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高效的学习方法之前,我想先谈谈许多人正在使用的相对低效的学习方法。即使你善于学习,也可以通过思考自己为什么能比周围人学得好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如果你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学习,却总是记不住知识点,考试分数也不高,那么你可以反思一下是否主要使用了下列方法。
我们先要反思的学习方法叫反复阅读(重读)。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这样一个观点:书和教材最好反复阅读。反复阅读,也就是“重读”,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学习方法之一。美国某知名大学对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的受访学生将重读笔记和教材当作他们的备考方法 [1] 。而且,超过一半(54.8%)的学生认为,重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那么,重读真的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吗?结论是,与本书所推荐的其他学习方法相比,单纯地反复阅读的效果并不好。
在一项对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学生进行的研究中,学生们被分成两组,一组学生多次阅读一篇文章,另一组学生则不重读文章。两天后,他们参加了一个回忆文章内容的考试和一个简答形式的测试。结果显示,多次阅读文章的学生和只读一遍文章的学生在考试成绩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统计学上对数据差异的评价) [2] 。
在另一项研究中,学生们被分成两组,一组重读教材或科学杂志上的不同文章(内容涉及学生们熟悉和不熟悉的话题),另一组则只读一次。随后,学生们当场完成了多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等测试,一天后又参加了一次测试。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当场进行的测试中,还是在一天后进行的测试中,两组学生的正确率几乎没有显著差异,这进一步证实了重读并没有带来显著的学习效果 [3] 。
这里要补充说明一点:有多项研究报告指出,与只读一次相比,重读对于加强 短期 记忆效果更佳 [2] [4] [5] 。例如,在一项针对155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研究中,参与者在多次阅读文章后立即完成填空题。结果显示,读两遍文章的学生比只读一遍学生的正确率更高 [4] 。然而,读四遍的学生与读两遍的学生相比,得分几乎没有差异。因此,在极短暂的时间内,重读或许会产生一些效果,但如果学习的目的是更长久地获取知识,那么这种方法并不是很有效。
此外,重读的学习效果还会受到间隔时间的影响。研究表明,比起在同一天内连续、反复地阅读,间隔数日到一周再进行重读能让记忆更持久 [2] [5] 。这种方法与“分散学习”有关,被认为具有较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将在后面的内容中对此进行深入讨论。
重读的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是,在第二次阅读同一篇文章时,读者已经熟悉文章脉络,可以流畅地阅读,于是容易产生“我已经理解”的错觉,很难对信息进行深度处理,比如读者很难更深入地理解并记忆这些内容 [3] 。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 熟练度错觉 ” [6] 。
问题: 什么是熟练度错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熟练度错觉。我们的大脑有时会高估自己的知识量与对知识的熟练度,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真正记住或深刻理解这些知识。许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翻阅英文单词卡时,看到一排熟悉的单词,自己会感觉大概记住了它们的意思和用法;当回顾课堂笔记时,因为熟悉它,就觉得已经记住和理解了笔记上的内容。
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给大脑适当地增加负荷。在学习领域,这被称为“ 必要难度 ” [7] 。本书后半部分介绍的有效学习方法,就是创造必要难度的方法。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邓洛斯基教授等人,调查了大量关于学习方法的既往研究,并总结出一份著名的报告 [5] ,其中也有对“重读”这一方法的评价。不过在介绍其评价之前,我想先简要说明一下这份报告的内容,本书也将在后文中多次引用它。
这份报告选取了相对容易实践的学习方法,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其有效性。
· 学习内容:这种学习方法,是否适用于单词、数学以及文献、讲义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
· 学生特征:这种学习方法,是否适合年龄、能力、基础知识等特征各异的学习者?
· 学习情况:例如,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用这种学习方法,需要应用几次?
· 评价标准:使用哪种测试方法来检验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是否不仅通过记忆类问题,还通过理解与应用类问题进行了检验?
本书将主要聚焦这份报告中的“有效性高”或“有效性中等”的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并对它们进行详细解读。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自己的油管上介绍了一些学习方法后,收到了这样一条评论:“这是要培养一批记忆机器吗?”
对此,我可以明确地回答“不是的”。既然教育学领域有所谓的“教育目标分类”,那么学习的认知过程想必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由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开发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修订版)”,将认知过程分为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六个阶段 [8] [9] ,如图1-1所示。
图1-1 认知过程的六个阶段
在通过科学研究检验学习方法的效果时,研究者不会忽视任何认知阶段,因此不仅会考察参与者“是否将内容一字不落地记住了”,还会考察他们是否理解了这些知识以及能否应用这些知识。邓洛斯基教授等人在报告中评价学习方法的有效性时,也充分重视了这一点。
尽管有人说背东西不重要,但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如果不能记住新信息,就无从理解和应用。要记住新信息,往往需要将其与自己过去积累的知识相互关联。可是完全不理解新信息就想记住它谈何容易。因此,可以说“记忆”与后续阶段的“理解”等认知过程,是以复杂的形式交织在一起的。
让我们回归正题。关于重读,邓洛斯基等人的报告作出了如下评价:
“基于现有的科学依据,我们认为重读的有效性较低。”
原因包括除大学生群体,其他群体使用重读未见显著效果;重读与加深理解之间无明显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是,与后面提到的其他学习方法相比,重读的效率较低。如果你花费了大量时间反复阅读教材、参考书和英语单词书,却仍然记不住多少内容,考试成绩也没有提高,那么就要多多留心了。
当然,在阅读时,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会将“精细提问”或“自我解释”(后面会详细解释)等更费脑力的方法加入重读,以加深记忆、提升理解力,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我并没有一味地反复阅读教材或资料,更没有反复通读全书。其中一个原因是,医学的信息量和教材的篇幅都非常庞大。
当所学领域的知识文本量增加或难度加大时,反复阅读是相当费时间的。我在为考试复习,特别是追求高分时,会先通读一遍教材(结合后面提到的高效学习方法来阅读),打下系统性知识基础。另外,我会重读学习资料的部分内容,主要也是为了确认没有记牢的知识。
我的学习方法并不是绝对正确的,我也不希望大家都来模仿。我只是想把自己亲身实践过的高效学习方法记录下来。当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犯愁时,本书的内容或许可以为你提供参考。
本书加入了一些设计,让你在阅读时能够实际尝试这些具有科学依据的学习方法。请尽量在页面下方偶尔出现的问题、任务和章节末尾的“复习笔记”中填写答案。如果你无法明确作答,那么就往前翻一翻,回顾相关知识点。另外,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可以随时将你的想法或疑问写在页面的空白处。
✔对于反复阅读(重读)的有效性,邓洛斯基教授等人所作的报告是如何评价的?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什么是熟练度错觉?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