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现代足球在香港和内地的传入

一、香港和广东等地区

足球传入中国,是随着英国对华入侵,先通过香港的教会学校再经向广东辐射、扩散、传播而来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而结束,清廷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足球运动就由英国皇家舰队的炮兵传入香港,大概到1860年前后,就已在英国人建立的教会学校中的华人学生开始了模仿英国人踢足球,无疑香港是现代足球传入中国的第一站。足球从香港传入内地首先是辐射到广东地区,同时也是通过传教士在广东各地兴办的教会学校教授足球运动扩散开来的。

德国巴色会1847年开始向中国派遣传教士,但因受到清朝禁止传教士对内地的渗透而遭驱逐,传教士不得不转移到香港,其中有两位传教士毕安、边得志在香港传教期间,吸收了广东五华县长布籍的中国教徒张复兴、徐复光、曾兴等多人,因此巴色会把五华作为进入中国内地的一个传教点。据1947年的《五华县志》记载,同治十二年(1873年),德国巴色教会传教士毕安、边得志在广东长乐县 (今五华县) 开办了元坑中书馆,兴办西学、开启民智、引入现代足球,将足球运动作为体育课程传授,这可能是目前足球传入内地的最早记载。

之后引入足球运动的还有,美国长老会传教士那夏礼1879年创立的广州培英书院,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安德·哈巴医生1887年在广州沙基金利埠创设的格致书院等。足球运动登陆广东后,很快向全国范围传播。1881年北洋水师学堂开设的体育课始设足球项目,1895年圣约翰书院成立了上海的第一支足球队。1898年2月英国传教士山雅各在厦门鼓浪屿创办英华书院,把足球带到厦门,不久“英华足球队”成立。英华中学成为我国最早开展现代足球运动的学校之一。每逢有外国船只靠岸,船员们都会找英华足球队在番仔球埔比赛切磋。比赛时岛上居民团聚观看,称之为“脚球”比赛。鼓浪屿人被认为是中国最早一批“球迷”。

清末拖着长辫的广东岭南学堂 (1900年曾于格致书院就学的史坚如谋划行刺两广总督德寿一事败露,使格致书院引起满清政府的注意。为免被卷入政治旋涡,迁往澳门暂避。1903年改名Canton Christian College,中文校名遂改为岭南学堂。1904年迁回广州) 学生与河南 (珠江南岸) 小学学生进行足球比赛。岭南学堂较早地引进了西方近代运动项目。当岭南学堂在澳门办学时,就在课外开展足球、棒球等球类运动,并与当地中葡人士进行足球比赛。1904年迁校广州河南康乐村后,在校内开辟了足球场。

1900年在香港的众多教会大学已经开始成立足球队。如皇仁书院、圣约瑟书院、拔萃书院,1905年三校发起足球比赛,华人学生队分为甲乙两组,每年比赛一次。

除了外国传教士,华侨对足球运动在广东的开展,以及在中国的传播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

梅州地区乃至广东沿海地区是足球传向内地的前站,除了靠近香港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和传入渠道,即是华侨。这一地区是有名的侨乡,而梅县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之一,很多当地华人往南洋群岛谋生,他们的后代除了侨居南洋外,还受侨居地的生活、教育、文化的影响,也就把那里盛兴的足球运动带回到家乡。但是他们带回来的足球只是一项娱乐活动而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足球运动,而真正传播足球运动的是通过来华的传教士所建立的学校,是通过教育把足球这项运动融进教育思想而进行传播的,这也是足球运动在西方诞生于学校、发展的意义和其生命力不衰的所在,而且这个特征在向近代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再次得到印证。

除梅州外,根据《汕头市志(第四册)》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汕头礐(què)石小学也有一支学生足球队,所以汕头既是广东也是全国开展足球运动较早的地区。

1905年华侨教育家谢英伯在广州开办南武学堂,重视体育,提倡军国民教育,足球是学生喜爱的一项课外体育活动。

清末时期革命力量也推动了足球运动的传播。1907年同盟会会员谢逸桥、温靖侯、许良牧等为准备革命力量,传授军事知识和技能,1907年,中国同盟会在嘉应州 (今梅州) 的松口镇温仲和学堂内设立体育学堂建立了第一所革命干部学校——松口师范传习所及体育传习所,也称“松口体育学堂”,由印度尼西亚华侨在潮汕铁路公司任总经理的张公善捐助2000光洋及谢梦池等资助而开办,由留日学生谢逸桥、温靖侯、谢良牧等为学校主要领导人,聘请东南亚归侨梁鸣九、姚雨平等为军事教员。学堂教习古植组织学生们用棉花、碎布制成足球,还有的摘下尚未成熟的柚子作球,在晒谷场或操场上摆开阵势踢起球来。于是遂逐渐有10余所中学、上百所小学开展足球运动。

足球运动在东南沿海的侨乡和内地一些大城市普及和开展,也推动了足球社团组织的活跃,许多中学和大学不仅成立足球队,组织自己的球会,还开展校际足球比赛。

1907年12月25日,香港皇仁书院足球队利用圣诞假期,挥师广州,与岭南学堂队作赛于康乐园,开创省港两地足球队的交往。1910年10月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在南京举行,以东、南、西、北、中五大区为单位参赛。南部足球代表队基本由香港华人足球会组成,成员全部是广东籍。南部足球队以1∶0赢了东部,荣获冠军。

1908年,被誉为“我国第一个踢现代足球者”莫庆在香港成立南华足球会。其前身是1904年拔萃书院学生莫庆和唐福祥、郭宝根、梁冠英、冯平、梁铭石等各校爱好足球的学生发起成立了“华人足球会”,这是香港的第一支华人足球队,也是我国第一个足球组织,也标志着足球运动从学校走向社会,这是中国第一个业余足球会,刘铸伯为会长,队员多为华人学生。于是1908年华人足球会更名为南华足球会,李自重任会长,开始有40余人参加,莫庆、唐福祥、郭宝根、冯平、梁铭石、张荣汉等为早期会员。1910年再次推举东华医院总理刘铸伯为会长。南华队汇集了香港华人足球精英选手,组队参加了1910年10月在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足球比赛,获得冠军,亚军是来自上海地区由南洋公学和圣约翰大学学生球员组成的华东队。

南华会创会宗旨是以锻炼体魄,振起雄风,一洗“东亚病夫”耻辱为目的。活动范围则以参加足球比赛,与西籍球员角技,为国争取声誉为荣。当时香港华人从未有体育团体,球类锦标赛全部被英人所占有,南华足球会得风气之先,各校足球人才,闻风向往,均尽罗致。南华会常和英国球队比赛。莫庆还因球队制服观瞻的原因,慷慨解囊为全队添置颜色新颖、美观大方、合体适穿的运动服,以壮队威。南华会创会会员梁早如回忆说:“时青年学子,热爱足球,故团体活动,亦仅限于足球,初未为侨胞所重视,及与驻港海陆空军作友谊赛,迭显雄风,遂另眼相看。”

二、上海地区

上海开埠后,居住在上海的西方人就把足球运动带到了上海。1850年英侨在南京东路开辟了一个抛球场,在球场内练习足球,这是上海最早出现的足球运动。1867年上海租界的外国侨民成立了足球俱乐部,并制定了一些足球规则,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组织会员进行足球比赛。根据会员各自的单位如海军足球俱乐部、警察足球俱乐部等分出不同的球队,如西商队、西捕队、法商队、英国驻沪军队等。起初只有外国侨民参加。当这些洋人水兵、商人一起踢球时,中国人就会远远地看着他们比赛,足球运动还没有传到上海华人中间来。

1902年英国人在上海注册成立西人足球会,中国人称之为西人足球联合会,时称“西联会”。第二年就举办了史考托杯足球赛。1907年11月以上海足球俱乐部为首的六家俱乐部加入上海足球联赛,这些足球俱乐部的会员有军人、警察,还有工程师等,在赛季末根据各队在整个赛季中取得的比赛积分决定联赛冠军。这些球赛基本还都是洋人比赛。直到1926年起,中国人才开始参与“西联会”的比赛。

圣约翰大学是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J.Sekoresehewsky)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创建于1879年,兴办圣约翰书院。1890年5月20日应加拿大籍体育教师李蔼门的建议,圣约翰书院在礼拜堂前的田径场上首次举行了以田径为主的运动会,足球列入竞赛项目,这是中国体育运动会、学校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的开先河者,这也是华人最早的足球比赛。1895年圣约翰书院足球队成立,它是上海第一支由上海华人组织起来的足球队,是有史料为证的中国第一支学生足球队。

1901年圣约翰大学足球队

来源:凤凰网

根据《汕头市志(第四册)》的记载进行的最新研究,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汕头礐石小学已有了一支学生足球队。而礐石小学是1873年由美国浸信会的裴女士(A.M.Fielde)在汕头礐石创办的。所以汕头足球和上海足球的历史同样悠久,也都是在美国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礐石小学的成立比圣约翰大学要早,很可能在1903年之前就有自己的足球队了。结论如何,还需要深入挖掘和研究。

南洋公学足球队

来源:公开资料

在圣约翰足球队之后,成立于1896年的上海南洋公学,1902年组织校足球队,也即1902年起,圣约翰、南洋每年举行足球对抗赛,开创了上海华人足球公开比赛的先河。每至两校比赛,观众极多,热闹非凡,两校互有胜负,赛况激烈。南洋校长唐文治清代翰林出身,却能一反旧传统的偏见,十分重视足球。球队训练时,他经常到场巡视,出征会亲自督战,归来不论胜负,都要训话一番。有两次南洋比赛失利,他回校后竟抱头大哭。据南洋公学校史记载:“学校此一行动,表面上虽为激励同学运动场上争取冠军,而此中精神,实培养了同学们有敌无我、有胜无败之战斗意志和尚武精神;以之作战,可胜敌人;以之治学,可克困难。”南洋公学足球队的一首足球歌,由唐文治校长作词:“南洋,南洋,诸同学神采飞扬,把足球歌唱一曲,声音响。看!吾校的十个足球上将都学问好,道德高,身体强,身上穿了蓝与黄两色衣裳,雄赳赳,气昂昂,排列球场上。开足,个个象活虎生龙,真不愧蜚声鸿誉冠我邦!”唐文治校长把足球比赛看成学校一件大事,每有比赛,便亲自布告:“今日下午本校与圣约翰比赛足球,所有上中院 (注:上院为大学、中院为附中) 各级一律停课一日,以便前往助威,尚望各球员努力比赛,为校争光,本校长有厚望焉。校长唐。”圣约翰书院和南洋公学两校间的足球赛,持续了11年。圣约翰与南洋足球队1902年首次公开比赛后,每年比赛一次。两校成为当时上海足球的最强劲旅。

在圣约翰和南洋公学两校足球队的带动下,上海的之江、沪江等大学,及吴淞商船学校、徐汇中学、求是中西书院等校,也陆续成立足球队。1914年华东大学体育联合会成立,一开始有圣约翰、南洋、沪江、之江、东吴、金陵大学六大学,后来又有南京的东南大学和上海的复旦大学加入,成为八大学联合会,组织学校之间开展足球联赛,上海是中国最早实行足球联赛的地区,锻炼和培养了一批足球英才。

三、北京地区

十九世纪末,足球运动传入北京地区。《通州史话》(当时通州属京师顺天府)记载,八境神学院 (今潞河中学) 是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于1867年创办的教会学校,后改称潞河书院和协和书院,1895年开展了足球、棒球、篮球、网球和田径等运动项目,是京师地区开展现代体育运动最早的学校。1895年与汇文大学堂 (今汇文中学) 进行了一场足球赛,这是可知的京畿地区最早的一场校际比赛。

1987年拍摄的故事片电影《京都球侠》,故事原型来源据说是协和书院足球队踢赢英国水兵联队的故事,这场比赛还与大画家吴昌硕有关。吴昌硕留学英国,也喜欢上了足球运动,1906年回国后,路过北京虎坊桥,当时那里是英国水兵的驻地,他看到水兵们正在踢球,便出面策划水兵队与协和书院队踢场足球比赛。5月7日这场“国际比赛”在东单三角地的一片空地上进行,在英国水兵队球员着运动服足球鞋袜,协和书院队的球员则身着清时的衣裳,白布裹腿,麻绳绑布鞋,发辫盘系在脖子上。比赛也是每队上场十一名球员,一名守门员,分两名后卫、三名前卫和五名前锋,分上下两场,设裁判。比赛下来,曾盛气凌人的英国水兵联队被协和书院球员的灵巧技术所压制,协和书院队最后以2∶0胜英国水兵联队,赢得围观者欢声。当时足球在北京是人们不曾见过的新事物,也不知道怎么踢球,引来两千多人围观。英国人输球不服,派队长与协和书院队队长杨国荃理论,说北京队员的辫子太长,跑起来飘来荡去,扎了英国球员的眼睛,还说看球的全是中国人,没有教养,乱喊乱叫,严重干扰了比赛。据传一位礼部官员坐着轿子也来看球,但因观者太多,又不能失了朝廷官员的体面,便转头离开。第二天他派人到英国水兵联队驻地送去一尊“白瓷九龙杯”,说是慈禧太后送给优胜者的。他以为胜利者肯定是英国人,结果让英国人十分尴尬,觉得受之有愧,便派人到通州把奖杯转送给了协和书院队。事后,朝廷以吴昌硕擅自纠集球队挑战洋人而遭通缉,吴昌硕不得不离开北京。

1907年4月协和书院和汇文大学堂代表中国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球员在北京进行了一次国际足球赛(8支球队),两队获得亚军、季军。

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足球队成立于1910年。1905年4月24日,京师大学堂举行了第一届运动会。发文告说:“盖学堂之宗旨,必以造成人才为指归,而造就人才之方,必兼德育、体育而后为完备”,开我国高等学校举办运动会之先河。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开学,在办学之初,清华学堂学生就成立了自己的足球队。

京师大学堂足球队队员合影,该校足球队成立于1910年

来源:公开资料

四、天津地区

1864年足球这项运动随着英法联军的入侵来到了天津。1864年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在天津养正学堂的旧址上重新建起了教会学校养正书院,后改名新学书院。建校之初,虽然没正式设体育课,但课外体育活动以足球为盛,英籍教师不仅把足球运动向师生推广,还常组织他们组队与英军士兵进行比赛,这是出现在天津的第一支华人足球队。

不仅当时的教会学校有足球运动,中国人创办的西式大学也引进了足球。天津是近代中国教育家最早开设包括足球运动在内的现代体育课的地区。到1881年,严复担任北洋水师学堂的“洋文正教习”,将足球纳入课程设置中的“操法”一科,聘请英籍美国人担任足球教官,足球课是天津水师学堂的正式课程,也是必修课。天津的电报学堂、武备学堂、中西学堂、南开学校等校相继设立足球课,成立足球队。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推动下,天津首先引进了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台球、地球、垒球、羽毛球、赛艇、田径等一批近代体育运动项目。1899年春,基督教青年会第一次发起并组织天津学堂联合运动会。

1903年《癸卯学制》颁布后,北洋大学遵照章程开设体操课之余,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十分活跃,每年都会举办体育运动会,形成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1902年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发起与教会学校一起举办了天津城市校际体育运动会,名为“天津青年会运动会”。1903年新学书院、北洋大学堂、普通中学堂等学校发起成立了天津中等以上学堂“体育联合会”,组织举办校际足球赛。1905年至1910年,新学书院(1907年改名新学中学)连续五年蝉联全市学校足球赛冠军。1917年11月18日,天津成立了第一个足球组织——天津学校足球会,负责组织和举办一年一度的学校足球赛事和其他比赛。

1906年创建南开学校的张伯苓校长,对足球甚感兴趣,他自己就是一名好中锋,经常与学生一起上场踢球,对足球这项运动有着自己独到见解,提到强种强国,塑造民族性格的任务上来,提出“强我种族,体育为先”的口号。作为校长,他极力倡导和支持足球运动,1919年南开大学建立后,在他的推动下,南开的足球活动日盛,全市学校足球赛上逐渐取代了新学书院的地位,还多次代表天津、河北、华北参加地区性和全国性的比赛。

五、武昌汉口地区

武汉是晚清时期列强要求开放的第一批沿江内陆城市,所以武汉接触现代足球是比较早的城市。《武汉地方志》记载,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牧师杨格非1898年创办的博学书院就建有了标准足球场,学校开展了足球活动。1901年博学书院与文华书院、博文中学三所教会学校举行了一场校际足球赛,这是武汉地区的第一场正式足球赛事。二十世纪20年代初,足球运动在武汉的学校和社会上得到较迅速的发展,到30年代,专门从事足球活动的体育团体达20余个。1933年汉口博学中学足球队与英、法、德、日等8国商人组成联队在汉口西商跑马场比赛,以4∶2取胜。

六、埠际比赛

1908年中国开始出现各地对抗赛,也就是埠际对抗赛。由上海西联会与香港足球联合会每年派队轮流互访。最初只是上海与香港的对抗。第一二届比赛全是洋人对抗,香港和上海分别夺得第一二届锦标。比赛设流动奖杯一座,由每届锦标得主轮流保存,奖杯由香港“士蔑西报”捐赠,又称“电闻杯”。

七、全国足球比赛

1910年10月18日至22日,在南京南洋劝业会会场,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埃克斯纳(M.J.Exner)包办组织了“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 (第一届全运会) ,大会的组织、裁判员到工作人员都由洋人担任,文件也用英文印制。分为华北、华南、上海等五个赛区,设有高等学校组、中等学校组等三个组别,比赛项目包括足球、网球、田径和篮球四项。参加足球项目比赛的单位是华南、华东、华中、华北四区的球队。华南区由香港华南体育会足球队代表参加,华东区由南洋公学和圣约翰大学选拔的两校学生球员组队参加,华中区由武昌文华大学学生球员组队参加,华北区由直隶通州协和书院学生球员组队参加。比赛采用淘汰制,只比赛一场,最后华北队1∶0华东队夺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足球冠军。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核准此次运动会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这是全国性足球运动的起步,而且在本届大会上提出了中国“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和“争取早在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口号。 kGxs1WF1658KhSqAoaYEosjpf2y2pW9cjKVc84WrAfBMyHicdu7r69SuWQ58rHU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