 刘畅:1986年春,文化馆的曲艺队开会,在会议室有《大众日报》,我就拿过来翻了翻,后面登了个招生广告,写的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成立,将在济南设立考点,面向全国招收九十三名学员。我就直接写信报名了,报名以后就去济南考试。
(画外) 当时全省有五六百名考生报考中国北方曲艺学校,而相声专业山东省只有两个录取名额。谈起当年在济南考试时的情景,刘畅说他永远也忘不了。
(采访) 刘畅:招生的老师也是曲艺界的名家。相声表演艺术家刘文亨、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刘洪斌,还有曲艺界的理论家。当时他们都是分头住,就怕咱们山东曲艺界的人,就是现在所谓的拉关系、走后门。那时候很正规的,考试也挺严格。初试比较简单,就唱了一段,然后又给了一个资料,就是看看你的口腔有没有毛病,发音有没有大舌头。再就是模仿一些东西,看模仿力怎么样。复试时间比较长,复试的时候我唱了一段黄梅戏,一个人唱两个人的《天仙配》。唱了京剧《红灯记》里李玉和的唱段,然后又唱了一段骆玉笙老师的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然后做的哑剧小品《看榜》。发的资料绕口令是“门外有四匹伊犁马,你爱拉哪俩拉哪俩”。当时没练功的时候,就是拿过来让你说,不要说错。反正把自己会的东西都演了。
(画外) 就这样刘畅接连闯过了初试和复试两关,和所剩无几的几名考生进入了第三试。在用尽了浑身解数后,带着满怀的忐忑和期盼,刘畅开始了漫长而难挨的等待。
(采访) 刘畅:学校说不管你考上考不上,都会给你通知的。天天盼,天天盼。那时候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没有特快专递,也没有电话,就是等邮电局的绿色的自行车。老盼那自行车来,结果那天自行车真来了。我记得是放学的时候,走到胡同里,一看门口停着那自行车呢!进去我妈就说来通知了,然后我就打开一看,我想心情很多人都是一样的——没有进屋,我就出去了,站在大街上好想让所有人知道,我被录取了。
(画外) 1986年9月,刘畅带着兴奋和喜悦,来到了他的梦开始的地方——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因为是第一届学生,开学典礼就显得尤为隆重。
(采访) 刘畅:早晨四点钟我们就起来布置院里的会场。去的人太多了,咱们的老领导李瑞环和文化部高占祥副部长,他们两个人剪彩,还有全国曲艺名家,都去了。
(画外) 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的驻地在天津。当时只有十五六岁的刘畅是第一次只身离开家乡,刚入学的喜悦和兴奋过后,刘畅就为自己当初来学相声的决定后悔了。
(采访) 刘畅:去了就后悔了。(记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太苦了。因为到了天津又比咱们老家要冷,管理非常严,每天早晨六点准时起来练早功,喊嗓子,练嘴,又没有亲戚朋友,就自己。
(画外) 在这里,刘畅发现学相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单是说相声最基本的普通话,他就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采访) 刘畅:感觉很简单,但一学很难。因为它是看似简单,其实最难了。它要求咱俩面对面地讲,它跟演话剧不一样,演话剧、演电视剧、演小品,我可以入戏,我就是一个人。相声这一个段子里有很多人物,所以很难的,越是看似简单,(其实)很难。(记者:当时学相声的时候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第一关就特别难,改这个口音很难。咱宁津话还不同于山东话,它还有河北沧州的口音,它讲的调值不够,你看咱们的“三山四视”不分,宁津电视台,宁津人说话宁津电“四”台。
(画外) 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一定要把它学好。刘畅抱着这个朴素的信念,开始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就连平时和老师同学们打招呼,他都当成了学习的机会。
(采访) 刘畅:老师老远走过来,就在想,中午刚过了开饭的点,那就问,老师您吃饭了吗?有点像外国人学中国话那么费劲。
(画外) 他的搭档韩冰,在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上学时和刘畅就是好朋友。
(采访) 韩冰:因为山东人说话,有的字和普通话有区别,有的人说话还是有口音,(刘畅)在学校是一个非常刻苦的学生。每个字一天得成百遍,甚至几百遍,这么去练。
(采访) 刘畅:刚到学校见到同学、老师们不敢说,因为你说完,他们都是学相声的,有好多都是大城市的孩子,他们都跟你开玩笑。反正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练,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改,不就是这几千个字嘛。
(画外) 就这样,在一遍又一遍枯燥而单调的重复中,刘畅的普通话很快赶了上来。半年后,天津市举办了一次普通话大赛,刘畅也报名参加了。通过这次比赛他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
(采访) 刘畅:1987年,我参加了天津市的普通话大赛,获了特别奖,而且把我聘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特约播音员。
(画外) 现在回想起当年做电台特约播音员时的情景,刘畅依然记忆犹新。
(采访) 刘畅:那两句开头我还记得:绚丽黄昏,余晖闪烁,千家万户,同欢同乐,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您收听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千家万户》栏目。后面就是那时候的广告,这样一是有很好的锻炼机会,二是一次给十五块钱,还能挣点钱。
(画外) 克服了语言的障碍,刘畅的信心和专业学习的动力仿佛更足了。
(采访) 刘畅:早晨六点离开宿舍到晚上九点半,这段(时间)我不会回宿舍的,基本上就是在功房度过,天天练。每天都要练基本功,绕口令,练嘴的,练唱,没有午休,真困了就在功房趴一会儿。
(画外) 为了把学到的理论和舞台实践结合起来,刘畅和几个同学利用暑假的时间,到一些艺术团体跟班儿演出。
(采访) 刘畅:1988年放暑假了,我们就出去演出。我和韩冰,我们就去演。那阵儿是歌舞最火的时候,有的歌舞团到天津演出了,我们到后台去,就跟人说我们是说相声的,我们放假了,我们要跟你演出。你先看看,就是白演一场,你看看,如果行呢,我们跟着你去别处走动。挺好玩儿,那时候是三十块钱一场,他们的主演一场八十块钱。我感觉是天文数字,因为我爸一个月工资也挣不了八十块钱。
(画外) 在中国北方曲艺学校这四年,刘畅用勤学苦练为自己今后的演艺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作为首届毕业生的代表,他在北京为中央首长进行了汇报演出。
(采访) 刘畅:给北京关心这个学校的中央领导,还有曲艺界的领导们演了两场,6月13日、14日。(记者:得到了很多领导的好评。)对,那时候已经有两个单位要我们了,当时的广州军区和济南军区,他们都跟着来看了,我们感觉济南离北京和天津近一些,方便一些。
(画外) 但是,没有想到这种自主择业的方式,给他们带来了麻烦。
(采访) 刘畅:因为是计划经济,我是山东的学生,必须服从山东省文化厅分配。就是说,我们以后不允许在地方安排工作。后来我们校长到济南军区去交涉,想让我们回地方。军区首长说,这个和计划经济不冲突的,因为每个公民到了十八岁,都有入伍当兵的权利,为国家效力比为一个地方效力更能发挥他的作用嘛。
(画外) 1990年6月,刘畅和韩冰被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特招入伍。
(采访) 刘畅:到了1995、1996年我们的档案才给我们,(记者:当时是人先过去了,档案没给你们?)对,肯定不给你,文化部不允许啊。1990年的12月31号,山东电视台有一个《星期日文艺》。三百期的晚会就让我俩上了。1991年华东六省一市元旦晚会也让我俩上了。
(画外) 在济南军区他们俩频繁地下部队到基层为官兵演出。在把欢乐带给部队指战员的同时,他们俩的表演特色也越来越鲜明。1994年,刘畅和韩冰拜李金斗为师,成为这位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的入室弟子。
(采访) 刘畅:1994年,我们的专业老师刘文亨老师,跟我师父私交很好,他说有两个学生不错,你看看收了吧。我师父到聊城去演出,从济南下飞机,就跟当地说,今晚加一段节目,加谁呢,就是加我学生。他要看我俩的业务水平。小孩嘛都是这样,一说师父要来看,肯定要紧张,但是到开演他也没来。他压根就没在后台,他在观众席最后一排,一直在那站着看呢。(记者:拜李金斗老师为师之后,你感觉在自己的艺术方面有怎样的变化?)有更大的进步了,他是国腕啊,他的出发点,他的起点,就高啊。
(画外) 有了名师指点,刘畅和韩冰的相声表演越来越成熟了。1997年10月,文化部和广电部举办了“金狮奖”第二届全国相声大赛。刘畅和韩冰也参加了这次全国相声界的盛会。
(采访) 刘畅:在北京保利剧院,当年的名家高手特别多,我们俩最年轻。那是最紧张的一次,幸亏节目很熟,有几分钟的时间好像魂不附体似的,感觉都是在机械地表演。
(画外) 在这次比赛中,韩冰和刘畅说的相声段子《爸爸的故事》获得了表演三等奖和创作三等奖,从此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认识这对“寒流”搭档。后来他俩又多次在全军、全国的曲艺比赛中获奖,并且还受到了中央军委首长的接见和表彰,被济南军区授予“特殊贡献奖”。
(采访) 刘畅:(记者:您是怎么看待这些荣誉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每一次完了都是新的起点。做演员怎么说呢,有的人说演员缘、人缘,有的人说明星脸,有的人老上电视,十次可能也让人记不住,但是我俩比较幸运,观众还比较容易记住我们,每次上电视给观众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画外) 韩冰和刘畅在台上是配合默契的好搭档,在生活中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尽管他们俩的交情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但是彼此之间也有闹矛盾的时候。
(采访) 韩冰:我们闹矛盾主要是关于相声的问题。虽然是好搭档,但是每个人的艺术观点还是有区别的。比如说你处理一段戏或者几句台词,或者一个包袱的设计,会有自己的一种看法,所以在这一方面就容易闹纠纷,有时候俩人谁也不理谁了,我就按我这么办,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画外) 争论归争论,在舞台上他们可是心有灵犀、互补互助。
(采访) 韩冰:在台上,演员不可能时时刻刻状态都这么好。他也有自己疲惫的时候,他也有头疼脑热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有时候特别熟的台词,在台上一演出有可能就忘了,这词在嘴边就出不来,真是这样,怎么也不行,过不来。这时候就需要好搭档。在这种情况下,刘畅就发挥了他好搭档的作用,及时地提醒我,或者是他很巧妙地就把它化解了,观众就觉不出我们有什么破绽。
(画外) 就这样,他们俩在争论中不断地提高着,在默契配合中不断地成熟着。2001年,中国戏曲学院和中国北方曲艺学校联合创办了“曲艺大专班”,刘畅和韩冰成为曲艺大专班的首届学员。毕业后不久,他俩就被调入了空军政治部歌舞团。2005年,全国优秀曲艺人才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首届优秀相声人才研修班同时开班。经过认真挑选,全国有十对年轻相声演员成为研修班首批学员,刘畅和韩冰就是其中的一对。
(采访) 刘畅:相声这门艺术和别的不一样,你演了头一遍,他笑得厉害,第二遍就差点儿。都想追求那种每天看、每次看都乐,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要求演员随时在变,而且要不断地出新节目,观众没有听过的,搞出更好的来,让自己的艺术水平再有个提高。
(画外) 刘畅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部队文艺工作者,为兵服务是自己神圣的使命和责任,为官兵演出是自己最幸福的事情。他连年随空军“蓝天情,心贴心”文化服务队下基层服务演出,受到空军部队官兵的普遍喜爱。他以服务官兵演出为契机,走进军营生活,贴近官兵内心,把握军营脉搏,创作和表演灵感喷发,结出累累硕果。不但走遍空军军营,还先后获得“中国人口文化奖”、抗击非典“新作品奖”,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心连心》《周末喜相逢》《综艺大观》《曲苑杂坛》《我爱满堂彩》等栏目的录制,深受大家的喜爱。他还完成了大型民族歌剧《江姐》的排演任务,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党校等首都各大剧场演出百余场次。获得第七届中国曲艺节展演优秀节目奖。参加“百花迎春”中国文联大联欢、中央和各地方台春节文艺晚会等数十场节目录制,作为部队代表出席中国曲艺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时,每年积极踊跃参加全军、空军文艺轻骑小分队,上高山,下海岛,走边关,入哨所。无论是西藏雪域的甘巴拉雷达站,还是戈壁深处的卫星发射中心;无论是广大的军营,还是黄海深处的孤岛,都留下了他为兵服务的身影。为了丰富阅历,现在刘畅还在一些电视剧中客串影视演员。
(采访) 刘畅:多从姊妹艺术当中吸收点养分。
(画外) 由于各种演出任务繁重,刘畅很少回宁津老家。2006年,我县举办首届中国宁津国际家具节,刘畅和搭档韩冰应邀前来助兴,他们无偿为家乡观众献上了精彩的相声选段。
(同期声) 刘畅:离开咱们家乡已经二十多年了,一踏入咱们宁津这块土地,心里特别激动,有很多说不出的感觉。毕竟离开家乡特别久了,家乡变化这么大,让我非常惊讶,非常吃惊,又非常激动。我是相声演员,就是给您送来欢笑的,在这里衷心地祝愿家乡的朋友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天天都有好心情、好胃口、好感觉、好收获,好风、好雨、好天、好地,好得没法说好,好人一生平安。
(画外) 刘畅说现在相声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能给大家带来欢乐是他一生的追求。
(同期声) 刘畅:说段绕口令,当年练的,多少年不练了,背背这基本功吧。《十八愁》绕口令:数九寒天冷风飕,转过年来春打六九头。正月十五是龙灯会,有一对狮子滚绣球。三月三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大闹天宫的孙猴就把那个仙桃偷。
(画外) 曲艺圆梦,笑里人生,让我们祝福这个从宁津走出来的笑星,祝愿他的演艺生涯能像他的相声那样,快乐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