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20年7月出版《华为全球化》后,我经常被问:“我们中小企业普遍没有华为那么多的资源,该如何出海全球化呢?”还有很多企业喜欢刨根问底:“我们缺乏国际化的人才,有没有什么捷径可以帮我们马上就招聘到当地团队?有没有什么捷径可以帮我们马上就扩大海外销售?有没有什么捷径可以帮我们规避海外所有的法律风险?”事实上,出海全球化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既要企业一把手的战略决心,也要企业进行体系化的管理能力提升,还要全球化的组织布局和长期经验积累,这几项关键因素缺一不可。
这几年我一边给企业做全球化咨询,收集了大量企业出海的实际需求,一边也在积累素材和规划出版我的第二本书来回答“中国企业该如何出海全球化”这个问题,希望尽量做到以中国企业实际案例为基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中国企业出海全球化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和实操指导。想起自1999年第一次出国以来,我在欧洲和拉美地区多国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学习了4门外语,跑了50多个国家,全球化这个话题可以说伴随着我的人生和职业发展。我认定中国企业未来将进一步引领全球化,所以,助力中国企业全球化是我计划在未来持续做的一件事情,此书也算是我为中国企业全球化这个伟大时代的到来,尽的一点绵薄之力!
2023年12月1日,我受邀参加墨西哥科阿韦拉州州长的就职仪式时,遇到了一批准备到墨西哥建厂的国内企业家。他们在和我的聊天中普遍提到“国内太卷了”,来墨西哥也算是二次创业。尽管当地有太多未知和不确定,后续对企业内部管理团队的挑战也很大,但他们别无选择,必须浴火重生。2024年年初,手机微信朋友圈里铺天盖地地转发主题为“不出海,就出局”的文章,上海几乎每周都有多个行业好几个关于出海的论坛,仿佛出海全球化是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普遍主动或被动地考虑出海全球化。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引进来”做得非常好,中国企业出海全球化的“走出去”却做得不那么好。有专家说,这是因为中国企业家缺乏全球化的愿景和格局,这一点我是不认同的。因为中国企业家比谁都想把自己的产品卖到全球,所以但凡出海全球化这件事的门槛很低,很容易就可以做到,那么中国肯定早就产生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了。也有专家说,中国企业全球化要学习日本的模式,先去欧美成熟市场,再去亚非拉国家市场,因为占领成熟市场后再去占领新兴市场更容易。殊不知,中国企业普遍缺乏的就是经验和资源,成熟市场往往对这两个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先去成熟市场非常容易出师不利、损兵折将。所以,先易后难,摸着石头过河,才是适合大部分中国企业当前实际情况的最佳方案。
2024年3月27日,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Yellen)在接受美媒采访时表示,在她访问中国的行程中,她要当面警告中国“你们东西太便宜,搞得美国企业破产了”。“价廉物美”是海外客户对中国制造的普遍印象,是中国企业打开海外市场、出海全球化的撒手锏,但它也是中国制造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悲哀。明明质量好、技术好、包装好,就是卖不出应有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客户普遍愿意为德国制造、日本制造支付高价,但普遍不愿意为中国制造支付溢价。这里面原因很多,如中国企业相互打价格战、恶性竞争,普遍缺乏品牌塑造能力等。全球品牌影响力百强排名中,长期上榜并成功塑造中国制造高端品牌的企业,只有华为等屈指可数的几家。如果一直无法成功塑造全球高端品牌,企业就永远难以赚取合理的利润用于产品研发和人才积累,也就无法可持续地发展,更无法关注当前较火的ESG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欧美企业的全球化,成就了一大批全球化的生态企业,例如美国的麦肯锡和德国的罗兰贝格这样的全球知名咨询公司,还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这些企业都已经在全球主要国家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和本地化团队。麦肯锡2023年的营收为160亿美元,而中国最大咨询公司的年营收还不到1亿美元,不及麦肯锡的1%。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出海服务商,更谈不上全球布局的服务商。目前市场上有提供法律服务、品牌服务、海外当地企业注册的服务商,也有做人力资源外包和招聘的,甚至很多移民机构和家族海外资产配置的服务公司也加入其中,可谓百家争鸣。2001—2004年我就职于索尼欧洲高科技中心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时,就看好中国企业全球化这个趋势。加入华为有些偶然,也是必然,因为当时的想法就是加入代表中国最高科技力量的企业之一,见证其全球化进程,也积累相关全球化实战经验。所以离开华为后,我在2019年3月创立了出海远民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聚焦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咨询、赋能、海外陪跑和建厂等服务,也聚集了一批拥有20年全球化实战经验的华为前同事,提供出海战略到落地的体系化的专业服务。
我相信,中国企业出海全球化,只有中国人才能讲好中国人的故事,也只有中国企业的实战经验才适用于中国企业。欧美咨询公司和欧美企业的全球化经验,是从高维市场到低维市场,从成熟市场到新兴市场。他们的全球化做法一般是“先有人再有单”,也就是先派遣一个国家主管,给予充分授权,招聘团队、搭建组织、进行产品培训和流程培训,然后再拓展客户和订单。而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模式一般是“先有单再有人”,也就是先派出一批销售,在各国拜访客户和投标,如果可以成单,就进一步派人或就地招聘人员,搭建组织、进行产品培训和流程培训。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力求把中国企业出海全球化这个格局宏大的话题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确保做到我妈妈也能看懂。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2003年在法国枫丹白露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工作时,卢克·范·沃森霍夫(Luk Van Wassenhove)教授曾对我说:“再复杂的商业理论和案例,也一定要大道至简,我发表的所有论文,我妈妈都能看懂。”所以,我采用5W2H分析法,简明扼要地阐释了中国企业“为什么出海”“谁来出海”“何时出海”“去哪里出海”“怎样出海”“用什么出海”“要投入多少成本”。书稿也真的第一时间给我的妈妈看了。她是“老三届”的高中生,在江苏常州当地担任赤脚医生,她说自己完全能看懂。
在读者阅读此书、学习全球化实操方法的同时,我也非常想鼓励年轻人紧跟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浪潮,趁青春年少,行万里路,学多门语言,开启全球化的人生。地球上有197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一定要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充满敬畏,不断学习。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认知。
不光只是用中国的眼光来看世界,也要学会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最后更要坚持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世界。
凡事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各国的风土人情。即使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会有很多认知盲区,或者说有些偏见明明已经根深蒂固,我们却浑然不觉。例如大家普遍对拉美地区知之甚少,对墨西哥知道得更是少之又少。我在近期的多次演讲中做过这样一个现场测试:让学员猜墨西哥在全球的GDP排名。大家普遍给出的答案是100多名,或者50多名。要知道,其中不少学员是经常全球跑业务的销售主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23年墨西哥在全球20个最大经济体排名中上升4位,位居第12位,超越了韩国、澳大利亚和西班牙。
本书提及了天合光能、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比亚迪”)、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TCL”)、江南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模塑科技”)、名创优品等大量真实企业案例。我尽量保持与企业家朋友的访谈和互动,确保本书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在此对他们精彩的观点分享表示感谢!中国企业出海全球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大家可以直接了解企业案例参与者的分享,可以带着旁观者的视角思考,也可以带着发展的眼光去看这些成功企业案例的后续演变。
最后特别想感谢我的家人,他们总是让我可以聚焦自己的事情。尤其是2024年全家在越南过年期间,我可以一边陪伴他们休假,一边整理文稿。每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看到孩子们(陈墨礼和陈德一)在芽庄海边夕阳下嬉戏的场景,仿佛总能柳暗花明。年轻时,总觉得天高任鸟飞,好男儿就应该志在四方,每到假期我就喜欢背起行囊去探索新的国家,打个电话回家都觉得可能会错过更多精彩瞬间,那时候感觉这才叫有追求的国际化人生!直到这几年回到国内,我才逐渐发现原来幸福可以很简单,而全球化也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无论是中美博弈、俄乌战争、哈以冲突,还是南海危机,未来演变扑朔迷离,在这样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作为个人也好,企业也好,其实都非常渺小,没有能力去改变什么。但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趋势不会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代已经在呼唤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如果每一个出海人、每一个出海企业,都持之以恒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涓涓细流,终成大海!
中国企业全球化,大势所趋,行则将至,做则必成!
陈攀峰
2024年4月5日于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