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战汉至明清的足球发展和演变

一、战国时期至汉代

大概蹋鞠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是与齐国的商业社会有很大关系。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齐地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汉书·地理志》),因此齐国实行“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重视商业之策,所以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文明最为发达的地区。因商业的繁荣,使得齐都临淄成为当时的一个商业大都市。在这种商业环境中就产生了很多社会娱乐活动,其中就很盛行蹴鞠。如前述,《史记》和《战国策》中留下了临淄人蹴鞠的最早和最明确的记载。

秦始皇统一六国,战国时代结束,蹴鞠曾一度沉寂。但到汉朝初年,蹴鞠又在流行。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下了汉朝初年一个名叫项处的人,因“处后蹴鞠,要蹶寒,汗出多,即呕血”而死的病例。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也是一位爱蹴鞠的高手。大概从汉初开始,蹴鞠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竞技运动,受到皇室和贵族的青睐。

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悽怅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斗鸡、蹴鞠,以此为乐。今皆无此,以故不乐。高祖乃作新丰。”刘太公当上了太上皇,天天身居深宫,成日里享荣华富贵,却因无蹴鞠而闷闷不乐。刘邦得知原委后就为父亲刘太公仿老家丰邑建了座新丰城 (在今临潼新丰镇) ,并迁来家乡丰邑之民,尤其太公的旧“蹴友”,整日陪太公“斗鸡、蹴鞠为欢”。刘邦也因父亲的缘故喜爱上蹴鞠,常看蹴鞠比赛,在宫里还搞起了“鸡鞠之会”。

汉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也使蹴鞠得到了更大发展,成了街头巷尾常见的娱乐活动,而且蹴鞠也是宫廷的一种活动。从刘邦给父亲建新丰城玩蹴鞠和自己搞“鸡鞠之会”开始,也影响到了汉武帝、汉成帝这样的蹴鞠皇帝。

记载汉武帝平定西域后,俘获一名胡人,此人蹴鞠技艺很高,武帝喜之,把他留在了身边。《汉书·东方朔传》记载:“董君贵宠,天下莫不闻,郡国狗马、蹴鞠、剑客,辐辏董氏。常从游戏北宫,驰逐平乐,观鸡鞠之会,角狗马之足,上 (汉武帝) 大欢乐之。”

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汉成帝更好蹴鞠,“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为劳体,非至尊所宜。帝曰:‘朕好之,可择似而不老者奉之。家君 (注:葛洪辑《西京杂记》托言得刘歆手稿,此处即据刘歆口气,家君指其父刘向。) 作弹棋以献,帝大悦,赐青羔裘、紫丝履服以朝觐。”

另外,蹴鞠还是汉代练兵、军事训练的内容之一。《汉书》记载汉武帝在宫中也常举行“鸡鞠之会”,不仅命人撰写《蹴鞠二十五篇》 (已失传) ,还把蹴鞠纳入到兵卒的军事训练之中。《汉书·霍去病传》记载,霍去病北征匈奴时,“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使自振,而骠骑 (指霍去病) 尚穿域踏鞠。事多类似。”霍去病用“穿域蹋鞠”鼓舞士气。司马贞《史记索隐》解释说:“穿域踏鞠。徐民云,穿地为营域。《蹴鞠》书有《域说篇》又以杖打,亦有限域也。”班固《汉书·艺文志》将《蹴鞠二十五篇》列在兵书之列,“蹴鞠二十五篇。伎巧者,习手足,便器械,主攻守之胜者也。”

蹴鞠不仅宫廷里玩,权贵和俗乡里社也很喜欢。《盐铁论·刺权》记载:“贵人之家,僭侈相效,临渊钓鱼,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踏鞠斗鸡。”《盐铁论·国疾篇》记载:“里有俗,赏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后汉书·梁冀传》记载:“冀少为贵戚,逸游自恣。性嗜酒。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

从近年在河南、山东等地的考古出土中,发现了有汉代女子蹴鞠的画像。如在河南省登封县启母阙画像石——蹴鞠画像石拓本表现了汉代一女子蹴鞠的形象,此为较早的女子蹴鞠史料之一。

可见,有汉一代,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下至士卒平民男女,都很喜爱蹴鞠。

汉代的鞠,《风俗通》上说,“毛丸谓之鞠。可蹋戏。”关于蹴鞠规则,一个叫李尤的东汉人,写了一篇《鞠城铭》:“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冲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

鞠城示意图

来源:公开资料

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说,圆的皮球方的球场,是仿照阴阳和天圆地方的道理。一边各有12人冲锋比赛,正副裁判执行纠察,有条例来作为法章,不以亲疏做判,没有阿私之举,场上球员都能端正心态,平复心意,即使受到判罚,也无有怨言。球场比赛都能做到执纪严明,判罚公正,治国理政也该如此。

鞠城就是球场,球场四周建有方墙,以防球出界,双方背后各有一座球门 (称鞠室或鞠域) ,场上队员各12名,比赛有正裁判叫“长”,副裁判叫“平”,公正执行场上的判罚,规则称“例”,双方队员比赛中身体可以接触对抗,争抢踢鞠,以入对方球门多者为胜,已很像现代足球的场景了。

汉代的鞠城还有看台,这是皇帝和大臣们观看比赛的地方,“设御座于鞠域(城),观奇材之曜晖。”(卞兰《许昌宫赋》)。看台两边是“左墄而右平”,墄指阶梯,是供上下看台的台阶道路。汉代的鞠城占地很大,围起来的鞠城象一座小城。晋陆机在《鞠歌行序》中说:“后汉马防第宅,鞠城弥于街路。”马防是东汉外戚,他家的鞠城有一条街那么长。

汉末三国,《会稽典录》记载:“三国鼎峙,年兴金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魏略》记载有个叫孔桂的人,蹴鞠技艺高超,魏武帝曹操也是喜爱蹴鞠的人,故“故太祖 (曹操) 爱之,每在左右。”

二、唐代

蹴鞠运动也是文兴世盛的产物,乱世动荡年代,就会沉寂下去。来到下一个兴盛的唐朝,蹴鞠还有一个新的发展,从脚踢发展到骑马击——马毬。《文献通考》和《古今图书集成》等将马毬归入“蹴鞠”部。

唐代社会(618年至907年),蹴鞠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宫廷娱乐活动,受到皇室和贵族的青睐。蹴鞠在宫廷和城市中举行,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赏。唐朝的皇帝中,也不缺乏喜爱之人,出于对这项运动的喜爱,但也因之游戏无度而将理政大业荒废。唐敬宗李湛,善长击毬,夜晚出去打猎,回来后还要与宦官刘克明一起上场打毬,可见对打毬的痴迷,不知疲倦。唐文宗“开成四年,二月戊辰,幸勤政楼,观角抵,蹴鞠。”唐僖宗李儇是一位玩物丧志的皇帝,不仅斗鸡走马,还是个好蹴鞠、马毬的皇帝,他对优人石野猪(宫中名伶)说:“朕若应击毬进士举,须为状元。”石野猪说:“若遇尧舜作礼部侍郎,陛下未免驳放。”僖宗大笑。可见唐僖宗对自己的球技很自信,自以为能夺状元,但石野猪并没有恭维,调侃地说,如果你遇到尧舜做礼部主考官,陛下你未免不被赶出去。

蹴鞠到唐代,相比于汉代,制球工艺有了很大改进,改两片皮为八片皮,缝成的球体更加圆,北宋人刘颁《中山诗话》有言:“归氏弟子嘲皮日休云:八片尖皮砌作球。”印证了唐代鞠球八片皮的外形。唐代徐坚在《初学记》里说,制作“鞠”,改过去内实毛发米糠为充动物膀胱,“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球体变成充气的双层球,使球体更加轻盈,很接近于现代足球。

唐代改变了蹴鞠规则,在鞠城里,将两边的球门改放到中间,变成一个球门,球门加高,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顶有圆洞,名曰“风流洞”,两队分立两侧,不过界踢球,两队努力不让球落地,力争把球踢入中间的“风流洞”,分队比赛,以入洞多者为胜。场上没有人数和场地限制,可以一人,也可以多人,观众看的是谁持球本事更高,玩出的花样更多更好看。

唐代的球变轻了,随着规则的改变,可以把球往高里踢,往高踢一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控制使球不落地,二可以更容易使球入洞,增加了入洞的机会。在这一规则之下,整场比赛下来,球员更能展示自己高超的花样技能,而双方比分的增加,使比赛的观赏性大大增强。

唐代是蹴鞠的鼎盛时期。比起汉代,蹴鞠有“充气球”的出现和球门的改变两大创新,而球门又分为两种,一是球场内设定两个球门,两端各一个,A打B的门,B打A的门,运动量大,竞技性比较强,类似现代足球;另一种是在球场的中央设定球门,AB双方共享,球门高,进口小,踢进去的难度大。另外还有不同球门的踢法,种类很多。有一人自踢,两人对踢,还有多人花样踢法,叫白打。到了宋代,两个球门的踢法已经不见了,主要流行一个球门或不用球门。这种方式运动量不大,然而技术性和娱乐性都增强了。踢法是:先由A队球头踢球过门,B队球员得球后,传给自己的球头,由球头射门,把球踢过门去为胜。 (此略,详见唐宋时期足球的两种踢法。)

唐代蹴鞠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还被写入文学艺术之中。许多诗人在其诗作中描写了蹴鞠比赛的场景,其中最著名的是杜甫的《清明》,其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这些诗作反映了当时蹴鞠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们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和关注。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中写道:“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唐代的球是往高里踢的,甚至夸张到高过飞鸟之上,能接住高球越是需要高超的技能。

证明唐代蹴鞠活动的活跃和人们的喜爱度之高,可从日本典籍《游庭秘抄》引《口传集》中的记载可知,“蹴鞠者,起自苍海万里之异域,遍于赤县九陌之皇城。”异域和赤县所指即大唐。日本另一部古书《蹴鞠九十九个条》记载:“鞠,始于唐。”据日本史籍《日本书记》记载,蹴鞠在公元644年之前已传至日本。唐代时,是日本大规模派遣唐使向唐朝学习的重要时期,遣唐使将中国文化大量传入日本。传到日本的蹴鞠踢法是不用球门的白打场户,在日本《源氏物语》、《武道传来记》和《百人女郎品定》中所绘的踢球图,和唐朝时的“三人场”、“四人场”的白打踢法,是完全一样的。

蹴鞠传承上在中国几乎绝迹,为了宣传需要,在挖掘了史料之后,只是在组织表演的时候仿照古人蹴鞠的样子踢一踢,至于是不是古人的玩法和踢法,好像也并不重要。而在日本,则有专门的蹴鞠协会,是日本民间组织的。总之,日本在保持传统方面做的要比我们好。

三、宋代

到了宋代,依然是从皇帝到市民也都喜欢蹴鞠。宋朝的太祖皇帝赵匡胤就是蹴鞠爱好者,在钱选的《宋太祖蹴鞠图》中,描绘了宋太祖与弟赵光义、宰相赵普、郑恩、楚昭辅、石守信等六人蹴鞠的场景。赵匡胤擅长以头、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触球,变换灵活多样,技能高超。《宋史·太宗本纪》记载:“太平兴国五年,三月戊子,会亲王、宰相、淮海国王及从臣,蹴鞠大明殿。”

宋太祖宋太宗赵普等六人蹴鞠图

来源:公开资料

《宋史·乐志》记载:“每春秋圣节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座,宰相进酒,……第十二,蹴鞠。……第十九,用角抵。宴毕。”关于唐宋时期的击鞠,黄朝英在《靖康缃素杂记》中说:“今人又以蹴鞠为击鞠,盖蹴、击,一也。”就是说蹴鞠与击鞠是一回事。

关于玩法,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五二《书画技艺》中说:“蹴鞠以皮为之,中实以物,蹴踢为戏乐也。亦谓之毬焉。今所作,牛彘胞,纳气而张之,则喜跳跃。然或俚俗数少年簇围而蹴之,终无堕地,以失蹴为耻,久不堕为乐,亦谓为筑毬鞠也。蹴,陈力之事,故习蹴鞠乃习射之道,后变鞠为木角者,见其圆转自若,似辩其间不无法度形势,故有著《蹴鞠二十五篇》书也。枚皋著赋咏焉。又霍去病穿域蹋鞠,穿地作鞠室也。土之言,谓之论。今有步打、徒打,不徒则马打,大有规制礼格,用意奇巧,取其精练者为上。今圣精敏此艺,置供御打毬供奉,亦犹唐有后园小打毬官也。然时习之,不为常好也矣。”

宋元之际,马端临在《文献通考》描述了当时蹴鞠风靡街巷的情景:“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南宋《武林旧事·乾淳教坊乐部》曾列出了“筑球三十二人”即竞赛时两队的名单与位置:“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正挟朱选、头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张林、散立胡椿等;右军一十六人:球头李正、跷球朱珍、正挟朱选、副挟张宁、左竿网徐宾、右竿网王用、散立陈俊等。”

宋朝出了一个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踢球高手——高俅。宋徽宗痴迷蹴鞠,高俅因踢球受到徽宗的宠爱而发迹显贵,官拜太尉。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描写高俅踢球的技术很高,“高俅踢球的样子确实好看,那气球仿佛充满粘性似的,在他的身上弹起落下再弹起。”靖康之难后,宋朝的徽钦二帝被金国掠到北国,《大宋宣和遗事》记载,金主海陵王完颜亮大阅兵马,令辽末帝耶律延禧、宋钦宗赵桓各领一队击鞠,宋钦宗死于这场马毬,被马蹂躏践踏而死。

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作齐云社 (蹴毬。又称圆社。其他项目如相扑的叫角抵社,射弩的叫锦标社,影戏的叫绘革社,杂剧的叫绯绿社等) ,专门负责蹴鞠的组织与宣传推广,类似今天的足球俱乐部。南宋的文献记载,文士有西湖诗社,又有蹴鞠打球社,川弩射弓社。武士们的射弓踏弩社,要技能精湛的才能入社,而蹴鞠、打球等社,则不是仕宦之人玩的,大概都是一等富贵之家的郎君、风流子弟或闲人所习玩的。可见宋代的蹴鞠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唐宋时期鞠球的两种踢法

由于鞠球制作工艺的改进,鞠球成为充气的球,可以腾空飞起,因此踢高就成为唐宋时期踢球的一项重要技术。唐朝有一个叫张芬的人,在寺庙里踢球,可“高及半塔”,时人称为奇技。球能踢高,球门不再是地上一座“鞠室”,而变成了高空球门。“植两善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文献通考》)。球门的改变,促使了踢球方法的改变。唐宋时期有两种踢法,一种是用球门的成队比赛,称为筑球;一种是不用球门的个人比赛,称为白打。因为筑球比赛的人数较多,又需要有球门设备,一般是在朝廷大宴及外交宴会中表演,而白打则因为需要的设备简单,参加人数的多少又有灵活性,所以在民间开展较广。

筑球比赛全队的人数,各书所记不同,有的是16人,有的是12人。队员的名称也略有不同。汪云程著的《蹴鞠图谱》记的是,正挟、副挟、解蹬、挟色、主会、守网、节级、骁色、会干、都催、右军、左军、出尖、斜飞等。《武林旧事》记载的是,球头、跷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这可能是在当时社会上,队员的名称本来就有几种叫法,加之队员站立的位置也可以移动造成的。

古代球门示意图

来自中国体育博物馆山东临淄分馆

筑球比赛的方法是:球门竖在场子中间,双方球队队员各按规定在球门两侧站好,由部署 (裁判) 主持双方球头 (队长) 占阄决定谁先开球,并决定是赛二筹还是赛三筹。开球的队由球头开球,踢给骄色,按规定的顺序,在本队踢一个轮回,最后把球再传给对头,球头一个大脚,把球从三丈多高、只有一尺方圆的球门中踢到对场,如一次射门不过,球撞在网子上落下来,也要不落在地上,其他队员接住,再踢给球头,球头还可以继续射门。如果落在地上便算输了。球射过门后落在对方场地上,对方的球员接住球,也按一定的顺序踢一个轮回,最后传球给球头,球头用大脚射门。过门后依前式进行比赛,直到有一方接球不住,落地为输。

这种比赛,双方的身体没有任何接触,不需要快速的奔跑和勇敢的争抢,只需要踢球和射门的技术,特别是最后球头的射门,没有精湛的技术是不行的。所以球头的这一脚,是比赛输赢的关键,因此比赛输赢的奖惩,完全由球头一个人来承担,奖励的银盆、锦缎,由球头领取,而惩罚的办法,是在球头的脸上抹白粉,然后用麻鞭子抽打,当时有人写诗记其事:“乐送流星度彩门,东西胜负各分番,胜赐银碗并彩缎,负击麻鞭又抹鎗。”(《梦梁录》)抹鎗就是在脸上涂白粉。对输球的队长进行这样羞辱性的惩罚,在世界足球史上也是少见的。

白打的踢法:是在一片场地上,围上绿围子,三间的阔三尺,四间的阔四尺,最阔的不得超过八尺。每人按规定位置站好,轮流踢球,以踢花样的难度和数量比输赢。

一人场称井轮。是个人的表演,可以使出浑身解数踢球。《水浒传》上写端王 (宋徽宗) 叫高俅表演踢球,“高俅把平生本领都使出来奉承端王,这气球一似鳔胶粘在身上。”就是踢的一人场。

二人场称打二。两人对立踢球。有的是专踢基本动作,不许杂踢,一来一往三五百遭,以数量取胜。有的是踢花样,上家踢什么,下家踢什么,踢完之后传球还要到位。《水浒传》上写高俅陪端王踢球,“使了个鸳鸯拐踢还端王”,鸳鸯拐就是花样踢法。

三人场称转花枝,第一人叫子弟,第二人叫茶头,第三人叫校尉。各依位站立,轮次顺转踢球。

四人场称流星赶月,四人成方形站立,用大小两只球,依次顺踢,以一球赶上另一球为输赢。安徽省博物馆藏有宋朝的蹴鞠图牙雕笔筒,图中的蹴鞠者在宽敞的庭院里相向蹴鞠,这是一幅典型的古代蹴鞠“四人场”的踢法。

五人场称皮破,又称小出尖。六人场称大出尖。七人场称落花流水。八人场称八仙过海。九人场称踢花心。十人场称全轮。俱有规定的踢法。《蹴鞠图谱》上说,四人场以下,“俱是巧立名色,顺为不经。”大概是这些踢法在社会上不是太流行的。

因为白打的玩法更适合女性,唐代有了女子蹴鞠,但不用球门,以踢高、踢花样为美。

唐宋时期足球的踢法,除手以外,全身都可以“触球”。其花样分为,上截、中截、下截和成套解数。上截解数是用肩以上“踢”球,其花样踢法有砑金领,大过桥、折叠鬓、三点金、斜插花等。膝以上肩以下“踢”球是中截解数,其花样踢法有巧膝蹬,三棒敲、下珠帘、瞅子膝等。用小腿和脚踢球的是下截解数,其花样踢法有脚白住、凤衔珠、满叠脚、鸳鸷拐,鹅插食,步步随等。由上、中、下截的花样动作组成的联合动作,称成套解数。由于身上各部分都能触球,组成的排列顺序不一样,有名称的解数,就有数百套。所以《蹴鞠谱》上说足球的踢法“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说明了唐宋足球踢法的花样繁多,饶有兴趣。

唐宋的鞠球虽较之汉代在技术上有较大的发展,踢的花样繁多,但它失去了最重要的竞赛特性,没有了直接对抗。

汉代时期有蹴鞠专著《蹴鞠二十五篇》,但到唐宋时期已失传。宋代的专著流传至今的有陈元靓的《事林广记·戊集》、汪云程的《蹴鞠图谱》、《蹴鞠谱》,以及《戏球场科范》等。

(本部分主要参考国家体委文史委、中国足协编《中国足球运动史》)

四、元、明、清代

蹴鞠从商业发达的齐国社会的娱乐活动,到汉代的提高士卒战斗力的技能比赛,又到唐代的皇家蹴鞠的专宠以至荒废朝政,再到宋代的变异成奸臣小人飞黄腾达的工具,蹴鞠脱离了民众基础,变成了一种小人游戏,成了皇族贵胄们玩物丧志的不祥之物,不仅受到国破家亡饱受苦难的天下民众的蔑视,看不起那些玩蹴鞠的人,而且也引起了后世元明清统治者的警惕和厌恶。蹴鞠在唐宋达到高峰,在骄奢风靡的同时,也同时在唐宋时期受到了一种巨大伤害,高峰过后,必是走向衰败没落。

明宣宗行乐图

来源:公开资料

到元朝,蹴鞠被官方直接否定,只能在民间玩一玩。元代出现了男女对踢的玩法,算是一种发展,但被主流社会看成是浪荡公子的娱乐活动,是不务正业的人玩的。元朝末年,如《明通鉴》记载“(张)士诚遂有江浙,委政于士信(张士诚弟)。士信乃广建第宅,蓄声妓,恣荒淫。每出师,不问军事,辄携樗蒲、蹴鞠,拥妇女酣宴。”

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严禁军人蹴鞠,“蹴圆(鞠)的,卸脚。”但明朝也有几个皇帝喜欢蹴鞠,如明武宗,正德五年,有个大盗张茂与太监张忠为邻居,于是结为兄弟,后来攀上关系,能够出入武宗的豹房,侍奉武宗在里面蹴鞠,但趁机为盗。还有明宣宗,宣德年间,汉府军有个叫余玉敏的人很善于蹴鞠,宣宗很喜欢他,就把他阉为内侍,进宫踢球。《续文献通考》记载,明晚期,“熹宗天启五年正月,上传旨严禁民间举放花炮、流星、击鼓、踢毬。”

清朝直禁蹴鞠,到清代中叶后彻底绝迹。但清代由于民族风俗的关系,十分喜欢在冰上踢鞠 (最早的冰球运动) 。玩时分为两队,每队数十人,球掷起后,两队争踢,以球在自己本方队员的脚下传递为乐。《清代北京竹枝词·百戏竹枝词·踢鞠》记载:“俗名踢毬,置二铁丸,更相踏蹴,以能互击为胜,无赖戏也。恒于冬月,冰上逐之。” 7izSYVKFd/SSCAs0zYyBSMxldyPSzzTABnWcyhvPFeXmUpoCTU8eNsgZ1OgL2px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