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理解学习能力发展读物的价值,父母可能需要更新对“学习”和“学习能力”的认知。
丹麦教育学者克努兹·伊列雷斯把“学习”定义为:“发生于生命有机体中的任何导向持久性能力改变的过程,而且这些过程的发生并不是单纯由于生理性成熟或衰老机制的原因。”
在这个定义中,有几点特别重要。
其一,学习是能力改变的过程,而且这种改变是持久性的。
所以,看待孩子的学习,我们不能只关注他是否在做看起来像是学习的活动,比如“写作业”,而是要看在某种活动中孩子的能力是否在发生改变。
其二,任何能导向持久性能力改变的过程都是学习。
所以,看待孩子的学习,我们不能只关注“上学”,而是要意识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的很多看似与学校学习无关的活动,都会为他们带来能力的改变,对于孩子来说,那都是有效的学习。
其三,学习不是因为生理的成熟或者衰老而发生的,也就是说,人不会仅仅因为年龄增长、生理成熟就变得会学习,也不会因为年老体衰就变得无法学习。
所以,看待孩子的学习,父母需要有“长期主义”的眼光,从孩子出生起就关注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些父母认为,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很玄妙的东西,普通父母不大可能搞懂。一位读者就问我:“你经常谈论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普通父母怎么知道孩子有没有学习能力呢?”
学习能力是一个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和过程,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必备能力。
它并不玄妙,父母每天都能看到。只是很多父母常常错误理解了什么是学习,所以经常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视而不见。
比如,一位妈妈很为孩子痴迷折纸烦恼。她的孩子每天都要花挺长时间琢磨折纸,会对照折纸手工书学着折叠各种东西。她觉得孩子太浪费时间,考虑不再给他买折纸材料,好让孩子“戒”了这个小爱好。
照着书学习折纸是典型的学习活动,而且是自主学习活动。孩子的学习能力就是在诸如此类的学习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学会折纸的过程和学会做题的过程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再比如,一位妈妈说,自家孩子不爱阅读,只喜欢读说明书,经常花很多时间对照说明书组装玩具和各种小东西。她认为,孩子应该花更多时间在阅读和学习上,而不是浪费时间读没用的说明书。
阅读是通过各种文本符号从读物中获取信息,读说明书当然也是阅读,而且读说明书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因为未来孩子要读的课本中大部分是说明性文字。按照说明书组装东西,还不只是阅读,它和阅读折纸手工书学折纸一样,也是很有效的学习活动。
我们的很多孩子,就是花了太多时间在父母认可的那些学习活动上,比如写作业、刷题、练字、听英语,花在真正的学习实践上的时间太少了,比如自己学习折纸、自己按照说明书安装东西……孩子只学会了完成学习任务,没有学会自己做有效的学习。
厘清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能力,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孩子阅读学习能力发展读物的四个重要价值。
1.体验学习
孩子的学习会在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学习活动、学校学习三个层次发生,阅读学习能力发展读物就是典型的非正式学习活动,居于中间层次。
和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比如小宝贝学习穿衣、吃饭,学龄前的孩子学习玩玩具——相比,它更容易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进行某项非日常的活动,并且努力追求理想的成果。尽管他们可能还不知道这叫“学习”,但是已经在初步体验学习的过程。
和学校学习相比,它又没有那么正式,相应地,也就不会让孩子感受到较大压力,孩子可以轻松地调动自己的思维和现有能力,去尝试、探索、达成目标。这是相当纯粹的学习体验,会帮助孩子为未来的正式学习做好准备。
除了体验学习过程,孩子还会体验到学习之乐。遇到特别感兴趣的学习能力发展读物,孩子边读、边学、边做、边玩,兴致盎然。想学手工,居然通过自己看书就学会了,想解开的谜题,居然自己解开了,这会让孩子特别开心。很小的时候就能体验到学习之乐,长大一点之后,他也会认为学习是特别有意思、特别快乐的事。
孩子体验到的快乐由成就感带来。这种成就感会把孩子导向主动学习。心理学家发现,每个人,包括成人和孩子,都需要成就感,为了获得成就感,他们更倾向于把时间和精力花到能带来成就感的事情上。能够通过自己看书学会点什么,获得成就感,孩子就会对这件事变得特别积极,甚至欲罢不能。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机制,在学习上能一直保持积极主动的孩子,都是很早就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的。在学习上内驱力不足的孩子,通常是从来都没有体验过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就感的。
2.理解学习
阅读学习能力发展读物,还会帮助孩子初步领悟“学习是什么”,让他们理解学习过程,知道如何开始一项学习。
比如,孩子看书学折纸的过程看起来好像很琐碎、低效,但它会带来非常具体的学习认知和经验。对照步骤图一步一步操作——帮孩子理解学习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出错了拆掉重来——帮孩子理解学习中会遇到难题,会有小挫折,它们都不可怕;反复尝试——帮孩子理解多方向探索的价值;折得漂亮需要反复练习、熟练掌握技巧——帮孩子理解投入时间练习的重要性。
孩子阅读不同类型的学习能力发展读物,学习的具体项目不尽相同,但只要自发地充分投入,都会自然地获得关于学习的认知和经验。这样的认知和经验越丰富,孩子就越善于学习。
很多孩子之所以没有学习方法、不会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实践太少了,没有机会学习如何学习。
3.学会自学
自学,就是没有教师指导,自己通过独立学习掌握某些知识或者技能。能够保持终身学习的成年人都是善于自学的人。
自学能力对孩子的学校学习也相当重要。课堂之外最主要的学习活动——预习和复习,本质上都是通过阅读课本自学。孩子学什么都需要父母和老师手把手地教,遇到不会的题目第一反应是“老师没讲过”,根本原因都是缺乏自学实践,完全不具备自学能力。
孩子在阅读学习能力发展读物的过程发生的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自己阅读学习材料;自己识别困难之处;自己尝试不同解法。
有了这样的实践和积累,未来在学习上遇到同样情境时,孩子会很自然地把这些能力迁移过去,逐渐摸索出“自己学习”的方法。而且,孩子一旦发现他有能力自己学习新项目、学到新技能,也会对各种学习都信心十足。
4.走向自主学习
体验学习、理解学习、学会自学会帮助孩子走向最佳学习模式——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既能自己学习、主动学习,也能管理自己的学习,包括设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任务、管理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程、获得预期的学习成果。
自主阅读的特征是“我读、我想读、我会读、我持续读”,自主学习和自主阅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就是“我学、我想学、我会学、我持续学”。
我学,是孩子能自己学习,不全部依赖老师或者父母来“教”;我想学,是孩子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不需要别人督促和陪伴,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会学,是孩子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能用自己的方法实现有效学习,也能管理好自己的学习活动;我持续学,是孩子既能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也能完成时间跨度相当长的学习任务,而且一直觉得学习这件事特别好,愿意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孩子能自主学习当然是很多父母向往的,但自主学习能力既不会与生俱来,也不会从天而降,只能来自孩子自己的学习实践,最主要的是学龄前阶段的学习实践。通过学习能力发展读物边读边学,就是自主学习的最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