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孩子对世界的疑问
对万事万物的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的好奇心,是人类学习的主要驱动力。每个孩子都带着天生的好奇心来到这个世界。只能躺在婴儿床上时,他就开始探索自己的小手、小脚;只要能坐起来,他就开始探索所有能够得着的东西;只要会爬,他就开始满屋子探险;只要能开口说话,他很快就开始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回事”。
比如关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水,他很早就会好奇妈妈杯子里装的是什么,要自己抢过来看看;后来知道了它叫“水”,又会好奇水龙头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知道了水来自自来水管道,又会好奇什么是自来水管道,管道里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知道了自来水管道是专门把水输送到每家每户的,管道里的水来自河流、水库等水源,他们又会继续好奇,河里的水、水库里的水又是从哪儿来的,那里的水会不会用完呢。他的好奇心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把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保持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生命早期获得的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太少了,大人经常会对他们说各种“不许”,禁止他们自由探索,还经常忽视或者拒绝回答他们千奇百怪的问题,让孩子很难获得满意的答案。孩子所知有限就没有办法好奇更多。
咱们可以再打一个比方:孩子最初的好奇心总是能得到满足,他就像是待在一个四面都有窗户的房间,从哪里看出去,都能看到外面的精彩;孩子的好奇心总被忽视,他就像是待在只有一个天窗的房间,再怎么看,都只能看到头顶的一片天,久而久之,他就变得对外界毫无兴趣。
当然,父母不是百科全书,孩子的疑问,我们不太可能全都知道答案,所以需要借助内容覆盖面尽量广泛的读物,帮助孩子通过阅读自己探索。
孩子会从书中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看到世界的各种奇妙和可能,他的疑问会不断得到解答,读得越多,孩子越会知道,那些他还没有读过的新书会告诉他更多。
孩子的好奇,会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开始,逐渐延伸、扩展,在学龄前阶段,就会达到遍及时空中万事万物的水平。物,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具体之物;事,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所有现象和活动;空间,是从眼前到整个宇宙甚至“宇宙之外”;时间,是从很久以前到现在,再从现在到很远的未来。
他们既希望了解自然世界的运转、人类的造物活动,还会好奇自己和“人”——人是怎么来的?我是怎么来的?人能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为什么他是那样的?为什么我是这样的?我如何变成大人?我如何学会做这做那?
如果我们能将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所谓的“人类幼崽”,认同他好奇一切不是因为“无知”,而是正在“求知”,就会发现,小小的孩子,已经在以一己之力,进行全人类都在做的探索未知的努力了。这样的好奇和探索,值得敬重。
科学——人类对未知的探索
孩子好奇的一切,正是科学的整个版图。从古至今,人类不断试图探索和解释所有自然、社会事物和人类自己,逐渐发展出我们今天称为“科学”的知识系统,某一“学科”就是其中的某个领域或分支。
其中,关于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被称为“自然科学”;关于人类社会的现象和规律的,被称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公认的科学两大领域。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又包含“基础”和“应用”两个层次的众多“学科”。“基础学科”侧重某领域的全面的知识和理解,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学。“应用学科”侧重基于某领域知识和理解的实际应用,如自然科学中的医学、农学、工程技术学科,社会科学中的管理学、新闻学。
自然和社会中的很多现象和规律,无法用单一学科的知识来理解,于是很多学者又融合两个甚至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进而发展出众多的交叉学科,比如化学与物理学的交叉形成了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历史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形成了历史地理学。在本书中会经常提及的学习科学,则是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
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不断获得新的成果,让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成为由众多学科构成的、日益丰富的知识系统,孩子在学校课程中所能接触到的知识,不过是少数几个基础学科中最浅显易懂的部分。要回答孩子对万事万物的疑问,在学校能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足,所以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读物版图,我们的视野需要扩展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全领域。
此外,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又有人将不研究自然和社会、专门研究抽象概念的学科归为科学的第三大分支,称为“形式科学”(包含逻辑学、数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信息理论、系统理论等)或“思维科学”(所有研究思维的学科)。第三大分支是否重要到足以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或者它们包含哪些学科,学界仍然在讨论中,尚未达成共识。但日益增加的探讨也提示我们,除了传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涵盖的诸多学科的知识,孩子的读物版图中,也需要包含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思维和学习思维的读物,以助力学习能力的发展。
发展——孩子的成长需求
我们的目标是“赋能孩子一生的发展”,所以要从孩子的发展出发。
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在一生中的任何阶段都由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三大部分构成。其中生理发展基本不受阅读活动的影响,但有效的阅读会对认知发展、社会性与人格发展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
认知,是“认识活动和知识获取的过程”,认知发展,是“在心理活动如注意、直觉、学习、思维和记忆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认知发展过程,既包括知识的增长,也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认知能力的增长。
孩子需要逐步丰富有助于社会生活的知识,初步了解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人类的造物活动、社会的基本运转方式、社会的发展进程,这些认知主要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读物提供。
孩子需要逐步发展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认知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与思维实践活动和学习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读物都能够为这些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包括情绪、自我概念、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家庭关系与同伴关系、亲社会自我的发展、利他主义和道德发展。其中每一方面的健康发展,都既需要良好的日常生活经历,也需要在这方面的有效阅读和学习。
孩子需要了解什么是生活、自己和别人如何生活,逐步学会如何生活;需要认识自我、他人、情绪、情感、关系、性别等;需要建构自我,学习与他人相处、学习适应社会规则、发展出符合他那个年龄段的心智,然后作为一个不从属于父母的独立个体和这个世界发生真实的关联。阅读在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提供这些内容的,主要是社会科学领域的读物。
好书——为孩子解释万事万物
由孩子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到现代科学庞大的知识系统,你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我知道好奇心需要满足,也知道为孩子提供覆盖广泛内容的读物非常重要,但是,为孩子出版的书,能做到涵盖“全学科内容”吗?
这一点,我们尽可放心。很多中国父母都读过或者知道两套著名的儿童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和《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是影响几代中国孩子的经典科普读物,致力于为孩子解说关于自然科学与科学技术的“为什么”,最新版本已经覆盖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生命、植物、动物、古生物、医学、建筑与交通、电子与信息、大脑与认知、海洋、能源与环境、航空与航天、武器与国防、灾难与防护等诸多领域。《上下五千年》是影响几代中国孩子的历史普及读物,为孩子讲解从古至今的中国历史,覆盖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科学、民族、法律、外交等。它们至今仍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当然,提及这两套书,并不是说它们足以覆盖孩子需要阅读的全学科内容,而是为了帮你了解,为孩子解答“十万个为什么”、讲解“上下五千年”,近几十年来,一直都是童书出版者努力的方向。
这样的努力,再加上童书出版领域国际版权合作的发展,市场上现有的童书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全学科内容。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市面上没有的”可能稍嫌夸张,但就我帮助孩子们选书的经验和经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好奇和兴趣,绝大部分都能找到与之匹配而且品质相当不错的读物。面向任何年龄段小读者的童书,都会覆盖相当全面的内容,只是呈现形式不同、阅读难易程度不同而已。
孩子接触到全学科内容的真正的障碍,不在于市场上“找不到”,而在于父母们“看不到”。这也是我想通过这本书为孩子们梳理出一个理想读物架构的原因之一。
明显偏颇:内容窄化,过度服务语文和家庭教育
目前的儿童阅读培养,主要有三方力量参与:一是学校,以语文老师为主;二是父母;三是阅读培养机构。三方各有出发点,共同造成了一个非常不利于孩子阅读能力发展的现状:内容窄化。
在学校的话语体系中,“阅读”主要和语文课程相关,和其他课程并不相关,所以推动学生阅读由语文老师主导,它自然也就主要服务于语文能力的发展和语文课程的学习。孩子的阅读书目也主要基于语文课程的需求推荐,以文学作品为主。这直接导致推荐书目覆盖的内容非常狭窄,它们既无法回答孩子对世界的疑问,也无法反映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同时,故事和文学作品之外的大量读物也无法进入学校教育重点支持的阅读范围。
父母除了配合学校的阅读要求,还会有自己的“打算”。很多父母,只想要一个听话的孩子,并不想要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有主见的孩子;只想要一个能获得好成绩的孩子,并不想要一个看到人生高远之处的孩子。所以他们一方面会让孩子的读物和阅读服务于语文学习,关注孩子能否从书中学到好词好句、修辞方法、写作方法,以便写好作文;另一方面会更偏重选择能够帮助自己“教育”“教化”“规训”孩子的读物。父母的这两种选择倾向,同样把孩子的读物局限于一个狭窄、封闭的框架中。
大部分阅读培养机构出于对市场的考虑,会积极配合学校的倡导和父母的需求,一方面会承诺通过阅读帮孩子学好语文或大语文,另一方面会承诺帮助父母教育出一个更“好”的孩子。一定程度上,它们并没有做出打破狭窄、封闭的读物框架的努力。
配合老师的要求,在促进孩子阅读上做出或多或少的努力之后,不少父母发现效果甚微,于是判断“我的孩子天生就不喜欢书”。我的观点刚好相反——“每个孩子天生都会喜欢书”。
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总想着认识更多好玩的东西,了解更多新奇的事物,当他们发现总能在书上看到更多好玩新奇的内容,而且书还能解答他们头脑中无穷无尽的“为什么”时,他们会很自然地爱上书。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更广阔的、有无限延展可能的读物框架。
培养孩子阅读,最基本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支持孩子自己看书,再帮助孩子发现好书,使其逐步学会自己发现好书,然后体验到看书的好玩之处就行了。只是很多父母出于自身各种各样的误解,加上被一些说法误导,暂时还没有发现这一点而已。这正是全学科自主阅读要帮你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