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阅读如何帮助发展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一个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和过程,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必备能力。心理学家将它概括为个体所具有的能够引起行为或思维方面比较持久变化的内在素质,而阅读活动会帮助建构其中4个最为关键的素质。

1.阅读帮助建立知识储备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把新知和已知联系起来的过程,越是能找到二者之间的关联,就越能快速掌握新知识。所以,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不但是他整体素质的一部分,还是他重要的学习能力。他的已知越多,越能有效获取新知。我们可以用滚雪球来形象地形容这个机制:一大一小两只雪球同时滚动一周,自然是大雪球粘到的新雪更多。

在爱阅读和不爱阅读的孩子身上,我们会发现知识储备带来的学习能力的明显差异。

爱阅读的孩子知识面广、知识量大,而且能通过阅读持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比较容易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关联在一起。这会让新知识很快进入他的知识库,让他能够延伸、扩展、举一反三,于是,他越听越有兴趣,越学越多,有效学习能力越来越强,领先优势也越来越大。

不常阅读的孩子,通常知识储备很少,知识面狭窄,也缺乏扩大知识储备的方式。他们很难把课上听到的知识点和已掌握的知识形成关联和互动,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知道得越少,接受得越慢,思路越狭窄,从学习中获得的乐趣和成就感越低。

2.阅读助力信息处理能力的掌握和提升

人们不但通过阅读直接获取信息,还会通过持续的阅读实践掌握处理大量以文字、图表、公式等符号传达的信息的能力。能有效处理信息是重要的学习能力,这些能力既影响孩子获取信息的效率、学习新知的信心,也影响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高效处理大量信息。

阅读本身就是接触大量信息的活动,大脑接触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始尝试整理、归纳,对不同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判断,高效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就慢慢发展起来。

能高效处理大量信息的人对学习新知会更有信心,不善于处理信息的人则更容易对新知畏难。

(2)精准识别差异。

孩子的日常学习和考试、成人的持续学习,都需要“精准识别差异”的能力,否则很容易混淆两个相近的概念,很难区分两个相近题目的差异,也很容易选错两个相近选项。

差异来自比较,一个人读到的内容越多、越丰富,越容易在相关内容之间建立关联、进行比较,以深化认知;而很少阅读的人甚至可能连这些差异的存在都认识不到。

(3)把握关键,把握细节。

各种阅读材料都包括丰富的细节,善于阅读的人既能做到略过细节,找到关键内容,把书读薄,也善于在需要的时候,捕捉到他人不曾注意到的细节。

这种能力运用到学习上,会使他既能快速分清轻重缓急,把握学习上的关键点,又能细致精准地识别具体的知识点。

孩子的各门课程都由一个个知识点构成,越善于把握细节的孩子,越能从老师的讲解、作业、练习中打捞出这些知识点;越不善于把握细节的孩子,越像用超大网孔的渔网打鱼,捞到的少,漏掉的多。

不会把握关键的孩子,可能在满本书上做各种各样的记号,画满重点,或者忙着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到课堂笔记上。善于阅读、会把握关键的孩子,则既不会认为书上的所有文字和图片同样重要,也不会认为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不可遗漏。

(4)准确理解语言和非语言符号。

阅读活动中,阅读者会接触到大量语言文字和图表、公式等非语言符号,通过持续阅读,阅读者对这些符号的理解力会越来越强,对它们的含义也会理解得越来越精准。

仅就学校学习而言,孩子需要准确理解老师的语言和图示,需要准确理解考试题目的文字和非文字表述,所以准确理解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能力就相当重要。

(5)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记忆。

记忆力好不好,确实有个体差异的因素,所以,合理合适的记忆方法就成为后天提升记忆力的关键因素。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理解产生记忆,真正有效的记忆是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学习新知识时,人们越是经过自己的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它,越容易记得牢固。

会阅读的孩子,在长期阅读中,会努力理解并记住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而理解之后的内容也更容易记住,所以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记忆的能力会日益发展,不需要死记硬背,也能记得更多、更深、更牢。

3.阅读帮助提升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儿童和成人的任何学习,都离不开有效思考。思考能力的训练和提升是一个相当漫长且困难的过程,需要经过大量的思考实践才能收到效果,而对善于阅读的人来说,这并不困难,因为阅读活动本身,就是需要积极、活跃思考的“自学”活动。

一个阅读者会从阅读材料中学习到如何思考,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系统化、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等。

同时,他还能通过阅读活动学会如何跟随他人思路思考,因为读懂阅读材料,就是跟随他人思路思考、弄清作者的思维逻辑、思考过程、表述方法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一个阅读者会通过阅读学会独立思考,也就是不被他人的思路、思考内容和思考结果限定,从而得到自己的收获。

一个孩子真正热爱阅读、善于阅读,会很自然地和书中内容互动——发现新信息,就不明白的地方,努力在书中寻找答案,或者借助提问、网上检索、阅读其他书籍等方式寻找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发展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

有效的学习,既需要会思考、能跟随他人思路思考,也需要会独立思考。

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学得好,得靠别人教。其实,学习从来都是“自己学”而不是“别人教”的事。老师教得再多再好,孩子不会自己思考,新知识也很难进入他的头脑。

有的孩子上课会一步一步跟着老师往前走,有的孩子则经常走神,完全不追随老师的思路和讲解,这反映了孩子跟随他人思路思考的能力。

孩子从阅读中获得的独立思考能力也会很自然地用于课堂,老师在上面“讲”,他会在头脑中“想”,同时捕捉到自己有疑问之处,课后向老师有效提问。这样的学习过程,比单纯“听讲”有效得多。

4.阅读帮助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解决问题”。第一个层面,学习本身就是释疑、解惑的活动,需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个层面,学习的目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能学会解决问题,才能达成有效学习目的,实现“持久性能力改变”。所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既是学习能力,也是学习成果。

在解决问题上,阅读和学习非常相近。阅读本身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活动。我们遇到某个问题,可以到书中寻找答案,阅读某本书时遇到疑惑,可能会去检索其他书中是否有相关内容可以帮助解决眼前的疑惑,或者补充其中未能清晰解说之处。越是善于通过阅读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越是善于利用延伸阅读的方法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一个人的能力就越能有效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活动。

阅读还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活动。很多非虚构类的阅读材料,本身都是识别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探索解决步骤,最后得到预期结果的完整示范,读者会从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心理学家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技术之一是“应用类比迁移”,就是将通过解决一个问题学到的方法用于解决相似问题。

阅读和学习之间会直接发生这种类比迁移。

其一,我们在阅读中读到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果在学习中遇到相似问题,就可以参考从阅读中得到的方法来解决。

其二,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学会了发现问题、通过延伸阅读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样也可以把这个办法迁移到学习上。

最终的结果是,越是大量阅读,一个成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越是大量阅读,一个孩子在学校学习上就越轻松。 zPiqCawhBUOC8B7y5uPzSr+FgjZ951SGXwh+dk9Sao+5s7UHj71X6nwjfZUpfKw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