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发展分析、解决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在“技术设计过程”主题教学中,采用“做中学”的教学策略,则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领悟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及其所涉及的技术思想和方法。
目前,在“技术设计过程”的教学中,仍有教师把技术设计过程的教学理解为技术产品制作的训练过程,一味强调操作的规范、制作的效率、技巧的掌握和产品工艺的精湛,甚至为了强调科技含量,选择了复杂的技术设计载体。他们认为将小板凳作为“技术设计过程”的载体太简单,应该选择技术难度大、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载体进行教学。也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说教的形式,向学生讲述设计一般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课堂教学呈现为:听着老师讲授,看着老师的PPT演示稿,记录着老师板书的内容,教学过程成为知识记忆的过程,“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成为空谈。
“技术设计过程”是技术设计的一般思想方法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对课程目标的把握还欠准确,对课程性质和理念的认识不够深刻,把通用技术课当成了传统的劳动技术课。他们把教学的着力点定位在技能培养上,过度强调了“做”的功能,缺少了“做中学”的思想,这样,难以有效地让学生从中领悟技术的一般思想和方法。
通用技术课程属于基础的通识教育的范畴。“技术与设计 1”的内容均属于一般性的技术设计,学生在“做中学”的经历中,学会简单设计,体验一般过程的技术及文化。教学中只有选择学生有生活经验的、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教学载体,才有利于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和体会到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如设计的一般过程、设计评价、设计交流以及技术试验的主要方法等。而如果学生没有“做中学”的经历,只有在课堂上倾听教师讲解,被动地参与到教师预设的问题探究的经历,“做中学”的教学策略则只能成为一句口号。
教师要准确把握“技术设计过程”主题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课程标准》是针对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的依据。针对这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指出:“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设计的一般过程是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初级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机械地向学生讲授设计的科学理论方法,而应当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客观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设计的一般过程。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以搭建活动平台为主,教师预设案例为辅,让学生成为设计的主导者,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做”的过程中,体验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困难、失败、成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建议、指导、提醒与鼓励,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做”中学会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高中通用技术的课堂形式和课堂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技术感知活动、技术探究活动、技术制作活动、技术评价活动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技术实践活动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内涵丰富的“做”中完成“学”的有效认知。例如,在“设计的一般过程”主题教学中,可以采用“做中学”的策略,从而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在“做”的过程中主动有效地“学”到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设计、制作载体。如通过便携式板凳、台灯、书架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的设计制作,让学生亲历发现与明确问题、制订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优化方案和产品使用说明等设计一般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感受设计实践过程这些环节的必要性,初步掌握这些环节中的基本方法,从而自主建构一般设计过程的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