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选题意义

郭实猎(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 1803—1851)是19世纪上半叶中西碰撞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人物。自20世纪初,中西学界对这位普鲁士籍的新教来华传教士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其中赫尔曼·施莱特(Herman Schlyter)用德文撰写的《郭实猎的在华传教事业》( Karl Gützlaff als Missionar in China [1] 是西方学界系统研究郭实猎的重要著作,但该书作者的宗教立场也削弱了其著作的学术价值;国内的相关研究则受制于意识形态和文献匮乏,导致对郭实猎的基本面貌描述和定性评价都存在争议。

笔者在英国圣公会、荷兰传道会、莱茵传道会、莱顿大学、伯明翰大学、柏林国家图书馆先后收集到涉及郭实猎的原始文献资料万余页,涉及英语、德语、荷兰语、汉语、法语等语种。特别是荷兰传道会档案和圣公会非官方档案,内含郭氏书信近百封,另有传教日记、自传等珍贵文献。这些档案资料,不但从未被华语学界利用,西方学界也没有对其进行过系统的整理和解读。整理和利用这批原始文献,不仅有助于复原郭实猎的家庭情况、早期经历及他的性格和人格形成之间的关联,而且也是确定郭实猎的来华动机、在华传教方式方法的有效途径。尽管存在阅读多语种文献的障碍,尤其是辨别西文手稿还需要专门的训练,但实在难于压抑求知的好奇心,笔者最终还是愿意接受挑战,在提高自己阅读英语和德语文献水平的同时,在上外荷兰语教师的帮助下,开始阅读荷兰语的档案资料,并逐渐达到独立阅读的水准。

本书定名为《郭实猎与“开放中国”》。“开放”一词源自郭实猎的名作“ China Opened; or, A Display of the Topography, History, Customs, Manners, Arts, Manufactures, Commerce, Literature, Religion, Jurisprudence, Etc. of the Chinese Empire ”。 [2] 郭实猎在鸦片战争前夕出版的著作中公然宣称中国已经开放,反映出他急于打开中国国门的迫切心情。本书采用郭实猎一直强调的“开放”这一词汇,正是为了展示他在“开放中国”(Opening China)过程中的主动态度和策略手段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影响。

本书主要通过对前述档案文献的梳理,厘清郭实猎的家庭背景和成长历程,展示出他的信仰、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由此揭示出郭实猎在“开放中国”过程中的心态、动机、处境和传教方式之间的关联。进而展示出来华西人对进入中国、“开放中国”方法的探索,并尝试对郭实猎复杂、矛盾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a4aVasEWfaKaTeO8aRHAPEVUXO4z4iMAgjxMDJCtkbBR3CPkdd+sttDYb8CoP6E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