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通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学生提高技术核心素养的一个宽广的平台,而能否发挥课程这一平台的相应作用,有效地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理解、应用一些基本的技术知识,提高以技术设计和技能操作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实践能力,领悟蕴含在技术过程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体验、内化技术的文化内涵,则与通用技术教师能否准确地认识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密切相关。
目前承担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任务的是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伴随着通用技术教学实践的持续开展,其中一部分教师对这门课程的认识逐渐深刻,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成为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骨干,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仍有一部分通用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感到茫然。为了能给教师们尤其是刚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新教师提供一些帮助,以便其更加全面、深刻、准确地认识通用技术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更加准确地理解“技术核心素养”这一核心概念的丰富内涵,更加准确地认识通用技术课程与劳动技术、职业技术、科技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把握好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本质要求,接下来笔者将重点围绕通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展开阐述。
2020 年修订的《课程标准》在继承 2017 年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德术并举、强调知行合一、坚持必修与选修结合等特色的基础上,努力建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技术实践为核心,体现了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新版《课程标准》修订了哪些内容?对指导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为了解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与理解程度,在 2023 年,某省高中通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进行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时,对部分学校的通用技术教师进行了一次关于《课程标准》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参与调查的 285 位通用技术教师中,有 96 位教师还没有见过《课程标准》(纸质版或电子版);有 128 位教师选择了“只是对课程标准浏览了一下”,而没有对《课程标准》进行系统研读;关于“对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内容的把握”一题,有 77 位教师选择了“还不太熟悉”,56 位教师选择了“有一些印象”;而对于“教学设计时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所采用的方式”一题,有 89 位教师选择了“从知识与技能方面确定教学目标”,112 位教师选择了“有时从知识与技能方面确定教学目标,有时列出核心素养水平目标”;关于“课堂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目标”,有 91 位教师觉得“还做得不够好”。
重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究,准确把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尽管已执教通用技术课程多年,仍有部分通用技术教师并没有详细地研读过《课程标准》,对于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不太清楚。在参与问卷调查的通用技术教师中,一部分教师甚至还没有见过《课程标准》,还有一部分教师只是对《课程标准》进行了浏览,由此可见,部分通用技术教师研读《课程标准》的意识还不够强,全面、细致地研读《课程标准》这一环节还未很好地落实。
又如,“提高学生技术核心素养”是通用技术课程的落脚点,也应是每一位通用技术教师非常清晰的工作指南。但在问卷和交流中发现,部分通用技术教师对于“技术核心素养”这一核心概念的丰富内涵缺乏全面、准确的把握,只是凭着对技术核心素养的朦胧理解和对技术课程的直觉来进行通用技术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缺乏对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课程标准》的反复琢磨,缺乏对一节通用技术课应达到哪些教学目标,以及通过怎样的过程和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达成教学目标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教学中难免出现较大的随意性。
从问卷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部分教师教学时只关注到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而疏于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学上则主要采取教师讲授和归纳的方式,教给学生有关技术的结论性知识;教学过程中未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适宜的环境,未能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技术学习的实践过程。其结果是,学生虽然学习和掌握了一些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但未能领悟其中重要的技术思想方法,运用技术知识和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自然,“提高学生技术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也难以有效达成。
通用技术“提高学生技术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是通过每一节课的教学来实现的,而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技术素养得到有效发展,其前提是通用技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能将每一次课堂教学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想清楚。
准确地领会《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精心地确定教学目标,是通用技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因此,通用技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课程标准》对技术课程的性质、价值以及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做了详尽的阐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内容标准和独特追求目标,构成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的目标体系。《课程标准》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通用技术教师只有在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体系,才能确保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贯彻好、落实好《课程标准》,实现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总目标。
《课程标准》从宏观到微观、从全面到重点对通用技术教学明确了要求,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又脉络清晰的目标体系。在“学生能获得未来发展、终身学习、美好生活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所必需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有理念、会设计、能动手、善创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学科“总目标”指导之下,确定了“具体目标”“内容标准”。
《课程标准》针对“技术与设计 1”“技术与设计 2”两个必修模块和 11 个选择性必修模块、4 个选修模块的各个教学主题分别制定了内容标准,如针对“技术与设计 1”的“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技术与设计 2”的“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等每一个教学主题制定了相应的内容标准要求,从而将具体目标进一步落到实处。教师在研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详细地研读内容标准,准确把握内容标准中每一条款的具体含义与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出清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进而将内容标准要求转换成相应的教学活动过程。
为了更加突出通用技术这门新课程的特点与教学取向,使通用技术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平台,《课程标准》在确定出基本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和内容标准的同时,进一步强调指出了课程实施要致力于实现“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能力;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的能力;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这一独特追求目标,其中所涉及的能力目标构成了“技术素养”的核心部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此应予以特别的重视,使其能在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学习中发挥出积极的主导作用。
“技术核心素养”是通用技术课程的重要概念。要认识“技术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则有必要对“素养”“技术”等概念有清晰的认识。所谓“素养”,是指经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素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个体的一生中发挥较为长期、稳定的效应。“技术”的内涵非常丰富,技术本身构成了知识,表现为知识形态的技术;技术可以体现为人的一种娴熟的行为,表现为个体应用技术活动能力形态的技术;技术也可视为技术过程的操作方法,以及技术内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表现为内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技术;还因为技术成果的道德伦理特征及技术融进的审美与情感因素,表现为文化的技术。
概括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五个方面。
学生良好的技术素养,表现为对技术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为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技术的内涵、产生及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常用工具的使用、普通材料加工、产品设计、制作工艺、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技能。
学生良好的技术素养,表现为以技能操作和技术设计为主要特征的实践能力。在普通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并非要求学生掌握某些具体技术领域中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而是要培养学生初步使用技术和运用技术原理分析、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正确地、高效地、有道德地使用技术等方面的能力。
学生良好的技术素养,表现为对蕴含在技术过程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准确领悟。通用技术课程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方法内容,既包括作为指导思想的技术理论及方法论,也包括具体的操作手段、途径和措施,如设计、模型、试验、比较、权衡、优化、流程、结构、系统、控制、反馈、功能模拟、设计原则、定性定量等。教师应注意将技术思想和方法渗透、融合、贯穿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并突出其对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指导作用。教师应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技术分析,通过深入的技术分析,让学生体验、理解、领悟具体技术事物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并能逐步内化、运用技术思想和方法去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真正实现“动手做”与“动脑做”的高度统一,以提高技术思想和方法的迁移运用能力。
学生良好的技术素养,还表现为学生能够领悟技术产品的特征与用途的文化内涵,具有对技术的文化内涵的体验内化能力。这就需要通用技术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蕴含在技术事件中的伦理道德与审美价值,让通用技术课程成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从而使个体更好地融入技术世界,有效地促进个体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