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虽然这看似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话题,但我还是想从一些不同的视角去谈一谈。
对学生来说,学习自然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学校,谋一份好差事。那么,成年人呢?
前几天去一家单位讲课,组织者跟我抱怨,班内有不少学员还有一两年就要退休了,但领导还是让他们来参加培训。快退休的大哥和大姐们兴致索然,经常不来参加培训。我附和道:“这个年纪确实不应该再参加培训了……没那个心思了,即使学了领导力,学了复盘,或者学了其他技能,好像也用不到了,而且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好不容易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应该是不再接触与工作相关的事情才更开心吧。”
所以,成年人学习好像是为了解决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让自己在工作中变得更自如、更优秀。
这些答案好像都正确,但好像又少了点什么。我们需要引入一个很有意思的模式,即TOTE模式,如图1-1所示。
图1-1 TOTE模式
TOTE其实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即测试(Test)—行动(Operation)—测试(Test)—退出(Exit)。它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行为模式,甚至可以解释我们一切工作和生活中的行为现象。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口渴了想喝一杯放在稍远处的桌子上的水,这个动作其实就囊括了一个完整的TOTE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测试(Test): 如果我什么也不做,可以喝到这杯水吗?
结果:不能。
行动(Operation): 于是我走到桌子前,用手将水杯拿起来。
测试(Test): 我能喝到水吗?
结果:能。
退出(Exit): 我喝到了水,并结束了喝水的这个行为。
至此,一个小目标得以完成。
再举个稍微复杂点的例子。比如,我们想要驾驶汽车,其TOTE模式如下。
测试(Test): 我可以驾驶这辆汽车吗?
结果:不能(因为我没有驾驶技能)。
行动(Operation): 我去驾校学习驾驶技能。
测试(Test):( 学习完后)我掌握了驾驶汽车这种技能吗?
结果:掌握了(驾驶汽车的技能)。
测试(Test): 我可以开走这辆车吗?
结果:还不能(因为没有实际上路经验)。
行动(Operation): 我去找了个教练,让他辅导了我一段时间。
测试(Test): 我可以开走这辆车了吗?
结果:能。
退出(Exit): 我可以开车上路了。
至此,又一个目标得以完成。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TOTE模式。可以说,我们几乎所有的行动都会遵循这个过程。无论是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还是个人生活目标的达成,其实都在遵循着这个模式。
简单来说,TOTE模式就是一个人在定下了一个目标后,他会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反复测试(Test)这个目标是否已经达成。如果测试后发现这个目标还没有达成,他会尝试做出各种行动(Operation),以期望更接近这个目标。做出行动后,他会继续测试(Test),假如这个目标还没有达成,他会继续这个循环,直至目标达成,这个过程便会终止(Exit)。
尝试做出各种行动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当然,这种学习不一定仅仅是看书、听课,也包括向他人请教,抑或是自己不断试错并最终找到正确答案的过程。对于这些,我们都称之为学习。
反之,如果不学习,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很简单,我们可能将永久陷入TOTO模式中,无法走出来。就像驾驶汽车,当我们发现自己无法驾驶汽车时,怎么办?当然是去驾校学习。如果不学习,我们可能永远只能在最初的测试(Test)阶段“望车兴叹”。也就是说,我们可能永远都会在TOTO模式中不断重复着一样的动作,最终却拿不到结果,无法达成目标。
因此,学习的意义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在TOTE模式中,两个“T”都是测试,如果测试通过,则可以退出;而如果测试未通过,则代表这件事尚未成功,需要做进一步的改变。学习的本质是“改变”,只有改变才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然而,人们总是习惯于用同样的方法去期待不同结果的出现。比如所谓的题海战术,这种重复性努力的结果往往是使人沉浸在TOTO模式中无法自拔,陷入死循环。
如果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TOTE模式的话,那么毫无疑问,这些TOTE模式一定是不同且不断升级的。就像我们学会了开车上路后,从最早的时速60千米到70千米,再到100千米且平安驾驶,这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但我们需要注意,使TOTE模式不断升级是有前提的,也就是一定要完结前一个“改变”才能开启下一个“改变”。就像语文学习,一定要先学习认字,再学习阅读,然后才是写作,这个过程是无法跨越的。而完成每一个TOTE模式的过程的关键是 行动(Operation) 这个步骤,而这个步骤的关键是行为的改变和调整,行为的改变和调整即学习的过程。所以,学习是迭代和升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