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甘露寺刘备娶亲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个甘露寺就坐落在今天江苏镇江的北固山上。北固山之所以名扬天下,与大家熟悉的一位词人有关。来看他的这首名作: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没错,这位词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辛弃疾。当时,他北望长江中原故土,想起三国时代的往事,想起孙仲谋率兵北伐,恢复中原匡扶汉室的往事,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首词。那么他当时为何身处北固山呢?这要从辛弃疾的成长背景说起。
辛弃疾的祖籍在山东历城,也就是今天的济南。他出生时,山东已经被金国占领,但沦陷区的广大汉人仍把宋朝视为祖国。于是,北方大部分世家大族为了不陷入夷狄的统治,就迁往南方。但辛弃疾一家并没有走,父祖辛赞甚至在金朝做了官。但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断提醒后辈“我们的祖国在宋朝”。女真民族入主中原后表现得也较为残暴,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文明程度远远落后于汉文明,所以中原的义军不断起兵反击。齐鲁大地自古以来就是出好汉的地方,辛弃疾就参加了一支山东的义军。义军发展迅猛,却出了叛徒,并且叛徒杀害了义军的领袖耿京。辛弃疾得知这件事后,轻车从简仅带数人闯入敌营,杀掉了叛徒,为主帅报了仇,随后他带着义军余部渡过淮水,投奔了南宋政权。辛弃疾晚年有一首词就是回忆当年自己的这个义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
,汉箭朝飞金仆姑。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文武全才的爱国主义者在南宋朝廷并没有得到重用,最高官职为从四品,仕途多舛。何故?一方面,南宋朝廷并没有收复中原故土的决心;另一方面,金国的军事实力的确很强大,令南宋望尘莫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南宋人眼中中原故土已沦于腥膻之手,原先的先进文明已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即便收回来也于国无补,大量的人口需要朝廷养活,税收难以保障,徒增朝廷的负担。辛弃疾一门心思要收复故土,却没有猜中朝廷的心思,仕途怎么可能顺畅,被罢官也是意料之中,最长的一次达 10 年。另外,朝廷并不相信辛弃疾,他是从金国领地逃到江南的汉人,按照当时的说法叫“归正人”。因此,辛弃疾满腔壮志不得酬,经常北望中原故土潸然泪下。北固山上有一副对联就用了这个典故:
气吞吴楚看六代枭雄此处曾留霸业
浪涌乾坤探千秋骚客斯楼独望神州
辛弃疾被贬担任镇江知府时,经常来到祭江亭,然后北望神州眺望中原故土。陆游当年也发出过类似的感叹: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时,宋金已成对峙之势,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时,金国的汉化已经彻底完成。完颜雍号称北国“小尧舜”,是当时少有的明主圣君,所以北方很多汉族世家大族也心甘情愿为金国服务,这样一来,收复中原的大业更是遥遥无期了。备感失望的辛弃疾在宋宁宗开禧年间终于等到一个机会。当时掌权的大臣叫韩佗胄,官拜太师,领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事。他有封王拜侯的野心,却缺少相应的功劳,于是伐金被提上日程。从北方逃到南方的汉人对韩佗胄讲,金国如今极度疲弱,加之蒙古鞑靼对其北疆形成不小的威胁,大宋此时出兵必定能一举收复中原。韩佗胄为此没少造势,唯独没做好军事准备。当时辛弃疾已经 64 岁,韩佗胄令他出任镇江知府、枢密院都承旨。辛弃疾高兴坏了,终于等到精忠报国的机会。陆游更兴奋,当时都 80 多岁了,还激动地给韩佗胄写长诗赞扬他。当时的金国皇帝章宗完颜璟号称词追李后主、字比宋徽宗,但毕竟有马上民族的基因,战斗力不减,宋军一直处于下风。陆游在诗里也承认这个事实:
和戎诏下十五年,
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
宋军几十年没打仗了,金兵却连年跟北方的蒙古军作战,锻炼出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当时金国兵分三路,宋军刚出国境线就遭到迎头痛击。金军一举攻入南宋境内,准备灭掉南宋政权。但鉴于北方蒙古政权日盛,金兵不愿两线作战,便主动与南宋议和,要求南宋增加赔款,严惩主战派,将韩佗胄斩首并移交其首级。昏聩无能的南宋政权接受了这样的议和条件,北伐失败。有感于此,辛弃疾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写完这首词的第二年,辛弃疾就去世了,到死也没能魂归中原故土。所以古人与今天的大部分人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后者只看眼前利,而前者更多的是看身后名。他们只问正义与否,而今人多问成功与否,却不管成功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合法,所以辛弃疾的故国情怀特别值得当今的莘莘学子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