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题另见:第11问“顶嘴”、第21问“发脾气”、第34问“自私任性”、第47问“精神压力大”
孩子持续哭闹,声音刺耳,令人恼火;孩子试图通过撒娇或哭闹引起大人的注意或让大人答应自己的要求。
“每当我女儿想让大人答应自己的不合理要求时,她都会哼唧个不停,令人尴尬。因此,我们都不敢带她去公共场合了。一旦她开始折腾,我就知道如果我不让步,她就不会停下来。她才4岁,但已经快把我逼疯了!”
孩子哭闹的声音响亮、刺耳,令人恼怒。孩子很早就发现,这样做可以有效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能是因为孩子的哭闹声太烦人了(比这烦人的是用钉子划黑板的声音或牙医用钻头钻牙的声音),许多家长承认他们让步了。事实上,连研究结果都证实这种哭闹是有效的:一般来说,孩子这样哭闹9次,家长就会让步。但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哭闹磨人显然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具有相当的传染性,可能会变成一种“家庭流行病”。如果家长不及时纠正孩子,并把这个行为扼杀于萌芽状态,长此以往,家里的孩子都会模仿这种行为。这种行为也会引起孩子同龄人的反感。试想,哪个孩子会喜欢和这样的小朋友一起玩呢?这种行为也会让大人感到厌烦。没有父母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这样的小朋友交往。如果孩子邀请小朋友参加自己的生日派对或来家里玩时遭到拒绝,家长就要注意了,这说明孩子的问题比较严重,而且孩子周围的人已经注意到了,如果再不采取纠正措施,孩子就会乱发脾气。孩子哭闹磨人不仅会破坏他与他人的社交关系,还会破坏亲子关系。如果不及时纠正,情况只会变得更糟。这种行为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家长一定要想方设法及时纠正孩子哭闹磨人的行为,让他培养好习惯。
每个孩子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通过哭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都是正常的,但如果有以下4个迹象,就表明家长需要采取措施纠正这种烦人的行为了。
• 孩子哭闹磨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且通常会如愿以偿。孩子已经学会了用哭闹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他发现这样确实管用。因为家长通常会对孩子让步,答应孩子的要求,毕竟,这比被孩子那刺耳的声音折磨好受多了。
• 孩子哭闹磨人的行为影响了亲子关系。孩子现在对家长很不尊重,带孩子外出让家长感到尴尬。
• 孩子的社交受到影响。其他大人在听到孩子的号叫时,会翻白眼。其他孩子给她贴上了爱哭闹的标签,或者不再和她交往。
• 孩子哭闹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除了发牢骚和哭闹,孩子现在还会通过顶嘴、做出粗鲁的行为、发脾气或者对抗大人来达到目的。
孩子哭闹主要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一旦发现家长会让步,他们就会知道这招有用!所以,家长不要让步!不理睬孩子或者不满足孩子的要求才能让他明白这招行不通。
尽快干预,否则孩子哭闹磨人的行为会愈发严重
大多数专家认为,如果没有父母的干预,孩子几乎永远不会主动停止哭闹。事实上,有少数孩子会自觉改变这种行为,因为他们已经找到了更有效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可能会撒谎、偷窃或半夜三更偷偷从家里溜出去,甚至会做出更具破坏性的行为,比如酗酒。所以,家长要认真对待孩子哭闹磨人的行为,想方设法纠正这种坏习惯。
以下是孩子总哭闹磨人的常见原因,家长可以对照看哪些符合孩子的情况,并参考本节内容制订合适的计划,纠正孩子的行为。
• 沮丧。
• 嫉妒。
• 疲倦、饥饿、暴躁或生病。
• 试探家长的底线。
• 有语言或听力障碍。
• 吸引他人注意力。
• 模仿他人行为。
• 抗挫折能力差。
• 最近经历的事件导致压力较大或情绪过载。
• 正在经历较大变化(转到新幼儿园、新学校,家里刚添了弟弟或妹妹)。
• 曾经通过哭闹磨人如愿以偿。
家长要反思自己通常应对孩子哭闹的措施有什么不足之处。找机会和家人聊一聊如何有效纠正孩子的行为。除了决定不再对孩子的哭闹听之任之,还必须计划好下次孩子哭闹时如何应对。
一般情况下,孩子哭闹磨人最终都会如愿以偿。
一项针对全美750名孩子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孩子拒绝接受“不”这个回答,并会不停地哭闹磨人,直到家长让步。大多数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向父母撒娇或哭闹9次。12到13岁的孩子最爱磨人;为了得偿所愿,他们会发50多次牢骚。父母得到的教训就是,要坚定立场,即使孩子不断地哭闹磨人,也不要让步!
孩子的行为通常有迹可循,在某些情况下,他有很大的概率会哭闹。孩子有没有在一天的哪段时间里更容易生闷气?他是不是饿了或累了?他是不是在家长打电话时想要吸引家长的注意?还是他在商场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想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家长掌握规律后,一旦碰到类似情况,就可以预测孩子的行为,并采取预防措施。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磨人和礼貌请求在语调上的差别。孩子可能已经养成通过哭闹和大人沟通的习惯,以致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语气有多令人厌烦。当孩子能正常交流时,家长要表扬孩子:“就是这样,很好,你没有哼哼唧唧,谢谢你。”家长也要花点时间向孩子示范怎么正常交流,例如,“这是我哭叫的声音:‘我不——想——做——’这是我礼貌地提出请求:‘你能帮我吗?’你要礼貌地提出要求,像我刚才示范的那样。现在你试试。”家长要注意不要嘲笑孩子,现在的目标是引导孩子学会正常沟通,这样他才能理解并达到家长的要求。
家长可以试着在年幼的孩子开始哭闹之前分散他的注意力,如“快看,那边有只漂亮的蝴蝶”,“听,是不是爸爸的车”。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发脾气前往往会哼哼唧唧。因此,在孩子大发脾气之前,家长要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或尽快带他去别的地方。
孩子需要明白,不论何时何地家长都不会容忍他大声哭闹。所以,如果孩子有这种行为,家长可以尝试以下3个实用妙招。
(1)在亲戚朋友家时,找一张“爱哭闹小朋友的椅子”,孩子一开始哭闹时就对他说:“去‘爱哭闹小朋友的椅子’上坐着反省几分钟,等你不闹了再过来。”家长一定要向亲戚朋友解释清楚为什么要让孩子坐在那张椅子上。
(2)在开车时,确保安全后把车停在路边,等孩子平复情绪,能和家长好好交流后再上路。家长在等待期间可以随意听听广播,甚至看书。孩子会明白家长的用意。
(3)在公共场合时,家长可以赶紧站起来,紧紧抓住孩子的胳膊(记住不要硬拽),马上离开现场。这样做可能打乱原定计划,带来不便,但孩子会明白在任何地方都不能大声哭闹。
有些孩子没有耐心等待,甚至连一分钟都觉得难以忍受,因此,他们可能会通过哭闹来引起家长的注意。如果孩子非常容易冲动,家长要迅速做出回应,避免他继续哭闹。“我两分钟后就会挂电话,然后就可以给你讲故事了。”在孩子发出刺耳的尖叫声前,家长可以试着把手轻轻地放在他的肩膀上,或者给他一个“再等一分钟就好”的手势,让他知道你一直在关注他,并且会很快陪他。
家长发现自己在抱怨新的冰球练习时间表或孩子的老师时,要反省一下自己。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确保孩子不会从自己这里学到这种抱怨的语气。
家长可以制定新规矩,告诉孩子以后不管他怎么哭闹,家长都会拒绝他的要求。要让孩子记住,家长不会理睬他的哭闹。孩子必须意识到新规矩是不能更改的。
在孩子刚开始哭闹时,家长就要明确地告诉他:“请停下来。你这样哭闹我是不会听的。你可以礼貌地告诉我你想要什么。”家长说完后就要走开,不要再理睬他,也可以去做其他事情,让自己看起来像是没工夫管他,等孩子停止哭闹时(哪怕只有几秒钟),再回头和他说话:“你这样礼貌地说话,我愿意好好听。你想让我帮你做什么?”
如果孩子刺耳的哭闹声让家长心烦意乱,家长可以转过身去看看别处,但不要显出烦躁的样子,否则,孩子会闹得更凶。家长要保持冷静,如果觉得需要去别的房间,就转身离开,不要表现得很生气或做出别的反应。家长还要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避免做出耸肩、扬眉毛、摇头等任何表达不开心的举动,以免孩子故意变本加厉地大声哭闹,进一步激怒家长。一位妈妈反映说,每当她的孩子开始发牢骚时,她都假装听不懂。她说,这可以帮助她无视孩子的哭闹,也真的让孩子慢慢不怎么哭闹了。
想要纠正孩子哭闹磨人的毛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断然拒绝他的要求,除非他用礼貌的语气好好说话。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中途让步,孩子很可能会继续使用这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更糟糕的是,如果不及时纠正,哭闹磨人的行为往往会发展为顶嘴、吵架和乱发脾气。所以,家长的底线是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招有效。等孩子开始用礼貌的语气沟通时,家长一定要满足他的要求(只要是合理的),并衷心地表扬孩子:“谢谢你礼貌地提出要求,我喜欢你这样好好说话。”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对他有更多的期待。要直接告诉孩子:“不要哭闹磨人。我希望你好好说话,礼貌地告诉我你想要什么。”
孩子爱哭闹磨人,会不会是因为家长在和他谈话时态度不耐烦?如果是这样,家长要注意在平日里尊重孩子,确保和孩子说话就像和最好的朋友说话一样。家长要礼貌、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保持微笑,并且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喜欢和自己在一起。家长要感谢孩子分享他的想法,并注意培养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每当孩子语气礼貌时,家长都一定要表扬他,如“你这样讲话很有礼貌,奖励你一块饼干”,“谢谢你用礼貌的语气提出要求。当你这样说话时,我很乐意帮助你”。诀窍就是赞赏孩子做出的努力,每次孩子有礼貌地说话时,都要好好表扬。这样交流可能有点刻意,但能够大幅度减少孩子哭闹磨人的次数。
通常,如果孩子知道家长不会纵容自己大声哭闹,就会逐渐放弃。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坏习惯,家长就需要严肃对待,制定惩罚措施,才能帮孩子改正。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可以试试让他坐在“爱哭闹小朋友的椅子”上(每次他抱怨时,都要求他坐在指定的位子反省自己的行为,孩子几岁就让他反省几分钟),或者把孩子送到“爱哭闹小朋友的房间”,在那里他可以尽情地哭闹、抱怨和发泄情绪。这样的话,起码家里人不用再听他哭闹了。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不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禁止上网或用手机)或要求他们把零花钱放入“哭闹罚款罐”。家长可以规定,孩子每次哭闹、磨人或抱怨都会被处以一定金额的罚款,比如2个1角的硬币。家长不要动摇,否则孩子会哭闹得更厉害,因为孩子知道家长会让步。所以,一旦定下规矩,就要执行到底。
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哭闹磨人的坏习惯,不要指望他马上改变。家长要坚持原则,在孩子哭闹时不予理睬,才能看到孩子逐渐不再哭闹。如果孩子跟以前一样,那家长就要思考会不会有其他因素导致了他的行为。孩子是生病了吗?是语言发育迟缓,表达能力差,还是有语言障碍?是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还是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必要时,家长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一位妈妈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我儿子总是哭闹。除了买副耳塞戴着,我什么方法都尝试过了,但还是没能纠正他的坏习惯。一天晚上,我先生把宝贝儿子哭闹的声音录下来给他回放了一遍,让他听自己的声音。儿子这才知道自己听起来有多令人厌烦,他很快就不再哭闹了。
学龄前儿童会从3岁左右开始哭闹磨人,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经常会感到情绪失控或不知所措,而且没有足够的词汇去表达沮丧情绪。学龄前儿童的抗挫折能力很差,心情不好、饥饿或疲惫都会引发这种行为。他们也喜欢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说话来试探家长的反应。
学龄儿童在承受了较大压力或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时,会用哭闹的方式来吸引家长的关注(尤其是家里刚添了弟弟或妹妹的时候)。孩子会在感到饥饿、疲惫、无聊或被要求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时哭闹。如果家长不及时纠正这个坏习惯,孩子会在整个学龄阶段一直这样。
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经常爱大声抱怨,不仅声音刺耳,而且态度无礼。家长要注意他们的肢体语言,他们在抱怨时通常还会翻白眼、吐舌头或者耸肩。他们可能会用发牢骚的方式向家长施压,要求家长给他们买最时尚的产品(小玩意儿、服装、电子产品)来融入同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