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年中,卡罗尔·德韦克一直专注于研究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看法,她发现,那些认为智力是通过努力和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人比那些认为智力天生注定的人在学术、事业和心理等领域更成功。
德韦克的发现与神经学展示的证据不谋而合。神经学证据表明,无论是出生前还是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大脑一直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无论婴儿还是幼儿、青少年或者成年人,他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都会促进其大脑智力的发展。即使是发育严重迟缓的儿童或者患有早期痴呆症状的成年人,其大脑智力的发展也可能获得惊人的提升。
德韦克将思维模式区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有人天生聪明,有人生来愚蠢;天生聪明的人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这是对智力的一种传统理解,认为一个人一旦测出了智商,即使是幼儿时期测试的,这个分数也能真实反映他今后的智商和潜力。
相比之下,那些持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只要给予适当的支持、激励和学习机会,智力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他们对于有的孩子天生更聪明、更有潜力的说法嗤之以鼻,他们认为人类的能力过于复杂多变,无法用以预测人的极限或未来成就。
人们的思维模式对其后期的成就有很大的影响。那些持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变得更有信心,更愿意承担智力上的风险,因此他们在学术和事业上远比那些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成功。而那些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更容易妄自菲薄,对自己和他人做出负面判断。
思维模式听起来像是对人进行分类的另一种方式,即另一种用来区分人是否聪明的方式,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思维模式是一种习惯,可以后天学得,也可以是不学而能。原本持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父母和孩子也可以选择改变这种思维模式。正如人们所希望的,教育者和大众正在摆脱固定型思维模式,越来越多地采用成长型思维模式来对待孩子能力的发展。
我们以下面两个例子来阐释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前文提到的酷爱破解谜题的小女孩保拉,一直在不断探索学习和成长的新方法。遇到障碍和困惑时,她会更努力,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解决,并寻求他人帮助,或寻找另一种方法来掌控局面。下次再遇到此类挑战时,挑战就已不再是障碍,她会应对得更得心应手。得益于这种成长型思维模式,她的竞争力和信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得到了不断增强。
另一个例子,小男孩亚历山大,父母经常夸他智力超群,并为此深感自豪。因此,他养成了一种习惯,只处理那些他觉得能成功完成的任务。一旦遭遇障碍,他就变得烦躁不安。亚历山大持有的心态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在他看来,人们要么聪明,要么不聪明,且这一点一生都不会改变。由于秉持这种思维方式(再加上他认为父母之所以对他称赞有加,仅仅是因为他比其他孩子更聪明),他非常担心出错,害怕哪次失败会暴露出他是不聪明的那类人,因为他的满足感大多来自他的高智商。除非他的态度向成长型思维模式倾斜,否则对失败的恐惧很可能让他对重大挑战产生抵触心理,反过来,这种抵触心理肯定会让他畏手畏脚,从而缩小其活动和追求范围。
保拉总是满怀激情地应对挑战,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能;亚历山大却陷入了不断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他越是抗拒挑战,越担心自己远没有他人想象的聪明,这种担心就越有可能成为事实,固定型思维模式阻碍了他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天资聪颖未必聪慧终身。”
——卡罗尔·德韦克
那些后来比早期更聪明的人,其行为模式是否具有一致性?早期显示出高智商的迹象后来却没有更好表现的人,其行为模式是否也具有一致性?德韦克及其同事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些人的确有明显的行为模式差异,这些行为模式既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也可以是与生俱来的。
夸赞孩子聪明对他们的学习有害,大多数父母在听到这一结论时不免感到惊讶。实际上,这么做确实会损害孩子的积极性,影响他们的表现。与其夸赞孩子“绝顶聪明”“智力超群”或“天赋异秉”(亚历山大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他们相信这能让亚历山大更自信),不如表扬他们为取得成绩所付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所采用的恰当的策略方法。父母的措辞会直接决定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有关孩子先天能力的暗示信息(这是孩子所无法改变的),还是关于孩子具体行为的明确信息(这是孩子可以控制的)。措辞调整对父母来说是微小的改变,却能对孩子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
不要单纯地夸赞孩子“你太聪明了”,要试着给出有具体反馈的鼓励,这样孩子就能明白他可以进一步发展的优势所在。例如,你可以这样告诉女儿:弹吉他时,她极富表现力,让你满心欢喜;写文章时,她有理有据,文笔引人入胜;解决数学难题时,她坚持不懈的态度,让你印象深刻。
询问孩子学业时,赞赏他的努力,鼓励他对所做的选择、学习策略或自身兴趣进行进一步思考。“你在这篇文章中提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其中哪些是你想进一步了解的?你会从哪里开始探索?”偶尔单纯地夸赞孩子聪明,并不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影响,但对孩子的表扬越具体,对他的学习和发展就越有利。
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所导致的另一个差异是对待刻苦努力的态度不同,而这一态度同样适用于智力培养。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任何人,只要在工作上下功夫,或者学东西很慢,就不够聪明。相反,持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出众的能力是逐渐发展而来的,往往需要通过辛勤付出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大卫·麦克阿瑟任教于安大略省米西索加市,深受学生爱戴。他经常告诉学生(其中有许多英语学习者)“熟能生巧”,也经常低声安慰他们,“追求完美太无聊了”。当他意外离世时,父母、老师和学生纷纷分享他的事迹,以此表示对他的悼念,其中就包括他是如何用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实现新的目标的。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明白,关注细节(通常缓慢而费力)能够促进孩子学习,并提高他们的能力。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很有见地的观点,“练习不是衡量你是否优秀的标准,但多做练习确实能帮你变得优秀”。
聪明人能又快又轻松地掌握新理念,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只有当这些“新”理念与他们已经掌握的概念类似时,才会产生如此情况,所谓的新理念其实并不新。与其说一个人刻苦努力代表他不够聪明,不如说刻苦努力意味着直面挑战,有条不紊地前进才是一个人聪明的原因。同样,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不需要刻苦努力,那只能说明他需要更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以年轻舞者学习单足尖旋转动作为例,无论她多么有天赋,学习和强化的过程都是缓慢而艰巨的,她需要一步步精确地掌握身体中每一块肌肉的正确位置。如果要完成一个优雅的旋转,而不是只做一个笨拙的扭动,也不想因旋转受伤的话,那么她就必须反复练习。那些享有盛誉的首席芭蕾舞演员,并不是因为学习新舞步的速度快而闻名,而是因为她们的舞步动作优雅漂亮却又显得毫不费力。这种毫不费力的优雅来自她们学习过程中对每一个细节细致入微的关注,这意味着她们要比水平相对较差的同龄人付出更长时间的准备和更加刻苦的练习。
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之间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他们对待失败的态度不同。很少有孩子会欢呼:“万岁!我犯错了!我从错误中学到了什么?”也很少听到父母安慰孩子:“这次代数考试失利真是太好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你考试中暴露出的问题查漏补缺。”但这正是持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遇到障碍时的反应。
那些持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把挫折和批评当作难得的纠正自我、提升智力的机会。当然,我们并不是建议父母把失败当成孩子的努力目标,而是当失败和失望来袭时——人们在学习、成长和接受挑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这些,应该将其视为学习提升的机会。
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自我评判,或者觉得他人都在评判自己。他们更有可能有意识地回避潜在的困难处境。例如,如果在考试或作业中表现不好,他们很容易产生尴尬、生气、沮丧等情绪,甚至责怪他人。父母可以对此加以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尽管失败让人沮丧,但也可以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成长型思维模式引导孩子从错误中学习,鼓励他们走出舒适区,寻求更多挑战,然后在应对挑战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持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取得更高的学术或职业成就,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与贝拉克·奥巴马共事的人回忆,奥巴马从大学时代起,就秉持这种对待困境的态度,即当事情进展不顺时,他会习惯性地思考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他的政治观点如何我们不做评论,但他积极对待挑战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帮他一路披荆斩棘两度入主白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