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讲
阳明立志成圣
——“圣人必可学而至”

一、“何为第一等事?”——问题少年欲成圣

说王阳明是问题少年是从他的心理特征方面讲。其中一个是他5岁前不会说话,这形成他“内倾型”性格,凡有触念先在心里回环。

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阳明降生。关于阳明出生,其弟子钱德洪撰的《瑞云楼记》中有详细记述:阳明的奶奶岑氏梦见五彩云中,神人在鼓乐声中抱一婴儿交付岑氏。岑氏说,我已有子,我媳妇对我极孝敬,愿得个好孙子。神人答应,然后,怀孕14个月的郑氏生下阳明。

王阳明的奶奶把自己的梦告诉了王阳明的爷爷王伦 ,竹轩先生觉得这个梦很特别,说这个孩子是神人自云中送来,就叫他“王云”吧。

不凡的出生,大家都认为王阳明定然是一个“天才”。可是,令人意外的是,王云一直到5岁,都还不会说话,王家人很是担心。

有一天,王云和其他小孩一起在门外嬉戏玩耍,恰巧一位和尚路过,他盯着王云仔细看了一会儿后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和尚的话正好被王阳明的爷爷听见了,他心中一惊,顿时想到一件可怕的事情:取名为“云” ,一语道破天机,泄露了王云的出生秘密,遭到老天爷的惩罚,所以王云才迟迟不会说话。于是竹轩公将其名字改为“守仁” 。王云便立刻会说话了。

王守仁会说话不久,有一天,王守仁的爷爷听到小守仁正在背诵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十分惊讶,问道:“这些书你是如何学会的?”

小守仁回答说:“我经常听爷爷读这些书,当时我不会说话就在心里默默地记下来了。”

五年不能开口说话,让王阳明 学会了认真去听,听完有所感悟又不能说,只能在心里自己不断地玩味。这个心理特征很重要。王阳明之所以是王阳明,一方面跟我们一样,另一方面又超过了我们。这个是起点。后来终生伴着他的是什么?是孤独。王阳明经常自己和自己对话,例如,格竹子、龙场悟道等。他的那份孤独以及自己跟自己对话的心理惯性,使他永远不随波逐流。这一个很小的生理特点,却能够酿成巨大的心理影响。

王阳明性情活泼,好动,且矫健异常,窜奔跳跃,相当欢实,不是循规蹈矩听话的“好孩子”。后来他的徒弟总结评价,说得很好听,叫“英迈超特”:英,英雄;迈,就是超越一般的人;特,比较特殊。他父亲王华 常为此发愁,亏得他爷爷非常欣赏理解这个不同凡俗的孙子。王阳明的爷爷,视纷华势利如白水,唯酷爱竹子,房前屋后到处种着竹子,有大量的藏书,于书无所不读。他终生不仕,非常喜欢弹琴,每逢月白风清之际,就焚香弹奏几曲,弹罢,便歌咏诗词,还让子弟们一起吟唱,小阳明自然混入其中,接受“美育”。王阳明小时候又主要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他的天性没有受到大家庭惯有的压抑、斫伤,并且受到了良好的开放式教育。

这种“洒然无入而不自得,爵禄之无动于衷”的家风,对王阳明的熏陶似乎可以概括为两大端:一是活泼,二是豁达。

有一天小阳明到集市上看见一个老头在卖鸟,他很喜欢就要买。买就买吧,但那个淘气劲出来了。王阳明又想要人家鸟,又不想按那个卖鸟老头说的价格给钱。这时,旁边过来一个看相算卦的人。他对王阳明说,孩子,鸟的钱我给你出。我看你面相是个必成大器的人,以后千万不要在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浪费你的聪明了。你应该立大志,走正路。王阳明就拿着这个人给他的鸟,然后心里怀揣着他的话走了。王阳明听了看相算卦人的话内心非常欢喜且充满希望。王阳明有了这个希望,就有了立志的动力。但是他的徒弟们肯定不能把这个故事写到年谱里去,这成了小二皮了。这个记载于明代的笔记书《明语林》,是第一手的资料。

小阳明10岁的时候,他父亲龙山先生考中了成化年间辛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龙山公成为翰林院修撰后,日益思念尚在家中的老父竹轩翁,准备把父亲接到京城来,安享晚年。

小阳明11岁跟着爷爷进京,路过金山寺,竹轩先生与客人喝得来了兴致,想作首诗,小阳明在旁开口吟道: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

前两句充满剑气,后两句箫音依依。客人惊异,让他再作一首吟蔽月山房的,小阳明又脱口而出: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于天,
还见山小月更阔。

已有点“心大则天下小”的心学味道了。

小阳明12岁在京师读私塾,不肯专心诵读,喜欢偷偷跑出去和小朋友们玩“战争游戏”。他自制了大大小小的旗子,让小伙伴们举着,侍立在四周,他是大将,坐在中间,指挥着大家忽而向左,忽而向右,就跟排兵布阵一样。王阳明的父亲有一天看见了怒吵了王阳明一顿,王阳明还跟他父亲进行了一番辩论,结果是,他父亲听完非常愤怒,把他痛打了一顿。

一日王阳明与他的同学在街上漫步,一位相面先生看见王阳明的相貌奇特。他叫住王阳明说:“吾为尔相,后须忆吾言:须拂领,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大概意思:你一定要记住我今天对你说的话,当你的胡子长到衣服领子时,你就入了圣境;胡子长到心口窝时,你就结圣胎了;胡子到肚脐时,你就圣果圆满了。

相面先生的话引起了王阳明对圣人的思考,从此以后每捧起圣贤之书,便静坐凝思,思考和体验圣贤的心境和想法,期望能与圣贤神遇心契。

龙山公常常担心儿子会不成器,王伦觉得自己的孙子不是凡品,而且他更愿意相信相面先生的美妙预言。

一日王阳明忽然问他的私塾老师:“何为第一等事?”

私塾老师说:“惟读书登第耳。”

阳明凭着童心的直觉性反应反驳老师:“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这时在一旁的龙山公听到王阳明的话,笑着说道:“你是想成为圣人吗?”

二、侠客梦——豪杰胆圣贤情

那会儿家长对孩子就是一个字——压。棒打出孝子,也是从这个压字的原理上来的。现代很多父母依然用打压式教育孩子,这对孩子影响真的很大,一边打压一边还要质问孩子为什么不自信。王阳明的母亲在王阳明13岁时就去世了,加上父亲忙着学习考试,所以王阳明小时候主要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王阳明的爷爷是洒脱的文人性格,再加上他对王阳明的喜爱,所以王阳明几乎是被放养着,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胆子大,还很有自己的想法。

胆大心细是阳明的基本性格。《三国演义》中那个能让诸葛亮把毕生之学传给他的姜维,胆也特别大。姜维在大势已去后,还跟魏国的钟会结拜兄弟,想着借机再度起义,结果失败了。最后魏兵把姜维给解剖了,发现他的胆就跟鸡蛋一样大。所以姜维那个胆就不是凡夫的胆,才敢做这种超凡的事。一个人的胆量来源于志气。那志气又来源于什么?主要是来源于从小就好任侠。男孩子都有一个侠客梦,王阳明生来“英毅凌迈,超侠不羁”,像许多少年人一样,阳明崇拜侠客。

15岁的王阳明就骑着马沿居庸三关考察。下关、中关、上关各相距十五里,出上关北门又十五里为八达岭。皆依山起势,从八达岭仰视下关,如同窥井,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居庸关真京城之北向之咽喉。阳明骑马逶迤而上,自入下关,便两山相凑,仅有河边小道,路遇鞑靼人也骑着马大大咧咧地走来。阳明好斗的天性加上民族间的仇恨,更有一试自己能力、证明自己侠客梦的冲动,遂拈弓搭箭,呼啸着朝鞑靼人冲过去,连喊带射,鞑靼人猝不及防,不知这个孩子身后有何依仗,再加山近有回音奏响,遂仓皇逃窜,跑出一箭路,回头一看,原来也就是个孩子而已。

这个故事我估计也是他的徒弟们把他神化了。一个15岁的孩子能干什么?应该说他沿着边境考察,记风土人情,怀念于谦 。于谦为了保卫北京被冤枉了,所以明朝检验一个人有没有良知,就通过察看这个人有没有为于谦鸣不平。对于高级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一个检验人有没有良知的分水岭。王阳明从小就仰慕于谦,仰慕英雄。他考察边疆还写了赞美于谦的对联: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少埋忠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后来王阳明挨了四十大板,又被发配。他路过杭州时不想走,转着圈地住寺院。在他住到于谦墓旁的那个寺里时又写了一副对联:“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这个对联是写得真好。“两朝冤少保”,岳飞是少保,明朝于谦也是少保。王阳明成功也是靠语言。他要没有这种高超的语言能力,就他那点东西,根本杀不出地平线。他不想做个诗人,但是他还是受益于自己这种诗人的能力和才华。

王阳明晚年还能跟太监比箭。太监看他一个长期的肺病患者,白面胡子长,走道都晃荡晃荡的,就想着跟王阳明比箭定能胜出。于是太监提出要和王阳明比箭,王阳明欣然答应。结果王阳明三射三中。王阳明后来走到哪儿就在哪儿开设一个学校。学生们一边是念书、诵诗,另一边是射圃,圃也就是体育场,用来跑马和射箭。所以在当下,我们更要注重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

这就是他织锦的两个线头,一是从心里过。二是英特超迈。他就是不羁,不被任何东西笼络。他就是纵横四海的侠客,有着混不吝的侠客心性。所谓哲学史,是哲学家气质史。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由这种侠儒的气质而生,也是这种味道的知行合一,不是唇舌之论。

三、“格竹子”——阳明心学的起点处

王阳明想当圣人,必然需要名师指路,当时名望比较大的就是朱熹,王阳明曾遍寻朱熹的著作,如饥似渴地阅读。当时王阳明曾和好友钱氏讨论如何才能成为圣贤的问题,最后他们达成一致,要想成为圣贤,必须掌握朱熹所说的“格物穷理”。当时有一本国家级统一教材《大学》,在《大学》里朱熹就讲“格物致知”,就是说你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突然有一天豁然贯通,就能够穷理了。这就是“格物致知穷理”。

王阳明就跟好友钱氏说,那咱们就去格竹子吧。王阳明的爷爷喜欢竹子,人称竹轩公,他的父亲也深受影响,居住的房屋周围也种了不少竹子。王阳明就到竹子边格竹子。到现在还有人辩论他到底是哪一年格的?王阳明自己说是十五六岁的时候 。当时他说,你们整天说做功夫做功夫,但有谁像我这样下过死功夫。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就格这个竹子,连格七天七夜。可见他从来没有后悔过格竹子这件事情。王阳明七天七夜到底想了什么,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但我们能知道的是什么?是王阳明一直在坚守。他一直坚守着这么一个对待对象的态度,这个态度是他终生不变的。

王阳明他格竹子是要找什么?依据我的理解他要找的是“心和物”的关系。其实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人和人以外的世界就成了必须面对的事情。王阳明对“物”的理解是:“意之所着就是物。”这个意着了的东西就是物,这个意不着的东西,它对你就构不成物。

同时王阳明也在找“万物一体感”。王阳明有了他对竹子的感觉,也想找到竹子对他的感觉,就是在完成这种心与心的交流。他跟这个竹子都是被抛到这个世上来的,抛到世上来以后,他和竹子都是被动的。那么要怎么成长才能摆脱这种被动?他在思考,并且第一天和第二天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所谓看到的不一样,也就是感到的不一样。关键就是内心的感受。第三天感到的跟第二天感到的也不一样。依此类推,七天下来他每天都会有新的感觉。

光这么一个竹子有什么好看的?他硬看了七天七夜,他看到了那个后面的再后面的、底下的再底下的东西。可以说王阳明通过“格竹子”这件事,格出了一个“穿透力”。

王阳明格竹子就是这种实验性的行为艺术:把自己当演员与竹子互动共舞,不是主观看客观,是寻找自己的感觉,避开经验试试自己的反思能走到什么境界。这也是阳明心学的起点处。

阳明一生都得力于这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实验心性、跨界打通的心法,而且总是就根源性问题提问,永远突出简单要点,寻求最为根本的答案。

王阳明由于“格竹子”太认真、太投入了,没有体悟出格物之理反而得了一场病。格竹子病倒以前,王阳明有过男孩子尚武、好骑射之“任侠”期,也是他一生唯一的健康期,如果格竹子不得肺病,他成为一个戚继光式的武将也未可知。王阳明此刻认定“圣贤有分”,自己不是当圣贤的料了。动摇了自信也就动摇了信仰。

四、“圣人必可学而至”——阳明立志成圣

在阳明还是个嬉笑无方的小孩时,诸介庵在吏部,到王家串门,非常赏识活泼的小阳明,慨然允诺将女儿许配给他。

17岁那年,王阳明前往江西洪都 迎娶妻子诸氏。新婚之日,他觉得应酬太吵闹、太累,自己一个人偷跑出来,闲行步入一个叫“铁柱宫”的道观,听完里面一个道士讲养生之说觉得非常好,便和道士对坐修习,竟忘了时间,睁开眼天已经大亮,王阳明此刻忽然想起来,昨晚是自己的新婚之夜,急忙起身走了。

他和夫人住在岳丈家一年多,在岳丈诸养和的书房内有数箱纸,王阳明痴迷于书法,每日用这些纸练习书法。当王阳明启程回余姚时,盛纸的箱子都已经空了,可见王阳明练习书法的刻苦程度。在此期间,对王阳明助力最大的是学习怀素 的狂逸笔法,他一生数次临摹怀素的《自叙帖》,也是他“究心”佛法的一个重要途径。一番专心苦练,王阳明的书法大有长进。书法的形式感与禅的不可言说性,内化于他的潜意识中。

他在带夫人诸氏回来的路上,坐船过广信(今上饶),他特意下船专程去拜访了娄谅 。娄谅是明初著名理学家吴与弼的学生,吴与弼是以朱熹的学说为正宗的,也有点心学倾向,娄谅也是。娄谅向王阳明讲了“圣人必可学而至”的道理。也就是说成为圣人不难,只要你肯学,下定那个决心,立下这个大志,一定能够学成圣人。这其实是儒学的通则,无论理学还是心学都笃信学而致圣的原理。只因这句话正搔着阳明此时的痒处,这与王阳明内心中那朦胧而强悍的“第一等事”的心念发生了强烈的共振,只要通过“学”能成圣,那我肯定能成功。从此,阳明更坚定了学做圣贤的志向。

王阳明原先认为圣人就是圣人,凡夫就是凡夫,也就是孔子说的“上智与下愚不移也”。孔子晚年浩叹,说自己一辈子做这种普及、启蒙的工作,还办学校,结果最后他发觉,你是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的。所以他内心是悲凉的,觉得“上智与下愚不移”。对此,后来有人问王阳明。王阳明说,不是不能移,是不肯移。是因为这些下愚的人不肯变成上智之人。这个肯不肯取决于立志,只要他立志要变就能变。所以说立志是打开自己内心主动性大门的密钥。

学做圣人的历程是艰难的,但对真诚的人来说,越是艰难越生动。王阳明立了“圣人必可学而至”的志向以后,他的同学、弟弟都说王阳明的性格发生了变化。过去王阳明爱开玩笑,是一个活泼、诙谐的人。后来就开始装道学模样不苟言笑了,说我当圣人了,不跟你们来那套了。年轻,就是装,这叫“不学之过”。你当圣人悄悄当嘛,你还贴上招牌。这是他可爱的地方。 EqrxWysQ3yD82bhrMTMuxYnV/CuRyXzxnxMOIFo7xQ9U9nTpEHyj/Xr3HvPyOL+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