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稍有争议的育儿和家庭教育话题时,真心爸妈经常会被问到“站”哪边。
我们通常不回答,实际上也没法回答。一是从不在任何事情上站队,只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二是事情并非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你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信息,都是已经加工过的信息,可能与真相相去甚远。所以如果回答,我们可能会说:“谁都不站,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理念,十几年来,我们也致力于把它传递给孩子,帮助孩子明白:别用别人的大脑思考,自己用自己的大脑思考。
持续的自主阅读是培养一个人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方式,而独立思考能力不仅有助于学校学习和终身学习,更是一个人一生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1.会独立思考的孩子不会被各种“流行”和“套路”裹挟
智能时代,人们几乎每天都会被各种流行冲击:一篇热文出来,无数人跟着刷屏;一个事件发生,无数人忙着站队、互撕;甚至游戏里出了一只憨憨的青蛙,朋友圈马上就出现无数“老母亲”养起自己的“蛙儿子”;更不用说跟风“买买买”,跟风“对自己好一点”,跟风“颜值即正义”,跟风喝各种充满“味精”味道的“鸡汤”了。
但是,一个能独立思考的成人不会如此,一个会独立思考的孩子也不会如此。
某款手机游戏无比流行时,我们问自家两个孩子:“你们为什么不玩呢?”孩子们很干脆地回答:“不想玩,那个游戏比我们现在玩的差多了。”两个很爱玩游戏的孩子在玩上也有自己的原则,实在是让人放心。
除了“流行”,我们每天还会遇到各种躲不开的“套路”。
无数被反复打磨过的标题等着你来打开然后乖乖帮着刷屏。无数被精雕细刻过的“话术”,让你觉得不买就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家人、对不起全社会。不买,你的娃就会输在起跑线上,会一生黯淡无光,然后你乖乖地掏钱。
如何避开套路?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用自己的脑子思考一下,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那些顺口溜式的口号,那些貌似无懈可击的“人生哲理”,你认同它们、接受它们,到底是因为你自己就是这么想的,还是因为有人告诉你“大家都这么认为”?
父母不但自己需要有独立思考能力,更需要帮孩子培养这种能力,否则,孩子就很可能被各种“流行”和“套路”裹挟,失去独立的视角。
2.会独立思考的孩子有自己的行为底线
小儿子12岁时,曾经问妈妈:“为什么有人会围观别人自杀,还会怂恿人家跳下来?”
我告诉他:“法国有位社会心理学家叫古斯塔夫·勒庞,他有本名著叫《乌合之众》,讲的就是类似的事,当一个人进入一个‘乌合之众’式的群体,他常常会放弃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盲目地跟随众人一起行动,同时也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
我又告诉他:“一个懂得独立思考的人不会这样,就比如过马路,你就不会跟着别人一起‘中国式过马路’。在公共场合,无论同龄人如何吵闹,你都不会吵闹,因为你会想‘我应不应该这样做’,你有你的原则和底线。”
因为从事家庭教育研究,我喜欢在不同场合观察父母和孩子们的表现。我发现,很多孩子决定参与一件破坏规则的事,根本就用不上1秒钟,完全不用思考,只要有人带头,马上就能跟上。
我想,这很可能与父母给孩子的关于独立思考的教育有关。大多数中国父母告诉孩子的是“合群”“从众”,让孩子认为“跟大家一样”才是对的、好的,却忘了告诉孩子,大家都在做的未必就是对的,有些事,就算所有人都那样做,我也不一定必须那样做。
如果孩子从小被鼓励自主阅读,他们很可能会自己发展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可惜相当多孩子的“阅读”都是由父母给“讲书”,孩子的独立思考成为这样的阅读活动中最不重要甚至被刻意扼杀的部分。
3.会独立思考的孩子会拥有独立的人生
我们经常被问到这些问题:
我孩子×岁了,该上什么兴趣班呢?
我孩子×岁了,该给他选什么书呢?
我的疑问是,既然是孩子的兴趣班、孩子要读的书,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选呢?
几乎是从孩子出生开始,很多父母就剥夺了孩子自己思考、自己选择、自己做主的权利。
兴趣班是父母选的,读的书是父母选的,初中、高中、大学是父母选的,甚至未来的伴侣、工作、房子也是父母选的。在父母的包办之下,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无法发展,连最初的一点点自我意识,也被“要听话,不能叛逆”的教诲给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样的孩子,当他要独自面对人生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所以,作为两个孩子的父母,我们才会坚定地认为,告诉孩子别用别人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鼓励孩子通过充分的自主阅读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