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兼有符合、完备二义。题目的意思是:“重视大道,是五帝三王一致的、完备的政治措施,乙编第五。”逢行珪解释说:“夫为政以德,必贵于道,为化国之福焉。当文王之时,而通称三王者,据近以及远,明道以同也。周者,合也,备也。言五帝三王贵道,其政能合若一也,而无所不备也。”本篇的主要内容,一是强调民众对治国的重要性,二是要求选拔官员时要听取民众意见,三是提醒君主要遵循黄帝至舜、禹时期的治国方略。
昔之帝王,所以为明者 (1) ,以其吏也 (2) ;昔之君子 (3) ,其所以为功者,以其民也。力生于民 (4) ,而功最于吏 (5) ,福归于君。民者,至庳也 (6) ,而使之取吏焉 (7) ,必取所爱。故十人爱之,则十人之吏也;百人爱之,则百人之吏也;千人爱之,则千人之吏也;万人爱之,则万人之吏也。
(1)所以为明者:能够做事英明的原因。所以,……的原因。
(2)以其吏也:依靠的是他们的官吏。意思是,帝王之所以能够做事英明,是因为他们能够拥有众多的官员作为自己的辅佐之人。以,凭借,依靠。
(3)君子:根据下文,这里的“君子”主要指贤良的官员。
(4)力生于民:力量来自民众。《四库全书》作“力生于神”。《鬻子校理》:“‘民’,原误作‘神’,唯《群书治要》卷三十一引《鬻子》作‘民’,不误。今据《治要》订正。……今案上句云:‘昔之君子所以为功者,以其民也’,此云‘力生于民’,上下前后正相呼应。‘神’‘民’音近而误。”
(5)而功最于吏:而功劳归之于官吏。最,聚集于,归之于。
(6)庳(bì):低贱。“民者,至庳也”……“则万人之吏也”一节原脱,今据《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校补。
(7)使之取吏焉:让他们来选择官吏。
从前的那些帝王,之所以能够做事英明,依靠的是他们手下的官吏;从前的那些贤良的官吏,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依靠的是他们手下的民众。力量产生于民众,而功劳归之于官吏,幸福归之于君主。民众,是社会地位最为低下的人,然而可以让他们来选取官吏,他们选取官吏时一定会选取自己最为爱戴的人。因此如果有十人爱戴某人,那么此人就可以做管理十人的官吏;如果有一百人爱戴某人,那么此人就可以做管理一百人的官吏;如果有一千人爱戴某人,那么此人就可以做管理一千人的官吏;如果有一万人爱戴某人,那么此人就可以做管理一万人的官吏。
昔者五帝之治天下也,其道昭昭 (1) ,若日月之明然 (2) ,若以昼代夜然 (3) 。故其道若首然 (4) ,万世为福、万世为教者,唯从黄帝以下、舜禹以上而已矣 (5) 。君王欲缘五帝之道而不失 (6) ,则可以长久。
(1)昭昭:明亮的样子。
(2)明然:光明的样子。
(3)若以昼代夜然:就好像用白天代替了夜晚一样。
(4)其道若首然:他们的治国之道就好像是自己首创的一样。一说“若首然”的意思是“就好像人的头脑一样”。
(5)唯从黄帝以下、舜禹以上而已矣:只有遵循黄帝以下、舜禹以上的政教而已。意思是说,黄帝以前,文明未开;舜禹以后,政令已乱,只有黄帝至舜、禹这段时间的政教才能够为万世造福。从,遵从,遵循。
(6)缘:遵循。五帝:这里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从黄帝至尧舜,刚好与前文说的“唯从黄帝以下、舜禹以上而已矣”相合。
从前五帝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他们的治国原则是那样的正确、清明,就好像日月那样光明,好像用白天替代了夜晚一样。五帝的治国原则还好像是他们自己首创的,要想为万世造福、为万世垂教,只有遵循黄帝以后、舜禹以前的政教制度而已。君主们如果愿意遵循五帝的治国之道而不违背,就可以长治久安了。
“民者,至庳也……万人爱之,则万人之吏也”这段文字可以视为典型的民本思想。远在战国之前,人们对民本思想就有所阐述: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孔子曰:“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哀公》)
古人说的“传”,一般是指作者之前的古籍。依据第二段引文,在孔子之前,人们对君与民之间的关系已经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民本思想阐述得更为明确的是孟子: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土神、谷神其次,君主为轻。因此得到民众的支持可以做天子,得到天子的支持可以做诸侯,得到诸侯的支持可以做大夫。如果诸侯危害到了土神、谷神(如不按时祭祀,欺骗土神、谷神等),就改立诸侯。如果用来祭祀的牛、羊、猪已经做得很好,用来祭祀的谷物也很洁净,并且能够按时祭祀,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要改立土神、谷神。”
如果把“民者,至庳也……万人爱之,则万人之吏也”这段文字与孟子的主张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出,古人已经主张,得到民众拥护的人,才有资格担任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官员。可惜的是,古人没有能够提出实现这一政治主张的可行方法,比如官员选举制度等。即使有人提出这一方法,在中国古代大概也难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