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社会认知读物推荐类型清单

引导孩子接触社会认知读物,我们仍然可以运用“捕捉孩子的兴趣,使用兴趣关键词选书”的基本方法,也希望下面的读物类型清单能为你带来更清晰、结构化的认知。

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常识读物、同龄生活读物

说到学习生活,一些父母可能马上想到引导孩子每天刷牙、不怕洗澡、自己如厕、按时起床、按时睡觉、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绘本。但是,它们的作用,只是帮孩子学习必要的生活技能,养成父母都特别看重的“好习惯”。这些其实不需要通过阅读来学习,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做适当的引导就足够了。

我们关注的读物,应该能帮孩子明白作为一个社会人,该如何理解生活、如何更好地生活。一个人如果只能达到自理,就谈不上更好地生活。上了小学,不刷牙的孩子几乎没有,但不会和人相处、不懂遵守规则、过不好学校生活的孩子有很多。这样的孩子,缺乏必要的生活启蒙,很难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所以,在上幼儿园前、幼儿园阶段、小学中学阶段,都容易遇到更多困难。

最适合帮助孩子学习生活的读物有两个类型,一是社会生活常识读物,二是同龄生活读物。

1.社会生活常识读物

社会生活常识,包括人我区分、物权意识、家庭成员角色认知、职业认知、公共场所指示和禁止标识认知、公共场合中的行为规范认知等,父母应初步教会孩子如何遵守社会规则、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它们是孩子在社会上生活所需的最基本的认知和能力。

社会生活常识是很多父母忽视的部分,但也是为父母们带来最多困扰的部分。比如,如果2-3岁的小宝贝不理解人我区分,没有物权意识,他就很难保护好自己的东西,又容易抢别人的东西;如果3-4岁的孩子不懂得车辆和行人要各行其道,他就很容易不顾危险在马路上乱跑。

所以我们要明白,帮助孩子认识交通信号灯比教他认识汽车标识重要;让孩子知道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吵大闹,比教会他向叔叔阿姨问好重要。从孩子走出家门,开始接触家庭之外的人和活动时起,父母就需要留心寻找为孩子解说社会生活常识的适龄读物。

2.同龄生活读物

当孩子与小伙伴的互动逐渐增加时,学习生活方面的读物,就可以进阶为“同龄生活读物”。

“同龄生活读物”这个词可能是我的创造,它指的是包含和孩子大致同龄的人物或动物拟人形象,用同龄人的故事为孩子展示同龄人日常生活内容的读物。简单地说,三个要素:同龄人形象、同龄人故事、同龄人生活。

高品质的同龄生活读物通常包含丰富的日常生活内容,包括孩子在家庭中的生活、幼儿园和学校的生活。孩子可以通过这些内容,了解同龄孩子是如何生活的,学习如何与伙伴相处、如何处理小小矛盾、如何满足自己、如何理解他人、如何愉快玩耍、如何勤奋学习,并将这些认知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社会能力。孩子对同龄人如何生活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适应自己眼前和未来的生活。

以我家两个孩子从小到大的“同龄生活读物”阅读为例。

2-3岁时,他们喜欢看《天线宝宝》动画片和图画书;3岁多时,他们喜欢看《鼹鼠的故事》动画片和图画书;幼儿园阶段,他们最喜欢《神奇校车》和《史努比》;刚上小学时,他们喜欢两部表现小学生生活的动画片《飞哥与小佛》《小明与王猫》,接着是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故事;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兄弟俩又分别看了不少热血少年奇幻小说。

几乎在每个年龄段,他们都有一部特别喜欢的同龄生活读物或者动画片,其中有一个他们非常认同甚至产生代入感的同龄形象。据我观察,这些都明显丰富了孩子们对自己生活的认知,而且在孩子的社会能力方面留下了印记。我有时会跟他们开玩笑说,是《史努比》的故事教会了他们如何上学。

目前的童书市场上,同龄生活读物并不很多,但也足以覆盖各个年龄段。父母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建立这样一个阅读脉络。此外,也需要留意识别出其中最有品质的,最流行的不一定品质最高。

发展心智:成长故事读物、哲学启蒙读物、心理自助读物

自我认知和情感发展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内容,包括孩子对我、别人、情绪、关系的认知——我是谁?我现在感觉如何?我如何表达我的感受?我如何评价自己?如何交朋友?如何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如何认识自己的性别和性别角色?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如何变得更自信?自卑时怎么办?妒忌时怎么办?……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会逐渐帮助孩子发展心智,探索和建构自己的人格和内心世界。

你可能会想,发展心智的话题听起来好像有些抽象,父母需要一一给孩子解释清楚这些都是什么意思,然后引导他去选择这些内容的书吗?如何才能找到这样的书呢?

我们并不需要列出一个一个的话题,然后按照列表去搜索读物。有三个类型的儿童读物相当全面地覆盖了这些内容,一是成长故事读物,二是哲学启蒙读物,三是心理自助读物。

1.成长故事读物

同龄生活读物是横向展示丰富的同龄人生活内容的。成长故事读物则是纵向展示一个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人物或拟人形象的经历和成长的,成长的困惑和对困惑的解答会被作者有意识、有侧重地融入其中。以很多父母都熟悉的《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和《不一样的卡梅拉》为例。

《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侧重情绪和困惑,每个主题故事都试图回答孩子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疑问: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我们为什么会恐惧?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爱?什么是生命?……成长过程中一些特别具体、细微的感受,都在故事中细腻地展现给孩子,帮助孩子构建平和的内心世界。

《不一样的卡梅拉》讲述一群特立独行的小鸡的历险故事,侧重个性、自信、智慧与勇气。一路上,小鸡们遭遇了很多艰难坎坷,但总是通过努力化险为夷。孩子们读过卡梅拉的故事,会更有信心成为既能干又与众不同的人。

2.哲学启蒙读物

给孩子的哲学启蒙读物,主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趣味图文形式,直接回答他们关于自我和世界的种种提问。比如,我们知道自己是谁吗?男孩和女孩一样吗?怎样知道自己长大了呢?犯错就说明很笨吗?为什么有坏人?幸福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读物既可以解答孩子的疑问、提升他的认知,也会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学会多角度、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孩子自己能独立探索和思考人生问题,比不假思索地听从成人的说教重要得多。

3.心理自助读物

“心理自助”是人们有意识地调节自身情绪、改善心理状况的活动。阅读心理自助读物是主要方式之一。给孩子的心理自助读物,有的侧重帮助孩子更喜欢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比如《我喜欢自己》;有的帮助孩子理解和适当应对“依恋物”,比如《阿文的小毯子》;有的帮助孩子学会认识和处理情绪,比如《我的情绪小怪兽》《菲力的17种情绪》《我的大喊大叫的一天》;有的帮助孩子学会处理在幼儿园、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小困扰,比如《在教室说错了没关系》;还有的读物既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也教会他们自己处理消极情绪。

孩子经常接触适龄的成长故事读物,他的心智可能比从不接触此类读物的孩子更成熟、更稳定、更健康。孩子经常接触适龄的哲学启蒙书读物,他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会比从不接触此类读物的孩子更理性、更深刻。孩子经常接触适龄的心理自助读物,当他面对心理困惑时,会比从不接触此类读物的孩子更积极、更有建设性。

阅读中的收获都会变成心智成长的有效助力,帮助孩子摆脱心智的蒙昧状态,形成自我,探索和建构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为内心强大、内在能量充足的独立个体。

此外,成长故事读物会成为孩子未来阅读传记类读物的起点,哲学启蒙读物会成为孩子未来阅读更深刻的哲学读物的起点,心理自助读物会成为孩子未来借助此类读物寻求心理帮助的起点。

当然,孩子读的其他书,比如同龄生活故事、少年奇幻小说等,也都能丰富他对自我、情感的认知和体验。不过,有两个类型的读物,我想提醒你避免选择,一是心灵鸡汤,二是反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的特点是大众口味、励志包装、感人故事、快餐式文本。它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些不用思考就人人可说的“真理”、把生活和人生高度简化后概括出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指南”,过于肤浅、平面,有时甚至相当庸俗。或许此类读物能满足一些成年读者的心理需求,但我们还是建议,父母不要把它们推荐给孩子阅读,即便是专门写给儿童和青少年的励志故事。

心灵鸡汤读多了,就有人创造专门针对心灵鸡汤的文本来纠偏,这些文本就是“反心灵鸡汤”,有人也叫它“毒鸡汤”。比如,“又一天过去了,今天过得怎么样,离梦想是不是更远了?”反心灵鸡汤和心灵鸡汤在本质上并没有不同,也是抽取生活中的一些碎片,给出一个看似很有道理的说辞,目的是安慰生活中遇到大大小小的不如意的人们。比如,“你看,生活就是这个破烂样子,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不用太在意”。

反心灵鸡汤中蕴含的是消解人生意义的姿态和玩世不恭的态度,成人把它当成生活压力之下的一种调剂一笑而过,倒没什么不可以,但孩子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阶段,接触这样的读物会对他们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理解社会运转:社会运转专题读物、社会运转专题百科全书

人类社会,指的是人类所有活动和关系的总和。关于社会的话题纷繁复杂,成人要认知和理解尚且感到相当困难,如何引导孩子通过阅读去认知社会呢?

一个简便的办法,是从具体议题中抽离出来,把孩子的社会认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横向维度是关于当今社会如何维持正常运转的认知;纵向维度是关于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如何发展的认知。所以,我把社会认知读物中“社会”主题的读物分为“理解社会运转”“了解社会发展”两个部分。

尽管如此,社会运转话题仍然囊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诸多庞大领域,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接触相关读物呢?不用担心,好奇且富于智慧的孩子给了我们答案。

1.社会运转专题读物——专门为孩子解说某个社会运转话题的读物

一个刚刚接触社会生活的孩子,总是会从自己看到的具体的人和活动问起,然后“顺藤摸瓜”地追问,增进自己对这些话题的了解。比如,去医院看病,孩子会问“医生是做什么的?”“医院又是做什么的?”路上看到警察指挥交通,孩子会好奇,“警察是做什么的?”“警察只管指挥交通吗?”去商店买东西,孩子又可能会问,“商店是什么?”“钱是什么?”“商店里的东西从哪里来?”“钱又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不需要事先为孩子准备关于社会运转所有话题的读物——事实上,这也基本不可能实现。只要随时根据孩子的提问,为孩子找到能解惑的读物就可以了。找到它们的办法,仍然是我们在“科学认知读物”部分讲到的——“捕捉孩子的兴趣,使用兴趣关键词选书”。

比如,孩子问到“医生”,我们可以去童书中搜索“医生”“医院”,也可以扩大范围,搜索“职业”。这样既能找到解说医生和医院的读物,也可以找到解说包括医生在内的所有常见职业的读物。

如果父母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孩子每一个具体的好奇,及时为孩子找到或者引导孩子找到相关的读物,孩子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何运转的认知自然会逐渐丰富起来。

2.社会运转专题百科全书——专门为孩子解说某个社会运转话题的百科全书

社会运转话题丰富且复杂,很难囊括于一书,所以为孩子们选书多年,我至今还没有遇到一本像“自然百科”那样的“社会百科”。不过,我们可以找到解说某个具体话题的小型百科全书,比如“军事百科”“职业百科”等。如果孩子对某一领域的话题特别感兴趣、不断追问,去找一本这样的百科全书会非常有帮助。

了解社会发展:通史读物、断代史读物、专题史读物

对于自己所处的当代社会如何运转有一定了解之后,孩子的好奇又会转向“从前”和“古人”。他们可能会问,“从前有电脑和手机吗?”“古人吃什么?”“古代的衣服是什么样子?”“古人坐车吗?坐什么样的车?”这些好奇会自然地把孩子导向关于社会发展的读物,也就是历史读物的阅读。

我们所能了解的历史,并不是过往社会中发生的复杂活动和过程的全貌,只是历史学者或者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发现、收集、记述和解读,它们是已经形成的“知识”。将这些已有的知识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不困难,所以相较于“社会运转”读物,“社会发展”读物更容易梳理出一个大致清晰的架构——通史读物、断代史读物、专题史读物。

1.通史读物——为孩子讲述贯通的历史的读物

在历史学中,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事的史书称为通史。童书中的通史读物,会用简略的方式为孩子解说中国或世界历史的大致脉络,以及其中重要的历史时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社会生活。通过一本书或者一套书,孩子就可以了解“从前什么样”“从前的从前又是什么样”,所以通史读物是最容易吸引孩子、也最容易入门的历史读物。在童书类目下搜索“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很容易找到此类读物。

此类读物中,父母又需要格外关注大视角历史读物。它们会用比较宏大的历史观为孩子讲述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历程,既提供孩子需要了解的历史知识,也帮助培养孩子认知历史的格局,避免视角狭窄和思考武断。

2.断代史读物——为孩子讲述某一时代历史的读物

和通史相对,如果一本史书以朝代或者时代为“断限”,就是断代史读物。童书中的断代史读物,会用简略的方式,为孩子讲述某个时代的人物、事件、社会生活。

读过通史读物的孩子,如果对某一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特别感兴趣,就希望对当时的情况了解更多,“当时谁和他一样有名?”“当时还发生了什么事?”由此自然地展开那个时代的断代史的阅读。

3.专题史读物——为孩子讲述某一方面历史发展的读物

专题史,研究的是社会某一方面的历史发展。比如,专门研究政治发展的政治史、专门研究经济发展的经济史、专门研究文化发展的文化史。

孩子感兴趣的自然不是这些大而抽象的话题,他们会对更具体、更好玩的事感兴趣。比如“古代人吃什么?”“古代的衣服什么样?”我们就可以从这些疑问出发,用这些关键词,为孩子找到“具体而微”的专题史读物。

了解文化与文明:文化专题读物、文明专题读物、全景式文化与文明读物

对全球各地有代表性的文化与文明的了解,也是孩子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此类读物,孩子既能获取知识、拓宽视野,也会受到文化熏陶。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及适用于其成员的知识、信仰、习俗和技能” 。文化的总和即为文明,也就是人类活动的总体成果。

以已有的社会认知,大部分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孩子还达不到好奇“文化是什么”“文明是什么”的程度,但他们会对文化与文明更具体可见的部分感兴趣。

对于文化,最让孩子觉得好奇的,是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具体的文化样式和其中涉及的具体事物。接触了古诗词,孩子可能会好奇,“是不是所有时代的人都写诗?外国人会不会写诗?”从这个疑问出发,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接触古今中外的诗歌。听了音乐,孩子可能会对各种乐器和不同的乐曲感兴趣,由此接触关于乐器、著名乐曲和著名音乐家的读物。画画的孩子可能会好奇,“古人画画吗?他们怎么画画?我能不能看到古人的画?”进而接触到关于古今中外绘画作品和著名画家的读物。此类读物,我们可以称为“文化专题读物”。

关于文明,最容易引起孩子兴趣的,是已经远离我们生活的各种有趣实物。他们会好奇“那叫什么?”“那是做什么用的?”并由此展开对各种实体文化遗产的好奇。我们可以根据孩子具体的兴趣,帮他们找到“文明专题读物”。

比如,我有一位读者,他的孩子三年级,孩子在博物馆看到了一只青铜鼎,就想看到更多的鼎,于是连续阅读了好几本介绍青铜器的读物。所以,博物馆是引导孩子开始阅读历史读物的一个很棒的入口。

此外,童书市场上还有一种“全景式的文化与文明读物”,以全景游的方式帮助孩子广泛了解各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生活、风俗文化、历史遗迹,可以大大帮助孩子拓展认知世界文化与文明的视野。

追根问底:社会科学学科知识趣味入门读物

如果一个孩子在社会运转、社会发展方面的阅读足够广泛和深入,他很可能会产生新的追问,“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由此展开对社会运转和发展规律的探究。

能提供这些认知的,是给孩子的社会科学学科知识趣味入门读物,其中最容易引发孩子兴趣的是有关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的读物。比如,通过经济学入门读物,孩子可以了解货币是什么,银行是怎么运转的,如果没钱了会怎么样,股票是什么,股价为什么会上涨,又为什么会下跌。能够探寻到某种现象背后的“真相”“规律”,孩子会倍感兴奋。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开始对社会运转和社会发展问题追根究底时,需要及时为他引入社会科学学科知识入门读物。

认知当代社会:报纸

除了理解一个社会如何运转、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孩子还需要建立对当代社会的认知。他们自然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当今世界,但这远远不够。我们可以为孩子引入报纸。

和图书相比,报纸有独有的优势。图书主要承载已经形成的知识,报纸则主要汇集正在发生的“时事”。一份综合性报纸的新闻信息,包含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社会生活,呈现当下社会真实的运转状况,信息的广泛程度和时效性远远超过任何一本关于社会运转话题的图书。孩子可以通过一份报纸接触方方面面的信息,了解当下、真实的社会是如何运转的。

持续若干年阅读报纸,孩子还会捕捉到一个阶段内社会的发展变化,了解可能会在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当代重大事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报纸还可以帮助孩子了解社会发展。

如果孩子阅读能力较强,能够阅读新闻评论,他们还可以对新闻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看到理解新闻事件的不同角度,并将其与自己在书中读到的内容相印证,从而深化思考、提升认知。

报纸是和图书、杂志并列的三种主要印刷出版物形态之一,阅读报纸会帮助孩子发展出不同于阅读图书、杂志的能力,有助于孩子全面阅读能力的发展。在本书第十三章《如何阅读社会认知读物》的第三节,我还会专门解说如何引导孩子阅读报纸。

认知社会和历史上的人:纪实人物故事、传记

阅读社会认知读物,孩子会接触一个特殊的类型——纪实性的人物故事。它们是故事的形态,但讲述的是关于当代或者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真实事件。此类读物是传记的雏形,或者是缩简版的传记,孩子可以由此开启传记阅读。

阅读传记,对于孩子有拓展认知和建构人生两个方面的作用。

拓展认知——任何一个人的生活和成长,都离不开他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阅读一本高品质的传记,孩子不但可以了解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体育等领域产生相当大影响的著名人物,还可以了解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孩子的社会认知可以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获得拓展。

建构人生——了解著名人物的成长故事,可以引发孩子对他们的钦佩,这种钦佩又可能激发孩子对成为那样的人物、获得那种成就的向往,从而激励孩子产生更强的内驱力。阅读不同人物的人生故事,还可以让孩子看到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对孩子自己的人生选择有所启发。孩子的人生建构当然不是主要通过阅读传记来完成,但阅读传记会在其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说,“传记,就跟历史一样,可能会引导出某个实际的、良心的行动。传记是有启发性的。那是生命的故事,通常是成功者一生的故事——也可以当作我们生活的指引”。

所以,在阅读培养阶段,对于阅读能力已经比较强的孩子,父母需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了解传记这种读物类型,帮助他们接触到高品质的传记读物。

鉴于传记类读物在题材和体裁上的特殊性,我将在本书第十三章《如何阅读社会认知读物》的第二节专门解说不同类型的传记读物,以及如何阅读和选择传记读物。 U3k9IGjvi0v9kUtrSw9aznJU6B5hFXSZKeHCbkwDMLZz+dwxRnAfmknFmH0t1TC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