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和发展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知识、有梦想、有激情,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有敏锐意识,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权利等现代观念,对责任和担当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比起一般同龄人有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要体现为: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事件;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深厚的爱国情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祖国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有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个人成长发展与世情、国情、党情、现实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素养首先要对政治素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只有清晰掌握了政治素养的内涵,才能结合时代背景对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素养内涵及其相关内容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政治素养是个人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素养不同于其他素养,其内涵不仅囊括了素养的基本特征,也体现了政治的根本属性。目前,学术界对政治素养内涵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不同学科和学者对政治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存在明显的差异。有学者从政治学领域政治文化的视角界定政治素养的内涵,认为政治素养是学习、传播和发展代表主流政治方向的政治文化的结果。
有学者从教育学角度阐释政治素养的内涵,认为政治素养是指人们参与政治生活所需的知识、价值观、态度和技能。
有学者从社会学社会实践的角度研究政治素养,认为政治素养是政治能力和政治行为的统一。
还有学者从心理学阐释政治素养,认为政治素养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认知、情感、态度、信仰。
本章结合素养的概念、政治的内涵,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将政治素养的内涵界定为:主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对政治基本理论的掌握,对政治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情感倾向和稳定性、持久性的政治素质,以及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综合体现。
政治素养不同于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三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思想”与“政治”,“素养”与“素质”这两组词汇之间的差异。为了避免因为概念混乱而导致研究上偏差,在此有必要这两对概念加以比较和区分。
1.政治素养与思想政治素养的区别。政治素养不同于思想政治素养,两者的差别在于“思想”和“政治”的不同。“思想”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包含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指个体对自我、社会和客观世界的一般观点和看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和;“政治”属于实践论的范畴,主要指主体对基本的政治问题、政治关系以及政治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看法和态度
,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往往与国体、整体、国家制度等概念相关。
2.政治素养与思想政治素质的区别。政治素养不同于思想政治素质,除了上述差别外,“素质”和“素养”也所有区别,两者虽然在一些语境下意义一致,可以相互通用,但是“素质”是一个静态意义上的概念,指的是人原本已经具有的相对较为稳定的综合性品质,而“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是融知识、态度、能力的品质为一体的整体性概念,具有可教、可学、可塑性强之特征。
政治素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同于道德素养、法治素养、文化素养、生态素养等其他素养,有其自身鲜明的特征:
1.指引性。所谓指引就是为个人在发展过程中提供的能够让其不偏离正确轨道的明确目标和走向。政治素养的指引性就是党和国家给予个人在政治素养养成的过程中明确方针路线、正确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等方面的指引。
2.实践性。良好的政治素养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所谓实践性主要指的是政治素养不是我们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不断接受知识的熏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3.主观性。政治素养的主观性主要是指个人政治素养的形成、高低、好坏主要取决于个人自身的修养和心理接受程度,具有主动性和自觉能动性。
4.可塑性。所谓可塑性指的是个体在某些方面的品质或是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体的政治素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学校、家庭、社会周边环境或他人的影响,并随之发生的改变。
5.时代性。所谓时代性指的是政治素养的内涵和要求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政治观念和政治理论。这些同时影响到每一个人政治素养的形成,使政治素养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素养就是将政治素养的主体界定在“新时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上,可定义为:新时代大学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政治基本理论的掌握,对政治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情感倾向和稳定性、持久性的政治素质,以及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综合体现。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素养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素养。
政治素养具有复杂的结构,不同的主体政治素养的构成略显不同。青年大学生作为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其政治素养主要由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坚定的政治立场、强烈的政治认同、深厚的政治情怀和崇高的政治信仰五个方面组成。这五个素养之间是递进的逻辑关系,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政治素养体系。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是政治素养的基础,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局势和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事件,有助于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疑惑和偏差。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通过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及经典政治学著作,学习政治学基础知识,弄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学深悟透,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
“立场”指的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性质是什么的问题,解决的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基本认知问题。政治立场越明确、越坚定,政治行动就越坚决、越彻底,政治立场不坚定,往往会导致政治行动失去方向甚至背离起初的政治原则和道路。
何为政治立场?我国的根本法《宪法》明确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就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根本“政治立场”。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立场的坚定就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坚定。
坚定的政治立场是政治素养的根本,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大前提。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一股年轻力量,只有坚定政治立场才能准确定位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学习是为了谁”价值观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才能肩负起担当民族复兴时代重任。
政治认同指的是社会成员在与政治体系互动过程中,对党和国家的根本性质、政治观念、价值观、意识形态在理性层面所产生态度、情感和价值倾向。政治认同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具体体现为个体对政治观念、价值观、政治体系、政治组织、政治领导人或政治运动的认同程度和情感连接。首先,政治认同与个体对于政治观念和价值观的认同相关,包括个体对于民主、平等、自由、正义等政治原则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其次,政治认同与个体对于特定政治体系(如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或政治组织(如政党、政府机构等)的认同相关。个体对于所处的政治体系和政治组织的认同程度会影响其对于政治参与和支持的态度;最后,政治认同也与个体对于特定政治领导人或政治运动的认同相关。个体可能对某位领导人的理念、能力和价值观产生认同,也可能对某个政治运动的目标和价值观产生认同。
总的来说,政治认同是在理性层面对国家存在合法化以及党和国家的根本性质的认可,对党的领导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政治发展道路、政治制度的认同。政治认同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认识基础之上,以充分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为前提,其中,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理论问题的理性认识是政治认同的思想基础。政治认同是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素养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性、民主发展和政治效力具有重要影响。
情怀是对国家、民族、党和人民的情感和爱,由于这种情感是和国家的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称之为“政治情怀”。政治情怀具体指个体对于政治事务和政治问题的情感态度、情感表达和投入程度,它反映了个体对于政治领域的关注、关心和热情,以及对于政治参与的情感认同和动力。政治情怀在本质上是一种包含理想、道德、人格与风尚的文化情怀,是个体在政治领域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和认同的过程,它反映了个体对于政治事务的积极态度和情感连接,促使个体在政治参与、社会变革和公共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政治情怀的形成是建立在情感共鸣基础之上的,最终达到对政治立场的情感认同。政治情怀来自对中华民族的情感,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就是政治情怀的表达。深厚的政治情怀是新时代大学生积极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精神支撑,新时代大学生只有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才能以天下为己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不惜一切为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政治信仰是人们对某种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真诚信服并坚定不移遵循与执行的态度,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境界,是对国家政治价值观的终极确信。它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上的一种思想意识,是一种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政治信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信仰。政治信仰与个体对于特定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信仰相关。例如,个体可能坚信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特定的政治思想,并将其视为指导自己政治行为和决策的基础。
2.政治价值观的信仰。政治信仰涉及个体对于特定政治价值观的信仰,包括对民主、平等、自由、正义等政治价值观的坚守和推崇,以及对于社会公共利益、人权和法治的信念。
3.政治目标和变革的信仰。政治信仰反映了个体对于特定政治目标和社会变革的信仰。个体可能坚信社会变革、政治改革或革命等方式可以实现社会进步和改善,并为此奋斗和努力。
4.政治领导人或政治运动的信仰。政治信仰也与个体对于特定政治领导人或政治运动的信仰相关。个体可能对某位政治领导人的理念、领导能力和政治行动产生信任和追随,或者对某个政治运动的目标和价值观产生信仰和支持。
政治信仰是个体在政治领域中形成的一种信念系统,它塑造了个体对于政治问题的态度、行为和选择。政治信仰对于个体的政治参与、投票决策和政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社会政治文化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信仰是政治素养的核心和关键,有什么样的政治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关乎人生之路的选择与坚定。在当代中国,信仰的对象就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当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素养培育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是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素养培育的重要理论源泉,我国历代领导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理论进行创新,产生了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是大学生政治素养培养的重要理论基础,为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素养培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青年政治教育重要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广大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倡导人民群众应积极参与到管理国家政治事务中。《共产党宣言》提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的论断,强调无产阶级要通过政治斗争获取政权,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通过政治教育提升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觉悟。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政治教育一是可以给人们提供认识、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二是可以培养人们的政治觉悟和共产主义觉悟;三是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政治教育就是无产阶级政党通过对无产阶级开展革命理想教育实现对工人运动的领导,从而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2.列宁关于青年政治教育重要论述。列宁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政治观念,并提出要重视政治教育和突出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观点。列宁非常重视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倡导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使工人阶级理解为人民大众着想的真正内涵,提高工人阶级的积极主动性,而且倡导对青年群体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教育,使青年群体成长为革命知识分子。在列宁看来,政治教育的方法是灌输,通过灌输方式向工人阶级和青年群体传输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从而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1.毛泽东关于青年政治教育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非常重视农民、知识分子和青年的政治教育,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青年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毛泽东在 1932 年就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理论。曾对农村政治宣传给予了肯定,认为农村的政治宣传虽然使用的是一些简单的标语、图画和讲演,但成效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立场提出了要求,先后提出过“又红又专”“政治和业务对立统一,政治是主要的”
、“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
等独到的理论观点。此外,毛泽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共产党、青年团、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共同承担,把政治比作灵魂,鼓励青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政治知识。
2.邓小平关于青年政治教育重要论述。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青年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形势和现实需要,提出了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政治教育目标,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认为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四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且提出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全社会合力协作的观点。40 年多后的今天,在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急需培养一批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崇高政治信仰的时代新人,因此,“四有新人”培养目标以及邓小平关于青年政治教育的观点和想法为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素养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3.江泽民关于青年政治教育重要论述。江泽民提出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生命线”的重要论断,强调政治理论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认为政治理论学习可以使青年坚定政治立场,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出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三讲”教育,尤其是江泽民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讲政治”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4.胡锦涛关于青年政治教育重要论述。胡锦涛高度重视青年的政治教育和培养问题,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衡量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好坏、高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要求全国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加强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多方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胡锦涛关于青年政治教育理念与今天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高度吻合的。
5.习近平关于青年政治教育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讲政治”“做政治的明白人”“把好政治关”等相关论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了首位,而且提出了“旗帜鲜明地讲政治”的根本要求;二十大报告对干部政治素质作了明确要求。此外,2016 年年底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9 年又专门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总书记关于青年政治教育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素养培育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以及我国历代领导人关于青年政治教育理论为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素养培养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指导着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素养培育实践。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和理论,强调的是通过灌输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灌输理论在大学生政治素养培育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大学生要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就必须通过灌输的方式系统性地把基本理论知识传递到大学生头脑中,用理论知识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从而确保大学生的言行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