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普遍认为,创造力体现了独创性、灵活性、流畅性和精细化。无独有偶,也有类似观点将创造力定义为原创性、灵活的思维、目的、美学和动机的混合体。还有一种观点更关注创作结果而非创作过程,认为创造力该由相关领域专家评判,通过生产出的高质量原创产品来判断其创造力。
虽然这些诠释创造力的观点(以及其他观点)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且合乎情理,但我们要给父母和老师提出一种更切合实际的观点,即丹尼尔·基廷的创造力4要素。丹尼尔·基廷认为,创造力是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这4个要素的结合。丹尼尔的说法乍一听可能过于理论化,但稍加思考便会发现,这种说法为支持孩子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亲子友好”的框架。
“我看到大理石中有一只天使,于是我不停雕刻,直至使它自由。”
——米开朗琪罗
那么尼古拉斯和他的电子游戏是如何体现丹尼尔·基廷对创造力的这4点理解呢?他在生物学和游戏制作方面(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才华初显;对于如何让游戏更有趣、更有挑战性、更吸引玩家,他提出了新颖独特的想法(发散性思维);他系统地指出了哪些想法可能贯彻落实取得最佳效果,从而甄选出那些他需要继续微调的想法(批判性思维);最后,他为出售游戏而策划营销(沟通能力)。
由此可见,尼古拉斯在电子游戏项目中确实表现出了创造力。虽然与毕加索在绘画方面的绝佳创造力或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科学领域的天赋不同,但若父母和老师能及时鼓励,这种小写的创造力最终可能会发展成影响更为深远的大写的创造力。
常有人说:“我就是没有创造力。”仿佛创造力就是一个简单的“有”或者“没有”的绝对判断题,这与直接用“高”或者“矮”来判断身高别无二致。虽然有能力改变整个领域发展进程的人凤毛麟角,但具有创造力却是每个人都触手可及的目标。丹尼尔·基廷所指出的这4个要素就是培养创造力的绝佳起点。下面我们分别来探讨这4个方面。
“未受教育的天才如玉在璞中。”
——本杰明·富兰克林
具备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对培养创造力和智力来说同样重要。简单来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变得有创造力(或聪明)。例如,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和对语言使用的透彻理解,无论写作理念多么出类拔萃,见解多么独到深刻,也很难成为一位有创造力的作家。成功人士(作家、发明家、数学家等)的人物传记里在谈到创造力时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知识了如指掌。
棉被制造商朱迪·安妮·布莱曼下面的话说得很有道理:
普通大众认为创造力不可预知,认为创造力只钟意于少数有天赋的人,创意会从这些天赋异禀的人身上毫不费力地倾泻而出……然而,当研究人员研究创造力的本质时,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创造力看似魔法般地凭空出现,实则有迹可循,它来自信息的深井,需要大量的信息积累做支撑。
偶尔的灵光乍现并不足以支撑我们走得长远。相反,为了提高我们的创造力,我们需要更加深入了解专业技能,更加精湛地掌握专业技术。离开了知识,我们脑海中就不会产生独特而有趣的想法,更无法将它们整合以进行创造。比方说,织工要想生产出棉被,就需先了解她在纺织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所有材料和图案……如果没有技术,我们只能凭空想象出一床与众不同的被子、一幅惟妙惟肖的画或一首文采斐然的诗,但无法将想象变成现实。
很多时候,父母认为专注于知识和技能会剥夺孩子的创造力。恰恰相反,正是这些知识使创造成为可能。
“找到好点子的最佳办法就是多想点子。”
——莱纳斯·鲍林
提到创造力,人们会想到发散性思维——这些富有想象力的、非比寻常的想法总会以其独创性让我们感到惊喜。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另一个维度,它诙谐、古怪又独特,自发地与其他的思维方式区分开来。正如诺贝尔奖得主、科学家莱纳斯·鲍林所说:“找到好点子的最佳办法就是多想点子。”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下涌动的气泡。
卡琳4岁的时候,自创了一些比喻的表达来帮助自己理解周遭的世界。她观察到太阳下山时花瓣会合拢起来,就说:“夜晚是花儿的睡觉时间,花儿也会像我一样蜷缩起来睡觉。”
卡琳的母亲告诉我们,她的女儿总有无穷无尽的想法,从烹饪实验(“如果鸡汤里加入花生酱会怎么样?”),到设计戏剧服装和舞台布景,再到对不同的智力领域更深入的探索。
老师森卡·奈姆吉就发散性思维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写道:
你有没有注意黄瓜在生长的时候是如何伸出藤蔓的?随着黄瓜植株越来越大,藤蔓可以缠绕在周边环境中的某种东西上,为植株提供支撑。
藤蔓就像植物的发散性思维,它们向多个方向生长,如果其中一根藤蔓附着在篱笆的钉子上,它就会紧紧地缠住钉子,再从那里更用力地向上生长。
但是许多藤蔓无处可去,无物可依,最终就会走向干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对黄瓜心怀敬畏,因为它敢于冒险,敢于将藤蔓伸向任何地方。有时,原本无处依附的藤蔓会碰巧攀附上今天刚刚出现的东西。从这一点来讲,有些藤蔓具有前瞻性。
父母应该尊重和鼓励孩子的多种想象力,因为这些想象力是激发创造力的灵感源泉。
“创造力产生于自发行为与限制因素之间的张力,限制因素(就像河岸一样)迫使自发行为转化为艺术或诗歌作品所必需的各种形式。”
——罗洛·梅
批判性思维帮助人们判断哪些创新想法更具价值,如何才能使这些想法更富成效。研究创造力的心理学家罗洛·梅强调,限制性思维或批判性思维对取得创造性成就至关重要。他用的河岸的比喻很贴切: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的限制,伟大的想法就会漫无目的地四处乱窜,最终一无所获。
霍华德·加德纳在其著作《大师的创造力》( Creating Minds )中列举了7位在不同领域中进行变革的成功创造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巴勃罗·毕加索、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T.S.艾略特、玛莎·格雷厄姆和甘地。这7个人的相似之处不多,其中之一就是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展现出非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众多想法中选出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最佳创意的能力是实现创造力产出所必须具备的。
“沟通是自我表达的实现方式。”
——赛珍珠
沟通能力是创造力的第四个基石。在前面的例子中,尼古拉斯想与其他人分享他研发成功的电子游戏《昆虫大军和捕蝇草》,他的创造力沟通方式就是市场营销(或其他分享想法的行为)。为了推广游戏,尼古拉斯必须为不同的角色编写脚本、梳理情节,并设计引人入胜且条理清楚的软件包,以便向他人展示。
要培养创造力,就必须要有高超的沟通技巧。一位音乐家,即便掌握了世间所有的音乐知识,能够创作出美妙的旋律,但如果他不能通过表演或是作曲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的才华就会被埋没。一位建筑师,即便能构想出新颖的建筑,但若不能将想法落实到施工图纸上,那他无异于在沙滩上涂鸦。正如赛珍珠所说,创意要想实现,就不能只停留在构想阶段,要走出人们的脑海,进入现实世界。
平衡创造力的这4个维度至关重要。过于强调知识会挤掉发散性思维;过多的发散性思维会分散时间和精力;太多的批判性思维会阻碍新想法的诞生;太过关注沟通而忽视内容、创意或批判性思维过程的任何一个方面,则都会使沟通流于形式。父母可以与孩子沟通分析创造力的4个维度,共同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孩子感兴趣的领域,从而帮孩子实现创造力4个维度的有效平衡。
当专业知识、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在为目标服务的过程中平衡地结合在一起时,创造力就应运而生。创造力的4个维度都是可教(和可学)的,所以这种“四管齐下”的方式为父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它为培养儿童创造力指明了具体方向,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常规的创造力相关领域,如音乐、绘画和舞蹈,还适用于数学、科学、技术和其他所有领域。父母帮助孩子加强创造力的4个维度,孩子成年后就更可能乐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