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题另见:第2问“新宝宝”、第3问“老大”、第4问“排行中间的孩子”、第5问“最小的孩子”、第10问“总和别人吵架”、第13问“霸道”、第37问“愤怒”、第50问“被欺凌”、第51问“欺凌他人”、第59问“同伴压力”、第65问“被取笑”
兄弟姐妹相互挑衅(通过言语或行为),怨恨彼此,与对方竞争,持续不断的小摩擦或偶尔爆发的剧烈冲突伤害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兄弟姐妹间没完没了地争吵,导致家庭不再和谐。
“我的孩子们经常斗嘴。每当我试图给他们调解时,他们都会抱怨我不公平,指责我偏心。太难管了!我怎么才能引导他们和睦相处呢?”
“妈妈!雅各布老是碰我!”“难道我们不能把詹妮弗送人吗?”“我讨厌哥哥!”“难道莎拉没有自己的朋友吗?”
孩子的吵闹声让家长不由感叹,想要让孩子和睦相处并不容易。大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彼此最好的朋友,但是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难免会发生争吵。孩子的年龄越接近,就越有可能争吵。家长需要铭记在心的是,研究表明,孩子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空闲时间是和兄弟姐妹在一起的,这比他们和父母、老师或朋友在一起的时间都要多。虽然家长不能强迫孩子们喜欢彼此,但可以用一些方法帮他们减少矛盾,也可以教孩子一些技巧来尽量减少对彼此的嫉妒,让他们学会互相欣赏,更好地相处(也许只是学会喜欢彼此)。
所有的兄弟姐妹都会时不时地发生口角,对于那些无关紧要的事家长可以置之不理,但如果出现了以下情况,则必须适时介入。
• 争吵不断升级。孩子们开始越来越激烈地对骂、大吼大叫或相互攻击(动手打人、拳打脚踢)。在这种时候,家长需要把孩子分开,绝不能让他们继续待在一起。
• 敌意升级。孩子开始破坏彼此的东西或人际关系。
• 情绪变得低落。家中的一个或两个孩子感到家人不再像以前一样爱自己或偏袒自己,开始慢慢丧失作为家庭成员的自尊心和归属感。
• 家庭关系不融洽。尽管家长尽了最大努力,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依然紧张,或者矛盾还在升级,并且他们之间的冲突开始影响家庭的幸福和稳定。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家庭社会学家凯瑟琳·康格在三年多里对384名有兄弟姐妹的青少年进行了三次家访,观察其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情况,还拍摄了家庭成员解决冲突的视频。她分析后得出结论,65%的母亲和70%的父亲会明显偏爱某个孩子。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都偏爱老大。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向研究者指出最受偏爱的孩子。尽管“不被看好”的孩子会试图将争吵视为无关紧要的小事,但他们显然很难过,内心的自我价值感也会因此有所缺失。家长要当心,孩子确实会感受到父母的情感和偏好,尤其是父母对某个兄弟姐妹的偏爱,这可能会导致孩子一生都抱有怨恨。
家长不用试图在处理孩子的矛盾时保证绝对公平,这根本不可能!不要不切实际地幻想孩子能长久地和谐相处,因为孩子打打闹闹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孩子不必每时每刻都喜欢彼此,甚至不必总是相处融洽,但他们必须尊重彼此的感受,能够怀有同理心,设身处地地为彼此考虑,让家庭更稳定。如果家长强调这个原则,就会增加孩子友好相处的可能性。(毕竟,任何良好关系的基础都是同理心和对彼此的尊重。)
以下是兄弟姐妹争吵的常见原因,家长可以看看哪些与自己的家庭情况相符,然后想想是否有简单的解决办法。
• 孩子的气质、性格、能力、做事风格和节奏都大不相同。
• 兄弟姐妹有不同的父母;目前的家庭是再婚家庭。
• 孩子没有机会表达不满,因此累积了敌意。
• 孩子没有机会发展个人兴趣或没有自己的隐私,没有单独的时间和别人交往。
• 家庭财务问题、夫妻冲突、疾病或心理创伤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
• 孩子没有足够的表达能力、交流技能或成熟度来解决问题或说出自己的烦心事。
• 孩子在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家长和自己的配偶、兄弟姐妹、母亲、老板吵架)。
• 家里有特需儿童,需要特殊照顾,或者过于好斗、容易冲动。
家长需要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观察他们之间的冲突,同时也要关注孩子在冲突爆发前的行为。以下因素供参考。
• 出言不逊、殴打、骂人或咬人等行为,哪些会使孩子的矛盾升级?
• 孩子常见的矛盾有哪些(比如:两个孩子同时想玩同一个东西或者都想用电脑;一起看电视,但想看的电视节目不一样)?
• 家长是否可以采取合适的方法来大事化小或防止问题发生(比如:家长可以买一样的玩具,制作让孩子轮流使用电脑的时间表,或者教孩子在冲突完全爆发之前化解冲突的技巧)?
• 一旦冲突爆发,家长如何处理,孩子对家长的处理方式有何反应?家长的干预是升级、缓和还是化解了冲突?
• 有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可以减少将来出现同样问题的可能性?
家长是否会偏袒某个孩子,或者是否给孩子施加了太大的压力?家长需要认真反思自己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是否有以下行为。
• 对某个孩子期望过高。
• 对某个孩子关注过多。
• 偏袒某个孩子。
• 孩子们有矛盾时,只听信某个孩子的话,或是坚信某个孩子是对的。
• 在两个孩子面前赞扬其中一个,批评另一个。
• 通过承认一个孩子比另一个孩子好来激励孩子在学习、体育或其他方面相互竞争。
• 对每个孩子的爱好、朋友、学校和兴趣都同样关注。
• 公平分配给孩子家务活、奖励和机会。
• 当看到每个孩子时,眼里都闪耀着同样欢喜的光芒。
家长可以花点时间写下每个孩子在自己心里的优缺点。如果每个孩子的优缺点条目量太不平衡,就可能表明家长在看待孩子的态度上有潜在的问题。家长应该如何改变呢?要减少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注意日常生活中可能会让孩子成为竞争对手的时刻,要避免一些有可能让孩子产生怨恨情绪的事情。
• 永远不要拿孩子做比较。不要说“你为什么不能像你哥哥一样击球”,“当姐姐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她的成绩总是A”。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在父母眼里不如兄弟姐妹。
• 避开负面标签。要遵循这个育儿规则:除非一个标签或昵称具有尊重或激励孩子的正面意义,否则不要用它形容孩子。那些负面标签(比如“笨手笨脚”“慢吞吞”“胖墩墩”)可能会让孩子朝着标签暗示的不良方向发展,它们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这种负面影响会持续到孩子成年。
• 鼓励团队合作。停止那些迫使兄弟姐妹互相竞争的比赛。(“谁穿衣服最快?”“这周谁刷牙次数最多?”)鼓励孩子多玩一些不分输赢的合作游戏。与其鼓励兄弟姐妹竞争,不如鼓励他们挑战自己,和过去的自己赛跑。
• 培养每个孩子独特的优势。每个孩子都在竞相定义自己是谁,这种现象往往会使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所以,家长要认可每个孩子。例如,如果家里有孩子擅长艺术,家长就可以给他买彩色铅笔和写生簿,并鼓励他去上艺术培训班。家长的绝招就是培养每个孩子的天赋,然后找机会炫耀,这样两个孩子就不会为了竞争同一方面的“冠军”地位而大打出手。
• 尊重孩子的隐私。如果兄弟姐妹共处的时间太长(并且这不是他们的选择),那就想办法把他们分开,或者留给每个孩子一点儿自己的空间。如果两个孩子共享卧室,那就把衣柜甚至卧室一分为二,给每个孩子准备独立的桌子、公告板、书架、衣服、抽屉和玩具箱。如果可能的话,安排好孩子的时间表,让他们分开行动。如果家长的精力允许,最好让孩子各自结交不同的玩伴,给他们制定不同的游泳时间表。家长要想方设法给孩子留出“独处的时间”。
• 赞赏孩子的合作行为。当注意到孩子学着分享、一起玩耍或试图和平解决问题时,要让他们知道家长为他们的行为感到骄傲。孩子知道家长赞赏他们的努力后,会愿意继续这样做。“看到你们两个这次冷静地解决了问题,我真的很开心。太棒了!”“我看见了,你们非常努力地互帮互助,解决了问题,最终把东西摆放好了。真棒!”
大多数研究发现,家长越是介入孩子之间的争吵,他们就越有可能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吵成一团。孩子需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所以家长等看到冲突要升级了,再介入也不迟。如果孩子越吵越凶,家长要注意保持中立,等到孩子似乎陷入困境,无法独立处理矛盾时,再提出建议。
家长最好根据自己的时间表,留出一些时间,让每个孩子在这个时间内都能得到家长的全部关注,轮流带每个孩子去享受特别的外出活动,比如购物、看电影或吃冰激凌。
一位妈妈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我的两个孩子经常打架。他们一个8岁,一个6岁。我尝试了很多办法,比如当裁判评判谁对谁错、把他们分开、劝说他们、批评惩罚他们,但他们还是争吵不休。后来我才明白,也许我过多介入了他们的争吵,结果非但没能制止他们争吵,还促使他们越吵越凶。之后,如果没有必要,我就不再插手了,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令人惊讶的是,孩子吵架的次数比以前少了。
在孩子感情受到伤害或大打出手的情况下,家长应该让每个孩子轮流讲讲发生了什么。这样可以让每个孩子(尤其是年龄较小或不善言辞的孩子)都感觉大人在倾听自己的发言。当一个孩子说话时,要让其他孩子保持专注,认真倾听,不可以让孩子互相打断,要保证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发言。家长可能需要设置一个计时器,保证每个孩子的发言时间一样长。当孩子说完后,家长可以简要重申每个孩子的观点,以表明自己确实理解了孩子的话。家长可以接着追问“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不要仅仅问“发生什么事了”或者“谁先动的手”之类的问题,这样只会得到片面的解释,会使孩子的冲突更加激烈。
看到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或一个孩子的耐心即将达到极限时,家长就要使用“分散注意力或把孩子分开”的方法了。“我们别玩那个棋盘游戏了。”“想不想吃冰棒?”“你们两个分开,各自休息5分钟怎么样?”在孩子的冲突要彻底爆发时,家长就可以使用这个策略。
除了家人,每个孩子都需要有自己的朋友。如果其中一个孩子的朋友来家里玩,家长可能需要确保家里的其他孩子不要干涉或打扰他们。这对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防止孩子争吵的5条规则
以下是防止孩子争吵的5条简单规则。家长要确保全家人都坚持执行每条规则,这样才能取得成果。
(1)不要大喊大叫。家庭成员讲话时要保持声音平和,不能大喊大叫。如果孩子越来越激动,任何人都可以做一个“暂停”的手势,示意对方冷静下来。
(2)未经允许不得拿走他人的东西。家长要告诉孩子,在借用、使用或拿走其他人的东西之前,必须获得主人的许可。(这是孩子,尤其是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之间爆发冲突的主要原因。)
(3)禁止伤害他人。打人、骂人和其他伤害人的行为是绝对禁止的。如果孩子伤害了兄弟姐妹,家长就要实施惩罚。对年幼的孩子,家长可以采用“计时隔离法”,让孩子待在家里的某个固定角落,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大一点儿的孩子,可以采用“失去特权法”,通过剥夺孩子的某项特殊权利,让其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
(4)不能确定谁对谁错就不能介入。家长只有在亲眼看到或亲耳听到孩子的冲突过程时才能介入。如果孩子在没法证明自己说的是真的的情况下寻求家长的帮助,家长可以建议他们采取“石头、剪刀、布”的方法做出决定。这种做法有助于家长保持中立,孩子也能学着用这个方法解决纷争。
(5)禁止打小报告。这可以大大减少兄弟姐妹间相互怨恨的情况,特别是在他们还小的时候。家长可以这样劝说孩子:“除非你告诉我的事情是能让哥哥远离麻烦或避免他受伤的,否则我不听。”
孩子常常感觉自己没有被公平对待,而不会考虑对方的感受,所以,家长要启发孩子。“现在换位思考一下,姐姐是什么感受?”“姐姐会怎么描述刚才发生的事情?”有些父母会要求每个孩子都从对方的角度把事情写下来,然后比较孩子所写的不同版本。
不要让兄弟姐妹之间的敌意累积,否则只会导致冲突升级和怨恨加深。家长要创造机会,让每个孩子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担忧的事情,同时解决孩子眼里不公平的问题。家庭会议能让孩子消除分歧,讨论彼此之间的冲突,是教孩子运用“公平吵架守则”(见下面的“实用妙招”)的好机会。家长可以在会议开始前设置一个让每个成员互相表扬的环节。这做起来并不容易,不过如果把它变成传统,孩子会慢慢习惯在会议开始前想好要说的好话。一些家庭设置了“意见箱”,孩子可以请在场的家长“调解”他们和家人之间的矛盾,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家庭会议成功的秘诀是找到让孩子以健康的方式发泄情绪的办法。
教孩子遵照“公平吵架守则”来解决冲突
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表明,如果家里的孩子没掌握合适的解决冲突的办法,冲突就会增加。因此,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运用4个关键的“公平吵架守则”,他们可以根据这些守则来公平地解决他们的矛盾。
(1)关注事实。让孩子告诉对方他究竟做了哪些让自己不高兴的事情。要告诉孩子只能讨论事实,不要添油加醋说坏话贬低对方,以免伤害对方的感情。
(2)找到公平的解决办法。除非有人受伤,或者事情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否则不要让孩子去找爸爸妈妈调解。要鼓励孩子试着想出各种解决办法,直到大家一致通过对双方都公平的解决方案。
(3)多用代词“我”来讲述让自己烦恼的事。让孩子多用代词“我”来讲述发生的事,指出对方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烦恼。“你没经过我的允许就拿走我的东西,我很生气。”
(4)尊重彼此。禁止孩子骂人。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能出言不逊贬低对方,要轮流认真地倾听对方的发言,不要打断,直到大家能公平地解决问题。
根据经验,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孩子会更容易产生冲突。以下是美国耶鲁大学著名的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的研究结果。
学龄前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冲动,心理不成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容易发生冲突。学龄前儿童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试着想出解决矛盾的方法。2岁到4岁的孩子大约每10分钟就会发生一次摩擦;3岁到7岁的孩子则大约每小时会有3.5次冲突。
5岁到11岁的孩子最容易嫉妒兄弟姐妹。5岁的孩子不那么专横,可以帮着照顾弟弟妹妹,更善于轮流分享。6岁的孩子更盛气凌人,不愿妥协,容易和所有的兄弟姐妹发生冲突,他们往往求胜心切,难以承受失败,还会经常抱怨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7岁的孩子不再那么好斗,也不再那么好胜,他们会保护年幼的弟弟妹妹,但会经常与年龄相仿的孩子发生争执。8岁的孩子经常和别人争吵,他们很难原谅或无视兄弟姐妹的错误,也可能不喜欢弟弟妹妹总黏着他们,尽管他们自己也想跟着哥哥姐姐(哥哥姐姐往往会拒绝他们)。
对于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同伴的接纳和自我独立是最重要的。他们需要有自己的朋友和兴趣爱好,所以家长不要让弟弟妹妹在哥哥姐姐和朋友相处的时候过去打扰。9岁左右的孩子慢慢能够和兄弟姐妹和谐共处,他们通常会保护弟弟妹妹,也会为自己的哥哥姐姐感到骄傲;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关注的是“谁先挑起的”。10岁的孩子在处理和兄弟姐妹的关系时明显更自如。11岁的孩子有点儿喜怒无常,时不时地会和兄弟姐妹争吵、产生小摩擦。由于对公平有了更成熟的理解,12岁的孩子通常能和兄弟姐妹和谐相处。13岁的孩子往往会和年龄最接近的兄弟姐妹相处并和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个人物品被拿走或损坏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间发生严重冲突最常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