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天才,只是经验丰富而已。”
——巴克敏斯特·富勒
前两章论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智力和创造力会伴随着学习机会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变化,这让人们看到了智力和创造力发展的无限可能,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难题:哪些机会适宜?什么时机恰当?为了促进孩子的最佳发展,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父母应该(或不应该)采取什么举措?如何平衡工作和玩耍之间的关系?本章将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孩子发展的每个年龄段都有其独特的经历和挑战,所需要的支持、资源和养育技巧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将分成4个年龄段进行讨论:婴幼期(出生到5岁),童年期(5岁到11岁),青春期早中期(早期为11岁到14岁,中期为15岁到18岁),青春期后期至成年初期(18岁及以上)。不同年龄段的育儿策略不同,早期还行之有效的育儿策略(比如,社交活动的组织、阅读材料的选择),后期却可能会引发问题。
作家兼广播员保罗·图赫在接受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采访时,就父母抚养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有如下论述:
孩子年龄太小时(年仅一两岁),父母再怎么溺爱都不为过。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需要支持、关爱的年龄段,需要父母真正了解、认可他们的需求。1岁到3岁期间某个时候,情况会发生转变,孩子的需求开始转变为寻求独立和挑战。步入童年中期和青春期后更是如此,孩子希望父母少些教导,希望父母置身事外,任由自己摔倒再爬起来,自己的仗自己打。
您可以自主选择通读本章全文还是节选阅读。为了提高效率,您可以只阅读与您孩子年龄匹配的内容。当然,您也可以通读全章,以便回顾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反思现在,同时未雨绸缪。
学习和玩耍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贯穿本章的主题之一。从出生到成年,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呈动态的弧形变化,从侧重玩耍到侧重工作,再从更多的工作到玩耍,如此循环往复。丽娜·萨波尼克和她同事的最新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哪一领域取得高成就,其模式基本都遵循一条发展主线:在玩耍中探索趣味,获得技巧,再日益精通,最终产生极具创造性价值的实质性成果(创造性产出或创造性表现)。
工作和玩耍对智力发展和所取得成就的影响孰轻孰重,人们对此观点不一。托马斯·爱迪生说过:“机遇有时会改头换面,穿上工作服伪装成工作的样子,大多数人因此与机会失之交臂。”他认为埋头苦干才能出成就。作家约瑟夫·奇尔顿·皮尔斯却认为:“玩耍是释放人类最高智慧的唯一途径。”他认为最高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玩耍。这两种观点都能从神经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中找到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