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失去,悲伤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反应。因此,无论当下感受如何,对我们来说那都是正常的。问题在于,社会的规训让我们认为,这些由失去引发的悲伤是反常的、不合理的。
悲伤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它往往最容易被悲伤者本人和他们身边的人忽视和误解。
悲伤是人们因结束或改变一种熟悉的行为模式而引发的矛盾情绪。什么是矛盾情绪?例如,当你珍爱的人与疾病长期抗争后离世,你可能会有一种解脱感,因为爱人再也不用遭受疾病的折磨了。这种解脱感尽管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但它仍是一种正向的感受。同时,你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再也看不到或触摸不到这个人了,这又可能让你感到非常痛苦。这些矛盾的感受——解脱和痛苦,是对死亡的正常反应。
离婚是否也存在着矛盾情绪呢?答案是肯定的。当漫长的拉锯战终于结束,你可能会由衷地感到自由。这是一种正向的感受。同时,你可能也会害怕自己再也找不到“一个同样漂亮或同样优秀、可以有所托付的伴侣”了。这些交织错杂着的矛盾感受——自由和恐惧,也是对失去的正常反应。
亲密关系、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工作关系……这些关系共同构成了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还有哪些关系中的失去会引发类似的矛盾情绪?死亡和离婚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以下经历也会引发悲伤。
·宠物死亡
·搬家
·离家求学
·前配偶离世
·婚姻出现问题
·毕业分手
·戒瘾
·健康状况的重大改变
·失业
·财务损失
·法律纠纷
·空巢
上述常见的生活事件很少被看作悲伤事件。但实际上,我们会为每一段重要关系的失去而悲伤,因为这些关系都关乎我们的真实情感。
你生命中的重要失去事件若还未涉及死亡,请不要合上这本书。
在为悲伤者提供帮助的30年后,我们确定了以下几种失去类型:失去信任感、失去安全感、失去对身体的控制感(肉体摧残或性虐待)。然而,社会仍未将这些失去当作悲伤的议题。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失去信任的经历,这些事件会产生重大且终生的负面影响。也许你经历过对父母失去信任、对爱人失去信任或是在其他关系中失去信任。失去信任是不是一种悲伤呢?答案是肯定的。悲伤其实是正常且自然的感受,只是我们一直都没有做好应对它的准备。 悲伤与受伤的心有关,和受伤的大脑无关。 任何想用头脑疗愈心灵的努力都会付之一炬,毕竟头脑不是疗愈心灵的正确工具。就像用锤子画画,那只会搞得一团糟。
几乎所有理智的安慰前面都会带着一句“别太难过了”。1977年,当约翰尚在襁褓之中的幼子夭折时,一位好心的朋友安慰他说:“别太难过了,你还会有孩子的。”约翰确实有能力再生一个孩子,这种说辞看似理智而准确,但对约翰而言无关痛痒,甚至是一种无意间的侮辱,因为它忽视了约翰的真实感受。此时,约翰感到非常难过,他的心碎了。
罗素和第一任妻子离婚时,他悲伤不已。一个朋友劝慰他说:“别太难过了,在下段婚姻中你会做得更好。”悲伤者在经历失去时听到的大多数安慰,尽管在理智上是正确的,但在情感上并无太大意义。这些自相矛盾的说辞产生的结果就是,悲伤者常常感到困惑和失望,继而产生孤立无援之感。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被社会规训,总是试图用理智来解决所有问题。因此,疗愈悲伤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这种对悲伤的理性讨论,甚至让一些学术论文提出“性别会影响悲伤”的议题。我们承认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规训程度不同,但经验表明,在处理悲伤、痛苦等负面情绪时,男性和女性同样受限。 情绪本身没有性别之分。没有专属于女孩的伤心,也没有专属于男孩的快乐。
我们并不认为理智在悲伤面前毫无作用。平心而论,阅读正是一项理性的智力活动。本书需要读者理解概念并采取行动,很显然这需要我们的理智参与其中。
对许多读者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将“悲伤”和“疗愈”两个词放在一起使用。几个世纪以来,宗教和精神领袖认为,我们应该将失去看成个人精神成长的机会。然而,在现代生活中,经历强烈的情感痛苦已经成为一种被误解的体验,以至于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失去。
什么是疗愈?疗愈意味着感觉更好。疗愈是接受当下的处境,而不是让处境定义我们和我们的幸福。疗愈是为生活找到新的意义,而不用担心再次受到伤害。疗愈是能够享受美好的回忆,而不必独自承担遗憾或悔恨的痛苦。疗愈是承认偶尔感到悲伤或谈论悲伤是完全正常的,无论周围的人如何看待我们。疗愈是我们能够原谅他人无知的言行,因为我们知道他们对悲伤缺乏了解。疗愈是终有一天我们会意识到淡然地谈论过往的失去,是一种正常且合理的行为。
最重要的是,疗愈是我们在童年时期就应该被教导和习得的技能。这些技能使我们能够直面失去。大多数人已意识到,当年岁渐长,回到家时,我们所爱的人可能已经离世;那些经历过离婚的人也意识到,当回到家中时,配偶可能已经移情别恋。 疗愈悲伤的技能将治愈我们受伤的心灵,让我们得以全身心地经营与他人的关系,从失去中学习的知识和获得的自由能让我们全力去爱。
显然,从重大失去事件中恢复过来并不是一件易事。疗愈之路需要我们付诸专注、开放、意愿和勇气。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中唯一确定的事情是死亡和税收。”阅读本书的你们知道,所有确定的事情中还需要再增加一项——失去。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反复经历失去。这种经历尽管普遍存在,但我们对如何走出失去知之甚少。
悲伤者一直想疗愈自己的悲伤。他们从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中寻求帮助,参加悲伤互助小组、阅读小册子、购买相关书籍……在尽了所有努力之后,他们仍然面临这样一个困境: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们完成悲伤的疗愈。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的悲伤会使他们的痛苦不断累积。未被疗愈的悲伤会对我们的幸福感产生终生的负面影响,无论这种悲伤是由死亡、离婚,抑或其他失去引发。
通过一系列微小而正确的选择,悲伤者可以从失去中得到疗愈。
难过的是,大多数人没有获得必要的信息,因此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本书面临一个特别的挑战,即指引那些真正渴望发现和走出由失去引发情绪创伤的人。这里讨论的原则都非常有效,这些原则适用于那些经历过所爱之人离世、离婚或任何其他失去的人。
所爱之人离世引发的情绪创伤可以描述为:我们原本一直向身边的人寻求救赎,但当我们再一次需要他们时,他们已经不在了。
阅读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与已故之人的关系,我们称为与“无法再爱的人”的关系。因为关系中的一方永远不在了,对我们来说,这种感觉就像是和一个从未在我们身边、未来也不会在的人建立联系。对于那些还在世但未了结某段情感的人来说,这也同样适用,因为你们之间的关系不太令人满意。
离婚带来的失去也属于“无法再爱的人”这一类。离婚虽然切断了婚姻、性和社会的联系,但没有完全切断情感的联系。如果没有成功疗愈悲伤,离婚人士往往会在随后的关系中犯重复的错误。
离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悲伤的,这包括孩子、父母、兄弟姐妹和这对伴侣的朋友们。我们很容易产生这种情绪,离婚最主要的议题就是未化解的悲伤。
离婚(或恋爱关系破裂)会引发悲伤,进而可能会束缚你的生活,甚至对未来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对前任未化解的悲伤会导致可怕的结果——为了避免进一步遭受情绪创伤,产生过度警惕的自我保护。这种过度警惕限制了我们开放、信任和爱的能力,也注定了下一段关系的失败。
我们希望你能认识到,回顾并修补上一段关系是有必要的,它能提高你在当前关系中成功的可能性。对于那些依然感到孤独的人,我们希望本书能给你勇气去结束上一段情感关系,让你可以勇敢地迈向这个世界,寻找一段新的、健康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