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趋势

不出海,就出局

出海全球化,从来就不是一个新话题。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有中国企业在布局全球化,中国商品也已经被卖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舞台上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但大而不强,与中国GDP世界第二的地位不相称的是,中国缺乏拥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无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是企业界的领袖,都早就认识到了中国企业出海全球化的趋势和重要性;海外专家也坚定地认为,全球化比以往影响力更大,中美关系是全球化的关键所在。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世界一流企业是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企业。

2020年8月,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在央视新闻《相对论》访谈中表示:“我觉得‘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年轻的概念——我们的祖先从非洲出走,哥伦布的冒险,再到郑和下西洋……任何国家、任何人,都在不断追求‘全球化’。今天,‘全球化’碰上挫折,但我们的祖先也碰上过挫折。这样的挫折,100年、200年以后,也会存在,但‘全球化’的势头不可阻止,永远是人类追求的一个最主要的发展方向。”他又在2020年9月29日的中国绿公司年会的演讲中表示:“今天才是真正的全球化开始的时候”“今天是昨天的、原来的、传统的、工业时代的全球化正在终结,新的、真正的、数字时代的全球化才刚刚开始。”“新一轮的全球化,中国将会从‘卖卖卖’变成‘买买买’。”“新的全球化是一种服务世界的能力。”

2021年6月9日,TCL董事长李东生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二十一届年会上发表了题为《以“全球化”破“逆全球化”》的主题演讲,他说:“这一轮‘逆全球化’的影响虽然很大,但我认为它改变不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任何经济活动背后还是靠市场力量驱动的,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能充分发挥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对比较优势,这个优势要通过贸易、交换来产生,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格局。”他还进一步分享了TCL全球化布局对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启示:第一,中国企业要敢于“走出去”,也必须要“走出去”。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28%,有相对比较优势,其巨大的产能,单靠中国市场是消化不了的,一定要在全球化经营方面取得突破,这一点,在战略上大家要有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要坚定地推进全球化业务。第二,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将全球化和本土化进行结合。以前中国只是卖产品出去,近十年来,全球化增长更多的是靠“走出去”真正建立起全球产业链布局,把前端深入到目标国家。发展业务的同时还得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有贡献。第三,加强研发,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升级,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建立竞争优势。

2023年3月,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在中国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平,因为当今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依赖的,甚至已经融合。全球化比以往影响力更大、传播更快、覆盖面更广。美中关系一直是全球化的真正核心引擎,美中关系是全球化的关键所在。”他还对“全球化已经结束”的论调进行了驳斥,他认为,全球化概念并不仅限于贸易。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他们可以给“平坦”下定义:如果跨国贸易上升,就是全球化,那么世界就是平的;如果贸易下降,他们便认为全球化已经结束。而弗里德曼认为,世界之所以是平的,更在于个人在全球范围内行动的能力。人与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跨国见面,在全球范围内“云上”交流,新闻可以在一秒内触达全球受众,各国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合作。

2024年1月16日,李强总理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做了特别致辞,特别强调“中国经济稳健前行,将持续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中国是全球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些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中国的对外开放坚定不移”“现在中国已经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关税总水平已降至7.3%,接近世贸组织发达成员水平”。

在工业基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所确定的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球总量的30%,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全国已形成200多个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大、结构全面、支撑体系健全,为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它对促进生产要素的全球分布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从资源禀赋的角度看,中国正在经历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力资源。资本要素已经从稀缺演变为丰富,中国每年的资本形成现在约占全球总量的30%。

在创新方面,中国的总体研发支出和高技术领域投资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AI)、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加速应用,智能设备、机器人、远程医疗等新产业、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激增至近40万家,“独角兽”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

由此可见,出海全球化将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和提升实力的必由之路。不管你从事哪一个行业、规模有多大,即使你不走出国门,你的同行或潜在竞争者也可能是来自全世界的。中国企业只想在一国、一市场和一行业内居安而不思危,是不现实的,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中国企业出海全球化已经是企业领导者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也是中国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全球化布局不仅可以实现本身产业链向高端转型升级,同时也是企业在全球市场范围内配置各种资源、提升竞争力的途径。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企业出海全球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人们连出国都几乎不可能,企业自然也就无法进行海外布局与业务拓展了。2022年年底全面放开疫情管控后,各行各业都掀起了气势磅礴的新出海热潮,江浙等沿海省份政府甚至迫不及待地组团出海,协助企业拓展海外业务。这轮新出海浪潮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外贸浪潮、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浪潮,以及2013年后的互联网出海浪潮完全不同。出海全球化,已成为疫情后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破局的一个热门话题;出海全球化,也从中国企业的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

这轮新出海浪潮相比之前,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有中美贸易摩擦和很多敏感领域的卡脖子封锁;另一方面,还有俄乌战争、哈以冲突、南海危机等众多不稳定因素。我们处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下,中国企业出海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关系也是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和谐发展对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安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中美关系面临诸多挑战,但两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边合作趋势不可避免。据2023年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美商品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达到了6906亿美元,这个数字充分展示了这一点。中美之间越能找到合作共赢的方式,整个全球化趋势就越能在各个方面得到发展。中美关系的走向,也确实影响着未来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

中国企业出海的重心将偏向亚太、欧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友好国家的市场,投资领域会从能源、基础设施等传统领域,拓展到更加广阔和新兴的领域。另外,中国的高新技术、智能制造企业正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并逐渐走向全球产业链的高端,海外绿地投资 也有望回暖。

软实力任重而道远

企业的全球化竞争力包含硬实力和软实力,两者缺一不可。中国企业的硬实力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软实力相比西方跨国公司还有很大的差距,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2023版)》显示,2023年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海外资产、海外销售与海外雇员占总资产、总销售和总雇员的比例的平均数)为61.7%。而2023年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向社会发布的“2023中国跨国公司100大及跨国指数”中给出的跨国指数是15.9%,与61.7%相比仍差距巨大。跨国指数低,意味着中国企业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低,企业价值链主要是国内价值链而不是全球价值链,这说明中国的跨国公司还处在全球化的初级阶段。

从另一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的全球品牌影响力仍然很小。品牌战略管理咨询企业英图博略(Interbrand)的榜单,是全球最权威的企业品牌影响力排名之一。根据2023年英图博略全球百强排名,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的总价值增长了5.7%,达到3.3万亿美元。排名显示美国有51家企业上榜,而中国只有2家。榜单前5名依然被互联网科技类企业占据,其中苹果以品牌价值5026.8亿美元再次占据榜首,微软以品牌价值3166.59亿美元排名第二,亚马逊以品牌价值2769.29亿美元排名第三,谷歌、三星分别位列第四、第五名。中国企业中,小米、华为两家企业再度进入榜单,小米是第八十七名,相比上一年排名下降了3位,品牌价值为72.66亿美元;华为是第九十二名,排名下降了6位,品牌价值为65.12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排名前10的企业中,除了美国的6家,还有韩国的三星(第五名)、日本的丰田(第六名),以及德国的奔驰(第七名)和宝马(第十名)。可见,在全球化的舞台上,中国品牌要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企业较弱的全球品牌影响力和中国企业的大规模营收是完全不相称的。从《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榜单来看,1995年时,中国只有1家企业(中粮集团)进入榜单。到了2023年,中国企业上榜数量已达到142家,超过美国的136家,成为全球上榜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见表1-1)。世界500强的前100名中,中国有31家,美国有36家。从营业收入看,排在前三的企业依次为沃尔玛、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简称“沙特阿美”)、国家电网,其中沃尔玛连续10年排名第一;前10阵营中有3家中国企业,分别为国家电网、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国家电网营业收入较排名第一的沃尔玛低812.81亿美元,较排名第二的沙特阿美低736.50亿美元,但也实现了对常年压其一头的亚马逊的超越。

表1-1 1995年和2023年中美入榜企业数量对比

“科技引领发展,创新赢得未来”,对于企业来说,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全球化过程中,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让企业抢先一步占领市场,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全球顶尖的管理咨询公司波士顿公布了“2023年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前50强”榜单,其中美国有25家,中国有8家,且只有2家进入了前20强,分别是排名第8的华为和第9的比亚迪(见表1-2)。从企业创新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企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1-2 波士顿公布的2023年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前50强榜单(部分)

资料来源:波士顿咨询集团(BCG).Reaching New Heights in Uncertain Times[EB/OL].(2023-3-23).https://www.bcg.com/publications/2023/advantages-through-innovation-in-uncertain-times.

所以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企业逐渐走上全球化之路,单纯从《财富》全球企业500强榜单来看,中国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甚至在有些行业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但是从全球化标准指标的角度来看,在品牌影响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软实力方面,中国企业还远远落后于欧美企业,也就是“大而不强”,这非常值得深思。中国非常缺乏像华为一样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必须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步伐!

中国企业全球化之路,任重而道远!

“一带一路”下的中国企业全球化

2013年至2023年10月,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超过21万亿美元,对共建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2022年直接累计投资达571.3亿美元,成为当地经济增长、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带动东道国就业42.1万人。10年来,我国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

“一带一路”既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机遇,也赋予了企业新的使命,更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谋求合作的同时,也要成为民心相通的主体或支持者,更要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合法合规经营、保护环境等,而这些领域对中国企业的挑战很大。

2019年4月至6月,由全国工商联牵头,各省市区工商联、各直属商会联动,917家民营企业参与了“‘一带一路’沿线中国民营企业现状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3,中国民营企业总体运营平稳、良好,对未来发展信心度高。其中31.5%的企业刚开始面临的困难较多,现在运营得比较顺利;而表示经营一直很困难的企业占6.4%;同时83.2%的受访企业对全球化的未来发展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即使目前企业经营状况比较困难或波动比较大,他们也对未来的发展持积极的态度。另外,调查显示,多半企业实现增收,且利润较为可观,超半数企业(50.9%)目前处于盈利状态。其中,当年即实现盈利的企业占19.1%,3年内实现盈利的累计占比27.7%,5年内实现盈利的累计占比47.9%。

表1-3 受访企业从开始运营至今的总体运营情况

资料来源:全国工商联.《“一带一路”沿线中国民营企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EB/OL].(2019-11-21).https://www.yidaiyilu.gov.cn/wcm.files/upload/CMSydyl gw/201912/201912060530002.pdf.

2022年9月7日,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有195家民营500强企业参与了“一带一路”共建,未来3年,共有287家500强企业有意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占比高达57.40%。

2024年3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显示,受访企业对外投资呈现以下重要特征:开拓海外市场(62.9%)、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43.6%)、服务国内产业升级(37.0%)是企业出海的最主要目的;超半数企业2022年对外投资收益率增加或保持稳定;约八成企业国际化水平较低;企业对外投资小额项目占比较高,截至2022年年底,46.5%的企业对外投资额低于1000万美元,18.8%的企业对外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是企业对外投资首选地(66.9%),欧盟紧随其后(10.8%);近八成企业在东道国投资及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过合规问题,超五成企业设立了独立合规部门。

如表1-4所示,企业在东道国投资可能会遇到人才缺乏、投资回报率下降、投资信息较难准确获取、资金周转困难、专利技术壁垒等困难与挑战,其中人才缺乏的占比已从2022年的41.6%提升到2023年的56.8%;投资信息较难准确获取的占比也在逐年提升,从2021年的33.9%提升到了2023年的52.1%;专利技术壁垒的占比2023年提升速度较快,已从2022年的16.6%提升到了2023年的27.2%。

表1-4 企业在东道国投资(可能)遇到的商业性困难与挑战占比

资料来源:张凡.超九成企业看好对外投资前景[N].中国贸易报,2024-04-02(第A4版). 8LHIIHRgHK2sWr+TYY2oZS/RnFsNqzZvMyXSTG2Wz+jeXJJXBo2IzVvXodsotsz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