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2问 咬人

相关问题另见:第6问“同胞竞争”、第21问“发脾气”、第37问“愤怒”、第39问“胆小恐惧”、第47问“精神压力大”

问题

由于冲动、遭受挫折、想被他人注意或需要保护自己,无法用语言表达需求和感受时,孩子常见的攻击性行为有抓挠、捏掐、向他人吐痰、打人、推搡、拽头发和咬人等,其中咬人是家长最担心的。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种行为通常只出现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事实上,这是孩子被幼儿园劝退的常见原因。家长绝不能对孩子的咬人行为掉以轻心。咬人和打人行为都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咬人实际上更危险。小孩子的下颌肌肉力量比手臂力量更大,所以咬人造成的伤害也更严重。

一旦孩子学会了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应对挫折,咬人的行为通常就会逐渐减少,但咬人也可能会成为一种坏习惯,甚至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持续下去。因此,家长不要袖手旁观,期待这种行为会自行消失。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这显然都是不可接受的行为,咬人的孩子及其父母会变得非常不受欢迎。家长要在这种攻击性行为成为习惯之前干预,帮助孩子学习更健康的方法来应对挫折和表达他的需求。

家长须知

了解幼儿园是怎样对待咬人的儿童的

咬人是孩子被幼儿园劝退的常见原因。家长一定要了解幼儿园是如何处理孩子咬人的行为的。如果管理人员说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孩子咬人的情况,就要警惕!一个管理到位的幼儿园的员工应该有爱心,工作积极,会密切关注孩子,在处理孩子攻击性行为方面谨慎小心,有长久贯彻执行的应对策略。他们应当了解咬人是小孩子的典型行为,并且训练有素地处理此类问题。

解决方案

纠正孩子咬人行为有以下五大策略。

1.找出孩子咬人的原因

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是找到孩子咬人的原因。家长一定要和孩子的老师谈谈。以下几个因素可能导致孩子咬人,家长可以看看哪些符合孩子的情况。

• 嫉妒:别的孩子拥有的东西自己没有,想通过咬人快速满足自己的需求。

• 冲动:缺乏自制力、脾气暴躁、容易受挫、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 自我保护:用咬人来防御,免得受别的孩子欺负。

• 缺乏社交技能:只会用有限的词汇来表达需求,比如说“这是我的”,几乎没有应对冲突的技巧。

• 寻求掌控:试探别人的忍耐极限或试图获得掌控权。

• 心情沮丧:太多孩子挤在一起玩耍,缺乏足够的玩具或大家都需要的物品。

• 试图获得关注:觉得咬人可以帮自己快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 模仿:模仿他人的咬人行为(观察孩子是否和其他爱咬人的孩子在一起玩)。

• 压力:与家人有摩擦,或有生病、父母离婚、家人去世、转学、搬新家等经历。

• 习惯:没有因为咬人受过惩罚,觉得咬人没什么大不了。

2.尽快介入

这一步至关重要,家长不要等待,要快速行动。

• 快速阻止。看到孩子要咬人了,家长要赶紧冲过去严厉地阻止:“停!不能咬人!小朋友会疼!”

• 隔离。家长应该立即带孩子远离其他孩子,到更安静的地方让他冷静下来。如果孩子咬人是为了获得关注,这个方法特别有效(参见第22问“计时隔离”)。

• 保持冷静,尽量不要反应过度。不管别人怎么说,家长都不要咬孩子一口作为惩罚!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误以为小孩子不能咬人,但是成年人就可以。

• 警告家里的其他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不要笑。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大家都在关注他,他们可能会得寸进尺。如果孩子养成了咬人的习惯,家长要在孩子玩耍时多加留心,一旦观察到他要咬人,就要及时干预。

• 留心孩子被批评后情绪是否越来越低落。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提议和孩子去玩别的游戏:“我们去玩积木吧!”

3.安抚被咬伤的孩子

家长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被咬伤的孩子身上:“哦,一定很疼吧!赶紧让我看一下”,“真对不起,我们赶紧处理一下”。关注被咬的孩子有助于让你的孩子意识到咬人会让人疼痛,甚至受伤,他的行为会有严重后果。孩子也会从家长身上学习如何表达同情。孩子平静下来后,家长可以提示他为受伤的孩子做点儿事,让对方感到安慰:“你为什么不……(给萨米拿张纸巾;把他的毛巾拿过来;找到老师,给他拿个毛绒动物玩具)”。家长一定要通知受伤孩子的父母,最好是亲自打电话而不是通过别人通知。家长要说明自己实施了哪种类型的紧急处理措施,有什么计划(如果有)来防止以后再次发生咬伤事件(参见“被咬后,伤口的紧急处理措施”)。

4.用语言沟通代替咬人

一旦孩子学会了在发生冲突时用语言表达他们的需求,咬人行为就会减少。家长可以在孩子平静时教他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来表达情感或需求,而不是咬人。家长可以从冲突时会用到的情绪表达方法开始教,让孩子模仿:“当感觉气疯了的时候,就直接告诉对方‘我气疯了’。”家长也可以教一些有用的短句来减少常见的同伴冲突,“我也想玩”,“轮到我了吗”,“可以和我一起分享吗”。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练习使用这些表达方法,直到他可以在真实的社交环境中熟练运用。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当他试图控制冲动情绪不再咬人,或能适当表达他的需求时,特别令人骄傲——能有效避免冲突就是进步!

5.和照顾孩子的其他大人取得一致意见

如果孩子动不动就咬人,家长要采取紧急措施,与家里照顾孩子的其他成人及孩子所在学校、幼儿园的老师一起讨论孩子的行为,让经常接触孩子的成年人意识到孩子有咬人习惯,引起重视。大人们也要在对咬人行为的处理和管教方式上取得一致意见(比如暂时不再让孩子和小朋友玩耍或让孩子回家待着)。在学校和家里的管教方式必须保持一致,并持续执行一段时间。家长要坚持让其他大人在孩子再次咬人后通知自己,做记录,这样就可以跟踪观察,了解孩子的行为模式。如果是大一点儿的孩子,家长可以尽快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家长要让孩子清楚,咬人是不可容忍的。一旦他咬人,就要接受惩罚,咬人后他的行为会受到严密监控。家长要与孩子的老师保持联系,直到孩子不再犯错。如果孩子的咬人行为在几周内没有减少,家长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认为,偶尔出现的咬人行为是孩子在正常的发育阶段不可避免的,但经常性的咬人行为则可能预示着孩子有情绪或行为问题。

家长分享

一位妈妈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当幼儿园老师跟我说我女儿咬了一个男孩时,我简直无法相信,她在我心里是那么乖巧可爱。果不其然,了解经过后我发现是这个小男孩先惹我女儿的,他要从我女儿手里抢玩具。她试图做个好孩子,和他讲理,但这个小男孩并不停手,于是我女儿情急之下在他胳膊上咬了一口。我看到女儿很难过,就安慰她我知道她不是故意咬人的,我会教她如何应对这种情况,这样她就不用再咬人了。听了我的话,女儿崩溃大哭,也终于松了一口气,意识到妈妈要帮她对付这个孩子。每天,我都帮助女儿练习用响亮、有底气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想法,直到她能够在被欺负时制止对方。这是女儿最后一次咬这个男孩,也是他最后一次欺负女儿。

被咬后伤口的紧急处理措施

以下是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

• 立即用温肥皂水清洗咬伤处约10分钟。

• 如果皮肤出现损伤,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

• 接下来的几天持续关注被咬伤的部位,如有任何感染迹象(如肿胀、发红、发烧、超出正常范围的疼痛)要立即告知医生。

• 如果有必要,要确保尽快给孩子接种破伤风疫苗。

• 要带被咬伤的孩子去看医生,因为人的唾液中含有细菌,会引起感染。

不同成长阶段孩子的表现

◎ 学龄前儿童

咬人行为在学龄前儿童中很常见,尤其是小男孩,因为他们缺乏处理强烈冲突的技能。如果孩子在过于拥挤的地方(尤其是在日托中心这种孩子普遍年龄较小的地方)玩耍,或者想要模仿其他孩子的咬人行为,就可能咬人。

◎ 学龄儿童

年龄小一点儿的学龄儿童可能会因为沮丧或愤怒咬人。7岁以上的孩子不大会咬人。如果他们咬人,通常是因为遭受了严重的情感问题,抑制不住冲动或顶着难以忍受的压力。家长在发现后要及时实施一系列必要的干预措施,尽快寻求学校或心理医生的帮助,对孩子进行心理评估,同时留心孩子的异常行为。

◎ 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

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一般不会咬人,如果咬人,通常是因为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或情绪问题。家长要立即向心理学专业人士求助。 sCgAn9Rsd/9S2hUiBvDqUjjMy910draEDypvK7ipnQwG+nIRq+Yaab2hRnahiY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