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创造力养成计划的10个要点

与智力一样,在应对挑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创造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发展。发展智力需要付出努力,创造力的提高也需要付出努力。当然,人们可以自主选择是否要提高自己的智力,是否要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罗伯特·斯滕伯格认为,“儿童和成人一样具有创造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做一系列决策形成的。从本质上讲,是他们的决策造就了创造力”。如果孩子要成功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他们必须学会“为创造力而决策”。斯滕伯格提出了一个“10条计划”来帮助孩子做到这一点。我们已经在上文讨论过他的观点对孩子能力发展的意义,在此主要讨论父母应如何利用这10点建议支持孩子为自己做出有创造力的决策。

重新定义问题

创造力养成计划的第一个要点是重新定义问题。这意味着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事物,不接受维持现状的处事方式。例如,19世纪下半叶,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和他的同事们重新定义了艺术家的绘画方式,为后来的印象派发展铺平了道路。他们在画日常生活场景时,更注重画面情绪和整体效果,淡化了线条和细节。他们走出画室,描绘自然世界,把艺术家的问题重新定义为以迅速的手法捕捉瞬间的印象,他们创造的是忠于真实感受的场景或人物,并非物理上的客观状态。

实际上,小孩子非常善于自发地重新定义问题。有时他们并不觉得泥坑肮脏又危险,应小心避开,反而觉得那是赤脚乐享湿软泥土的机会。有时他们会去检查一下水坑,谁知道里面隐藏着什么呢?有时他们甚至会把泥土涂在脸上。父母想要帮助孩子养成创造性的思维习惯,并开发他们的智力,就要鼓励他们对重新定义问题保持开放的态度,要随时向孩子指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可以用这种思维方式处理事情的事例。

分析自己的想法

创造力养成计划的第二个要点是分析自己的想法。虽然鼓励像“重新定义泥坑”这样的发散性思维很好,但并非所有的想法都是好的。不管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还是毕加索,或者其他任何人,谁都不能保证他们的所有想法都是正确的。质疑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批判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孩子要学会评判自己的想法,例如判断哪些想法值得追求,哪些应该放弃或留待以后(例如,将泥土当颜料涂在脸上的想法,最好留待以后)。

尼古拉斯似乎对他的电子游戏有着无穷无尽的想法。起初,他设计了几十个自认为有趣或奇特的角色。然而,当意识到游戏要推向市场时,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设计,严格筛选每个角色。因为他明白,只有精心制作每个角色,才能让朋友和其他人喜欢。

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对想法进行评判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也可以通过向孩子提问帮助孩子学会自己培养创造力。

推销自己的想法

一个想法越重要、越创新、越有突破性,就越难得到认可,或许这听起来有点矛盾,但至少刚开始时是这样。推销自己的想法是创造力养成计划的第三个要点。许多声名远扬的小说家刚开始写作时都经历了多年的失败和潦倒。J.K.罗琳、乔治·奥威尔、约翰·格里森姆、凯瑟琳·斯托科特和欧内斯特·海明威都是典型代表,他们的作品为大众知晓得益于他们的坚持,这种坚持不仅体现在小说创作上,也体现在作品推销上。弗洛伊德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也是如此,在作品发表前他们艰难奋斗多年,也没能让自己的开创性理论得到关注,更不用说被本领域内有影响力的人阅读或理解,甚至进一步采纳实施了。

孩子的建议没有获得老师或其他孩子的即时认可时,父母往往愤愤不平,实际上大可不必。不断打磨自己的想法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创造力。使自己的解释足够令人信服以打动他人,也是创造力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父母向孩子展示增强说服力的技巧,能够促进孩子的社交能力、沟通技巧以及创造力的发展。

牢记知识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人们需要学习新知才能超越已知,但这种知识可能会对预见能力造成干扰。因此,创造力养成计划的第四个要点就是要牢记知识是一把双刃剑。一个自认为对某件事已了如指掌的人很难再接受新的视角和观点。父母倾听孩子的声音,教育和引导孩子,可以使自己的创造力保持活力,也可以借助孩子的新奇视角欣赏经验丰富的人可能会错过的事物。

上文提到的卡琳描述“花儿像人一样蜷缩入睡”的比喻,就是会令听到的人精神为之一振的观察视角。拥有终身学习意识的父母更善于倾听孩子的想法,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意识到知识储备相对较少的人(比如孩子)感知或解决问题的方式令人惊奇,而父母虽然拥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却从未如此想过。

克服障碍

创造力养成计划的第五个要点与推销自己的想法有关,就是要学会克服障碍,因为培养创造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障碍。实际上,人们提出质疑之时就是遭遇反对之时。想法越具有开创性,情况越是如此。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一个想法一开始不够荒谬,那么它将毫无希望。”他还说:“伟人总会遭到平庸之人的强烈反对。”斯特拉文斯基在《春之祭》( Rite of Spring )首演时受到广泛批评,伽利略因其看似骇人的主张(即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遭到教会的谴责,这些都是重大突破性观点遭到强烈反对的著名事例。

这里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例子:

米歇尔上五年级时,认真写了一份读书报告。这份读书报告包含了老师要求的所有元素:情节、人物、背景、主题等。她自认为写得很好,却得了零分,她大受打击。零分!为什么?因为老师要求读书报告写成有引言、正文和结论的散文文体,而她的读书报告则写成了押韵诗。

米歇尔回家后很生气,但是几天后,她将自己在诗中的想法改写成常规的散文文体,重新提交了一份读书报告。老师将这两份作业放在一起重新评阅,最后给米歇尔的作业打了高分。

在这个例子中,米歇尔没有因为不公正的零分而一蹶不振或勃然大怒,相反她克服了障碍,并学会了沟通的艺术。

有创造性想法的人一定会遇到障碍,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处理所遇到的障碍和遭到的拒绝。为了回应编辑、评论家、出版商的批评,我们往往能受到激发写出更好的作品。当然,我们必须先平息愤怒,然后扪心自问,怎样才能让我们的作品更有条理、更有说服力。父母可以向孩子展示如何有效地应对反对意见,将问题视为强化和微调自己想法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孩子为创造力而决策的能力。

承担合理的风险

创造力养成计划的第六个要点是学会承担合理的风险。敢于冒险的孩子(如尼古拉斯、卡琳和米歇尔)所经历的风险之一是学校通常会迎合常规思维。实际上,学校本就是为了培养常规思维而设计的。例如,在考试中,学生通常会选择保险的答案,这样成绩才会更好。若孩子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奇思妙想,就有可能遭到惩罚,例如得到较低的分数或与老师发生冲突。

乔安尼在高中时上了一门创意写作课,有一天她写了一篇题为《繁忙街道,观橱窗模特有感》的论文,题目就是整篇文章,除了顶部的标题,其他只字未写。这就是一种风险,但这合理吗?这篇论文的成绩应该是A还是D?(您来决定……)

可悲的是,即使在艺术、音乐和创意写作课上(人们通常认为应鼓励创新的课),老师也经常惩罚那些愿意冒险的孩子。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某些著名的艺术家、音乐家和作家,小时候艺术课、音乐课或创意写作课的考试不及格。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承担创造力的风险,但又不希望他承担过分的后果。要想解决这一困境,就要教会孩子将目光放长远。既鼓励他为创造力冒险,也帮助他学会妥协折中,学会分析创造力的相关风险,并判断哪些值得冒险。要宽慰他,一旦他能证明自己在选定的领域能力出众,那么就可以进行他想要的冒险,前提是他必须先证明自己。

不断成长

即使是那些一开始就具有创造力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可能会在舒适圈中停滞不前,而创造力养成计划的第七个要点就是要不断成长。毕加索说:“小时候人人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长大之后如何继续做艺术家。”弗洛伊德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孩提时聪明伶俐光芒四射,成年后却意志薄弱平庸无奇,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鲜明对比啊!”

有些人取得了初步成功后,便停滞不前,如果进一步发展,他们可能会成为专家,却没能再向前发展。尤其可悲的是,他们还会强烈抵制他人的新想法,就像当初别人抨击他们的新观点。

保持创造力的唯一方法是不断寻找挑战,并想出新方法来应对挑战。在这一点上,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最有效。我们应该向那些在生活中直面挑战、不断突破的父母致敬,无论是向新方向不断拓展自己的创造力,还是仅仅为了庆祝日常生活中的创造力而“赤脚走泥坑”,这样的父母都很棒。

相信自己

那些为自己的创意承担风险的人可能会发现自己孤立无援,这种情况有时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相信自己是创造力养成计划的第八个要点。对于那些墨守成规者的反对,理性的回应就是许诺未来会谨言慎行。谨慎行事,也许是正确的,却没有创意。提出创新想法意味着时不时会犯错,这确实让人感到尴尬、恼火或沮丧,但要知道,创造力带来的兴奋感和刺激感来自冒险,但潜在的代价是可能对自己丧失信心。

如果米歇尔和她的老师没能就押韵的读书报告达成合理的妥协,那么故事的结局可能会完全不同。米歇尔在写作中冒险创新的意愿也可能会消失,这将是莫大的遗憾。好在她已经成为一个痴迷于写作的作家,还通过此事学会了(除了其他方面)什么时候可以使用押韵,什么时候最好写散文文体。

为了保持创造力(保持智力也一样),孩子要学会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这样他们才能经受住批评,从错误中重新站起来。保拉(第一章那个喜欢破解谜题的女孩)遇到困难时,会加倍努力,因为她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大家的帮助,问题终会解决。孩子想要塑造这种信念,需要父母的安慰和鼓励。要让孩子知道,即使之前没能产生好的想法,但只要相信自己,创意随时会来。

包容模糊性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在书中写道:“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一流智力,就看他是否能头脑中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想法,大脑还能正常运转。”创造力养成计划的第九个要点就是包容模糊性。几乎所有的创造性工作都有一个漫长又煎熬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两个(或更多)相互排斥的想法都有一定的说服力,让事情进展不下去。为了培养创造力,你不得不忍受这种状态,熬一段时间才能水到渠成。

幼儿时期,孩子需要明晰确定的结果才能获得安全感。幼儿世界里的人物不是英雄就是恶棍,不是朋友就是敌人,事情非对即错,尽管这些人或物会随时间变化而异。例如,6岁的艾丽西娅昨天还是布伦娜最好的朋友,今天就和对方闹掰了。也许两个人都不明白,最好的朋友有时也会让人生气,这是正常的。10岁或11岁之前,事物的意义需要更成熟的智力才能识别,大多数孩子很难理解这其中的细微差别、模糊性和复杂性。因此,明智的做法是等孩子成长到足以理解模糊性的年纪,再教他们学会包容。即便是那个时候,父母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包容模糊性确实很难,孩子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全掌握。

分阶段进行争议话题(例如,动物的权利、在家上学等话题)的辩论,是让年轻人了解复杂想法中所固有的模糊性的好方法。辩论时,将孩子随机分配为正方和反方,然后就各自立场进行小组辩论。一定时间后,双方交换立场,正方变成反方,反方变成正方。辩论结束时,要求每个人阐述自己的立场,阐明正反两方观点的利弊。最后让每个孩子对此次辩论进行反思:此次辩论是否改变了你对这个话题的看法?如果你刚刚只站在一方立场上,而非两种立场都尝试,那你对该问题的理解还会深刻全面吗?

安大略省的高中老师米沙·阿巴内尔曾指导学生在国际、全国和省级辩论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他这样描述辩论的好处:“组织得当的辩论不仅可以提升研究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还能提高自信心、创造力、推理能力,以及培养合作精神、尊重意识和同理心等,还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对细微差别和复杂性的鉴别力。”

模糊性当然不如确定性那么让人舒适,但它对创造性工作至关重要,在完善想法方面也极具价值。父母可以帮助孩子体会创造的乐趣,让他们知道创意的回报是丰富的。父母还应该帮助孩子认识到,不适感是模糊性所带来的代价之一,有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找到喜欢的事,然后去做

相关传记和访谈在谈到那些创造力非凡的名人时,都强调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才能坚持下去,这是创造力养成计划的第十个要点。莫扎特曾写道:“单有超群的智力或想象力并不能造就天才,即便两者兼而有之也不行。天才的灵魂是:热爱,热爱,还是热爱。”

人们做自己酷爱的事情最能激发创造力。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找到他们喜欢的事情,然后提供必要的机会支持他们大胆尝试。这种机会也许是小提琴和音乐课,或者是一块花岗岩和一套石凿,抑或是科学博物馆的会员资格。不同时期,孩子选择去体验或决定进一步尝试的事物可能会不同。最终,正是对所做事情的热爱,促使我们不懈努力、自制自律、持之以恒,最终取得创造性成就。

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力或性格特征,并非与生俱来。父母要鼓励孩子培养创造力,教给孩子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取得成功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当然亲身示范是最好的教授方式,如果父母能从自身做起,为孩子做出培养创造力的表率,则会事半功倍。 RH37KXCgoZYiWTvCk3Knzfn2XWVNjtj0rVihhSQmRvKBYpmkgXDmgT7SE172U01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