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题另见:第10问“总和别人吵架”、第13问“霸道”、第15问“逆反心理”、第26问“不讲礼貌”、第37问“愤怒”、第71问“学习拖延”、第79问“不愿意沟通”、第94问“难以集中注意力”、第96问“抑郁症”
孩子不听家长的话;家长说话时只选择性地听自己愿意听的,听的时候心不在焉;需要家长反复提醒才能做家长要求的事情;时常忘记家长提出的要求。
“我儿子的听力非常好,但每当我和他说话时,他都会‘选择性失聪’。我厌倦了一遍又一遍地强调我想让他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听我的话?”
“为什么总是不听话?”“已经给你说了4次了!”“我刚才说的话没听到吗?”如果孩子不服从要求,家长会感到沮丧。但其实家长不必太过焦虑,因为这种情况很普遍。《父母》杂志调查了父母觉得管教孩子最难的问题,毫无疑问,排名第一的是“孩子不听话”。让孩子服从要求去做事是一门艺术,而家长的沟通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回应方式。事实上,家长需要学习给孩子下指令的有效方式。而且,家长要付出努力和耐心改掉孩子的不良习惯。
提高孩子的倾听能力有助于提升他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包括学习、与朋友相处、工作和跟家人的关系。许多专家认为,倾听是孩子顺利应对人生场景的必备能力之一。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就是在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这可以让孩子在与他人沟通时体现出教养,也能让孩子在学习中有效地获取新知识。
孩子会时不时无视家长的话,这很正常,但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家长就需要纠正孩子在倾听和听从指令方面的坏习惯了,家长也要看看是否有其他因素导致他不能有效倾听和服从指令。
• 家长多次重复要求后孩子才会听从。
• 听从家长的要求,但只记得其中的部分内容。
• 不理解家长的意思或要求家长重复指令。
• 只有当家长大喊大叫或威胁要做出惩罚时孩子才会回应。
• 拒绝服从家长的要求。
• 孩子告诉家长他需要“过一会儿”才能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尽管过一会儿他也不一定会去做)。
• 孩子“有选择地倾听”并忽略一些要求(比如,做作业或整理床铺)或假装没听到家长的话。
家长在和孩子交流时,要保证只说一遍,然后蹲下(如果孩子比你矮),以便与孩子进行眼神交流,用简短的指令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你想让他做什么,不要问孩子他想要做什么。家长下指令时最好说“这个、这些”(“把这些积木捡起来”,“把这台电视关掉”),这样孩子才能清楚要做什么。家长表达清楚要求,并且确保孩子理解后(可以让孩子复述一遍刚才提的要求),就可以等着孩子按照要求行动起来了。
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家长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下面是一些常见原因,家长可以看看哪些符合孩子的情况,以便对症下药。
• 你和孩子(或家里其他成年人)正在争夺家庭控制权,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不和谐;孩子故意不顺从。
• 你通常会先耐心重复几次指令,如果孩子还是无动于衷,你才会变得态度严厉。
• 你常常通过奖励让孩子服从要求,而且即使孩子不听话,你也不会严格要求他,所以孩子会等着得奖励,或者等着你放弃要求,替他完成任务。
• 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很容易分心。
• 孩子因为身体问题分心,例如,饥饿、生病、打瞌睡或需要上卫生间。
• 当你下达指令时,孩子正在全神贯注地做另一件事。
• 孩子有听觉处理障碍,大脑无法处理和理解听到的声音,或者在过滤背景噪音方面有困难。
• 孩子因为自身懒惰或者害怕达不到你的要求而逃避任务。
• 孩子有耳痛、过敏、耳朵发炎或听力受损等生理障碍。
• 孩子压力大,难以集中注意力,原因包括最近遭受心理创伤,家里人总是大喊大叫,家庭气氛紧张,孩子心情抑郁等。
• 你在孩子做事时太挑剔、爱说教、爱批评或态度强势。
• 你提出的要求或期望值超出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
看了以上列举的常见原因,你觉得是什么导致孩子无视你的话呢?你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纠正孩子的行为呢?
孩子需要有善于倾听的人做榜样,才能通过模仿提升倾听的能力。如果家长想让孩子知道你希望他学会倾听,平时就一定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家长可以通过与配偶、朋友,特别是和孩子交流,向孩子示范如何倾听。家长要多听孩子说话,而不是总对孩子说教!
如果家长在下指令时用“你”“如果”“为什么”开头,通常就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并不愿再听你继续说话。用“你”开头的句子通常是批评孩子的:“你总是不听话。”用“如果”开头的句子通常表达的是来自家长的威胁:“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做……”用“为什么”开头的句子通常表达的是家长希望孩子解释他的行为,不过孩子可能会对这样的问题不明就里,比如:“你为什么不听话?”如果家长把这3个词从要求中去掉,会更有可能让孩子听进去并服从要求。
想让孩子学会倾听,关键是,确保家长提出的要求与孩子的能力相适应。以下一些策略会让孩子听一遍就愿意配合。
如果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发现孩子听不进去,可以先设法吸引他的注意力,确保孩子没有三心二意,然后提出要求。家长可以蹲下来,保持和孩子差不多的高度,让他抬头以便交流眼神,或者通过口头提示来引起他的注意:“请看着我,听我说说我对你的期望和要求。”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和家长沟通。
一位妈妈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我每天都要下口头指令,告诉儿子该做什么事,我厌倦了这样唠叨,于是开始随时备好便利贴和铅笔,放在口袋里。如果想让儿子尽快做什么事,就写在便利贴上,比如,“玩具”“牙齿”“晚餐”,贴在他身上或玩具上。因为觉得这样很好玩,儿子不仅完成得更迅速,甚至学会了新单词。
没有什么比大喊大叫更让孩子不耐烦了,所以家长要降低音量慢慢地说,不要大喊大叫,也可以试着对孩子耳语。这样做通常会让孩子非常好奇,他可能会停下手头的事,认真听家长说话。很多教师多年来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因为它真的次次有奇效。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注意力和认知能力调整要求,确保提出要求时言简意赅,并且保持礼貌,如“出门前请整理好床铺”,“你现在需要准备好去上学了”。经常给孩子下的指令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甚至有时候,家长只说一个词,孩子也能懂,如“作业”“家务”。家长一定不要用提问或建议的形式来提出要求。如果想让孩子服从,那就直接告诉孩子要做什么,不要询问他的意见。
如果时间紧张,或者孩子需要你推他一把才能采取行动,就不必再提要求。轻轻地抓住他的手,带领他做该做的事。
如果孩子有事忙,不要打断他,否则孩子会产生反感情绪。所以,如果家长看到孩子正在专心做事,例如,做作业、给朋友发短信、搭积木,别急着打断他。等你看到孩子不太忙时,再过去提要求。不过,要确保孩子不会利用家长的这种心态,营造自己很忙的假象,以便逃避应做的事。如果孩子只是看起来在全神贯注做重要的事,那家长不妨给孩子设定时间限制:“一分钟后,我有事和你说。”
如果家长总是不断地重复要求来让孩子听话,那就是在强化孩子不认真听的坏习惯,孩子日后只会在家长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时才会开始做事。所以,家长要使用前面说过的方法,说一遍要求之后,要等着孩子按要求照做。家长可以走到孩子面前,坚定地说出要求,然后不再提醒。如果孩子仍没有反应,那就实施惩罚措施(参见下一个方法)。
如果家长确信孩子已经听清了要求,并且也用他能理解的语言给出了指令,可是他还是不服从,那就要采取惩罚手段。如果家长听之任之,只会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即使不听家长的话也没什么。家长在向孩子提出要求时就可以把设定的惩罚措施一并告诉孩子:“如果你想吃曲奇饼干,现在就过来。”如果孩子过一会儿才出现,家长就可以用就事论事的语气说:“对不起,你来太晚,饼干没有了。”不要退让,也不要轻信孩子的辩解:“我刚才没听见!”家长只需要简单回应:“那下次你要注意听。”家长要坚持这种严厉的态度,让孩子打心底里明白,你确实希望他一听你提出要求就行动起来。
如果孩子听了家长提出的要求却无法回忆起听到的内容,那就要教给他记忆的方法。让孩子多多练习,这样即使家长不提醒,孩子也能牢记要求。以下是记忆策略的要点。
• 让孩子复述家长的要求。为了确保孩子集中注意力听家长的要求,家长说完后可以让孩子重复一遍,再告诉他要将这些话牢牢记住。家长可以让年幼的孩子给他的毛绒玩具、玩偶、洋娃娃或宠物再讲一遍。对于大一点儿的孩子,则可以让他一遍又一遍地低声复述家长的要求,直到他完成任务。
• 写便条帮助记忆。有些孩子喜欢把任务记在纸上,或者写在便利贴上并将便利贴贴在手上,这样可以方便回看,提醒自己。
• 在大脑中想象任务画面。让孩子试着在脑海中想象他要完成的任务:“想象你的衣服散落在地板上,脏衣篓就在旁边,想象你自己把衣服捡起来放进去。这就是你需要做的任务。”
• 用手指帮助记忆。家长可以教孩子用手指给任务计数,每个手指代表他必须做的一件事。
如果家长已经尝试过用更好的沟通技巧与孩子交流,同时改善了下指令的方式,并且提出的要求也没有超出孩子这个年龄的发展水平,他的听力也没有受损,可是孩子还是不听话,那么,家长就要考虑孩子是不是故意任性不听话。这是不服从管教或不尊重家长的问题。(参见第10问“总和别人吵架”、第15问“逆反心理”、第37问“愤怒”、第79问“不愿意沟通”)
学龄前儿童能够回答简单的问题,专心听故事,并理解大多数对话。注意力持续时间增加;大多数4到5岁的孩子能在12到25分钟内专注于一项活动。再大一些的学龄前儿童能听从和完成“三步走”的指令,例如:先收拾好玩具,接着刷牙,最后穿上睡衣准备睡觉。
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段就开始喜欢看视频、玩电脑游戏和看电视,不太喜欢与家长互动了。除了这种原因,家长要知道大约有15%的学龄儿童在某种程度上听力受损,7%的孩子有听觉处理障碍,这导致他们经常被指责“与人说话时没有认真倾听”。你的孩子有这些问题吗?
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原因五花八门,可能是对抗家长、不讲礼貌、压力大、睡眠不足、激素分泌过多,或者有太多事情要做等。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与父母保持距离,更愿意和同龄人在一起。家长要提醒孩子不要总是玩手机、打电子游戏、看视频、使用音乐播放器、玩电吉他或其他一些乐器。谨慎一点儿没有坏处,这些设备声音太大会导致孩子听力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