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循序渐进地解读人生基本问题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如果我们以培养一个理性睿智的孩子为目标,那么尽早和孩子讨论基本的人生问题和引导孩子从书中获得智慧,就是父母需要完成的功课。

1.基本教养

曾经有一个小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

高铁上,一名男乘客霸占了另一名乘客靠窗的座位,并以“站不起来”为由拒绝回到自己的座位。列车长及乘警反复劝说无果,只好把被占座的乘客安排到其他车厢。

高铁“霸座男”的样子让人觉得特别熟悉,我在很多孩子身上都看到过类似的影子。

在人群熙攘的宜家餐厅,我见到一个妈妈带着七八岁的孩子,用会员免费咖啡杯,打了满满一杯碳酸饮料,自己喝一口,给孩子喝一口,两人都觉得不好喝,妈妈就把饮料哗地倒在水槽里,换个口味又打了一满杯,还是不喜欢喝,又倒掉,接着再打一杯……

母女二人品尝得心无旁骛,旁人看得百味杂陈。我想那个已经上小学的孩子和她30多岁的妈妈都应该知道一些特别基本的小事:面向会员免费的是咖啡,不是软饮;咖啡杯是用来打咖啡的,不是用来打软饮的;倒掉的饮料是消耗掉一些资源生产出来的,不应该被那样浪费……可惜,别人都没有看出她们知道而且愿意遵守那些小规则的样子。

一家人在路边大排档吃花生毛豆,五六岁的小女孩吃完一个毛豆,就故意把皮丢到地上,再吃一个,再丢——满地都是她扔的毛豆皮。父母就看着孩子饶有兴致地扔,什么都没有说。一家人离开时,小女孩又做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动作:她熟稔地拉开副驾驶的车门,坐了进去。

我想那个孩子应该知道一些特别基本的小事:吃饭时的垃圾可以放桌上,不可以扔地上;随意扔垃圾不文明;她那么大的孩子,还不可以坐汽车副驾驶,她坐在那儿,一旦急刹车,会有生命危险。即便孩子不知道,她的父母也应该知道,可惜……

这样的孩子,可能几个月就开始上早教班,一岁就开始听父母给读书讲书,刚会说话就接受英语启蒙教育,两三岁就开始学习各种才艺,一上学就开始做奥数难题。他们知道很多信息,比父母小时候知道的要多,可能比成年后的父母知道的也要多,但是对他们这个年龄段很有必要知道的一些事却又很无知。不知,不想,然后就这么一路走下去,成为对这些事依然一无所知的成人。

他们可能在地铁上开着手机外放刷剧,可能像那个读到博士但教养为负数的霸座男一样成为全网笑柄,可能坐车从不系安全带,还可能因为一些不经意的小事引发众怒。

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教养没有一个较高的标准,也没有引导孩子通过阅读进行自我教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教养可能比父母实际给他的还要差得多。

2.对世界的认知

除了教养,孩子还需要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每个人都需要知道,“我”是生活在一个世界当中的,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别人。为了这个世界能够运转良好,大家需要建立一些共同的规则,我也要建立自己的行为准则,有所为,同时也有所不为。

有的孩子为铅笔、橡皮的小事也能和同学打起来,没评上先进或者没得到某个机会,就会特别沮丧、失望,甚至大哭大闹。真正自己读过很多书的孩子不会这样,他知道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没那么重要。阅读让孩子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从而更大气、更从容。

有的孩子遇到好吃的、好玩的,很容易只想自己得到更多,而通过阅读获得智慧的孩子会更有同理心,他会“只要自己那一份”,他知道自己不过是社会上的普通一员,更能体察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不会自私、自大。

有的孩子抗挫能力差,遇到别人比自己强,想的不是“我如何做得更好”,而是“他凭什么比我强”。但热爱阅读的孩子很少如此,因为他在书中见过更大的“世面”,明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自己不一定总是最优秀的那一个,能接受有时做主角,有时做观众。

有的孩子规则意识比较差,很容易与环境和他人发生冲突,让自己处处碰壁,而通过阅读对社会生活有更多了解的孩子,会更容易适应必要的社会规则——在幼儿园,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在学校,遵守学校的规则;坐车懂得坐车的规则;出门懂得随遇而安和入乡随俗;和别人相处,不会事事争强好胜,也不会遇事退缩不前。

既没有被父母鼓励自主,也没能通过阅读形成独立意识的孩子,遇事会更依赖父母,不敢自己拿主意,一旦事情的结果不够理想,又容易把责任推给别人——“都是别人不好,不关我的事”。而热爱阅读的孩子,能够在书中见到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生,更容易从中理解到什么是“自我”,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

除了对世界的认知,这些其实还是一个人对自己、对生命的认知:作为一个人,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狭义地说,这是个人的自觉和自律;广义地说,这是生命的哲学。这些认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比他能通过任何具体的课程学到的东西都重要得多。可惜并不是每个孩子在幼年时代,都能得到这些问题的启蒙。

不少父母每天为庞杂的具体事务烦恼、焦虑,觉得已经累得不行,根本没有余力顾及这些,或者自己头脑里也根本没有这些,于是给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欠缺了这样一大块重要内容。

如果说孩子是一片蕴含无限可能的处女地,焦虑的父母们就更像是“高效”的农场主。他们急于让这片土地变得平整、规范,易于耕种,然后机械化播种,种上高产庄稼,快速产出肉眼可见的收成,却很少思考:如何让这片土地能够“可持续发展”,自己的耕种是否就是它全部的必要和可能?

家庭教育的目标,不是把孩子送入好大学,而是帮孩子具备过好一生的能力。为了这些必要和可能,父母需要带领孩子见识一些不同的事,思考一些人生的基本问题,因为它们很可能决定孩子未来是智慧且理性地度过一生,还是蒙昧地度过一生。 gCdpeo+6e9i4GXJptFCpkwnxbejY9I+Z/gf0PsxdSeTlFf34PDIIZJXX7BMxIVJ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