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皮肤表面实际上寄生着大量的微生物,常见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是细菌是最常见的“居民”。平均每平方厘米皮肤上居住着高达10亿个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共同形成我们皮肤表面的微生物群落。在产妇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产道或他人皮肤后即获得自身皮肤表面微生物群落。皮肤表面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类年龄和具体部位的不同而变化。例如,青春期前人体皮肤上厚壁菌、拟杆菌和变形菌的数量较多,而青春期后人体皮肤上的亲脂性微生物[如细菌(痤疮丙酸杆菌和棒状杆菌)、真菌(马拉色菌)等]会显著增加。油性部位(面部、胸部等)微生物主要为亲脂性的丙酸杆菌,湿性部位(肘关节、膝关节、腹股沟等)微生物主要为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那么,有人要问了,皮肤表面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这么多,会不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呢?
实际上,我们并不需要为此担心。这些微生物是人体皮肤生态系统中的正常群落,它们的组成、稳定性及功能是由皮肤、皮肤表面微环境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这些微生物之间可以竞争性地排斥彼此或协同,在获得共同利益的同时维持群落的稳定性。当有外来致病菌侵入我们的皮肤时,除了皮肤屏障及皮肤表面弱酸性环境的阻挡外,皮肤表面微生物群落对致病菌也会有排斥作用,这种排斥作用是皮肤自我净化及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一环。此外,这些微生物还有分解皮肤表面已死亡的角质细胞(死皮)、清洁皮肤、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如皮肤屏障被破坏、皮肤免疫系统被激活、皮肤微环境改变、皮肤表面微生物群落变化等,那些通常对宿主有益的微生物才可能致病。因此,我们洗手、洗澡不能过于频繁,尤其是在用肥皂、香皂、沐浴露等的情况下。洗得过于频繁,会导致正常皮肤表面微生物群落被破坏或失衡,进而使皮肤生态系统恶化,让皮肤更容易遭到外来致病菌的入侵。当然,也不能一次都不洗,若经常不洗手、不洗澡,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皮肤表面细菌数量会变多。部分细菌数量变多容易导致感染,对人体是有伤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