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经历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时期,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誉为“诗史”。杜甫因诗众体兼擅,沉郁顿挫,博大精深,集中国古典诗歌之大成,被尊为“诗圣”。
我们尊杜甫为“诗圣”,是因为杜甫总是把自己的悲喜忧乐与祖国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当国家在“安史之乱”苦难中痛苦呻吟时,诗人与祖国一起流泪,写下了《春望》一诗。诗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发语沉痛,说国家破碎了只剩下山河在;春天的长安城,如今也毫无生机,荒芜得草木丛生。有感于时事,诗人见花开而流泪,闻鸟鸣则心惊。而当安史叛军的大本营被唐朝军队捣毁、祖国有了转机和希望的时候,诗人欣喜若狂,唱出了这首“平生第一首快诗”(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前一年的冬天,唐军在洛阳一带消灭了叛乱军队的主力,转年春天,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兵败自缢。至此,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诗的首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写诗人远在剑门关之外即蜀中,忽然听闻传来唐军收复蓟北大获全胜的好消息。“忽传”,写出了好消息是不胫而走,人们口口相传,很快地到处传布,现在竟然传到了剑门之外。紧接着写“初闻涕泪满衣裳”,刚一听到这个好消息,诗人就涕泪横流洒满了衣裳,可见诗人是多么的高兴。颔联写诗人高兴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在高兴的诗人的眼中,妻与子也愁云为之一扫而空;也可以理解为受诗人高兴的情绪的影响,妻与子的愁也没有了。诗人高兴得连把正读着书好好收拾起来都来不及了,草草地卷了起来,推放到一边去了。“喜欲狂”,高兴得发狂了。杜甫的性格比较沉稳,情感沉郁深厚,很少大起大落,很少狂举狂态,但是当祖国苦难的阴云一扫而空时,诗人竟然像孩子似的手舞足蹈,狂喜难禁。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因为高兴,所以开怀痛饮,放声高歌。叛乱被平息,诗人可以结束流浪漂泊的生活了,于是立即想到青山绿水作伴,回到盼望已久的家乡。一想到回乡,立即勾画出回乡的路线:“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原注:“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即洛阳。马上从巴峡穿过巫峡,便下到襄阳然后北转直奔向老家洛阳。可见,这个路线是诗人在胸中渴望已久、早就谋划好了的,所以一闻战乱平息的喜讯,马上就和盘托出。最后一联以流水对收结,增加了全诗的气势,使得八句如一句,一气而下,其疾如飞。杜甫的爱国热忱,真如火一般的滚烫,而且终其一生,忠贞不渝。
明人王嗣奭评其诗曰:“说喜者云喜跃,此诗无一字不喜,无一字不跃。其喜在‘还乡’,而最妙在束语直写还乡之路,他人绝不敢道。”(《杜臆》)明末清初黄生也评析道:“杜诗强半言愁,其言喜者,惟《寄弟》数首及此作而已。言愁者使人对之欲哭,言喜者使人对之欲笑。盖能以其性情,达之纸墨,而后人之性情,类为之感动故也。”(《杜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