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要的不是成绩,是能力
一位爸爸曾经特别认真地问我:“学习成绩到底重要不重要?”这个问题特别关键,也是不少父母关于孩子成长的重要困惑之一。
学习成绩当然重要,无比重要!它关系到孩子的未来,甚至一生。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无疑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教育,未来的工作、生活,都有更好的选择。成绩一塌糊涂的孩子,除非有某种特殊才能或者遇到特殊机遇得以另辟蹊径,否则极有可能会错失更好的教育机会,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也难以获得更好的选择。这个基本规律,无论中外同样适用。
学习成绩还非常明显地影响到孩子学校生活的品质、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正因为成绩如此重要,一些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无比焦虑。如果说学习成绩算是孩子的收入,那么考试分数就是孩子学习状况最直观的体现。很多父母着急的焦点也正是分数。分数不好,一些父母马上暴怒:怎么这么差?!你怎么考的?下回再不考好点儿,看我怎么怎么你!
但明智的父母不会只看分数,他们很清楚,正如成人的收入是由工作能力决定一样,孩子的成绩是由学习能力决定的,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孩子考出好成绩的能力,也就是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你不用担心他的成绩出现巨大落差,因为水平在那里;学习能力差的孩子,你也不用期待他某次考试一鸣惊人,同样,水平在那里,考不出好成绩是必然,考得好才是偶然。
如果不能清楚地认知这个基本规律,一些父母帮助孩子提升成绩的努力,可能既费时费力费钱,又效果不彰。
比如,很多父母都困惑:我孩子学习挺用功,每天放学就做作业,我也天天在旁边辅导,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我还给他报了语文、数学、英语的课外班,每年也花不少钱,可为什么花了这么多工夫,孩子的成绩还是很一般,就是上不去呢?
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父母的督促,只是外力驱动,不会变成孩子自己的学习能力,课外补习只起“输血”作用,孩子学习能力不足,等于自己缺乏“造血能力”。
能稳定获得良好学习成绩、学习从来不需要父母操心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学习能力强,会学习。他们不但能有效学习课程内容,还能够发展出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
那么,学习能力又来自哪里?父母该如何帮孩子提升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习成绩?重新思考学校教育为什么越来越重视阅读,应该可以帮助父母们找到一条相对清晰的路径。
2.为什么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阅读?
很多父母都是实际接触或者听闻当今国内中小学教育对阅读日益重视、各阶段考试阅读类题目的分量增加后,才开始发现阅读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的。
一些父母为此焦虑,认为是学校教育在加码,给家长和孩子都带来了更重的负担、更大的压力。但是在抱怨之前,我们恐怕需要认真思考两个问题:
(1)为什么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阅读?
(2)为什么强调阅读很重要的,不只是语文老师?
学校教育重视阅读当然不排除应试的考虑。我曾经仔细看过孩子们的试卷,一份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篇幅撑满5张A3纸,有大量文字,几乎80%的文字都是阅读材料;一套高中期末试卷,除去原本文字很多的语文、英语,就是历史、地理也有相当高比例的题目是提供一段阅读材料,让学生理解、分析、判断。比如历史试卷给一段课本上没有的文言文,要求解释这段文字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哪种经济现象;地理试卷给一大篇关于某城市的阅读材料,要求分析这个城市的人口和资源状况。这样的试卷,如果孩子的阅读能力不强,确实是连题目都读不懂的。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把学校教育对阅读的重视归结为应试。我认为更根本的原因是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和理解关于孩子学业表现的一个基本逻辑:学习能力决定学习成绩,而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习能力。
阅读能力不但直接决定孩子学习能力的下限——能否跟上学习进度,保持一般学业水平,还直接决定孩子学习能力的上限——是否具备超越平均水平的学习能力,能否有上佳的学业表现。
阅读能力决定学习能力的下限:
阅读能力是孩子学校学习的必备能力,它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是否胜任学校学习,无论这种能力是通过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习得。
学校学习的最基本的内容——上课、写作业、考试,都离不开阅读。上课需要读课本、读板书;考试需要读试卷;写作业需要读作业题。孩子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可能连这些日常学习活动都无法保持平均水平。
比如,很多父母认为数学学习与阅读并不相关,一看孩子做题小错误不断,就会说“我们孩子就是马虎”,但实际上,马虎就是不精确,它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孩子不善于准确理解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不善于识别差异,不善于把握关键,不善于把握细节所致。
在美国等学生阅读水平测试发展较早的国家,分析一个孩子为什么学业表现不佳时,学校和老师会把阅读能力当成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阅读能力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孩子,可能需要通过额外的阅读课程提升阅读能力,以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
我们国家的学生阅读水平测试尚未发展起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尚且停留在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目。如果阅读理解题目丢分严重,老师和父母的努力通常集中于让孩子多做同类题目,以提高分数。这种现状实际上是忽视了阅读能力对整体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让很多因阅读能力不足而学业表现不佳的孩子错失了从整体上提升阅读能力的机会。
还有一种虽然并不普遍,但也需要了解的情况——“阅读障碍”,或者叫“阅读困难症”。如果一个人在阅读方面长期存在明显问题,比如在识字和记字上困难重重,阅读时需要用手指着每一个字来读,阅读速度很慢,抄写速度很慢,完成读写工作很容易疲劳,理解阅读材料中的基本事实有困难,等等,就有可能是有阅读障碍。
我们国家对阅读障碍的研究较少,也缺乏详细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直观的表现:一些孩子智力正常,但几乎是从一入学起,学习成绩就明显低于一般水平,阅读任何内容都错漏百出,很难准确理解原意,更难以把握细节。
老师会要求这样的孩子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家长可能会把孩子送去课外培训机构做有针对性的课程补习。但这些努力常常收效甚微,一些孩子可能在12年中小学学习生涯中,学习成绩一直在底层徘徊,学校生活的品质也大受影响。
实际上,他们缺乏的很可能并不是严格要求或者课外补习,而是改善阅读能力的帮助,以消除在上课、写作业、考试等基本学习内容上遭遇的阅读困难。
阅读能力决定学习能力的上限:
对具备基本阅读能力、胜任学校学习中必要的阅读活动的孩子来说,阅读能力的强弱,决定的不是他们学习能力的下限,而是上限——阅读能力越强,学习能力越强,学业表现越优秀。
他们不但受益于阅读发展学习能力的四个最重要方面:建立知识储备、掌握信息处理能力、提升思维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因为持续的阅读发展出另外一些优于不阅读的孩子的素质。
(1)专注。
听课水平对学业表现有重要影响,所以老师们才把“上课认真听讲”作为第一要求。而听课水平是由孩子的专注力决定的。爱阅读、会阅读的孩子很少出现专注力问题。因为阅读活动需要投入视觉,占据视觉的活动需要的专注程度远高于仅需要占据听觉的活动。长期习惯于阅读,孩子的专注力会得到充分发展。
(2)尽力完成艰巨任务。
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还有一项特别的能力——专注完成艰巨任务,比如难题、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的研究性学习报告、考试前所有科目的集中复习,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能专注完成艰巨任务的孩子其实并不多,因为很多孩子在日常学习实践中缺乏这样的体验。比如写作业时遇到一个难题,花了一些时间还是做不出来,旁边陪伴或者监督着的家长就不免着急,觉得孩子写作业太慢,于是即便孩子并未求助,大人也会想办法帮孩子快点做出来。再比如某天作业稍多,孩子看起来很难在父母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大人就不免不停催促,孩子也会跟着急躁起来。
但是会阅读、爱阅读的孩子不缺这样的体验。拿到一本篇幅不短的新书,不爱阅读的孩子无论书中的内容是不是他感兴趣的,都会觉得独立读完它是桩艰巨任务。而遇到一本感兴趣的新书,无论篇幅多长,善于阅读的孩子都会认为这是让人兴奋的挑战。他们知道,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充满乐趣,完成之后则会享受到让人愉悦的成就感,所以很容易沉浸其中,耐心地一点一点读下去,直到读完。
(3)处理多项任务。
孩子越大,学习的课程越多,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就越重要。小学的考试课程基本上只有语数英三门;到了初中,考试课程一下子增加到六七门,一些孩子的学习就会陷入混乱状态:写作业,每天好几门课程有作业,光是一一记清楚就很困难,更别说回到家里还要逐项完成;考试复习,每门课程都需要覆盖到,自己每门课程的学习成绩又有差异,哪个科目要多花时间,哪个科目不必特别着力,好像根本无从下手。
而对善于阅读的孩子来说,从一本书读到另一本书,每一项都是新任务,而且有的任务,难度并不亚于接触一门新学科。孩子习惯了不断进入新任务,遇到多项任务时,就不会畏惧、焦虑,也不会让它们纠缠成一团。
(4)韧性和耐久力。
学习任务加重、学习难度增加时,总有一些孩子的成绩会明显下滑,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小学低年级升入小学中高年级、小学升入初中、初中升入高中等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还有一些孩子的成绩不是持续下滑,而是时好时坏,波动明显。只有少数孩子,会从入学后到高考,一直稳定地保持不错的成绩。
为什么会这样?除了学习能力的差异慢慢显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孩子在学习上的韧性和耐久力不够强,能一时冲刺,但无法保持恒定的学习状态。
阅读需要花大量时间,需要长时间保持专注。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孩子的韧性和耐久力都会得到充分锻炼,所以沉浸于阅读的孩子,很少会出现“三分钟热度”的情况,而且长期阅读也让孩子有强劲的实力,足以胜任学习这项“长跑”任务。
(5)主动学习。
一些父母会发现孩子学习上主动性差,总是需要大人督促,但爱阅读、会阅读的孩子主动学习不是问题。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活动,他会主动选择自己想看的书,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在阅读上能找到这种主动状态,在学习上也一样能找到并享受这种状态。
(6)自信。
自信的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更容易在学业上有良好表现;自信不足的孩子,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没能力、害怕失败,没有勇气尝试,通常很难获得或者保持好成绩。
不自信的情况在善于阅读的孩子身上也很少出现,因为他们在阅读活动中,经常能有“会读书的我真厉害”的感觉,享受与人分享和讨论的乐趣,捕捉到自我实现的瞬间(请参看第七章《帮孩子享受阅读》)。这些感受,都会大大强化孩子对自己的信心。而且,会阅读的孩子能不断通过阅读学习到新东西,会很自然地认为学习并非难事。
可以说,热爱阅读、善于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是没有上限的,他既能高效学习,也能持续学习,当然更容易获得优异的成绩。
3.立足孩子整个学习生涯来培养阅读能力
讨论了孩子学校学习中“学习能力决定学习成绩,而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习能力”这一基本逻辑,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
阅读能力是基本学习能力,不只是语文能力。
不是“会阅读更好”,而是“不会阅读不行”。
所以在事关孩子学业的层面上,父母不能只看到阅读对孩子语文成绩、作文水平的帮助。通过阅读帮助孩子夯实整体的学习能力,着眼于阅读对孩子整个学习生涯的帮助,才是更好的出发点。
如果说孩子的中小学教育是一场“长跑”,阅读赋予孩子的就是持久的耐力和实力,小学、中学12年下来,爱阅读的孩子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定然远超从教材和课堂所得。阅读的效果可能不会通过一两次考试得到验证,却一定会帮助孩子在这场“长跑”的后半程脱颖而出。
可能有的父母会想,我们整天都忙着应试教育,哪有时间和精力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弄错了因果。
我们目前固然无法摆脱应试、放弃对分数的关注,但成绩来自能力,没有能力,再怎么努力也考不出好成绩。为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盲目地将孩子送进各种课外补习班,做的恰恰是舍本逐末的工作——只看成绩,不管能力。从这个角度说,一些父母的教育理念已经大大落后于学校教育。
如果父母还是紧盯课程、考试,不引导孩子积极地从广泛阅读中汲取更多营养、通过阅读培养更强的学习能力,孩子的学习、应试都可能面临更大困难。
当然,一个孩子能从阅读中收获的,远远不止学习能力的长足发展和学校学习的轻松自如。但对于尚未开始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父母来说,了解阅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可能仍是入门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