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启蒙是孩子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数年来我与父母们的接触来看,和社会性相关的部分,多数父母关心的只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何帮孩子学会处理社交困惑”“父母要不要帮孩子认识社会的险恶”“如何引导孩子阅读历史读物”等少数几个议题,关注的范围比较有限。
父母对社会认知读物的重视不足,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认为孩子还没有进入社会,不需要对社会生活有太多了解。但实际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开始在父母的陪伴下走出家门游玩起,就面临着认识社会、理解社会生活的课题,而且还肩负着适应社会生活、发展自我的重任,阅读社会认知读物会为他们带来很大助益。
二是认为社会认知类的读物,内容都太过高深,孩子既没有兴趣,也看不懂。这也是一个误解。社会认知读物有面向任何年龄阶段的,只要适龄,孩子都会有兴趣,也都能读得懂。比如,不少孩子2-3岁时,都很喜欢看斯凯瑞金色童书的《忙忙碌碌镇》。这本书通过展示一个小镇上的动物居民们快乐而忙碌的生活,初步为孩子解说社会是如何运转的,是一本非常典型的社会认知读物。
每个孩子都对身外的世界抱有旺盛的好奇心,他们既希望了解自然世界的运转、人类的造物活动,也希望了解“我”是谁、“人”是怎么回事、人类社会是如何运转的。孩子对自然和造物的好奇心,可以通过阅读科学认知读物来满足;孩子对自我和自我之外的整个社会的好奇心,则可以通过阅读社会认知读物来满足。
社会认知兼具帮助孩子发展自我和帮助孩子获取社会科学知识两种功能,所以我们分别讨论。
发展自我:建构人生
培养孩子阅读有两大作用,一是发展学习能力,二是建构人生。其中建构人生的作用,主要通过从阅读活动中获取深广且有益的社会认知来达成。阅读社会认知读物,会助力孩子的社会化和社会能力发展、心智发展和三观建立。
1.社会化和社会能力发展
社会化是社会学概念,发展心理学也关注孩子的社会化发展。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使个人适应在社会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并接受社会的文化传统的过程;从个体的角度看,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发展自我、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所以社会化有两种功能:传承社会传统和塑造人格。
父母对孩子所做的早期教育、幼儿园对孩子所做的学前教育、学校对孩子所做的学校教育,都是帮助孩子逐步社会化的工作;孩子的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学校生活,都是他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每个孩子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化过程,才能适应社会、独立面对生活,既有益社会和他人,也能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保有自我,让自己生活得幸福、快乐。
了解什么是社会化,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关注孩子长期发展、人格发展的意识,把培养孩子的目标设定为帮助他成为一个社会化进程正常、有完整独立人格的个体,而不是只想着让孩子上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未来有好工作、好收入。
社会能力是心理学使用的概念,也叫适应性行为、社会适应性、社会成熟、适应能力,指的是个体处理日常生活以及在社会环境中生存的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既适应社会生活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二是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履行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社会能力的发展,在孩子的社会化进程中完成。
社会能力,听起来好像是很大的概念,但孩子的很多日常行为和表现,都与社会能力相关,可以反映他的社会能力发展得是足够好,还是有所欠缺。
同伴关系——有的孩子能和小朋友和谐相处,懂得区分“我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懂得借与还、交换、一起玩、排队、等待、轮流等,有的孩子则完全随心所欲。
自尊和尊重——有的孩子能理解别人与自己不同并尊重别人;有的孩子会认为,和我不同就是不对、不好。有的孩子有足够的自尊,既不欺负别人,也不会被别人欺负;有的孩子自我价值感很低,要么喜欢淘气,通过淘气引起关注;要么喜欢挑衅,试图通过强势的表现证明自己;要么胆小怯懦,认为自己既不配得到别人的善待,也不配得到更好的生活。
规则与合作精神——有的孩子很容易适应幼儿园和学校的规则,有的孩子什么规则都不放在眼里,只管为所欲为;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人合作,懂得一些事情需要大家一起做,大家一起做事,有时需要步调一致,有时需要分工合作,懂得既要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要接受别人的支持,懂得自己有时是主角,有时是配角,但有的孩子则完全没有合作精神。
攻击性和亲社会行为——有的孩子温和、宽容、友善、乐于帮助别人,有的孩子暴躁、吹毛求疵、睚眦必报,有很强的攻击性;有的孩子懂得必要时应该忍耐,有的孩子则既不能接受约束,也不能忍受挫折;有的孩子知道“我”不是世界的中心,懂得必要时要妥协、让步,有的孩子则处处抢先、任性无比。
社会能力上的这些差异会影响孩子能不能更好地生活,所以,发展社会能力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孩子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
2.心智发展
心智,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的、用于处理自我认知和成长问题的操作系统,如果这套系统发展得比较完善且运行良好,个体就能在每个年龄段都达到相对理想的成长状态。比如,12岁的孩子,既有一定程度的理性和自主,又保持少年的热情和天真,但不会幼稚得像只有6岁;一个成年人,既能承受生活和工作的较大压力,也能在压力之下保有自己的个性,不会把自己当成处处要人额外照顾的“宝宝”。
有相当多的成年人都缺乏必要的心智成长,会用很不成熟的方式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包括处理自己的情绪、处理和家人的关系、教育孩子,于是经常陷入种种困惑和矛盾,所以,美国著名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才会把心智成熟的旅程称为“少有人走的路”。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需要尽早帮孩子启蒙心智,以免从幼年到成年的每个阶段,和同龄人相比,他都处于“心智不成熟”的状态,遭遇心智不成熟带来的重重困难。
3.三观建立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人生观是我们如何看待人生,包括人生目的和意义、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等,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生活;价值观是我们如何看待事物、评判价值、分辨是非,决定着一个人的道德感和亲社会行为;世界观是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包括如何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社会生活,如何看待历史发展和不同因素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比如,前文提到的“父母要不要帮孩子认识到社会的险恶”,实际上就是个世界观问题。这么问的父母基本上判定了社会就是险恶的。在我看来,这个社会既不是处处美好,也不是时时险恶,作为一个存在,它有它的真实,理性地看到它的真实,我们会更容易理解世界上的善恶,并做出自己为善、不为恶的选择。
三观,是一个人需要面对的基本哲学问题,对这些问题所持的所有观点,构成个人的整个哲学体系。对孩子来说,这自然也相当重要,但是它们不会来自某些具体的知识,父母也没办法找到一所学校或者一门课程一次性、完整地教会孩子。
无论是社会化和社会能力发展、心智发展还是三观建立,都有赖于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效、有益的学习。
发展心理学把个体发展的诸多因素概括成“成熟”和“学习”两个过程。成熟,是由成长导致发展变化,也就是按照基因设定的生物程序发展的过程;学习,是经验和练习导致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缺乏学习,只依赖生理的成熟,一个孩子不会自然地成长为社会化发展良好、心智强健、三观端正的成人。
孩子获得“发展自我”方面的社会认知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父母带给孩子的生活经历和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二是孩子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阅读。
生活经历当然重要,但糟糕的生活经历并不会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起到积极作用;言传身教当然也非常重要,但父母总有力所不及之处。读到什么样的书,虽然不能直接决定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但内容适当且品质很高的读物能帮助父母解决两个问题。
其一,突破因父母自身局限造成的家庭教育“天花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自己不能透彻理解的东西,很难有效传递给孩子,我们自己做不到的事,也没办法为孩子做出示范,但阅读可以帮助孩子直接向更有智慧的人学习。
其二,帮助孩子理解那些父母讲不清楚的具体道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很多大事小事,父母常常很难为孩子解释清楚,也很难说服孩子。因为孩子的很多关于自我的认知都是在内心深处发生的,它是一个非常幽微、玄妙的过程,成人的引导、教育、解说,难免言不及义、隔靴搔痒。更糟糕的是,父母常常搞不懂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这时候,如果孩子恰好读到一本他能理解的书,这会比父母讲半天“大道理”管用。
比如,很多孩子都喜欢绘本《籽儿,吐吐》。这本书对孩子的价值并不只是告诉他们吃掉的籽儿会随着“便便”排泄出来,更是帮助他们理解——遇到以前没遇到过的事,每个人都会担心,但其实有些事并没有想象得那么严重,不需要为一点小事就把自己搞得忧心忡忡。孩子能理解这一点,就不仅是丰富了生活常识的认知,更是收获了心智上的小小成长。
如果只讲道理,以孩子的年龄和阅历,是没有办法理解的,引入相关读物会更有效。高品质的读物会用更形象、更符合孩子心理的方式,帮助他提升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
幼儿园生活和学校生活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人生启蒙作用,但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把一个社会性发展良好的孩子送去接受教育,不能依赖别人替代父母教孩子如何做人。所以,更多的功夫应该下在家庭教育上。
获取知识:初步的社会科学素养
就帮助孩子获取社会科学知识的功能来说,阅读社会认知读物的价值在于建立初步的社会科学素养,包括认知格局、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对接未来社会科学学习的知识储备。
1.认知格局
通过足够丰富的社会认知读物,孩子会看到社会广阔、历史深远。他们会看到,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专业能力,大家通过各自的工作,共同维持着社会的正常运转;他们也会看到,在我们不曾参与的过去,发生过很多重要的事件,也产出过今天仍然与我们相关的成果,这些成果汇集起来,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或者文明。看到这些的孩子,会具备更广阔的视野,更大的认知格局。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这是非常宝贵的收获。
2.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力,指的是一个人能自己思考,看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指的是一个人思考时能保持开放,能辨别、判断不同观点,并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活动,达到对事物本质有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认识。独立思考能力是发展批判性思维的基础,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在所有读物中,对这两项能力的发展帮助最大的,就是社会认知读物。在阅读此类读物的过程中,孩子会遇到高度多样化的人物、事件、观点,有的观点甚至互相冲突。读得多了,孩子会自然地学会不简单地以“好坏”判断人、事,不简单地以“对错”评判观点。谈论人物和事件时,他们会更多使用描述性语言——这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是件什么样的事,而不是判断性语言——这是个好人,那是件坏事;讨论问题时,他们会更多谈论具体的观点、看法,然后分析为什么,很少直接判断这是对的、那是错的。他们既能以不同视角看待事物、接纳不同观点,也能形成和保持自己的观点。
对孩子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启蒙,会奠定他们未来思想和思考的基础,避免他们成为人云亦云、盲目从众或者思想封闭、充满无知偏见的人。
3.知识储备
阅读科学认知读物会帮助孩子建立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储备,无缝对接未来科学课程的学习。同样,阅读社会认知读物会帮助孩子建立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储备,无缝对接未来文史课程的学习,包括小学课程中的思想、品德、社会、法律等内容,中学历史、政治课程中的内容,地理课程中关于经济、人文的内容,还包括中小学语文课程和中学英语课程中涉及文化、文明、历史的内容。
对于从不阅读的孩子,这些内容相当陌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学习。但对于从小广泛阅读社会认知读物的孩子,这些内容已经相当熟悉。足够的相关知识储备,让他们很容易达成对内容真正的理解,记忆起来也相当轻松。
阅读带来的知识储备对孩子非常重要,在本书的第五章《全学科阅读如何为孩子打造未来“接口”》中,我将运用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些关键原理,从认知过程的角度,详细解说它如何作用于孩子未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