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读物类型
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各种各样的读物,它们总体上可以归为两大类型:虚构类读物和非虚构类读物。
虚构类读物(Fiction),指的是通过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不是基于事实和真实信息的作品。相反,基于事实和真实信息的作品,就是非虚构类读物(Non-fiction)。我们也可以说,虚构类读物之外的读物都是非虚构类读物。
四大文学体裁中的三种——小说、诗歌、戏剧,通常都被归类为虚构类读物,其中小说是面向成熟读者的虚构类读物的主体。儿童读物中,绘本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儿歌童谣、面向儿童读者的小说作品,也都属于虚构类读物。
和虚构类读物相比,非虚构类读物的涵盖范围要广泛得多。我们熟悉的教材、工具书、人文社科读物、经营管理读物、生活读物、科学技术读物和科普读物,甚至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说明书,这些都属于非虚构类读物。四大文学体裁中的散文虽然是文学作品,但根据其虚构的程度,也可以分为虚构和非虚构两个类型。
儿童读物中的婴儿认物读物、百科读物、益智游戏读物、手工读物,都是典型的非虚构类读物。孩子上学后读到的课本全部是非虚构类读物。
虚构和非虚构,是国际上应用相当普遍的读物分类方法。图书奖项会基于虚构和非虚构设置;图书市场会基于这两大类读物进行分析和决策;很多欧美书店的陈列也会首先区分虚构和非虚构区域,再在两个区域之内分别陈列具体类别的图书。
但是在我国,图书行业之外的普通读者很少接触到这两个概念,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也不做虚构和非虚构的区分,读者对读物类型的认知有相当程度的缺失。
这种缺失对成年读者的影响较小,因为成年人掌握读物选择的主动权,会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自然地做出虚构或非虚构类读物的选择,想读小说时会选择小说,需要提升自己的学识和技能,会选择各种具体内容的非虚构类读物。
但是作为父母,如果我们为孩子选择读物或引导孩子学习选择读物时没有虚构和非虚构的概念,就极容易偏向被谈论和被推荐最多的虚构类读物。过度偏向虚构类读物,是儿童阅读中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并且已经成为孩子阅读能力发展的主要障碍。
两种阅读能力
虚构类读物通过艺术创作手法完成,侧重为读者带来某种体验、感受,唤起读者的共鸣;非虚构类读物通过非艺术性的写作手法完成,侧重为读者带来新的认知。因此,两者的内容和风格都有很大差异。内容差异主要体现在信息量的大小,风格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和表达的逻辑性。
信息量——虚构类读物可能包含丰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内涵和寓意,但其中包含的事实和真实信息很少,也就是说信息量很小;非虚构读物主要由事实和真实信息构成,画面和文字包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虚构类读物。
语言风格——虚构类读物追求语言的艺术性,不追求语言表述的客观和严谨;非虚构类读物恰好相反,并不追求艺术性,更注重语言表述的客观和严谨。
表达的逻辑性——虚构类读物追求艺术创作层面的想象力,并不关心逻辑是否严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追求严密逻辑是艺术创作的大敌。非虚构类读物在这一点上恰好相反,大量的信息需要靠严密的逻辑组织起来,以便条理分明地展现给读者。
为了更确切地理解这一点,你可以将著名非虚构类童书作家大卫·麦考利的作品《DK万物运转的秘密》《DK机械运转的秘密》《DK人体运转的秘密》、约翰·范登的作品《不可不知的科学》《不可不知的地球》《不可不知的人体》、加古里子的作品《地球的力量科学绘本》《手绘博物百科》中的页面,与故事绘本的页面稍作比对,你会发现它们大不相同。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了解几个很重要的事实。
其一,非虚构类读物和虚构类读物的差异,决定了读者需要不同的阅读能力,而且非虚构类读物所需的阅读能力要明显高于后者。一个只会读故事的孩子,阅读信息量大、风格严谨、逻辑严密的科普童书,很可能完全不得要领。
其二,孩子的学校学习,甚至终身学习主要基于非虚构类读物。一个不具备非虚构类读物阅读能力的孩子,很难从课本中有效获取信息,一个只能读小说的成年读者,也无力通过非虚构类读物来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
其三,虚构类读物的阅读能力不会直接转化成非虚构类读物的阅读能力。一个只读虚构类读物的孩子,不会因为虚构类读物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增长,在某一天突然变得善于阅读非虚构类读物。
所以,从阅读培养活动的开端,我们就需要将非虚构类读物纳入视野,将其置于和虚构类读物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位置。
一个误区:过度偏重虚构
长期以来,大众对儿童阅读的理解有一个明显的偏颇——过于注重虚构类读物的阅读,甚至把儿童阅读等同于虚构类读物阅读。很多孩子都是从绘本故事开始,一路阅读虚构类读物,读物范围和进阶路径都被局限到“故事—儿童文学—经典文学作品”上,他们很少甚至从未接触过非虚构类读物。
这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孩子通过阅读获取的知识严重不足,二是孩子的阅读能力发展严重不足。
在学龄前阶段,父母通常很难发现这两个问题,因为只阅读绘本,孩子也会看起来能说会道、聪明伶俐。但是一上小学,孩子不仅要把学龄前建立的知识储备与新知识进行连接,还要凭借自己的能力阅读课本、作业题、考试题,不少父母马上会被问题的严重性吓一大跳:自己的孩子居然连独立完成作业都做不到,必须得父母在旁边为他读题!不得不说,阅读能力如此,孩子简直连胜任学业都做不到,理想的学业成就更无从谈起。
不断遇到此类案例,作为儿童阅读研究者的我也被吓到,并为此痛心不已。所以数年来,真心爸妈都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能接触到的每一位关注孩子阅读的父母解说非虚构类读物的重要性。
我们来看一个关于阅读和学习能力的故事。
一位实践全学科自主阅读的二年级孩子,语文作业写错了一个字,将“带来”写成了“戴来”。但他没有马上改错字,而是查阅了好几本自己经常看的汉字书,彻底搞明白了两个字的意思到底有什么不同。第二天上学,老师让孩子分析出错原因,孩子写道:“因为我没弄懂字义。”
写过错字的孩子很多,错了就改的孩子也很多,但是能自己查资料把问题彻底弄懂,还能言简意赅地总结出错原因的孩子,我相信并不多。是阅读,帮助孩子发展出了真正强大的学习能力。
从学习能力的角度,我们看到过度偏重虚构类读物带来的问题;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我们会看到,故事喂不饱孩子的认知需求。
科学家们发现,2岁时,儿童大脑的体积和重量已经是成人的四分之三;到5岁时,大脑的重量已经是成人的90%。从大脑的生理发展来看,孩子正在为获取和处理更大量、更复杂的信息做好准备,他的认知需求和认知能力都会快速增长。
按照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孩子从2岁开始进入“前运算阶段”,一直到7岁。这个阶段,孩子在认知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开始使用符号——包括词语和头脑中的形象——来理解世界。他开始不断地用简单的推理了解世界,并且迅速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为7-11岁进入智力发展的质变阶段——也就是运用系统的推理、用逻辑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具体运算阶段”——做好准备。
和简单推理相伴的,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了解世界的渴望。所以,这一阶段,他会不断地问“为什么”,并且努力解释,比如他会看起来很“专业”地解释“飞机能飞是因为它能像鸟一样扇动翅膀”。
作为普通父母,我们很难做到像儿童心理学家一样了解孩子认知如何发展,但你一定很早就发现了,仅凭自己了解的常识,已经很难招架孩子的各种提问。比如,你做饭时,他可能问大米为什么会变成饭,带他骑小自行车,他可能问为什么车轮能转动,简单解答之后孩子常常并不满足,马上发出追问。你答不上来的问题,都要由书来帮忙,以喂饱孩子的好奇心,不浪费他的认知能力。
故事绘本远远无法满足这一阶段孩子旺盛的好奇心。比如,孩子问地球是怎么转动的,我们如何找到一本能把这件事给孩子讲明白的故事绘本?故事永远是故事,无法替代非虚构类读物提升认知的功能。
在孩子积极地展开对世界的探索时,父母只给孩子提供故事读物,会让孩子在认知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理解能力方面发展受限。这不符合孩子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