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享有盛誉的哲学家、文学家等对礼仪、礼节、礼貌有着如下的诠释。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荀子·修身》
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德]歌德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元〕许衡
然而现实中,人们常常并不严格区分礼仪、礼节和礼貌。其实,礼仪与礼节、礼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礼仪的内涵
何谓礼仪?“礼之名,起于事神。”《说文解字·示部》解释为:“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意思是礼仪就是履行敬拜活动,用以敬神致的仪式。由于与礼相关的活动都有一定的规矩、仪式,所以礼节、仪式的概念应运而生。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礼仪活动由“祈神”转向敬人,先用于宫廷,后延伸到社会各阶层,并在社会交往中广泛运用。由此,把待人接物时发自内心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即谓礼仪。
礼仪 是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以美化自身、敬重他人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程序 。礼节、礼貌是礼仪的具体表现形式。 礼节 是 约定俗成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严格的礼仪性质。它反映了一定道德原则的内容和对人对己的尊重,是人心灵美的外化。在当代社会,礼节体现出人与人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关心。由于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人们在各自生存发展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了各自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其礼节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尽相同。
礼貌 是 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良好的言谈和行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可见,有教养的人必然具有友善的言谈、得体的行为。礼貌是人类内在素养的直接体现,也是人类基本的言行文明的要求。在讲究文明的当代社会,尊重他人、态度亲切、举止得当、言谈恰当、行为得体,应成为人们日常的言行规范。
仪表、仪式也是礼仪的具体表现形式。 仪表 即 人的外表,包括仪容、服饰、体态等 。仪表美既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也是自尊、自爱、自重的一种表现;仪表美既来自高尚的道德品质,也与人的崇高精神境界融为一体。仪表美是一个人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
仪式 即 行礼的具体过程或程序,是一种比较正规、隆重的礼仪形式 。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或组织开展各项专题活动的过程中,常常要举办各种各样的仪式,以体现出对某人或某事的重视或纪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仪式日趋精练和简化。
礼仪具有礼节、礼貌、仪表、仪式等具体表现形式,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礼仪对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是行走世界的一张永恒的通行证。正如《西方礼仪集萃》的编者伊丽莎白·波斯特所述:“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却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平易近人。”
古人云:“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古代华夏民族创造出绚丽灿烂的礼仪文化,其丰富的内涵及呈现的礼仪风采,对相邻国家和民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华礼仪在孔子以前,就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周礼》《仪礼》《礼记》等都是重要的古典礼仪专著。孔子、孟子、荀子、管仲等大家对“礼”都有深刻的论述。孔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礼仪学专家,他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他主张“为国以礼”“克己复礼”,并积极倡导人们“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孟子也重视“礼”,并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和核心。荀子更重视“礼”,著有《礼论》,论述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说:“礼者,人道之极也。”他把“礼”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作为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因而他强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管仲则把“礼”看作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运的支柱。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礼”是因调节社会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礼”的内涵大体分为三部分:一是治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的典章制度;二是古代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交往仪式的礼制及待人接物之道;三是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包括自身修养)。
“礼”的历史演变无不说明,“礼”不但是统治者维系权力的支柱,而且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广泛社会性与强大号召力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人际交往的礼节、礼貌及社会生活准则,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悠悠岁月中,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礼仪文化,它是当代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基础。但不容忽视的是,传统礼仪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传统礼仪文化,我们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提高现代文明程度的积极作用。
历史与现实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它们是一脉相承且无法分割的。中华传统礼仪蕴含着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其中的精粹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在中华民族昂首挺胸走向伟大复兴的新形势下,在中华民族高歌奋进开创未来的伟大征途中,对我们来说,传承和弘扬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精粹义不容辞。那么,传统礼仪文化流传下来了哪些优良传统呢?
尊师敬老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美德,也是现代礼仪的基本要求。尊师即尊敬师长。老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艺的人,《礼记》认为,师生虽无血缘关系,但是若没有老师的开导,即使是血亲也不易和睦。明末清初,顾炎武对此曾解释道:“父子之亲,长幼之序,男女之别,非师不明。教人以礼者,师之功也。”故古人对老师非常尊重,“程门立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讲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学的故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40岁了,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仍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那天。
相传,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时正遇上程老先生睡觉。这时,外面开始下起鹅毛大雪。二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地侍立门外,不言不动,静候老师醒来。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门前,不禁大吃一惊。这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深受感动的程颐便倾尽自己心力将全部所学传授给了这两位虔诚的弟子。
嵩阳书院——高山仰止牌坊
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的高等学府,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并称我国古代四大书院。
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等均在此讲学。这里一直是历代名儒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
(图片取自嵩阳书院网站)
敬老,是伦理观中对父母孝道的延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会的发展的确离不开老人的智慧和经验。我国古代有许多有关敬老的佳话,“圯桥进履”就是其中之一:传说,秦末汉初的张良之所以拥有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他在桥上遇到的一位老人(黄石公)有关。他对老人十分尊敬,多次为老人从桥下拾鞋而感动了老人,从而获赠一部珍贵的《太公兵法》。
古人云:“夫让,美德也。”互让、互谅、互助是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优良传统。讲究礼让不仅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表现,也是社会生活中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翻开中国古代历史画卷,古人留给我们许多礼让的佳话。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中期,礼部尚书张英在安徽桐城的老宅与吴家毗邻而居。两家府邸之间有块空地供双方使用。两家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把官司打到了县衙。为此,张家人修家书一封,派人送往京城。张英阅信后作诗函复:“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阅信后,自愧胸襟太狭窄,立即主动将自家院墙退后三尺。吴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把院墙让后三尺。结果,两家之间空出了一条“六尺巷”。两家的礼让之举在当时被传为美谈,为后人称道。还有诸如《将相和》等故事,都能生动地说明古人讲究礼让的传统美德。
处事以诚,就是对人或事诚实中肯,襟怀坦荡。古人云:“诚于中而形于外。”只有自觉做到“诚于中”,在思想上尊重对方,才能做到“形于外”,即态度诚恳,语言文明。这既是社会交际的需要,也是我国礼仪文化的优良传统。“三顾茅庐”的故事,体现出了古人以诚待人的美德。诸葛亮当年不过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虽然有雄才大略,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隐居在卧龙岗,而刘备已人到中年,逐鹿中原,世称英雄,却三次进山拜求诸葛亮。第三次正值诸葛亮午睡,刘备就站在门后恭候。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终被刘备的真诚所感动,一席“隆中对”即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方略。
文明礼貌待客,是我国礼仪文化的优良传统。封建社会虽然“贵贱”之别十分严格,但善于待客的人却能置贵贱于不顾,很注意讲究礼貌,这方面有不少故事值得后人学习。据《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载:后汉时的蔡邕才学显著,受到朝廷器重,有名的学者常常在其府上聚会。他的门前几乎每天车水马龙,整个巷子都堵满了。一次,当他听说王粲在门口,慌忙中倒屣
出迎。王粲进来后,大家发现他原来是一个衣着寒酸的小伙子,在座者无不惊讶。这便是著名的“倒屣相迎”的故事。由此可见,古人在待客上的礼貌,在今天也是值得称道的。
礼仪是美好的外在形式与丰厚的内在修养的统一体。容貌靓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服饰得体、彬彬有礼、风度翩翩的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无疑能够引起他人的关注和赢得他人的好感。但礼仪绝不局限于外在形式,也绝不是简单的一种外在表现; 礼仪是一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与审美品位的集中反映 。礼仪与个人的内在修养息息相关,一个人的内在修养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其礼仪水准。因此,每个人不但要注重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更要在内在修养上下大功夫。
当下,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渐提升,国际影响的日趋扩大,国际角色的日趋重要,对我们来说,讲究礼仪、注重修养、完善自我,是有效开展涉外商务活动和展现良好个人形象的必然要求。因此,深厚的内在修养与得体的外在表现二者兼修,不仅能给商务工作带来丰厚的回馈,也能给个人事业带来丰硕的回报。
道德是反映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特殊现象。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为了协调相互间的各种关系,就必须对个人行为进行适当的约束,以保障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从这一意义上来讲,道德就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是人类判断是与非、好与坏、善与恶、荣与辱的标准,可通过社会舆论、宣传教育、道德观念等无形力量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对社会实际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除了人类能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外,更重要的是人类具有社会公德。诚如孟子所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社会公德是同一社会中的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维护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共同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及人道主义精神等。它是人类遵守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之一,也是维系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它对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具有直接、深刻的影响,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礼仪与社会公德密切相关。社会公德是礼仪的基础、前提,礼仪则是社会公德健康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公德的集中表现。社会公德与礼仪相辅相成,任何一方的完善丰富都会促进另一方的健全发展,任何一方的损失缺憾也会导致另一方的停滞或倒退。没有社会公德的礼仪是虚伪、苍白的,是没有意义的;没有礼仪的社会公德也同样不易被认同。
在着力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新形势下,社会公德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检验社会成员道德水准的重要尺度。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成员提出的基本要求。“红灯停,绿灯行。”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在行人、车辆稀少的马路上,自觉遵守“红灯停,绿灯行”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不过,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恪守社会公德的意识仍有待提高。以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置的1米线为例,1米线的设置就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从而有效地保障人身、财产安全。个人在办理金融业务时,其他人理应站在1米线外。此制度已推行多年,然而仍有个别人不以为意。
社会公德是社会风尚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为了让享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永久绽放礼仪光芒,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遵守并践行社会公德。
1米线
道德修养是指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境界,它属于世界观的一部分。道德修养能够指导人的行为,也能够使人自觉遵守礼仪规范。
投桃报李故事二则
古代有个叫崔桐的书生
,有一次外出,在回家的途中,他把带的银子弄丢了,没钱吃饭,只能饿着肚子往家走。走到半路时,他饿得实在没有力气了,就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休息。这家的老汉看到了他,就问他是不是病了。他以实相告,老汉便拿了些干粮和水给他,他向老汉表示感谢,饱餐了一顿,告辞离去。三年后,崔桐考中了进士,还特意去向老汉一家表示感谢。此后,崔桐每次回乡,总不忘带上礼物去看望老汉。很多年过去了,老汉过世了,崔桐也成了一个老人,但他每次回乡还是要带上礼物去看望老汉儿子一家。老汉的儿子感动地说:“我父亲只是做了一件小事,却被崔大人记了这么多年。”
无独有偶,传说法国作家博马舍应邀到一所大学演讲。演讲结束之后,他看到校园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张为一个学生募捐的海报。原来,一名叫比尔的学生患了重病,需要一笔钱进行治疗,同学们便号召全校师生捐款。博马舍得知详情后,捐了些钱给比尔,然后离开了那所大学。半年以后的圣诞节,他收到了比尔寄来的贺年卡,已经病愈的比尔向他表示感谢。从那以后,每年的圣诞节,他都能收到比尔的贺年卡,内容都是向他表示感谢的,一直到博马舍离开人世。博马舍感叹道:“我只是捐了一点儿钱,比尔却感激了我这么多年。现在感动的不是他,而是我了。”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众多待人接物的礼仪规范。其中很多待人接物的礼仪要求实际上是从宗族制度、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的,这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而形成的,因而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和阶级属性。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认为,个人的礼仪水平是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的标志。传统礼仪认为个人的外在仪容、仪表、仪态要以内在德行为本。有诚敬之心,才会有庄重、恭谨之色;忠信形于内,才能感动应于外。而且,个人礼仪修养要以“中庸”为原则,不可过,也不可不及,这就是“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所以,古人讲庄敬以修礼,也讲配乐以合群,强调内在素质与外在的个人仪容、仪表、仪态的修饰要配合得恰到好处,不能只讲朴实而忽略礼仪修养,也不能只讲礼仪修养而压抑或扭曲个人的天然禀性。
从本质上说,礼仪行为就是内在素质在待人接物过程中的一种反映,它是由道德修养所决定的。因此,加强道德修养,对提高礼仪行为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注重加强道德修养,礼仪行为水平就会相应得到提高。
有了人类,才有文化。文化一词的拉丁文原意是开发、开化之意,英文中的文化一词为“culture”,有种植、耕作的含义,指的是人们在自然中劳作,从中获取成果。对文化的诠释可谓是人类不断探索和潜心研究的重要问题。
中外学者对文化的探讨和研究,可谓见仁见智。其中,根据《辞海》对文化的解释,从广义上说,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和连续性等特征。
文化内涵的多义性反映出人类对文化内涵理解认识的多样性。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人类对文化内涵理解认识的差异越来越小。可以这样说,无论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来理解,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即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尽管这些产品以物质形态出现,但都包含文化的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晶;二是精神文化,包括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标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三是知识,即各种科学文化知识。
这里所讲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即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等所具有的行为、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习惯与行为规范等。例如,东方文化主要指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文化;西方文化主要指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文化。东西方文化具有很大差别,这种文化差异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礼仪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船长的“投其所好”
一群商人在一条船上谈生意,船在航行途中出了故障,只有跳船才能逃命。船长命令大副快快通知商人们穿上救生衣,从甲板上跳下去。可是,无论大副怎么劝说这些商人都无济于事,谁也不愿跳下去。船长经验丰富,对各国的文化特性了如指掌。于是,他转过身就对一名英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体育运动。”因为英国人一向喜爱体育运动,所以英国商人听罢,便纵身跳入水中。他又对法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时髦,你没看见英国人已经跳下去了吗?”法国人爱赶时髦,所以也随之跳进水中。船长面对德国商人,表情非常严肃地说:“我是船长,现在你必须跳水,这是命令!”德国商人一向遵守纪律,因此服从了船长的命令,也跳进水中。这时,船长走到一向具有逆反心理的意大利商人面前,大声地说:“乘坐别的船遇险可以跳水,但今天你乘坐的是我的船,我不允许你跳水!”对意大利商人来说,你越不让我跳,我就越要跳,于是他也纵身跳进水中。现在只剩下一个美国商人和一个中国商人。只见船长对美国商人说:“我这只船已办了人寿保险,跳吧,你不会吃亏!”美国商人一向非常现实,听罢也跳进水中。最后,船长转向中国商人说:“先生,你家里不是有一位80岁的老母亲吗?你不逃命,对得起她老人家吗?”中国商人听罢也跳进水中。最终,船长依据不同国家的人的文化特性,让所有商人都按照他的意图跳了水。
点评: 尽管这是一则幽默故事,但这则故事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各个国家的文化特性以及存在的差异。船长对各国商人“投其所好”的成功劝说,是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客观反映。文化差异不仅对东西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对礼仪产生了相应的影响。由此可见,礼仪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礼仪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差异对礼仪的影响。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团队精神,强调人们之间相互协作。家庭是东方文化中最重要的生活集体,讲究父慈子孝、相互帮助。而西方文化崇尚独立和个人自由,特别是美国,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自立自强的观念,父母、子女之间相对更为独立。个性培养方面的这些差异,导致了东方人重情重义,西方人崇尚个人独立自由。
(2)等级观念差异对礼仪的影响。东方文化中等级观念很强。无论是在社会组织中,还是在家庭组织中,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有较大影响。例如,在东方某些地区,家人一起吃饭时,父亲有着优先权,父亲不动筷子,其他人就不能先吃。在西方,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世袭贵族和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例如,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在家庭中只要彼此尊重,子女对父母可直呼其名。
(3)人际交往方式差异对礼仪的影响。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方式上却有明显的差别。例如,传统的东方人热情好客,在交谈中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往往可以询问对方的年龄、职业、收入、婚姻、子女等问题;而西方人特别重视个人的隐私,凡是涉及年龄、收入、婚姻、身体状况等隐私问题都不能直接询问对方。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他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例如,在社交场合,有时东方人发现对方的衣服上有根线头,会很自然地帮助对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的举动。有时东方人看到朋友穿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会上前摸一摸,询问价钱或质地;而西方人则不会这样做,他们更多的是羡慕和直接赞美。
(4)性别差异对礼仪的影响。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后,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男女的社会地位都有了明显的差异,相对而言男士更受尊重。近代,承接尊敬女士的骑士精神,西方开始提倡男女平等或女士优先,认可男士要照顾女士,如赴宴时男士要让女士先落座、女士优先点菜,进门时女士先行,等等。进入现代社会后,男女平等思想在西方已深入人心。东方各国步入现代社会后,认可男女平等思想,不过和西方讲究“男女平权”不太一样,相对更主张男女“各安其位”。
(5)长幼差异对礼仪的影响。在处理长幼关系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对长者特别尊敬、孝敬,逢年过节,儿女一般要和老人一起过。在西方国家,由于崇尚独立,儿女成年后和父母的来往会日趋减少。但东方人觉得这种相处模式会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孤独凄凉。
(6)法制观念差异对礼仪的影响。东方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儒家思想重义轻利,兄弟朋友之间注重情意,讲究义气。在西方国家,人们的法制观念更强一些。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对礼仪产生的影响还有很多。但是,伴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东西方的礼仪文化也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渐接受了东方文化中重感情等礼仪因素,东方人也逐渐接受了西方文化中保护隐私等礼仪因素。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的程度会越来越深。
夜行巴黎
有一天晚上,一位中国姑娘去看望一个住在巴黎的大学同学后,独自走在回旅馆的路上。一道柔和的汽车灯光从身后射来——来车了。她往路边让了一下,不料,这辆汽车并没有超过去,而是不紧不慢地跟在她的身后。她快它也快,她慢它也慢,她拐一个弯,它也拐一个弯。姑娘的心怦怦地狂跳起来。在一个十字路口,她干脆转过身,面对着这辆车停了下来。她身后的那辆车也在不远处停了下来,车门打开,从车上走下来一位60多岁的女士。她走到姑娘面前,笑眯眯地望着她说:“天这么黑,你一个人走路多不方便。我用车灯为你照一下路,你会好走得多。”
问路德国
一位同胞在法兰克福急着赶路,中途向德国人打听还要走多久才能抵达目的地。德国人看着他一言不发,这位同胞以为对方听不懂自己说话,便低头继续赶路。不承想没走几步,那个德国人便追上来告诉他说,大概20分钟就能到了。我们的同胞感到很好奇,问为什么刚才不回答。德国人认真地说:“我不知道你走路的速度,怎么能估算出时间呢?”
点评: 如果在我国,帮助夜归姑娘的方式可能会和法国的那位女士大不相同,也许会问需不需要搭车;同样,我们对问路者的回应和故事中的德国人应该也会不同,也许会拿出手机用导航软件查查步行需要多长时间。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小事无不和社会背景、东西方文化差异有一定的关系。
古人云:“慧于心而秀于言。”这是说,内心聪慧而溢于言谈则秀美。然而,内心聪慧需要具有相应的文化修养,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就很难做到言谈的秀美。一般来说,文化修养高的人通常思考问题缜密,分析问题透彻,处理问题有方,并在人际交往中更懂得言谈的得体,讲究言谈艺术,注重言谈效果,从而显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例如,与人见面时,以“请问您贵姓”取代“您叫什么名字”;与他人打交道时,以“我能帮助您吗”取代“您有什么事”,以“谢谢您”取代“谢谢”;与人聊天时,多用“您”少用“我”。由此可见,提高文化修养既重要也必要。然而提高文化修养必须多下功夫,勤于耕耘,多途径、多渠道地学习、涉猎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才能增添言谈举止的美感,才能展现礼仪的魅力。
美与艺术不可分离,艺术就是美。美的自然现象、美的动植物都是艺术家创作时的撷取对象。它们作为审美对象进入艺术创作领域,要经过艺术家的选取、提炼、加工和改造。
郑板桥写过这样一段话:“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画竹经历了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过程。眼中之竹,是画家在实际生活中直接看到的现实中的竹;胸中之竹,是通过画家的想象而形成的审美意象;而手中之竹,是画家借助纸张笔墨对审美意象的传达和表现。这种美源于现实中竹的美,但比现实中竹的美更为鲜明、集中和饱满。
翻开艺术画卷,徐悲鸿的《马》、吴作人的《鹰》、凡·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莲》、李可染的《漓江胜揽》、傅抱石与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米开朗琪罗的《大卫》、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伦勃朗的《戴金盔的男子》、罗中立的《父亲》、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潘鹤的《艰苦岁月》、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等艺术作品,无不展现出动植物的优美、祖国锦绣山河的壮美、无与伦比的人体美、人的精神品质美、人与社会关系的美,它们的美无不以现实美为根据和基础。
艺术美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它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而创造出的人或事物的美。艺术家把现实美转化为艺术美时,对现实生活中美的人或事物和丑的人或事物进行判断,明确歌颂什么或反对什么,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从而创造出真正的美的艺术作品。
古往今来,优秀的艺术家在其作品中不仅刻画美的人或事物,也刻画丑的人或事物。刻画丑的人或事物时,艺术家以正确的审美观对其进行判断和评价,从而揭露和鞭挞其丑恶的本质。因此,人们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必然会受到艺术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在明辨美丑、善恶、是非的同时,人们的思想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感情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升,行为得到调整。
法国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年轻貌美、内心善良、纯洁可爱的吉卜赛少女埃斯梅拉达,和外形奇丑无比、内心却极其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以及外形英俊潇洒、内心虚伪丑恶的卫队长菲比斯和外形阴险可恶、内心丑陋肮脏的副主教克洛德。雨果以他的审美观,热情地歌颂了埃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对菲比斯、克洛德的虚伪和卑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挞。美与丑的鲜明对比,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从而激发人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对丑的厌恶和痛恨。
其实,不仅是文学,音乐、舞蹈、影视、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也都无一例外地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让人受到美的教育、美的启发和美的感悟。美的力量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冬天来了,饥寒交迫的流浪汉苏比迫切想到监狱过冬。为此,他想尽一切办法去做坏事,希望警察把他关进监狱,但都没能达到目的。万般无奈的苏比只好四处游荡,当他走近一座教堂时,教堂里传出的音乐和唱诗班的歌声吸引了他,听着这般美妙无比的音乐,苏比瞬间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流下了眼泪,他觉得以往的行为和生活十分无聊和荒唐,决心从今以后好好做人……苏比的想法之所以悄然地发生了变化,是因为受到了美妙音乐的滋润和感染。
《巴黎圣母院》剧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无论是听音乐、读小说、看电视、看电影,还是欣赏美术作品、舞蹈表演,都会使自己沉浸其中,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并在艺术美的感染、指引下,美化自身的言谈举止,完善自身的人格品性。因此,通过多听、多读、多看艺术作品,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不但会提升个人的礼仪素养,也会提升个人的形象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